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有限状态机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软件测试,状态机,飞行控制软件
有限状态机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吴春成,封二强,郑军[1](2018)在《基于有限状态机模型的飞控软件测试方法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有限状态机模型(FSM)在飞控软件测试中的应用进行探索。在软件动态测试过程中,将飞行控制模式和搜索软件用统一的数学模型表达,提高了测试的错误检测能力,对型号产品中软件质量和可靠性起到一定保障作用,可作为型号产品中其它控制类软件测试的借鉴。(本文来源于《航空标准化与质量》期刊2018年03期)
汪栋,张杰,金久才,毛兴鹏[2](2018)在《一种基于有限状态机模型的局部转向避碰路径规划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多礁石、渔船等障碍物的近海复杂环境下的一些应用,提出了一种基于有限状态机(finite-state machine,FSM)模型的无人船(unmanned surface vehicle,USV)局部转向避碰路径规划算法。首先,基于速度障碍法和障碍物区域分层方法,获取无人船固定航速条件下的航向角约束解析结果。然后,基于该约束条件及障碍物探测情况设计FSM的有限状态及执行动作和状态迁移条件,其中,通过转向控制实现向目标位点或缓冲位点进行导航的状态为FSM的2个重要状态。最终通过FSM的执行实现局部转向避碰路径规划。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多障碍物避碰算法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该方法易于改进和扩展,且容易与当前主流的无人船控制系统结合,有利于无人船避碰系统快速工程化的实现。(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8年01期)
鲁梦昆,何涛,余飞[3](2016)在《一种基于有限状态机的主控程序状态转移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动化程度高的机器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接收到外部信号或指令时可作出实时反应,但其复杂的控制程序因缺乏理论模型而难以设计。通过对有限状态机原理进行数学分析,应用有限状态机原理,设计出用状态转移图表示的主控程序状态转移模型。其特点是在机器设备的不同运行阶段,与该阶段对应的主控程序状态拥有控制主导权。此模型成功应用于"全自动编织袋套袋机研发项目"PLC主控程序设计,且此模型设计机器自动化主控程序,可以大幅提高机器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与运作稳定性,状态的转移与条件的关系更清晰。(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邱强杰,陈众,文亮,俞晓鹏[4](2016)在《基于有限状态机的变桨系统状态监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离散事件系统理论中的有限状态机对风力发电变桨系统建模,根据变桨系统的运行过程将其分为8个运行状态,状态的转移通过9个事件驱动,事件由变化的风机参数触发。运用Simulink中的Stateflow模块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此模型可以准确反映变桨系统运行过程中工作状态的变化,状态转移直观、清晰。(本文来源于《广东电力》期刊2016年02期)
刘舒婷[5](2015)在《基于有限状态机理论的UML模型一致性检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UML模型从不同侧面对系统加以描述,不同间互相印证,但又存在着信息冗余,造成模型的不一致。本文对用有限状态机进行一致性验证的理论和方法加以综述,讨论了两种以有限状态机理论为指导的UML一致性检查的方法、工具,对以该理论为基础的UML模型一致性检测提出了几个有意义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期刊2015年21期)
孙鹏,谭玉玺,汤磊[6](2015)在《基于有限状态机的作战实体模型行为规则可视化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升仿真模型开发效率,降低仿真模型的维护成本,从模型规则可视化建模需求入手,提出了基于有限状态机的实体模型行为规则形式化表达模型,并对基于有限状态机的模型规则可视化建模工具框架进行了设计,对模型规则可视化建模的工程实现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本文来源于《指挥控制与仿真》期刊2015年02期)
何境泰,令晓明,何涛[7](2015)在《基于有限状态机的联锁平台任务同步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乘二取二铁路计算机联锁系统中,两套4个CPU组成了容错计算结构,实现CPU之间的同步是基于表决的容错计算机系统的关键过程。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有限状态机的主/备/从并行任务同步模型,用于准确描述系统中不同CPU对象的任务同步状态,为二乘二取二同步通信表决过程大规模复杂的逻辑和时序设计提供了方法学上的参考和简化。(本文来源于《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期刊2015年03期)
