导读:本文包含了家庭伦理叙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伦理题材电视剧,家庭关系,叙事模式
家庭伦理叙事论文文献综述
赵晖[1](2019)在《电视剧对“家”文化的现代性演绎——论21世纪前20年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叙事模式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前20年中国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变化,反映着中国家庭文化、家庭制度、家庭关系在传承儒家文化、接受现代文化、遭遇后现代文化中的变迁。21世纪中国家庭伦理剧叙事的模式演变的背后,体现了"家国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本文来源于《当代电视》期刊2019年12期)
宋剑华[2](2019)在《徘徊于“权”和“亲”中间的“父”之形象——对新文学家庭伦理关系叙事的再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父权"作为中国家庭伦理的重要因素,曾在"五四"思想启蒙运动中饱受诟病。启蒙精英之所以反对"父权",是因为他们认为"父权"与"皇权"是一种文化同构关系,并试图通过反对封建家庭的"父权"专制,去实现反对封建社会的"皇权"专制。但启蒙精英却人为地忽略了这样一个重要因素:"父"之"权力"是建立在"血亲"关系上的,而"皇权"对于它的臣民而言则缺少这层关系;故有"血亲"关系的"父权"是"剪不断理还乱",无"血亲"关系的"皇权"却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正是由于这种人为的"忽略",新文学创作直接将"父权"等同于"父亲",进而使"父"之形象,始终都徘徊在"权"与"亲"中间,成为了一个无法确定其身份的怪异符号。(本文来源于《东吴学术》期刊2019年04期)
宋剑华[3](2019)在《论新文学家庭叙事的伦理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家庭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五四思想启蒙曾以反对家庭专制为口号,试图通过挑战家庭内部的"父权",去颠覆封建"皇权"的专制体制,进而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然而,传统的家庭伦理一旦遭到了破坏,整个家庭乃至社会的秩序都出现了一种无序的乱象,比如父子敌视、夫妻反目、兄弟失和、亲情淡薄等家庭问题,也成为了新文学"个性解放"的表现对象。究竟应该怎样去看待家庭伦理的功过是非,是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先决条件。(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7期)
刘延[4](2019)在《家的容量——论《小姨多鹤》中的家庭伦理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姨多鹤》揭开了覆盖在家庭上面的一层神秘面纱,向我们展示了家庭中不为人知的隐私。一方面,严歌苓注重揭露人物在畸形家庭伦理关系下受到的伤害,有意识地呈现出家庭内部冲突,最显着的当属婚姻关系中的出轨问题以及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同时,这些冲突又在家庭生活中得到化解,显示出家庭伦理所具备的强大的包容性。另一方面,严歌苓通过作品传达出她对中国式家庭伦理的理解和她心目中理想的家庭伦理状态。《小姨多鹤》中的张俭一家是那种看上去挺正常的家庭,有一对夫妻,张俭和朱小环,叁个孩子,张春美、张铁和(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9年08期)
司金冉[5](2019)在《隐忍的人生与贤良的女性——电影《地久天长》中的家庭伦理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久天长》以家庭间的悲欢离合为叙事焦点,通过长时间跨度将历史叙事融于个体家庭之中,传统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对传宗接代的偏执使得影片充满了传统的家庭伦理色彩,但这种伦理道德思想是否合乎时宜则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10期)
刘志峰[6](2019)在《试论延安文艺话语秩序中的家庭伦理叙事(1937-1943)》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试图在文本细读与叙事分析的基础上,努力采用综合的文化视野,重新审视1937—1943年的延安时期,作为一种特殊话语实践的“家庭伦理叙事”,考察其与延安文艺话语秩序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这种“互动”所造就的新型家庭伦理所具有的意义与局限。论文认为,延安时期的家庭伦理叙事经历了从潮流化多元叙事到个体化女性叙事,最后演变为模式化集体叙事的过程。这一模式变迁的背后是延安文艺话语秩序从“对话”与“共享”,到遭受“他者”与“内部”的挑战,最终走向“一体化”的变革轨迹。1937年后,奔赴延安的知识青年普遍地将延安视为他们的“新家”,并将这种心理体验和价值信念融于他们对延安的诗性想象之中。