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烯基类聚合物论文-朱超,王慧琴,孙斯蔚,张文婷,丁泽

乙烯基类聚合物论文-朱超,王慧琴,孙斯蔚,张文婷,丁泽

导读:本文包含了乙烯基类聚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乙烯基聚合物,克雷伯氏菌属,芽孢杆菌属,毒理学效应

乙烯基类聚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朱超,王慧琴,孙斯蔚,张文婷,丁泽[1](2018)在《乙烯基类聚合物对克雷伯氏菌和芽孢杆菌共培养的毒理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乙烯基类聚合物是皮革化学品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新材料,但其工业排放对水体环境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影响还缺乏研究.以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sp.)和芽孢杆菌(Bacillus sp.)菌株为受试生物,采用批量培养法考察了100mg/L、500mg/L和1 000mg/L叁个暴露浓度下聚丙烯酸酯涂饰剂(LJL-2)、聚丙烯酸酯/纳米ZnO复合涂饰剂(LJL-3)、PDM-AA-AMHEA鞣剂(LY-5)和溶胶凝胶PDM-AA-AM-HEA/ZnO鞣剂(LY-8)四种乙烯基类聚合物对纯培养和混合培养菌株的急性毒性,评价指标包括培养物中的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率和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结果表明,乙烯基类及其纳米复合涂饰剂较之鞣剂聚合物对细菌纯培养和混合培养体系中微生物的生长抑制现象更为明显;两个系列乙烯基聚合物暴露下的纯培养体系和混合培养体系中LDH释放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差异,但各个暴露浓度下细胞内ROS水平较之对照均明显提高,且与暴露浓度正相关;整体而言混合培养体系较纯培养体系对两个系列聚合物的生物耐受性更强.(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范昊[2](2014)在《含乙烯基的酯类聚合物薄膜表面结构及形成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物薄膜广泛应用于涂层、密封、粘合剂、微电子器件等多个领域,而其表面性质在应用中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聚合物薄膜的表面性质是由其表面结构所决定的。研究聚合物薄膜表面结构的形成过程和机理对聚合物薄膜表面结构的设计以及性能的调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借助于具有独特界面敏感性的和频振动光谱(SFG,sum frequency generationvibrational spectroscopy)从分子层面研究乙烯酯类聚合物薄膜表面结构的形成以及影响因素,探讨聚合物溶液的固化机理,并与其气/液界面的聚集行为进行关联,得到了以下结论:(1)研究了聚醋酸乙烯酯(PVAc)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在气/液界的聚集行为。对于PVAc,在表面压为0mN/m时,侧链上甲基无序的分布在界面处,压缩过程中,甲基逐渐排列有序,取向角从62°减小到37°,即压缩过程使得甲基从平行于界面的“平躺”构象转变为垂直于界面的“直立”构象。对于PMMA,当表面压为0.8mN/m时,酯甲基在界面处形成有序的结构,而进一步压缩并不能改变其取向角。酯基侧链结构的不同是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PVAc侧链上的羰基与水分子形成氢键,使得与羰基直接相连的甲基被“固定”在界面处,故而需要压缩至表面压较高时才可以形成有序排列。而PMMA侧链上的酯甲基与羰基之间有氧原子间隔,具有更好的自由度,可以在表面压较低时就形成有序排列。(2)研究了PVAc浇铸膜和旋涂表面的结构和性质。当溶液浓度为0.5wt%时,PVAc浇铸膜表面SFG谱图中-CH3振动峰的强度较强,甲基排列有序,表面层分子链接近其平衡态构象,薄膜表面水接触角较高,薄膜表面相对疏水。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CH3振动峰的强度减弱,甲基在表面排列的有序性下降,表面变得相对亲水。对于PVAc旋涂膜也有类似的规律:成膜溶液浓度较低,PVAc旋涂膜表面甲基排列有序,薄膜表面相对疏水。成膜浓度增加,旋涂膜表面甲基的有序性下降,水接触角降低,表现为相对亲水。此外,旋涂转速对薄膜表面结构也有影响,转速越低,甲基排列越有序,薄膜越疏水。(3)PVAc和PMMA浇铸膜表面结构表现出不同的浓度依赖性。PVAc浇铸膜表现出随着成膜溶液浓度增加,薄膜表面甲基有序性降低,表面层分子越偏离其平衡态构象,薄膜表面越亲水的趋势。对于PMMA而言,成膜溶液浓度越高,其浇铸膜表面主链亚甲基排列越有序,分子链更接近其平衡态构象,薄膜表面更疏水。上述差异的产生是由于成膜溶液浓度的增加,分子链间距离减小,分子链相互交迭,贯穿,使得带有极性基团的酯基侧链的运动能力减弱。由于PVAc侧链上甲基距运动能力弱,当溶液浓度增加时,固化时无法充分进行构象调整,故而薄膜表面甲基的有序性显着降低,表面更亲水。对于PMMA而言,酯基侧链上酯甲基具有更好的灵活度,即使浓度增加,运动受限,酯甲基依然可以在表面形成有序的排列。故而随着浓度的增加,在其SFG谱图中酯甲基的强度没有显着变化而主链上亚甲基强度增加。(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4-10-10)

