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流数据论文-沈志奔,吴雄斌,邓海华,彭亮,董梁

海流数据论文-沈志奔,吴雄斌,邓海华,彭亮,董梁

导读:本文包含了海流数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矢量正交经验函数分析,高频地波雷达,模态,海流

海流数据论文文献综述

沈志奔,吴雄斌,邓海华,彭亮,董梁[1](2017)在《基于complex-EOF的高频地波雷达海流数据的空时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布设在高频地波雷达福建示范区的东山、龙海2个雷达站的约3天的海流数据进行矢量正交经验函数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91%、4%和1.4%,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96%,是主要模态。模态1的空时分布特性表明模态1主要反映了半日潮流的信息,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深分布的信息;模态2的空时分布特性表明模态2主要反映了风生流以及流场旋转特性的信息;模态3的空时分布特性表明模态3主要反映了上升流的信息。(本文来源于《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肖江洪,陈泽宗,赵晨,陈曦[2](2017)在《基于数据同化的高频地波雷达海流数据质量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高频地波雷达探测海流数据难以分析与评估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数据同化的地波雷达数据质量分析与评价的方法.该方法利用逐步订正法(SCM)技术将雷达探测的流场资料同化到POM(princeton oceanic model)模型中,再根据同化后数据与雷达数据的均方根误差(RMSD)分布统计特征,实现对地波雷达海流数据质量的分析与评价.相比于传统出海获取海流数据的定点比测方法,该方法能快速分析雷达数据质量,降低雷达性能评估的成本.(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肖江洪[3](2017)在《高频地波雷达海流数据处理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流数据主要来源于观测设备实测和数值模拟。传统的定点海流测量设备,无法覆盖大面积的探测区域,只能以一个或多个探测点数据代表区域的海流分布,且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成本较高。海洋数值模型虽然能高效、实时地模拟海流数据,但计算海流精度较低,难以模拟出真实的海流状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高频地波雷达测量海流数据具有大范围、全天候等优点,可以全面分析海流特性。对于高频地波雷达海流数据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对于海洋环境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无线电海洋遥感实验室自主研制的小型圆形阵列变频高频地波雷达探测获得的海流数据,展开了一系列的海流数据处理方法研究。首先利用潮流调和分析方法,分析了舟山岛屿附近的东海区域的潮流特征。结果表明,分析区域潮流性质主要为正规半日潮,部分近岸区域为非正规半日潮。该区域分潮的主要成分为M2分潮,其最大潮流流速范围为26~40cm/s,方向为西北-东南方向,潮流的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潮流特性的分布受到地形因素影响,近岸区域受浅水潮的影响较大。通过对该区域的海流进行潮流调和分析,为后文分析重构结果及同化结果的潮流特性奠定了基础。随后,针对高频地波雷达因环境因素影响和自身探测缺陷等原因存在的探测海流数据缺失问题,本文提出了 Kriging和DCT-PLS两种重构算法。在随机缺失数据和大面积缺失数据两种实验条件下,利用实测数据进行实验,得到两种算法的重构结果。利用统计评价标准、相关系数评价标准以及潮流调和分析法,分析了重构后数据与原始数据之间的误差。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原始数据获取率的增加,两种算法重构海流数据结果质量变好。在原始数据获取率较高时,采用空间数据进行重构的Kriging算法重构海流数据结果质量较好。在原始数据获取率较低时,基于时空信息进行数据重构的DCT-PLS算法重构海流数据结果质量较好,并起到一定的平滑作用,具有更好的稳健性。在大面积缺失数据的实验条件下,两种算法都能重构海流数据,在矩形缺失区域DCT-PLS算法重构结果优于Kriging算法,并对未缺失数据部分进行平滑处理。两种实验条件下,两种算法重构结果都能还原数据的潮流分布特性,DCT-PLS算法的误差更小。在算法计算效率上,随原始数据获取率的增加,Kriging算法的计算耗时呈线性增长,而DCT-PLS算法的计算耗时比较稳定。最后,本文首先通过POM模型模拟,得到了数值模拟的海流分布。随后利用SCM将高频地波雷达数据同化到POM模型中,得到同化后的海流数据。通过分析得到,同化后的结果与高频地波雷达实测数据的误差小于同化前模型模拟结果与雷达实测数据的误差,潮流分布特性也更接近于雷达实测数据分析结果,海流数据同化改善了模型模拟结果。(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7-05-01)

