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林盆地论文-李银飞

虎林盆地论文-李银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虎林盆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欧拉反褶积,构造指数,窗口大小,解的筛选

虎林盆地论文文献综述

李银飞[1](2019)在《利用欧拉反褶积划分虎林盆地构造单元》一文中研究指出欧拉反褶积方法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位场自动反演法,也称欧拉反演法。该方法具有无需过多先验信息,就可给出异常体的中心位置或者圈定异常体边界的优点,适用于位场数据的大面积自动化处理与解释,计算过程快速简捷。在实际应用中,该方法主要受到构造指数、计算窗口大小、虚假解等问题的影响。本文主要着眼于欧拉反褶积方法的试验与应用,首先从基础理论出发,研究分析该方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详细分析讨论影响欧拉反褶积试验与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其中包括构造指数、窗口长度和解的筛选。针对欧拉反褶积反演结果中有虚假解存在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欧拉解的筛选方案,此筛选方法能够将那些因计算过程不稳定引起的发散解删除,有利于简化欧拉解的解释工作。在窗口长度的选取方面也有一定的改进,这些改进和优化将会增强欧拉反褶积的实用性。将欧拉反褶积方法应用于综合模型试验,包括单体模型试验、组合模型试验、加噪模型试验,并加以对比分析。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欧拉反褶积能够准确的反映场源中心位置或识别场源边界,然而在存在许多虚假解或发散解。利用本文给出的方法进行解的筛选,结果反映此筛选准则能够将很多虚假解筛除,进而有益于欧拉反演的解释工作。最后,我们以虎林盆地1:10万重力数据为基础,主要利用欧拉反褶积法识别虎林盆地断裂。在断裂划分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地质资料、布格重力异常、欧拉反演解、大地电磁测深等资料将虎林盆地划分为七个构造单元,分别是:迎春隆起、七虎林河坳陷、云山坳陷、中央隆起、穆棱河坳陷、朝阳-小青山隆起和东林子坳陷。虎林盆地大比例尺的重磁勘探程度不高,地质资料有限,相信本次研究可以为后续地质资源勘察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姜惠天[2](2018)在《虎林盆地七虎林河坳陷构造及其演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在广泛的搜集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工作,对黑龙江省东部虎林盆地内的七虎林河坳陷的构造演化进行了比较全面与深入的研究。内容包括七虎林河坳陷的地震资料品质分析、地层划分和层位精细标定、精细构造解释、区域构造特征及断裂系统研究、构造圈闭发育特征研究等。重点研究了虎林盆地七虎林河坳陷的构造演化的特征和盆地恢复研究,对盆地的沉降中心进行了分析。根据虎林盆地七虎林河坳陷近年勘探成果结合前人研究,综合本次研究成果,得出以下认识:受构造运动的影响,本区在下第叁系早期虎一段时期,形成双断双超的边界特征,南北双断,东西双超。七虎林河东坳陷整体的走向与断裂特征一致,本区断裂发育,断裂走向北东东向为主,大断层的类型以走滑型正断层为主。根据区域构造特征,七虎林河坳陷内部可划分为北部缓坡带、南部陡坡带、西次凹、东次凹、中部低凸起带和东部褶皱带等五个次级构造单元。从地震剖面断层分布及构造演化来看,断裂活动主要分为叁期,从剖面来看,本区断裂活动主要分为叁期,白垩系云门山组剥蚀之前发育控盆断层,虎二段时期至白垩系发育基地卷入型断层,虎二段至富锦组发育盖层滑脱型断层,平面上,早期断层多为控盆或控构造带的一、二级断层数量少但延伸长、断距大;晚期断层发育数量多,盆地凹陷及隆起均有分布,延伸较长;中期断层集中于东西次凹中,延伸短,数量少。本区断裂系统复杂,断裂样式丰富,主要七种:地堑式、地垒式、Y字形、反Y字形、复Y字形、阶梯状、负花状断裂组合。盆地演化经历了白垩系抬升剥蚀、虎林组持续沉降、富锦组抬升剥蚀后,再次沉降,盆地沉降中心发生多次迁移,地层沉积厚度与构造升降和控盆断层活动有关。(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8-03-01)

李如鸿[3](2015)在《浅谈黑龙江省虎林盆地成矿条件及煤层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论述了黑龙江省虎林盆地含煤地层情况,构造特征,岩浆岩活动。重点分析了主要含煤地层虎林组和富锦组的含煤情况和煤质特征,阐述了虎林盆地的含煤特征。(本文来源于《应用能源技术》期刊2015年05期)