杨帆[8](2014)在《一种基于有限状态机和命令模式的设备监控软件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军用设备通讯系统具有系统组成复杂,技术参数多,逻辑关系繁琐,研制周期长,需求变更频繁的特点。针对此类系统的设备控制需求,文中提出了一种将有限状态机与命令设计模式技术相结合的设备控制软件模型,在保证软件稳定性和性能要求的基础上,既满足了设备系统监控的各项需求,又兼顾良好的可扩展性。应用实践表明,该模型可充分发挥状态机和设计模式的技术优势,简单高效的构建出高可靠性,高可扩展性和高可维护性的设备监控软件。(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14年09期)
周莉娟,刘心刚,张志鹏[9](2014)在《基于有限状态机的雷达状态模型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雷达具有功能多特点。针对雷达系统控制,采用传统程序设计方法存在调试周期长,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差的特点。本文采用有限状态机理论对雷达状态进行模型建立,根据状态机理论,通过仿真建立相应的状态切换模型,工程实践表明有限状态机能较好的进行雷达系统控制设计,系统可扩展性、可移植性较好。(本文来源于《电子设计工程》期刊2014年16期)
江良,赵瑞莲,李征[10](2013)在《基于可扩展有限状态机规格说明的测试数据生成效率因素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可扩展有限状态机(EFSM)规格说明,影响路径测试数据生成成本的因素很多,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相互关联,对测试数据生成成本的影响可能是线性或非线性的,因此建立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和BP神经网络非线性预测模型,对EFSM路径测试数据生成进行效率—因素分析。具体而言,将路径长度、路径上变量数等因素作为自变量,测试生成成本看作因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于BP神经网络模型,考虑到因素间可能存在关联,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PCA)确定影响测试生成成本的主要因素,然后应用BP神经网络建立测试生成效率主要因素分析模型,对EFSM测试生成成本进行预测。实验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比多元线性回归更适合作为EFSM路径测试生成效率因素分析模型,对EFSM路径测试生成成本进行非线性预测。(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期刊2013年S2期)
有限状态机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多礁石、渔船等障碍物的近海复杂环境下的一些应用,提出了一种基于有限状态机(finite-state machine,FSM)模型的无人船(unmanned surface vehicle,USV)局部转向避碰路径规划算法。首先,基于速度障碍法和障碍物区域分层方法,获取无人船固定航速条件下的航向角约束解析结果。然后,基于该约束条件及障碍物探测情况设计FSM的有限状态及执行动作和状态迁移条件,其中,通过转向控制实现向目标位点或缓冲位点进行导航的状态为FSM的2个重要状态。最终通过FSM的执行实现局部转向避碰路径规划。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多障碍物避碰算法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该方法易于改进和扩展,且容易与当前主流的无人船控制系统结合,有利于无人船避碰系统快速工程化的实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限状态机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吴春成,封二强,郑军.基于有限状态机模型的飞控软件测试方法浅析[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18
[2].汪栋,张杰,金久才,毛兴鹏.一种基于有限状态机模型的局部转向避碰路径规划算法[J].海洋科学.2018
[3].鲁梦昆,何涛,余飞.一种基于有限状态机的主控程序状态转移模型[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6
[4].邱强杰,陈众,文亮,俞晓鹏.基于有限状态机的变桨系统状态监测模型[J].广东电力.2016
[5].刘舒婷.基于有限状态机理论的UML模型一致性检测方法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
[6].孙鹏,谭玉玺,汤磊.基于有限状态机的作战实体模型行为规则可视化建模[J].指挥控制与仿真.2015
[7].何境泰,令晓明,何涛.基于有限状态机的联锁平台任务同步模型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5
[8].杨帆.一种基于有限状态机和命令模式的设备监控软件模型[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4
[9].周莉娟,刘心刚,张志鹏.基于有限状态机的雷达状态模型建立[J].电子设计工程.2014
[10].江良,赵瑞莲,李征.基于可扩展有限状态机规格说明的测试数据生成效率因素模型分析[J].计算机应用.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