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度市实验中学266700
经常有学生这样反映,上课讲的内容都能听懂,但一做题就出错。这是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学习中对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本质缺乏深刻的理解,或者说对物理概念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而无法理清概念间的联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想取得满意的效果,关键是要根据物理概念的特点,在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概念间的联系上多下功夫,努力使学生达到深刻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概念。
一、对物理概念的教学应尊重初中学生认识物理概念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很多物理教师都很重视物理概念的分析讲解,而忽视了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感性认识,这无疑是不尊重学生认识特点的。做好物理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必要的感性认识。如在认识力的概念时,就要在大量的各种形式的物体对物体的推、拉、提、压、吸等作用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才能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概念。
另外,在进行有些概念的教学时,还应考虑学生的知识准备、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思维定势和必要的科学方法。如在分析上抛物体达到最高点的运动状态时,很多学生认为此时的物体是相对地面静止的,理由是此刻物体的运动速度为零,这是相对静止就是速度为零的思维惯性所导致的。其实,这时只要引导学生从物体受力是否为平衡力的角度分析,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二、应注意物理概念的教学是有层次性的
根据认识论的理论我们知道:万物之理是多层次的,人们认识真理应是螺旋型提高的,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物理概念教学的过程中时刻注意这一点,对某些物理概念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步认识和理解它,明确每一步的学习目标,最终实现总的学习目标。如对力的认识,就要分几个层次去逐步认识它:
第一步,对力的初步概念的认识,即认识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第二步,对力的三要素和力作用效果的认识,即认识到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一定的作用效果——使物体产生形变和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且力的作用点、大小和方向均对力的作用效果产生影响。由此对不同性质的力,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划分,如重力、下滑力、摩擦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推力、拉力等等。
第三步,从力和运动的关系上进一步对力加以认识,认识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从而认识平衡力的概念。
第四步,从功、能的角度去认识力,即力作用在物体上一段时间后,可产生累积效应,对物体做功,进一步引起能量的变化。
三、应注意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个人的科学素养或叫科学素质是最宝贵的,是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来的,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包括三个最基本的方面,一是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这是一个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原动力;二是科学的想象力,这思维的翅膀;三是一些简单的科学方法,这是打开自然宝库的钥匙。
首先,在物理概念教学时要留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一是以日常生活经验创设学习情境。
二是通过物理实验创设学习情境。
三是利用物理经验事实创设学习情境。
四是由复习旧知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创设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其次,要注意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方法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就是对日常思维的剖析。”我们知道科学的最基本素质就是怀疑精神,但是无根据的怀疑不是科学,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有根据的猜想,并设计实验用事实加以论证。
例如,为了使学生形成惯性的概念和初步掌握“惯性定律”:
第一,要从运动着的物体(汽车、足球等)当外力停止作用后还能继续运动的感性认识出发,经分析然后加以综合得出:运动着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它自己还要做直线运动,从中抽象出物体不受力作用仍能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本质联系,从而认识到“外力使物体产生和维持一定速度的运动”是一种错误观念。
第二,通过小车在不同性质平面上滑动距离不同抽象出“物体运动速度的改变是由于受到了其它物体作用的缘故”这一本质联系,而抛弃那种物体不受其它物体作用速度会自然减小的习惯看法。
第三,从上面几种性质的平面中,设想一个理想绝对的光滑的平面,小车不受任何阻碍作用,则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不变。这里突出了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抛弃那种物体须恒力作用才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一看起来合乎一般经验的事实。
第四,从小车、运动员等抽象出“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避免那种“惯性是某些物体所具有的特点”的片面认识。至于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别的物体的作用,将永远保持静止,学生是容易理解的。把上述由个别抽象所得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并进行抽象和概括,就能归纳得出“惯性”的概念和“惯性定律”。
物理概念是进入理性认识的第一步,是物理定律和理论的基础,因而,搞好物理概念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