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洪灵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洪灵菲,海外部,妇女运动讲习所,国民党
洪灵菲论文文献综述
孙月红[1](2018)在《洪灵菲家书四封》一文中研究指出曼妹:夕间所言徒伤我妹之心,修过来人所受痛苦,刻骨怵心,殊不愿我亲爱之曼妹步我后尘。至我俩人间问题,一切悉如妹言,惟太苦妹于心滋不乐耳。梅花开处千树皆白,新月初生遍地琼瑶。妹之人格亦复如是,殊令人低头耳。日间有暇时望过谈,以舒我念。手此敬询清吉!拜伦阿洪一九二七年春节之夜侬妹:接书及策籍数种,如获至宝。惟闻妹抱病,于心滋苦耳。嗟夫!妹之高义旷世,爱菲情逾骨(本文来源于《党史纵览》期刊2018年01期)
张晓阳[2](2016)在《铁骨寒香,碧血千秋——记革命作家洪灵菲》一文中研究指出11933年7月26日,北京宣武门外。中共地下党河北省委组织部长阮锦云的家中。为了筹备李大钊烈士的公葬,担任中共中央驻北平全权代表秘书处处长的洪灵菲同志,再一次来到这里。他代表地下党负责人田夫,来向阮锦云部长传达上级对这次活动的重要指示。他刚刚进门,就被早就守候在这里的宪兵叁团的几个便衣围住了。便衣一拥而上,铐上了他的双手,道:"我们团长有请,你跟我们走一趟!"……(本文来源于《雨花》期刊2016年17期)
肖怿[3](2014)在《南下的中国革命作家与新马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以洪灵菲、许杰、马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集中探讨1927—1931年先后流亡南洋的叁位中国革命作家洪灵菲、许杰、马宁在文艺理论、文化和社会活动方面对南洋社会和新马华文文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影响的交互性。这对我们了解战前该时期新马华文文学的发展脉络有指示作用,同时具体到这叁位作家,对他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疆拓境"的一面应有更准确的定位。(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陈晔[4](2013)在《流亡中的乡土情怀——试析潮汕籍作家洪灵菲文学创作中的地域文化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潮汕地区是我国南方一个海滨区域,由于其历史悠久,地势特别而集合了中原文化、古越文化、海洋文化等于一体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本文通过对革命时期出现的潮汕籍作家洪灵菲作品的分析,从地域文化方面探寻其故土背景与所创作的题材之间的联系,试图分析潮汕地域文化对作者本身所形成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金田》期刊2013年02期)
赵新顺[5](2010)在《革命:反叛与超越日常生活价值——洪灵菲小说创作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洪灵菲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两个阶段。以《前线》、《转变》等作品为代表,洪灵菲的创作主题是反思20世纪20年代最流行的个性解放思想,从而与郁达夫的创作拉开了距离。《流亡》则表达了宣传社会革命的思想。厌倦缺乏超验价值的日常生活的内心苦闷、追求有意义的生活是促使洪灵菲完成主题转变的动力。(本文来源于《殷都学刊》期刊2010年03期)
刘海刚[6](2010)在《一部青春的笔记——重读洪灵菲的《流亡》》一文中研究指出洪灵菲发表于1928年的《流亡》是一部青年成长小说,它不但塑造了具有青春特质的人物形象而且真实地反映了革命青年的人生选择。作品通篇展现的是青春的成长与浪漫的激情,不但具有较高的可读性与真实性,更对当下的青年人有着可借鉴的现实价值。(本文来源于《新余高专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肖怿[7](2008)在《二十世纪二叁十年代中国南下的革命作家与南洋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华新文学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诞生的,并且在随后的30年间,始终与中国现代文学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中国现代文学从最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到革命文学再到抗战文艺,无不深深影响着马华新文学。本论文选取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南下南洋的叁位中国革命作家洪灵菲、许杰、马宁,对他们在南下前的主要经历和重要活动,流亡南洋期间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以及回国后所继续从事的与南洋有关的文学活动加以爬梳,从中不难发现,中国20世纪20-30年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透过南下作家这一中介促使了南洋“新兴文学运动”的崛起,继而对当地的文学艺术、社会思想等各方面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绝不仅仅是单向的,这叁位作家所创作的以南洋地区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也以其独特的人物形象和地域色彩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宝库。