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国家体系论文-贺鑫森,万磊

民族国家体系论文-贺鑫森,万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民族国家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民族国家,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原则体系,理论模型

民族国家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贺鑫森,万磊[1](2019)在《民族国家建设中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原则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民族国家是当今世界最基本的国家形态,是世界体系的基本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启了民族国家建设的新征程。民族国家建设赋予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国家意识。明确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必须以民族国家建设为认识基点,致力于强化国家认同,增强民族国家的凝聚力,促进民族国家建设。回顾过去,一方面在充分肯定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成绩同时,另一方面忽视所存在的问题:由于没有站在民族国家建设的高度,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顶层设计。在认识上缺乏全局意识,把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问题简单的归为体育问题。以至于在西方强势竞技体育的冲击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出现了生存的危机和方向的迷失。甚至因急功近利或急于求成,做出了有悖于"强化国家认同、增强民族国家凝聚力、促进民族国家建设"的不当举措。因此在理论层面有必要建立一套具有"强化国家认同、淡化族群差异"功能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并将思辨色彩很浓的、抽象的发展原则转变为经验世界中人人可见的原则体系。并用以检验当前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情况,并用以指导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实践。研究方法:研究以认同理论、文化叁层次理论为理论依据。遵循体系设计的"SMART"原则。通过"理论依据的确定"、"维度的确定"、"问卷的形成"、"数据的采集"以及"数据的分析"等几项步骤。构建出原则体系的基本方面,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出树状的分层(分级)结构(指标体系框架)。研究结论:(1)民族国家建设中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原则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是国家认同理论与文化叁层次理论。(2)民族国家建设中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核心原则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要坚持强化国家认同的原则。(3)研究以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核心原则为基点,进一步拓展了原则体系的基本方面。包括:民族传统体育物质实践领域应坚持包容性原则、社会关系领域应坚持平等性原则以及意识观念领域应坚持统一性原则等叁个基本原则。这叁原则既是相对独立、又是相互影响的。其中,民族传统体育实践领域的国家符号认同的形成,有助于社会关系领域的国族身份构建和价值观念领域的国家价值观念形成。实践领域符号认同的包容原则,有助于建立平等的族群关系以及统一的价值观念;而国民身份认同的形成要通过国家符号系统来标识、象征和界定;另外,国家价值观念认同的形成则又必须基于一定的身份认同决定下的行为实践。(4)明确了原则体系的基本面的基础上,研究进一步从原则体系的基本原则层面延伸、细化到具体原则层面。其中,包容性原则包括:运动项目应坚持充分理解原则、场地器材建设应坚持尊重建设原则、思想物化品保护应坚持专门保护原则;平等性原则包括:组织形式应坚持平等参与原则、组织结构应坚持成员平等原则、组织制度应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传承方式应坚持平等保护原则、礼仪习俗应坚持平等尊重原则;统一性原则包括:价值观念应坚持统一塑造原则、民族精神应坚持统一打造原则、价值评价应坚持统一引导原则。根据对专家调查的结果,对部分指标进行了修改。修改主要集中在社会关系层面上增加了"传承方式应坚持平等保护原则"和"礼仪习俗应平等尊重原则"两项指标。最后,经过两轮专家咨询,研究最终确定了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原则体系,具体包括"包容性原则"、"平等性原则"与"统一性原则"叁个基本原则,以及下属的11个具体原则。(5)经过叁个层次各指标权重的计算,研究获得了应用模型从一级指标到各类叁级指标的权重集合。另外,原则体系的应用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应确定民族穿体育发展的目标。其次,构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原则体系理论模型。并将相关资料和各项指标打分表发给相关受访者,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整体发展进行评估。最后根据评估结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发展建议。(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张纯厚[2](2019)在《全球化时代的交往传播、国家安全与民族国家形态和体系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政治、交往传播和教育发展在民族政治文化共同体形成中起着交互作用。民族国家是复合民族的政治载体。适应全球化潮流,国家主权、国家安全与文化包容理念相结合,使现代民族更具文化复合性。在早期全球化时代,中国率先形成臣民民族国家,西欧、北美则形成臣民民族国家体系。在有限全球化时代,西欧、北美的臣民民族国家演变为公民民族国家,即现代国家。在全方位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更趋文化复合,多民族国家趋向文化交融和政治统一,战胜恐怖主义和分离主义将意味着全球性文化复合的现代民族国家体系的逐步确立。(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王子夔[3](2018)在《奥地利帝国晚期的官僚体系改革与国家认同塑造——评《多民族国家的锻造:从启蒙到“一战”时期奥地利帝国的国家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圣母大学约翰·德克新着《多民族国家的锻造:从启蒙到"一战"时期奥地利帝国的国家构建》对传统上认为奥地利帝国被改造为奥匈帝国后,陷入国内矛盾无所作为的观点提出修正。指出奥地利帝国在1780年之后,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尤其是官僚体系的现代化,尝试从多民族帝国转型为现代国家,塑造超越民族主义的国家认同,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在世界范围内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下帝国解体。(本文来源于《史林》期刊2018年02期)