这一伦理选择迎合了文化话语权向中共转移的历史趋势,意味着知识分子与话语权的重新结合。以延安为家的“新知识分子”对不稳定的婚姻伦理的关注,构成了一股多元化叙事潮流。作为一种整体的话语实践,其叙事可视为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一种呼应与补充。这显示了初期延安文艺话语秩序“多元共存”的特征。40年代初期,白霜、曾克、陈学昭等延安女性知识分子,基于女性视角和女性经验,对现时的、关涉女性切身利益与女性解放的家庭伦理,作了不同层次的个性化反思。丁玲以其延安时期的小说与杂文创作,在对家庭伦理的反思中探索了一条迥异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女性解放之路。其小说叙事不仅揭露和反思了遭受男权政治话语压迫的,家庭女性的“他者”命运,也探索了“贞贞”式超越传统家庭伦理和一般革命伦理的“新型革命道德”,在女性解放道路中的可能性。其杂文《“叁八”节有感》承续了“霞村叙事”强烈的精神个性,空前地强调了女性的主体性在构建更为合理的性别、婚姻伦理中的突出位置。这种挑战男权统治与主流话语的个体化女性叙事,暗示了延安文艺话语秩序所面临的深刻变革。通过开展家庭生产来解决家庭矛盾,改善家庭成员的关系,从而实现家庭和睦,即以“生产”促“和睦”的叙事模式,是1943年后延安新秧歌剧极为普遍的叙事策略。这种具有集体创作特征的模式化叙事,不仅迎合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宣传意图,满足了民间话语对“和睦”家庭的想象,还成为了“新知识分子”融入现行文学生产方式的新型话语模式。这表明在后期延安文艺话语秩序中,知识分子话语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民间话语之间形成了一种秩序“共谋”,走向“一体化”成为了这种话语秩序的显着特点。在这一话语秩序的生成过程中,一种以“和睦”为旨归的新型“家庭伦理”也随之诞生。它在象征的意义上具有重建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想象意味,并具备了国家伦理的雏形。但这一伦理的生产方式及其生成过程,对知识分子人格、创作以及无产阶级文艺发展道路本身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9)
苏七七[7](2019)在《原生家庭与女性伦理困境——电视剧《都挺好》的叙事背景与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关于家庭的理论中,有一种观念可以让大部分人找到共鸣:"家庭被看成是一个组织,它体现了这种线性的忠实性,将一代一代连接起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家庭是最古老的、最深刻的情感激动的源泉,是他的体魄和个性形成的场所。通过爱,家庭将长短程度不等的先辈与后代系列的利害与义务结合在一起。"[1]2019年的电视剧《都挺好》以家庭作为(本文来源于《戏剧与影视评论》期刊2019年03期)
刘秋妍[8](2019)在《论叶兆言家庭小说中的婚恋伦理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谱系里,叶兆言的小说创作是一个多样而特别的存在,从先锋小说到新历史小说、新写实小说再到神话重述,均可见叶兆言的身影。叶兆言的小说创作向读者展示了丰富的可能性的同时,由于研究者们难以将他的诸多小说创作笼统提之,也使其小说创作陷入难以捉摸的尴尬境地,这种尴尬一定程度造成了叶兆言小说研究的片面化。以往研究者通常将叶兆言的小说进行分类研究,但是笔者通过对叶兆言小说作品的整体把握,发现其多样化创作之中拥有着一份坚持,即其小说大都以家庭为点,辐射出作者对社会的关注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思考,而婚恋关系又是其家庭叙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叙事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叶兆言家庭小说中的婚恋行为、婚恋关系及婚恋伦理进行深度剖析。整篇论文共四个部分。首先,在对叶兆言家庭小说进行总体把握后,分析出叶兆言家庭小说的两大基本特征:在众多家庭关系之中,其家庭小说对婚恋关系尤为关注;叶兆言在其家庭小说中浓墨重彩地刻画了大量婚恋悲剧,不论是婚恋悲剧的表现形式,还是引发婚恋悲剧的原因,均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其次,重点分析造成叶兆言家庭小说婚恋悲剧的伦理冲突,主要有:婚恋行为与道德的冲突;婚恋行为与利益的冲突;以及由婚恋行为引发的人际冲突。再次,从展现伦理嬗变过程、解构性别二元对立特征、审视人性的劣根性等角度,揭示叶兆言在其家庭小说中展现大量婚恋伦理叙事的内涵所在。最后,则透过叶兆言对婚恋伦理的书写,探讨其家庭小说在叙事层面的特点:即在叙事观念上,表现出民间叙事史观与市民叙事立场的融合;在叙事策略上,表现出传统叙事情节与先锋叙事节奏的统一。通过对叶兆言家庭小说中婚恋伦理叙事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叶兆言的小说创作对家庭伦理尤其是婚恋伦理的关注。从中不仅展现出叶兆言对历史进程的深刻反思、对现实社会的忧患意识、以及对未来人伦趋势的思考,也体现出叶兆言作为一名学者型作家,叙事内容与叙事形式并重的写作追求。(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5)