对上述叁位南下的中国革命作家与南洋的关系加以分析和总结,既可以对中国现代文学自身的完整和丰富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又能为沟通中国与南洋地区的社会文化交流起到桥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叁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阐述了20世纪20-30年代的国际左翼文学思潮背景(以苏联和日本为重点),以及在这一背景影响下的中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发展的各自情况,及其他们相互之间的关联与差异,从而为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流亡南洋的叁位中国革命作家洪灵菲、许杰、马宁作—背景介绍。作为本论文研究对象的这叁位流亡于该时期的中国革命作家是处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下南渡的,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势必会带着这个特定时代范畴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趣味而南下,这具有某种统一性的思想艺术风貌必定会对南洋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二部分重点分析和总结了洪灵菲、许杰、马宁这叁位中国革命作家南下前的经历、在南洋的生活、工作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活动,以及回国后所继续从事的与南洋有关的文艺创作情况。通过个案的研究,一方面对全面评价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具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旨在说明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南洋新兴文学运动与中国革命文学运动的这种血缘般的历史关系,又是和这时期南下的包括洪灵菲、许杰、马宁在内的中国革命作家在南洋的文学和社会活动分不开。第叁部分重点阐析了叁位南下的中国革命作家在文艺观念、文化与社会活动方面对南洋社会的影响,以及影响的交互性。这既能使我们充分认识中国现代文学与新马华文文学在20世纪20-30年代的相互交流、渗透和影响,又能为沟通中国与南洋社会的文化交流起到桥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8-06-01)
刘书旺,刘小清[8](2004)在《左联烈士洪灵菲的革命之路》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四年第四期钟灵毓秀、风光旖旎的南京雨花台是中国最着名的烈士陵园之一。在雨花台烈士中,有一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早期太阳社成员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发起人之一的洪灵菲。洪灵菲为广东潮安人,1922年考入广州高等师范学校(即中山大学前身),老师中即有他十分(本文来源于《钟山风雨》期刊2004年04期)
周怀英,张国强[9](1998)在《左翼文坛的一颗彗星──洪灵菲》一文中研究指出左翼文坛的一颗彗星──洪灵菲周怀英,张国强1927年4月15日.广州的国民党反动派步蒋介石“四一二”政变的后尘,向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举起了屠刀。昔日碧波荡漾的珠江被革命者的鲜血染红。洪灵菲在敌人疯狂的追捕下,流亡泰国,在曼谷附近湄南河边一家华人商号里...(本文来源于《南京史志》期刊1998年01期)
郑群辉,黄景忠[10](1996)在《无产阶级革命作家洪灵菲——“左联”中的潮汕作家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九叁○年叁月二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宣告成立。参与发起者五十余人之中,就有潮汕籍作家洪灵菲、戴平万、冯铿、林伯修、许峨五人。如果再算上一个后来名声不甚好的杨村人,无疑,在二十年代末叁十年代初的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过一支引人注目的潮汕作家劲旅。(本文来源于《韩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1996年01期)
洪灵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1933年7月26日,北京宣武门外。中共地下党河北省委组织部长阮锦云的家中。为了筹备李大钊烈士的公葬,担任中共中央驻北平全权代表秘书处处长的洪灵菲同志,再一次来到这里。他代表地下党负责人田夫,来向阮锦云部长传达上级对这次活动的重要指示。他刚刚进门,就被早就守候在这里的宪兵叁团的几个便衣围住了。便衣一拥而上,铐上了他的双手,道:"我们团长有请,你跟我们走一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洪灵菲论文参考文献
[1].孙月红.洪灵菲家书四封[J].党史纵览.2018
[2].张晓阳.铁骨寒香,碧血千秋——记革命作家洪灵菲[J].雨花.2016
[3].肖怿.南下的中国革命作家与新马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以洪灵菲、许杰、马宁为例[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4].陈晔.流亡中的乡土情怀——试析潮汕籍作家洪灵菲文学创作中的地域文化特色[J].金田.2013
[5].赵新顺.革命:反叛与超越日常生活价值——洪灵菲小说创作论[J].殷都学刊.2010
[6].刘海刚.一部青春的笔记——重读洪灵菲的《流亡》[J].新余高专学报.2010
[7].肖怿.二十世纪二叁十年代中国南下的革命作家与南洋的关系[D].厦门大学.2008
[8].刘书旺,刘小清.左联烈士洪灵菲的革命之路[J].钟山风雨.2004
[9].周怀英,张国强.左翼文坛的一颗彗星──洪灵菲[J].南京史志.1998
[10].郑群辉,黄景忠.无产阶级革命作家洪灵菲——“左联”中的潮汕作家之一[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