杨双曲[4](2018)在《民族国家话语体系下的晚清女权启蒙思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840年之前,历代都有个别男性痛斥压迫和歧视妇女的文化传统,但是从未汇集成一种具有社会性思想或舆论,它们充其量被看作是一些“开明”的男性知识分子对女性的同情与怜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的船坚利炮打破了清朝闭关自守的现状,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男女平权之风传入晚清时,女性的个体身份和权利开始进入男性知识分子的视野。从西方传教士到近代中国的男性知识分子群体,无一不为中国妇女地位的低下而痛心疾首,这种情绪逐渐汇聚成一种势不可挡、汹涌澎湃的社会潮流,终于演变成女权启蒙思潮。随着晚清女权启蒙思潮大有愈演愈烈之势,1903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女性权益的专着——《女界钟》应运而生,敲响了女性觉醒的“晨钟”,很快在在知识界引起广泛传播,此后,其女权思想被频繁引用。作为一部系统论述女性权益的专着,《女界钟》通篇都在谈论女性问题,但其价值取向和纲领政策继承了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启蒙思想家的话语建构方式,即在民族国家话语的范畴内讨论妇女问题,并在“废缠足、兴女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时代特色的新主张,如主张“女权革命”,塑造“国民之母”等。可以说,晚清女权启蒙思潮中蕴涵的民族国家话语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最集中、最淋漓尽致的体现,是晚清乃至近代女权启蒙思想的缩影,即思考主体都是在民族国家的语境中来谈论的妇女问题,民族国家话语直接支配了女权思想的话语建构。从在中国倡设女学、鼓动放足的西方宗教人士林乐知等人,到郑观应、梁启超等主张社会改良的维新派,再到主张“女权革命”的金天翮,尽管他们在政治上的观点大相径庭,但对待女性问题的态度却是殊途同归。女权启蒙的初衷是要赋予女性承担辅助男性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角色,这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女性进入政治生活的合法性,也在无意之中孕育了中国一批具有初步自觉意识的女性,但因其并非从女性本位的角度出发,因而不重视妇女遭受压迫歧视、丧失独立自主权利和能力的历史及现状,更未能在革命的过程中正视和着手从根本上解决妇女问题,这给后来的妇女解放带来了众多的弊病和遗憾。在民族国家话语裹挟一切现代化运动的背景下,无政府主义公然打出反民族国家的旗帜,对民族国家利益进行了全面而彻底的否定,在当时对女权启蒙思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相对来说,反民族国家话语依然是一种“非主流”话语,从它在历史上如此迅速的消失来看,占绝对优势地位的民族国家话语无疑是其衰竭的重要助推器。随着西方后现代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其强调对权力话语加以批判和质疑、反对男性霸权话语的特点使其成为了反思晚清女权启蒙的思想资源。本文的宗旨是,在回顾历史、继承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吸纳中国妇女史的已有研究成果,对当今时代的男女平权问题作历史和理论上的探索。(本文来源于《西南政法大学》期刊2018-03-21)

汪仕凯[5](2017)在《在国际团结与民族国家之间——现代世界体系中的劳工阶级》一文中研究指出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扩张在世界范围内制造了劳工阶级及其反抗运动,因此需要我们从现代世界体系的视野来理解这一过程。作者以现代世界体系中的劳工阶级与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过程为基本线索,致力于揭示民族国家整合劳工阶级从而阻碍劳工阶级形成国际团结的主要逻辑。首先,现代世界体系虽然在劳动分工过程将劳工塑造到相近的位置上,也就是从劳动力市场中赚取工资性收入的雇佣劳动者——劳工阶级,但是现代世界体系也导致了民族国家的形成。其次,民族国家的形成将劳工阶级分散到相互分割的政治地理空间之中,不仅民族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会加深劳工阶级的国别差异,而且民族国家的统治策略也会促使劳工阶级积极向民族国家靠拢,从而与民族国家整合在一起。再次,现代世界体系中劳动力商品化的压力和民族国家在劳工阶级内部制造的裂痕,促使劳工阶级不得不主动远离国际团结转而进行界限划分,否则就不可能适应现代世界体系。最后,现代世界体系的维系恰是以劳工阶级的分裂为前提的,所以劳工阶级国际团结的实现必须以现代世界体系的改变作为基本条件和构成元素。(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与政治》期刊2017年11期)