霍岩,张正和[4](2014)在《虎林盆地七虎林河坳陷的断裂特征及构造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虎林盆地七虎林河坳陷为一小型的中新生代断坳迭合型坳陷,构造演化过程十分复杂,通过对七虎林河坳陷新地震资料进行精细解释,编制了各时期的构造图,分析了断裂的性质、期次和展布特征,七虎林河坳陷主体共发育拉张或张扭性正断层和挤压反转断层2类断层,主干断层以北东东向为主。七虎林河坳陷共经历了早白垩世断坳阶段、早白垩世末至晚白垩世挤压反转阶段、始—渐新世早期伸展断陷阶段、始—渐新世中后期整体沉降阶段、中新世差异沉降阶段、中新世末构造反转阶段和上新世以来弱伸展7个构造演化阶段。构造演化对油气的成藏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14年08期)

陈志德,林文,郎钧[5](2014)在《松辽-虎林盆地深反射地震资料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松辽-虎林盆地深反射地震资料处理品质,基于CMP点分布重心的弯线定义解决了因单炮排列长度大、弯线引起的共中心点分布不规则的难题;通过空变中间基准面静校正解决了盆地与山地相间、地表起伏大,复杂地表条件下的静校正问题;利用迭前地震道插值技术提高了数据空间采用密度,可以在不损伤反射信号的前提下有效压制折射波的干扰。处理实践证明,成果剖面信噪比高,深部地质结构清晰,能够为区域深部的构造研究和岩石圈探测提供高品质的地震资料。(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期刊2014年04期)

刘志宏,梅梅,高军义,吴相梅,黄超义[6](2014)在《东北东部虎林盆地的构造特征、成盆机制及敦—密断裂带北东段的形成时代》一文中研究指出虎林盆地位于黑龙江省东部,是迭置在佳木斯地块之上的中、新生代断陷-坳陷盆地,其构造变形可以划分为3个构造演化阶段:早白垩世为NW—SE向伸展作用阶段,主要形成一系列各自独立的NE向箕状断陷群;晚白垩世为NW—SE向挤压作用阶段,使部分早期控陷正断层发生反转,形成反转构造,虎林盆地转化为具有多个沉降中心的NE向挤压坳陷盆地群;古近纪—第四纪为NNW—SSE向挤压作用阶段,虎林盆地的构造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使部分早期控陷正断层发生反转作用形成大型反转构造,而且在七虎林河凹陷与中央隆起之间形成NEE向大型逆冲断层(敦—密断裂)和断层传播褶皱,它们共同控制了盆地的形成和沉积作用,虎林盆地转化为具有1个中央隆起和南、北2个坳陷的NEE向挤压坳陷型盆地。东北地区自白垩纪以来始终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大地构造背景,包括虎林盆地在内的东北东部盆地群的形成与伊泽纳奇板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敦—密断裂带总体上呈NE向展布,具有左行走滑的性质,在靠近虎林盆地的北东段转变为NEE向展布,断层的性质也转变为逆冲断层,敦—密断裂带北东段的逆冲作用很可能与该断裂带的NE向左行走滑作用在NEE向的转换挤压有关。敦—密断裂带自古近纪始新世—渐新世虎林期开始活动,一直持续活动到第四纪。(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刘银萍,王祝文,杜晓娟,许家姝[7](2013)在《位场数据去噪方法研究及其在虎林盆地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详细讨论经典位场数据去噪方法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小波分析方法的去噪原理及其在位场数据去噪中的应用。首先构建二维矩形重力高密度体模型,并将叁点圆滑法、向上延拓法、全局阈值小波分析方法及局部阈值小波分析方法应用到二维模型重力异常的杂噪数据中。模型试算结果表明,与其它叁种方法相比,具有灵活的阈值选择机制的局部阈值小波分析方法能够在较好地保留有效信息的同时,较彻底地去噪;其次将叁点圆滑法、向上延拓法及局部阈值小波分析法应用到虎林盆地两条剖面测线数据处理中,并详细地分析了处理结果;最后应用局部阈值小波分析方法对虎林盆地平面实测数据进行去噪处理并解释,将虎林盆地划分为8个二级构造单元。(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3年16期)

刘银萍,王祝文,杜晓娟,苏超,孟令顺[8](2012)在《边界识别技术及其在虎林盆地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重磁观测数据的边界识别是数据处理及解释的重要组成部分,断裂构造的位置、走向及分布范围的准确识别主要依赖于所使用的边界探测技术。笔者详细讨论了斜导数法、斜导数的水平导数法(THDR)、总梯度法及总梯度的规则化方法(TDX)在重磁数据边界识别中的数值特征,并将这4种方法分别应用于埋深不同的重力直立立方体模型及重力倾斜岩脉模型的边界识别中。结果表明:斜导数法可准确识别不同埋深的地质体边界,对于倾斜地质体边界识别效果不理想;THDR方法可准确识别不同埋深、垂直及倾斜的地质体边界;总梯度法只对埋深较浅的地质体有较好地识别效果;TDX方法可准确识别出不同埋深地质体的边界。将4种方法联合应用于虎林盆地实测重力数据,后经综合解释,在虎林盆地识别出30条断裂构造,其中6条深大断裂带与前人研究结果相符。(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12年S3期)

