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曝光剂量论文-沈茜刚,彭卫军,顾雅佳,鲍文宪,郑晓静

辐射曝光剂量论文-沈茜刚,彭卫军,顾雅佳,鲍文宪,郑晓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辐射曝光剂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数字乳腺断层摄影技术,乳腺X线摄影,辐射剂量,腺体类型

辐射曝光剂量论文文献综述

沈茜刚,彭卫军,顾雅佳,鲍文宪,郑晓静[1](2019)在《数字乳腺断层摄影技术中大、小角度曝光的辐射剂量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数字乳腺断层摄影技术(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是近几年推出的一项用于乳腺X线摄影检查的技术,可较好地显示乳腺病灶,对乳腺病变的检出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人们多集中于大或小角度曝光的辐射剂量研究,而有关大、小角度曝光辐射剂量有何差异的研究报道较少。对DBT中采用大、小角度曝光的辐射剂量进行分析和比较,以了解DBT检查时运用不同曝光角度在辐射剂量方面的差异。方法:2016年7月—2016年9月,收集临床可触及乳腺肿块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行乳腺X线摄影检查的患者共209例,100例入组DBT-HR模式行常规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full 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和DBT的大角度摄影、109例入组DBT-ST模式行常规FFDM和DBT的小角度摄影。分别比较两种曝光角度的辐射剂量差异,并对不同乳腺腺体类型、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摄影体位的辐射剂量差异进行比较。结果:DBT检查时采用HR模式的平均腺体剂量(average gland dose,AGD)均值2.76 mGy较ST模式的AGD均值1.37mGy高出5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BT检查下对不同乳腺腺体类型比较时,HR模式的AG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模式的AG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种模式进行组间比较时,HR模式b、c、d叁种腺体类型的AGD值分别增加了50.16%、51.20%和45.19%,并可见c型腺体的AGD增幅最大,d型腺体的AGD增幅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年龄阶段患者比较时,两种模式的AG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种模式的AGD值进行组间比较时,HR模式5组年龄段的AGD值分别增加了52.17%、50.53%、45.56%、51.54%和49.04%,并可见≤40岁年龄段患者的AGD值增幅最大,51~60岁年龄段患者的AGD值增幅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头尾(cranio-caudal,CC)位和内外侧斜(medial-lateral oblique,MLO)位不同压迫厚度的断层辐射剂量比较时,两种模式的AGD差异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种模式的AGD值进行组间比较时,HR模式5组不同压迫厚度的AGD值在CC位分别增加了37.07%、47.94%、53.09%、50.06%和49.79%;在MLO位分别增加了35.15%、46.24%、53.26%、49.14%和48.04%;且2种体位均显示压迫厚度40~49 mm组的AGD值增幅最大,压迫厚度≤29 mm组的AGD值增幅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BT检查时采用大或小角度曝光的辐射剂量是有差异的,且不同乳腺腺体类型、不同年龄阶段患者、不同摄影体位的辐射剂量均有差异,但仍在规定的辐射剂量值范围内,所以DBT检查是一项安全、可靠的技术,临床可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癌症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刘新丽,李天然,雷振兴,刘刚,宾盼[2](2018)在《2种X线曝光模式下双下肢全长摄影中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双下肢全长摄影中2种不同曝光模式下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关系,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双下肢全长摄影。方法:采用序贯实验的方法选择60名双下肢全长摄影患者并随机平分成2组,其中有4名O型腿患者随机均分入2组,双下肢全长摄影时1组运用自动曝光控制(AEC)模式曝光,另1组运用手动曝光控制(FIXED)模式曝光,对2组曝光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进行定量分析比较。结果:2组患者中一般患者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均能明确诊断,但FIXED模式下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明显增加。而O型腿患者在FIXED模式摄片下膝关节图像质量明显优于AEC模式。结论:不同曝光模式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均有影响,为了保证图像质量,O型腿患者可用FIXED模式检查;对于一般患者,从辐射防护角度考虑推荐使用AEC模式摄片。(本文来源于《医疗卫生装备》期刊2018年05期)