鞠然[9](2019)在《中国家庭伦理观的影视广告叙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叙事学理论从经典叙事学过渡到了后经典叙事学,叙事学的研究范围从文学叙事延伸到了文化意义上的叙事作品,广告叙事应运而生。影视广告可以运用影像、声音等生动可感的叙事元素来阐释主题,具有其他广告所不具备的优势。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是国民性与民族精神的基点,家庭伦理叙事与影视广告叙事相结合,以血缘亲情为诉求增添了广告的叙事感染力,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传统家庭伦理在影视广告中的表现,揭示优秀中国家庭伦理观的影视广告的叙事特色,希望对今后此类题材的广告创作有所启示。全文由六个章节组成,绪论梳理了家庭伦理广告的研究现状,提出其中的问题与不足,并指明论文的研究意义、方法和创新点。第一章对叙事及广告叙事进行简要概述,并指出影视广告在叙事层面的优势。第二章通过对传统家庭伦理内容与意义的解读,分析家庭伦理主题与影视广告叙事交融的原因,并指出全球化背景下家庭伦理观影视广告的独特文化意义。第叁章结合家庭伦理电影与电视剧相关理论,为家庭伦理广告的概念作出初步界定,并以中国公益广告黄河奖获奖作品为样本,归纳总结家庭伦理广告中的人物形象与主题诉求。第四、五章主要在影视叙事理论的框架下探讨家庭伦理观的影视广告常见的叙事手法。第六章揭示了家庭伦理观影视广告叙事的审美价值与社会意义,并指出此类广告的创意局限与发展前景,希望能为广告创作人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当然,仅以六年“黄河奖”获奖作品为样本,并不能囊括所有的现状和问题,且公益广告叙事有其自身特殊性,不能概括所有类型广告叙事的特性。所以本文只对家庭伦理观的影视广告叙事做一个初步的探讨,仅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毕凤珊[10](2019)在《《顶尖女孩》中的家庭伦理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凯萝·邱吉尔的代表作《顶尖女孩》通过多声部的重迭式对白、构思精妙的话语重复和"不说之说"的戏剧留白等叙事话语既再现了历史上父女、夫妻伦理道德规范对女性一以贯之的压迫,又尖锐地指出现代女性的生存现状并没有因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社会的现代化进步而得到明显改善。其富有张力的戏剧话语充分凸显了人物之间的伦理冲突以及女性伦理选择的困境。剧作邀请观众共同参与戏剧话语审美游戏,体验女性的多元命运,跨时空地反思当代社会伦理新变给女性命运带来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外语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家庭伦理叙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父权"作为中国家庭伦理的重要因素,曾在"五四"思想启蒙运动中饱受诟病。启蒙精英之所以反对"父权",是因为他们认为"父权"与"皇权"是一种文化同构关系,并试图通过反对封建家庭的"父权"专制,去实现反对封建社会的"皇权"专制。但启蒙精英却人为地忽略了这样一个重要因素:"父"之"权力"是建立在"血亲"关系上的,而"皇权"对于它的臣民而言则缺少这层关系;故有"血亲"关系的"父权"是"剪不断理还乱",无"血亲"关系的"皇权"却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正是由于这种人为的"忽略",新文学创作直接将"父权"等同于"父亲",进而使"父"之形象,始终都徘徊在"权"与"亲"中间,成为了一个无法确定其身份的怪异符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家庭伦理叙事论文参考文献
[1].赵晖.电视剧对“家”文化的现代性演绎——论21世纪前20年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叙事模式的演变[J].当代电视.2019
[2].宋剑华.徘徊于“权”和“亲”中间的“父”之形象——对新文学家庭伦理关系叙事的再思考[J].东吴学术.2019
[3].宋剑华.论新文学家庭叙事的伦理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4].刘延.家的容量——论《小姨多鹤》中的家庭伦理叙事[J].芒种.2019
[5].司金冉.隐忍的人生与贤良的女性——电影《地久天长》中的家庭伦理叙事[J].大众文艺.2019
[6].刘志峰.试论延安文艺话语秩序中的家庭伦理叙事(1937-1943)[D].山东大学.2019
[7].苏七七.原生家庭与女性伦理困境——电视剧《都挺好》的叙事背景与倾向[J].戏剧与影视评论.2019
[8].刘秋妍.论叶兆言家庭小说中的婚恋伦理叙事[D].四川师范大学.2019
[9].鞠然.中国家庭伦理观的影视广告叙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10].毕凤珊.《顶尖女孩》中的家庭伦理叙事[J].外语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