李桂芬[9](2012)在《黑龙江省虎林盆地含煤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述了黑龙江省虎林盆地含煤地层情况、构造特征、岩浆岩活动。重点分析了主要含煤地层虎林组和富锦组的含煤情况和煤质特征,阐述了虎林盆地的含煤特征。(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2年05期)

张晓畅[10](2012)在《虎林盆地虎1井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虎林盆地虎1井各层段泥岩地球化学指标进行评价,表明虎1井主要烃源岩层为虎林组一段和白垩系下云山组,两段源岩均为好烃源岩,源岩处于低熟到成熟阶段,具有较大的生烃潜力。通过原油与源岩的饱和烃色谱参数及生标化合物对比,发现虎1井原油为成熟原油,并具有陆相高等植物贡献生油的特点,与虎一段底部成熟烃源岩有较强的相似性,认为该井原油即来自于虎一段源岩。(本文来源于《大庆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虎林盆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是在广泛的搜集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工作,对黑龙江省东部虎林盆地内的七虎林河坳陷的构造演化进行了比较全面与深入的研究。内容包括七虎林河坳陷的地震资料品质分析、地层划分和层位精细标定、精细构造解释、区域构造特征及断裂系统研究、构造圈闭发育特征研究等。重点研究了虎林盆地七虎林河坳陷的构造演化的特征和盆地恢复研究,对盆地的沉降中心进行了分析。根据虎林盆地七虎林河坳陷近年勘探成果结合前人研究,综合本次研究成果,得出以下认识:受构造运动的影响,本区在下第叁系早期虎一段时期,形成双断双超的边界特征,南北双断,东西双超。七虎林河东坳陷整体的走向与断裂特征一致,本区断裂发育,断裂走向北东东向为主,大断层的类型以走滑型正断层为主。根据区域构造特征,七虎林河坳陷内部可划分为北部缓坡带、南部陡坡带、西次凹、东次凹、中部低凸起带和东部褶皱带等五个次级构造单元。从地震剖面断层分布及构造演化来看,断裂活动主要分为叁期,从剖面来看,本区断裂活动主要分为叁期,白垩系云门山组剥蚀之前发育控盆断层,虎二段时期至白垩系发育基地卷入型断层,虎二段至富锦组发育盖层滑脱型断层,平面上,早期断层多为控盆或控构造带的一、二级断层数量少但延伸长、断距大;晚期断层发育数量多,盆地凹陷及隆起均有分布,延伸较长;中期断层集中于东西次凹中,延伸短,数量少。本区断裂系统复杂,断裂样式丰富,主要七种:地堑式、地垒式、Y字形、反Y字形、复Y字形、阶梯状、负花状断裂组合。盆地演化经历了白垩系抬升剥蚀、虎林组持续沉降、富锦组抬升剥蚀后,再次沉降,盆地沉降中心发生多次迁移,地层沉积厚度与构造升降和控盆断层活动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虎林盆地论文参考文献

[1].李银飞.利用欧拉反褶积划分虎林盆地构造单元[D].吉林大学.2019

[2].姜惠天.虎林盆地七虎林河坳陷构造及其演化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

[3].李如鸿.浅谈黑龙江省虎林盆地成矿条件及煤层特征[J].应用能源技术.2015

[4].霍岩,张正和.虎林盆地七虎林河坳陷的断裂特征及构造演化[J].西部探矿工程.2014

[5].陈志德,林文,郎钧.松辽-虎林盆地深反射地震资料处理[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4

[6].刘志宏,梅梅,高军义,吴相梅,黄超义.东北东部虎林盆地的构造特征、成盆机制及敦—密断裂带北东段的形成时代[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4

[7].刘银萍,王祝文,杜晓娟,许家姝.位场数据去噪方法研究及其在虎林盆地中的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

[8].刘银萍,王祝文,杜晓娟,苏超,孟令顺.边界识别技术及其在虎林盆地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

[9].李桂芬.黑龙江省虎林盆地含煤特征分析[J].煤炭技术.2012

[10].张晓畅.虎林盆地虎1井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

标签:;  ;  ;  ;  

虎林盆地论文-李银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