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失业群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市新失业群体,政治心态,理论与方法,书评
城市失业群体论文文献综述
秦国民[1](2018)在《有温度、有情怀、有理论、有方法的政治心态研究:《我国城市新失业群体政治心态的实证研究》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城市新失业群体政治心态的实证研究》一书聚焦于对城市新失业群体政治心态的整体预判,既体现了作者对青年的深厚关怀,更展现了作者对城市治理与发展的深切关注,这是一个有温度、有情怀的研究主题。更为重要的是,鉴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政治心态精确测量的难度,作者构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政治心态测量指标体系,运用多元的研究方法信实呈现城市新失业群体政治心态、政治行为及其互动关系的丰富图景,为观察中国社会转型和国家治理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总体而言,该书是一项有温度、有情怀、有理论、有方法的政治心态研究,有望为构建更具解释力的中国政治学理论体系贡献更多的经验元素。(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李永洪,林士辉[2](2018)在《深入系统研究城市新失业群体政治心态的首创之作——《我国城市新失业群体政治心态的实证研究》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而要有效厚植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首要的前提就是通过科学、规范而系统的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全面地了解和把握民情、民心和民意。政治心态作为衡量民心民意的重要指标,对于夯实社会政治稳定的心理基础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急剧而复杂的政策变革和制度转型,中国民众的政治心态呈现出色彩(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储建国[3](2018)在《群体政治心态研究的力作——《我国城市新失业群体政治心态的实证研究》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期,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唐皇凤教授的力作《我国城市新失业群体政治心态的实证研究》一书试图通过扎实的实证研究,探寻中国社会政治稳定深层的心理基础,是目前国内第一部从政治心态的独特视角系统研究城市新失业群体的专着,具有很强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在宏观层面,中国连续四十年在保持大局稳定的基础上获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微观层面,以各种社会不满表征出来的不稳定因素又随处可见。这种当代社(本文来源于《湖北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盛明科[4](2018)在《群体政治心态实证科学:范式、主题与现实关照——兼评《我国城市新失业群体政治心态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治心态是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社会成员对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的直观且自发的心理投射,与国家现代化治理、社会经济发展诸目标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动关系,可将其视为检验政治现代化和治理有效性的晴雨表和指示器。城市新失业群体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产物和社会现象,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变量,随着社会结构性分化的进程陡然加速,其社会政治心态日趋复杂化。城市新失业群体在(本文来源于《公共事务评论(第一卷)》期刊2018-11-01)
慈勤英,兰剑[5](2015)在《“福利”与“反福利依赖”——基于城市低保群体的失业与再就业行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语境下的"福利依赖"是否已经在我国出现,成为近年来社会救助领域的关注焦点。2014年在湖北省和辽宁省对低保群体进行调查,探究"福利"与"反福利依赖"等因素对低保群体失业与再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给予型的低保救助福利提升了低保受助者失业的可能性,降低了受助者再就业意愿,城市低保救助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救助依赖"现象;"反福利依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福利给予的负面效用,但也带来了新的福利依赖可能,强化了受助者对低保救助的依赖性。需建立收入豁免、低保渐退机制,实施有助于提升低保群体自我发展能力的就业援助等。(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丁锋[6](2012)在《城市失业弱势群体社区就业援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城市失业弱势群体问题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社区就业援助应成为这一群体再就业的重要渠道。但我国目前的社区就业援助受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培训滞后等因素的影响,发展不畅。政府应加大对社区服务的资金支持,发展第叁部门,进一步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以推动社区就业的较快发展。(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12年10期)