杨琴[3](2018)在《二代双源CT缩短R-R间期曝光时间评价冠脉成像的辐射剂量、图像质量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利用第二代双源CT(2-DSCT)测定低心率、高心率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时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最佳的R-R间期期相。2.针对正常体重指数患者(23kg/m~2≤BMI≤28kg/m~2)采用自适应性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模式,探讨缩短R-R间期曝光期相并联合低管电压、迭代重建技术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本论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2016年06月到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的受检者80例,其中低心率组(group1,心率≤70次/分)40例、高心率组(group2,心率>70次/分)40例;低心率组男性23例(57%)、女性17例(43%),年龄范围为50~88岁,平均年龄(66.75±7.35)岁;高心率组男性21例(53%)、女性19例(47%),年龄范围48~85岁,平均年龄(67.07±6.58)岁。两组均采用自适应性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模式,曝光范围为R-R间期的20%-80%,每隔5%间隔进行重建,对右侧冠状动脉(RCA)、左前降支(LAD)、左主干(LM)、回旋支(CX)在不同R-R期相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统计分析,测定低、高心率组图像质量最高的期相,以及与最佳期相无统计学差异的期相。第二部分2017年2月到2017年8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的120例受检者(心率波动范围≤5次/分),体重指数范围为23kg/m~2≤BMI≤28kg/m~2。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成A、B、C叁个组,每组40例。A组男性18例(45%)、女性22例(55%),年龄范围53~83岁,平均年龄(65.28±8.22)岁。B组男性为20例(50%)、女性20例(50%),年龄范围44~84岁,平均年龄为(65.48±10.01)岁。C组男性为19例(48%)、女性21例(52%),年龄范围为46~81岁,平均年龄为(64.40±8.88)岁。A、B、C叁个组采用自适应性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模式。叁组选用不同的R-R间期曝光时相。A组选择宽的R-R间期进行曝光(R-R间期的30%-75%),管电压120kV,进行传统反滤波投影法(FBP)重建;B、C两组均选择窄的R-R间期曝光(心率≤70次/分选择R-R间期的35%-45%,心率>70次/分选择R-R间期的65%-75%),B组管电压120kV,C组管电压为100kV,两组冠状动脉图像均进行迭代重建。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进行主客观评分,记录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测量感兴趣区域的CT值、图像噪声(SD)、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对叁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低心率组(group1)中RCA、LM、LAD、CX图像质量最佳的期相均位于75%R-R期相,与RCA、LAD最佳期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的期相为70%R-R期相,LM的无差异性期相为30%、35%、70%、80%R-R期相,CX的无差异性期相为65%、75%R-R期相(P<0.05)。高心率组(group2)中RCA、LM、LAD、CX的最佳期相分别位于45%、40%、45%、45%R-R间期,RCA的无差异性期相为40%R-R间期,LM的为35%、50%R-R间期,LAD的为35%、40%R-R间期,CX的为40%R-R间期(P<0.05)。2.A、B、C叁组曝光时间TI分别为(0.55±0.05、0.32±0.05、0.33±0.06)s,B组和C组的曝光时间TI明显缩短,B组与A组、C组与A组TI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B、C叁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分别为(34.14±7.69、15.71±2.09、12.19±2.47)mGy,剂量长度乘积DLP分别为(368.05±78.00、177.05±29.29、131.84±31.89)mGy.cm,有效辐射剂量ED分别为(5.15±1.09、2.48±0.41、1.83±0.44)mSv,C组的CTDIvol、DLP及ED明显有降低,B组与A组比较ED下降约51%,C组与A组比较其ED下降约64%,C组与B组比较ED下降约25%,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组的感兴趣区域CT值(413.58±30.22HU)明显高于A组(333.22±32.22HU)和B组(331.81±34.10HU),C组分别与A组、B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叁组图像噪声(SD)分别为(24.36±3.22、17.77±2.07、22.32±2.56),叁组的SD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叁组的信噪比(SNR)分别为(13.69±2.37、18.94±2.17、18.26±2.63),对比噪声比(CNR)分别为(17.49±2.82、21.62±3.45、22.95±2.92);B组与C组的SNR、CNR比较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叁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心率≤70次/分的冠状动脉CT图像最佳曝光期相为范围为65%-75%R-R间期;心率>70次/分的冠状动脉CT图像最佳曝光期相为35%-45%R-R间期。2.在第二代双源CT自适应性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模式下,缩短R-R间期曝光时间并联合低管电压、迭代重建能有效的降低辐射剂量,并且冠状动脉的主观、客观图像质量能满足诊断要求。(本文来源于《西南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沈仁福,严忠浩,王瑾[4](2017)在《自动曝光技术结合迭代法重建技术对肝脏CT辐射剂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应用自动曝光技术结合迭代法重建技术对肝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择于2016-06/2017-06间在宁波明州医院行肝脏CT增强扫面和重建检查的69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A组和B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滤波反投影技术进行重建,A组使用自动曝光技术,B两组采用自动曝光联合迭代重建模式(迭代次数3次).比较3组患者CT图像中不同部位的CT值、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和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结果 3组患者CT图像中肝实质、门静脉和椎旁肌等部位的CT值间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B组患者CT图像的图像噪声、小解剖结构的可视性、像素化表现和整体诊断信心等主观质量评价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B组的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5).A组和B组患者CT图像噪声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B组较A组更为显着(P<0.05).A组和B组患者的辐射剂量分别为8.57 mSv±0.86 mSv和6.92 mSv±0.51 mSv,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1.32 mSv±1.01 mSv(P<0.05).结论在肝脏CT检查中应用自动曝光技术结合迭代法重建技术能够明显提高图像质量,有效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本文来源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期刊2017年35期)