张洁,邹斌,冯倩[4](2016)在《一种基于HY-2卫星数据的多载荷联合海流反演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长时间序列的多载荷HY-2卫星资料,利用OSCAR算法计算海流,不仅考虑了海面动力高度场和风场,还加入了海表温度梯度场,对于赤道处的处理采用正交多项式拟合的数学方法。将由动力模型算法得到的基于海洋二号卫星数据的反演海流结果和OSCAR海流数据产品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在近赤道处较差,中高纬地区较好。两种算法标准差在近赤道处达到0.30 m/s,在中高纬地区为0.05 m/s到0.10 m/s。(本文来源于《海洋预报》期刊2016年04期)

柳力多,孙永华,李小娟,滕骏华[5](2015)在《海洋预警报产品抽稀方法研究——以海流数据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确保海洋预警报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基于抽稀比例要求,定量抽稀海量数据,从而快速、准确地进行海洋预警报产品可视化表达。以海流数据为例,提出基于空间分层抽样的抽稀方法。将统计学中的抽样理论应用于海流数据的抽稀方法中,通过对海流数据单一聚类因子加权处理,得到综合聚类因子。基于综合聚类因子建立"抽稀框",在充分顾及局部环境内海流大小和方向奇异值的前提下,进行冗余点的删除。从而保证了抽稀后海流预警报产品质量和可视化效果。(本文来源于《工程勘察》期刊2015年08期)

张洁[6](2015)在《基于HY-2卫星数据海流反演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流是海水因热辐射、蒸发、降水、冷缩等而形成密度不同的水团,再加上风应力、地转偏向力、引潮力等作用而形成的大规模相对稳定的非周期性海水流动,它是海水的普遍运动形式之一,使世界大洋得以保持其各种水文和化学要素的长期相对稳定。获得海表流速的方式有随船海流计、浮标和通过卫星数据反演得到海流。卫星数据具有时间序列长,空间跨度大的特点,通过卫星数据反演得到海流不仅成本低,实际操作性高,而且覆盖范围广时间长,对于研究大尺度全球长时间序列的海流特征来说,数据更加丰富。海洋二号(HY-2)卫星是中国海洋动力环境探测系列卫星的首颗卫星,实现全天时、全天候对海面风场、海面高度场、浪场、海洋重力场、大洋环流和海表温度场等重要海洋参数的综合监测,其上装载了高度计、辐射计和散射计,能够提供反演海表流速的所需主要数据。因此,实现基于海洋二号卫星反演海流的技术流程具有重要的意义。该项工作主要包括:1. 对反演海表流速所需的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对原始卫星高度计数据按照一定的筛选条件选出质量可靠的点,按照距离加权法进行网格化,得到1°×1°的海面动力高度场。由海洋二号卫星散射计数据产品经过插值得到1°×10海面风场和AMSR-2得到1°×1。海表温度场。2. 实现两种算法反演海流产品:经验模型算法和动力模型算法。经验模型算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将海表流速分为两个部分:地转流和Ekman流。地转流是由经典的地转平衡方程得到,Ekman流由Ekman漂流理论实现。对于赤道处的海表流速计算采用f平面转换的方法。动力模型算法的核心是不仅考虑海面动力高度和风场,还加入了海表温度梯度场。对于赤道处的处理采用正交多项式拟合的数学方法。3. 将由经验模型算法和动力模型算法得到的基于海洋二号卫星数据的反演海流结果和OSCAR海流数据产品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两种算法结果在近赤道处较差,中高纬地区较好。两种算法标准差在近赤道处达到0.30m/s,在中高纬地区为0.05m/s到0.10m/s。第一种算法的标准差比第二种算法标准差较大。(本文来源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期刊2015-07-02)