曲娜娜,徐彦[7](2010)在《单位制的终结与城市新失业群体职业观念形成困惑》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失业群体在职业观念形成行为与意识当中受到了父辈"单位习惯"的熏淹,在市场经济的时代即单位制终结之后制约新失业群体职业适应的因素主要有3个:一是社会政策遗漏了这一特殊人群;二自身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职业适应,不自觉地延伸了其单位人的职业观;叁是结构性排斥、功能性排斥和社会关系排斥使其在职场遭受到了挤压。(本文来源于《辽宁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陈成文,刘俊,罗竖元[8](2009)在《社会资本与弱势群体子女教育——以城市失业人员和农民工为调查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弱势群体自身社会资本匮乏,其子女与强势群体子女在入学机会、教育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及所接受的教育质量的差距日益加剧,进而导致弱势群体子女接受教育的"隐性"不公平。因此,必须加大对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救助力度,在最大程度上消除先赋性因素对教育的影响,保证教育公正,使社会各阶层的子女享受实质性的平等教育。(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09年04期)
晏丽[9](2008)在《关注中国城市中的新失业群体》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失业人员的主体和结构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新成长劳动力的失业问题变的越来越严峻,这些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被专家称为"新失业群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群体将会成为我国失业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所暴露出的社会问题也会日益突出,这对于社会保障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08年30期)
黄蕾[10](2008)在《“后单位社会”城市新失业群体的就业适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失业问题置于单位制度变迁的宏观背景之下,以东北老工业基地C市为研究个案,探讨了新失业群体的就业适应问题。“新失业群体”是由中国社会转型所导致的新兴群体,同时又是当代诸多社会问题产生和表现的根源和载体,其最初的外在表现是失业,但实质是对工作职业的不适应。其外显特征表现在叁个方面:一是其父母大都是受单位制度熏陶的单位人;二是接受的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叁是其文化背景大多是单位习性影响下的亚文化。本文主要的关注点有叁个方面,即新失业群体就业适应与单位社会的关系、新失业群体职业认同与社会结构变迁的关系、新失业群体就业适应与市场化之后的政府责任变换的关系。围绕这叁个方面,立足于C市实证调查,本文共取得个案63个,其中“新失业群体”个案50个、其他13个,并具体运用文献分析法、小区观察法和深入访谈法。本文认为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社会转型中,单位制和市场化改革共同作用于“新失业群体”,他们经过几年的自身与社会环境的调适过程,已经基本上能够适应现在的生活状况。但这种适应是低水平的、浅层次的适应。虽然他们基本上能够维持日常的经济生活,也有一定数量的具有内倾性的同质人群交往,并且他们在社会心理上也基本认同了失业的事实,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处于社会生活中的底层。但新失业群体的就业适应是消极性和被动性的,其结果是边缘化。这种边缘化表现在他们既不保留原有的单位习性,同时也不接受社会主流文化,或者说不为社会主流文化所承认。新失业群体由于受制度背景、社会的变迁、自身资本的缺失以及区域社会文化、惯习的影响,造成了新失业群体在面对后单位社会来临时出现了就业适应困难。笔者进一步指出,影响城市新失业群体就业适应的内外机制实际上就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城市新失业群体的文化困境、城市新失业群体的社会结构性变动、国家政策导向的局限和区域社会的特殊性。相应的解决策略也应当是从以上四个方面去设计方案。本文从城镇非正规就业、中小企业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等多角度提出了若干促进就业对策,以期缓解新失业群体对于各地方就业的压力。(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8-03-01)
城市失业群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而要有效厚植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首要的前提就是通过科学、规范而系统的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全面地了解和把握民情、民心和民意。政治心态作为衡量民心民意的重要指标,对于夯实社会政治稳定的心理基础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急剧而复杂的政策变革和制度转型,中国民众的政治心态呈现出色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失业群体论文参考文献
[1].秦国民.有温度、有情怀、有理论、有方法的政治心态研究:《我国城市新失业群体政治心态的实证研究》评介[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李永洪,林士辉.深入系统研究城市新失业群体政治心态的首创之作——《我国城市新失业群体政治心态的实证研究》评介[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3].储建国.群体政治心态研究的力作——《我国城市新失业群体政治心态的实证研究》评介[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8
[4].盛明科.群体政治心态实证科学:范式、主题与现实关照——兼评《我国城市新失业群体政治心态的实证研究》[C].公共事务评论(第一卷).2018
[5].慈勤英,兰剑.“福利”与“反福利依赖”——基于城市低保群体的失业与再就业行为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6].丁锋.城市失业弱势群体社区就业援助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2
[7].曲娜娜,徐彦.单位制的终结与城市新失业群体职业观念形成困惑[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
[8].陈成文,刘俊,罗竖元.社会资本与弱势群体子女教育——以城市失业人员和农民工为调查对象[J].贵州社会科学.2009
[9].晏丽.关注中国城市中的新失业群体[J].法制与社会.2008
[10].黄蕾.“后单位社会”城市新失业群体的就业适应研究[D].吉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