罗茜[3](2014)在《乙烯基类聚合物对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化学品的生物降解性评价及环境友好性评价是长期以来我国化学品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乙烯基类聚合物作为一类重要的皮革化学品在生物降解性的相关研究较少。本论文以乙烯基类聚合物鞣剂和涂饰剂为对象,对其在好氧生物处理过程中的降解及其对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选取了3种不同结构的乙烯基类聚合物鞣剂,分别为PDM(编号LY-1)、PDM-AA-AM-HEA(编号LY-5)以及PDM-AA-AM-HEA与纳米ZnO复合产物(编号LY-8),同时选取了2种乙烯基类涂饰剂,分别为聚丙烯酸酯(LJL-2)以及聚丙烯酸酯与纳米ZnO复合物(LJL-3),设置了500mg/L和1000mg/L两个CODCr浓度梯度,采用好氧活性污泥法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进行了30d的降解实验,实验中分别通过化学品在水中的CODCr浓度、活性污泥的脱氢酶及总蛋白质浓度的变化,考查了这些材料的降解性及其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使用PCR-DGGE的手段对于降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结构的乙烯基类鞣剂中,纳米复合的LY-8较之其前体材料LY-5(PDM-AA-AM-HEA)表现出较好的降解性,LY-5在3个材料中降解率最低。当CODCr浓度为500mg/L时,LY-1、LY-5和LY-8在30d时间里CODCr减少率分别为43.5%、34.7%和58.3%,当CODCr浓度为1000mg/L时,CODCr减少率分别为47.6%、-5.1%和54.8%。叁种鞣剂在降解过程中,对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在不同程度上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LY-5组在两个浓度梯度下脱氢酶和蛋白质浓度均很低,实验后期活性污泥发生了解体现象;LY-1对好氧活性污泥的抑制与受试物浓度有关;LY-8降解过程中污泥的蛋白质和脱氢酶浓度有延迟性的升高。聚丙烯酸酯涂饰剂(LJL-2)及其ZnO复合涂饰剂(LJL-3)的降解性均好于以上叁种鞣剂,实验前期,LJL-2和LJL-3的CODCr浓度均迅速下降,它们先被活性污泥大量吸附后再发生生物降解,LJL-2、LJL-3实验组污泥中蛋白质浓度和脱氢酶浓度的变化曲线与葡萄糖基培养实验中变化曲线基本一致,表现出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对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小。利用PCR-DGGE对上述化学品降解过程中污泥相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研究表明,原始的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丰富,群落分布较为广泛。以上5种化学品加入后,活性污泥中拟杆菌门的比例均发生递减现象。由于污泥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中拟杆菌门是绝对优势菌群,上述聚合物的加入改变了微生物原有的生长环境,表明拟杆菌门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弱。相对于LJL-2和LJL-3,LY系列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影响更为显着,LY系列的加入导致微生物群落中的绿菌门发生消失,LY-1和LY-5中绿菌门的消失均发生在120h到720h之间,LY-8中则发生在0h到120h之间。虽然LY-8在LY系列中降解性最好,但是对绿菌门的抑制作用也最为显着。研究发现,在LY系列实验组中厚壁菌门的比例随培养期间延长逐渐增大,由此说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厚壁菌门在所有菌门中属于较强耐受性的种群;LJL-2、LJL-3的加入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较小,绿菌门、厚壁菌门的比例在降解过程中无明显变化,表明LJL系列物质对微生物的生长环境并没有引起大的改变,依旧适合微生物生长。在乙烯基类聚合物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微生物演替过程中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中的代表性菌株:克雷伯氏肺炎菌和芽孢杆菌,进行纯菌株的毒理实验。五种受试材料添加并未改变培养体系的pH变化,排除了因pH变化造成的纯菌生长抑制现象。五种材料对克雷伯氏肺炎菌的生长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抑制的效果与添加的浓度成正比。LY系列物质对芽孢杆菌生长抑制作用不显着,而LJL系列物质表现出显着的抑制作用,此结果与厚壁菌门对LY系列材料的高耐受性结果一致。将两种菌混合培养时,芽孢杆菌的生长受抑制,克雷伯氏肺炎菌成为该体系中的优势菌种。(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14-03-01)