刘攀,蒋杏芳,江桂莲[5](2017)在《乳腺DR摄影中多种曝光模式与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相关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乳腺X线数字摄影中,多种曝光模式与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之间的合理性,以及各种曝光模式优化组合的实用价值。方法对相同模体采用高对比度(CNT)、常规(STD)、低剂量(DOSE)叁种曝光模式进行拍摄。记录所获得的影像信息及相关资料。观察乳腺数字X线摄影(DR摄影)中多种曝光模式与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相关性。结果 CNT曝光模式的辐射剂量,照片中体模灰阶对比值、特定区域密度值,和影像中病灶检出值的相关数据均高于其它两种曝光模式,DOSE曝光模式的辐射剂量是最低的。CNT的图像质量没有显着的提高。结论数字化乳腺摄影的多种曝光模式,在使用前应进行评估。在保证影像质量的前提下,根据患者腺体的情况选择最优化的曝光组合,以减少患者拍片时的辐射剂量。(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09期)

徐晓娟,华海琴[6](2017)在《自动曝光控制双因子模式对胸部DR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相同管电压条件下,采用自动曝光控制(AEC)技术,选择kV与kV-mA两种不同模式对胸部数字X线(DR)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将114例受检者分为A、B两组,两组管电压均为125kV,均采用AEC技术,A组59例,采用单因子控制技术(kV);B组55例,采用双因子控制技术(kV-mAs),分别记录mA、mAs、ms、剂量面积乘积(DAP)和基于信号的曝光指数(EI-S),mA按照公式mA=mAs/s计算,并由两位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和主观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两组受检者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MI)、曝光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客观图像质量和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mAs、ms、DA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AEC技术条件下,选择双因子控制技术较单因子控制技术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并能保证胸部DR的影像质量。(本文来源于《放射学实践》期刊2017年01期)

赵君禄,聂关伟,王猛,郑立冬,任庆云[7](2016)在《自动曝光技术结合迭代重建技术降低肝脏CT辐射剂量的可行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自动曝光技术结合迭代重建技术对降低肝脏CT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选择疑诊肝肿瘤或肝肿瘤复查患者93例,随机将其分为A、B、C组各31例,叁组均予64排螺旋CT扫描检查,A组电压120 k V、电流150 m As,B、C组采用自动曝光技术并迭代重建技术对数据进行重建,B组电压120 k V、电流130 m As,C组电压120 k V、电流110 m As。计算叁组有效辐射剂量、主观评价图像质量(分辨率、图像失真、诊断信心度)、客观评价图像质量(CT值、噪声、SNR、CNR)。结果 A、B、C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7.64±0.67)、(4.23±0.27)、(2.41±0.38)m Sv,叁组有效辐射剂量比较,P<0.05。A、B组图像分辨率、图像失真、诊断信心评分及总分均高于C组(P均<0.05)。B组肝CT值、SNR、CNR高于A、C组(P<0.05),叁组噪声比较,P>0.05。结论肝脏CT扫描时采用自动曝光技术结合迭代重建技术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管电流降至130 m As时不影响图像质量。(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6年13期)