何珏,田丰林,张昉,陈戈[7](2015)在《基于实时几何流线生成的二维海流数据交互可视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流可视化是海洋科学研究的热门领域。目前已有的可视化方法在视觉清晰度、真实度和运行效率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文中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实时几何流线生成的二维海流数据交互可视化方法。该方法实现了全球海流的时空连续表达,可较好地展现全球海流特征;采用概率的方法控制粒子密度,使全球范围内粒子保持均匀分布的状态;生成的流线清晰且具有较高的可调整性。通过MSLA和SODA两个示例数据集的可视化和性能分析证实了此方案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灵活性,可视化结果可以较好地反映全球洋流特征。(本文来源于《海洋技术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陈长安,吴建岚,王升[8](2014)在《基于AVR单片机的海流计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业内普遍使用的直读式海流计功耗大,连续工作时间短,且无数据存储功能,可靠性不高,在需长时间进行海洋观测使用时十分不便。针对这一情况,为提高直读式海流计的可靠性,以AVR单片机ATmega8为核心处理器,基于水下分机输出脉冲信号形式,采用中断计数的基本原理,重新设计开发了一种低功耗高可靠的海流计数据采集系统。样机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操作简单、性能稳定,可长时间在水下连续可靠工作,完全满足各种海洋作业中海流测量需求。(本文来源于《现代电子技术》期刊2014年16期)

任少华,周冲,叶小凡[9](2013)在《海流测量数据的后处理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海流分层流速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了复合指数模型和流速差法,并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适用性分析。复合指数模型有一个固定的函数形式,参数多线型灵活,对不同海流垂向流速分布规律适用性较好;流速差法没有固定的函数,根据定点测量数据寻找规律,曲线形式多变,适用于分层较多的状况。该方法的适用性与层数有关,分层较少时,对未测量区域流速的推算波动较大,失真明显。可结合ADCP,对其测量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以期减少测量误差,获得更准确的海流数据。(本文来源于《海洋技术》期刊2013年04期)

吴敌,彭国均,陈麒龙,郑丽钦[10](2013)在《某电磁海流计数据接收显示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时获取、显示海流计采集的潮流数据信息,方便港口引航部门与相关海事部门了解航道水流情况,以某型号的电磁海流计为例,分析海流计获取数据的数据电文结构,设计海流数据的解码方法与步骤,并提出相关参数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数据能够实时显示在已架构好的WEB网页上,可为设计其他类型的海流数据解析与显示系统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6期)

海流数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决高频地波雷达探测海流数据难以分析与评估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数据同化的地波雷达数据质量分析与评价的方法.该方法利用逐步订正法(SCM)技术将雷达探测的流场资料同化到POM(princeton oceanic model)模型中,再根据同化后数据与雷达数据的均方根误差(RMSD)分布统计特征,实现对地波雷达海流数据质量的分析与评价.相比于传统出海获取海流数据的定点比测方法,该方法能快速分析雷达数据质量,降低雷达性能评估的成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流数据论文参考文献

[1].沈志奔,吴雄斌,邓海华,彭亮,董梁.基于complex-EOF的高频地波雷达海流数据的空时特性[J].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2017

[2].肖江洪,陈泽宗,赵晨,陈曦.基于数据同化的高频地波雷达海流数据质量分析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7

[3].肖江洪.高频地波雷达海流数据处理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7

[4].张洁,邹斌,冯倩.一种基于HY-2卫星数据的多载荷联合海流反演算法研究[J].海洋预报.2016

[5].柳力多,孙永华,李小娟,滕骏华.海洋预警报产品抽稀方法研究——以海流数据为例[J].工程勘察.2015

[6].张洁.基于HY-2卫星数据海流反演算法研究[D].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2015

[7].何珏,田丰林,张昉,陈戈.基于实时几何流线生成的二维海流数据交互可视化方法[J].海洋技术学报.2015

[8].陈长安,吴建岚,王升.基于AVR单片机的海流计数据采集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4

[9].任少华,周冲,叶小凡.海流测量数据的后处理探究[J].海洋技术.2013

[10].吴敌,彭国均,陈麒龙,郑丽钦.某电磁海流计数据接收显示应用[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标签:;  ;  ;  ;  

海流数据论文-沈志奔,吴雄斌,邓海华,彭亮,董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