王欣[6](2017)在《前近代东亚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体系的建构——以《从“天下”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解构》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前近代东亚地区的历史场景下,以北方游牧族群和政权与南方农业族群和政权之间为主的互动与凝聚,不仅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明圈,而且也构建了被后世称之为"东亚秩序"的政治格局,进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有关该地区特别是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民族与文化生态的独特思想、观念与叙事话语体系。近代以来欧美列强的入侵及其主导的近现代国际秩序,则打破和取代了传统的"东亚秩序"政治格局与思想体系,并试图在西方政治传统和强势学术话语体系之下解构与重构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从根本上实现其所构建的"去中国中心主义"。在此情况下,立足前近代东亚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多民族国家疆域自身的演变历史、思想基础、制度体系与政策实践等四个层面总结、提炼与构建自成体系的本土疆域理论与学术话语体系,不仅为我们与西方学术界展开客观而平等的学术对话提供了基础与可能,而且对建设中国特色的边疆学学科体系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期刊2017年03期)

陆鹏[7](2017)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创新——中央与民族自治区互动关系的主题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国家治理体系理论为视角,在全面深化改革视域中,探讨完善以叁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核心的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分析研究国家治理视域下的中央与民族自治区互动关系的自我认知和主题阐释,系统阐释中央集中统一指导下"俯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涵和运行机理,全面分析民族自治区自治发展上"仰视"单一制统一多民族国家集权治理体系,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和社会治理等多维视角把握两者互动的基本主题,系统认知中央与民族自治区政府互动关系的内在逻辑和治理结构。(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陈谦平[8](2017)在《条约体系与多民族国家的构建:国际化视域下的民国对外关系史》一文中研究指出朝贡体系、条约体系与殖民体系都是国际关系的主要模式之一。朝贡体系是西方学者对清以前存在于东亚地区的、以中原皇朝为核心的等级制政治秩序的一种理论概括。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将朝贡体系放在中西冲突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建立了以"冲击—回应"理论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并使之成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皇朝统治时期中外关系的主流分析范式(John King Fairbank,On the Ch’ing Tributary System,Harvard Journal of Asia Studies,Vol.2,1941)。清政府自(本文来源于《史学月刊》期刊2017年07期)

李元晖[9](2016)在《隋唐时期游牧行国体制与藩属体系的碰撞和重组——多民族国家建构视野下游牧和农耕族群的互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多民族国家建构的视角下审视游牧和农耕族群的互动,可以得出和传统观点不同的结论。作者在概述隋唐时期两大族群所建政权关系的基础上,认为从游牧行国和农耕王朝藩属的互动看,无论是游牧行国体制还是唐王朝的藩属体制,都不是静止不变的状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双方关系的发展,受到空间的限制,两种体制也必然经历不断的重组和整合,构成了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一个主要阶段。(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民族丛刊》期刊2016年01期)

高永久,刘海兵[10](2015)在《多民族国家社会稳定评估体系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多民族国家社会稳定评估体系,对反映多民族国家社会稳定状况、进而为多民族社会治理决策提供建议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多民族国家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然而,在实现和维护多民族国家社会稳定过程中,大多数社会成员带有民族意识逐渐成为一种倾向,民族因素成为社会稳定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因此,多民族国家社会稳定评估体系构建中需要注意几个重要问题:多民族国家情境中社会稳定的基本认识、社会稳定评估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以及民族分析框架中的社会稳定评估体系设计。(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5年12期)

民族国家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国家政治、交往传播和教育发展在民族政治文化共同体形成中起着交互作用。民族国家是复合民族的政治载体。适应全球化潮流,国家主权、国家安全与文化包容理念相结合,使现代民族更具文化复合性。在早期全球化时代,中国率先形成臣民民族国家,西欧、北美则形成臣民民族国家体系。在有限全球化时代,西欧、北美的臣民民族国家演变为公民民族国家,即现代国家。在全方位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更趋文化复合,多民族国家趋向文化交融和政治统一,战胜恐怖主义和分离主义将意味着全球性文化复合的现代民族国家体系的逐步确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族国家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贺鑫森,万磊.民族国家建设中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原则体系[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张纯厚.全球化时代的交往传播、国家安全与民族国家形态和体系演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王子夔.奥地利帝国晚期的官僚体系改革与国家认同塑造——评《多民族国家的锻造:从启蒙到“一战”时期奥地利帝国的国家构建》[J].史林.2018

[4].杨双曲.民族国家话语体系下的晚清女权启蒙思潮[D].西南政法大学.2018

[5].汪仕凯.在国际团结与民族国家之间——现代世界体系中的劳工阶级[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7

[6].王欣.前近代东亚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体系的建构——以《从“天下”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疆域理论解构》为中心[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7

[7].陆鹏.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创新——中央与民族自治区互动关系的主题阐释[J].广西民族研究.2017

[8].陈谦平.条约体系与多民族国家的构建:国际化视域下的民国对外关系史[J].史学月刊.2017

[9].李元晖.隋唐时期游牧行国体制与藩属体系的碰撞和重组——多民族国家建构视野下游牧和农耕族群的互动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

[10].高永久,刘海兵.多民族国家社会稳定评估体系构建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

标签:;  ;  ;  ;  

民族国家体系论文-贺鑫森,万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