B.M.Weltermann,T.Rock,G.Brix,A.Schegerer,P.Berndt[8](2015)在《介入心脏病学中多次操作及个体累积辐射曝光剂量:一项长期的回顾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引言许多研究表明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指南推荐和临床实践之间存在差异。目前,血管成像的适宜性问题研究集中在心脏病学专家身上,极少涉及病人个人的病史及(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谭欢,曾勇明,朱明霞[9](2015)在《数字乳腺X线摄影曝光模式对乳腺体模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数字乳腺X线摄影曝光模式对乳腺体模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为乳腺癌的影像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将乳腺体模一次成像。自动曝光模式,分别应用低剂量(Dose)、标准(STD)和高对比度(CNT)3种曝光模式;手动曝光模式,固定管电流量32 mAs,分别改变管电压为25、26、27、28、29、30、32、34、36、38和40kV曝光11次;固定管电压29kV,分别改变管电流量为20、32、40、45、56、63、80、100、125、160和200mAs曝光11次。记录各曝光参数下平均腺体剂量(AGD)值,并根据美国放射学会(ACR)评分标准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3种自动曝光模式下,模拟纤维组织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模拟钙化和模拟团块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手动曝光模式下,固定管电流量32mAs,改变管电压或固定管电压29kV,改变管电流量曝光,3种模拟病变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但3种模拟病变的图像质量评分受管电压或管电流量增加而且引起的变化趋势不同。管电流量或管电压变化对模拟纤维组织的图像评分影响最大,对模拟钙化的图像评分影响最小。自动曝光模式以低剂量模式AGD值最低,高对比度模式AGD最高;手动曝光模式时,AGD随管电压和管电流量增加而增加,均呈正相关关系(R2=0.998,P=0.000;R2=0.979,P=0.000)。结论:数字乳腺X线摄影时,可采用自动曝光的低剂量模式行乳腺癌筛查。使用手动曝光模式行常规临床检查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葛宁,韩栋梁,辜石勇[10](2015)在《辐射自显影胶片EBT2在单次曝光与多次曝光条件下的剂量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辐射自显影胶片EBT2在全身放射治疗的剂量测量中单次辐照与多次累积辐照后的剂量学稳定性,从而判断是否可用单张胶片记录多分次治疗中的累积剂量。方法:对3张胶片分别给予200 cGy、400 cGy、800 cGy的辐照,分别在照射后10 h~96 h内进行多次测量,观察黑化时间对胶片剂量的影响;对3张胶片分别给予100 cGy、150 cGy、200 cGy的辐照,每天重复扫描5次共扫描4 d,并与第1次扫描结果相比较,分析重复扫描对胶片剂量的影响;将EBT2胶片分为2组,一组每日分别给予100 cGy、150 cGy、200 cGy的剂量照射,累计重复4 d;另一组分别一次性给予200 cGy、300 cGy、400 cGy、450 cGy、600 cGy、800 cGy,比较接受相同剂量不同照射方式下的胶片剂量。结果:辐照4 d后的胶片剂量相比于辐照24 h后的剂量要高2%~3%;累积照射4 d后的胶片剂量相比于单次接受同等剂量要低1.5%~2.5%。同时也发现扫描仪的灯光对胶片剂量并不产生明显影响。结论:辐射自显影胶片EBT2可以用于多次照射后累积剂量的测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辐射曝光剂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双下肢全长摄影中2种不同曝光模式下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关系,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双下肢全长摄影。方法:采用序贯实验的方法选择60名双下肢全长摄影患者并随机平分成2组,其中有4名O型腿患者随机均分入2组,双下肢全长摄影时1组运用自动曝光控制(AEC)模式曝光,另1组运用手动曝光控制(FIXED)模式曝光,对2组曝光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进行定量分析比较。结果:2组患者中一般患者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均能明确诊断,但FIXED模式下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明显增加。而O型腿患者在FIXED模式摄片下膝关节图像质量明显优于AEC模式。结论:不同曝光模式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均有影响,为了保证图像质量,O型腿患者可用FIXED模式检查;对于一般患者,从辐射防护角度考虑推荐使用AEC模式摄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辐射曝光剂量论文参考文献

[1].沈茜刚,彭卫军,顾雅佳,鲍文宪,郑晓静.数字乳腺断层摄影技术中大、小角度曝光的辐射剂量比较[J].中国癌症杂志.2019

[2].刘新丽,李天然,雷振兴,刘刚,宾盼.2种X线曝光模式下双下肢全长摄影中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比较[J].医疗卫生装备.2018

[3].杨琴.二代双源CT缩短R-R间期曝光时间评价冠脉成像的辐射剂量、图像质量的可行性研究[D].西南医科大学.2018

[4].沈仁福,严忠浩,王瑾.自动曝光技术结合迭代法重建技术对肝脏CT辐射剂量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7

[5].刘攀,蒋杏芳,江桂莲.乳腺DR摄影中多种曝光模式与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相关性评价[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7

[6].徐晓娟,华海琴.自动曝光控制双因子模式对胸部DR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J].放射学实践.2017

[7].赵君禄,聂关伟,王猛,郑立冬,任庆云.自动曝光技术结合迭代重建技术降低肝脏CT辐射剂量的可行性分析[J].山东医药.2016

[8].B.M.Weltermann,T.Rock,G.Brix,A.Schegerer,P.Berndt.介入心脏病学中多次操作及个体累积辐射曝光剂量:一项长期的回顾性分析[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5

[9].谭欢,曾勇明,朱明霞.数字乳腺X线摄影曝光模式对乳腺体模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

[10].葛宁,韩栋梁,辜石勇.辐射自显影胶片EBT2在单次曝光与多次曝光条件下的剂量学研究[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5

标签:;  ;  ;  ;  

辐射曝光剂量论文-沈茜刚,彭卫军,顾雅佳,鲍文宪,郑晓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