李运[4](2013)在《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鞣剂的制备及其改性皮胶原纤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铬鞣法是目前制革工业中最成熟的鞣革方法之一,传统铬鞣法可赋予皮革良好的性能,但由于铬鞣剂的吸收率不高,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制约了皮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将纳米技术引入传统制革鞣制用化学品的开发中,制备了系列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鞣剂,通过对皮胶原进行改性,提高了其对铬鞣剂的吸收,减少铬鞣产生的污染,提高了胶原的耐湿热稳定性,同时可赋予皮革优异的性能,增加了革制品的附加值。本研究首先以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为阳离子单体,通过单因素试验法分别优化了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丙烯酸(PDMDAAC-AA)和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丙烯酸-丙烯酰胺-丙烯酸羟乙酯(PDMDAAC-AA-AM-HEA)的制备工艺。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了PDMDAAC-AA和PDMDAAC-AA-HEA-AM在不同pH条件下的形貌。结果表明,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对pH具有一定的响应作用,随着pH增加,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形貌存在球形、棒状及长针叶状的变化。以鞣制结果作为考察指标,采用均匀试验法研究了不同种类的无机纳米材料(蒙脱土、纳米ZnO、纳米Al_2O_3和纳米TiO_2崔波)对纳米复合鞣剂应用性能的影响,最终选择将纳米ZnO和蒙脱土引入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中,制备纳米复合鞣剂。分别采用共混法、原位聚合法和原位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ZnO纳米复合鞣剂PDMDAAC-AA-HEA-AM/ZnO(PDM/ZnO)。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复合鞣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将制备的纳米复合鞣剂配合少量铬粉应用于皮革鞣制工序中考察其应用性能。结果表明:单纯聚合物鞣制后革样收缩温度为88.2℃,增厚率为50.4%。采用共混法制备的纳米复合鞣剂鞣制后革样收缩温度为88.9℃,革样增厚率为53.0%,对纳米复合材料应用性能提高不大;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的纳米复合鞣剂配合3%铬粉鞣后革样收缩温度为92.9℃,增厚率高达174.47%,鞣制后废液中叁氧化二铬含量为14mg/L;采用原位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纳米复合鞣剂配合3%铬粉鞣后革样收缩温度为94.5℃,增厚率为63.7%,鞣制后废液中叁氧化二铬含量为21mg/L,革样物理机械性能与常规铬鞣后革样相当。提出了PDM/ZnO与胶原作用的机理模型,采用PDM/ZnO对胶原纤维进行预改性,引入了-OH、-COOH等功能基团;纳米ZnO沉积在胶原纤维上。当加入铬鞣剂后,铬鞣剂与胶原及复合材料中的羧基进行多点交联,提高了胶原纤维的分散程度并增加了胶原的稳定性。与常规铬鞣相比,用PDM/ZnO配合铬粉鞣制后革样具有良好的抗紫外老化性及抗菌性。采用原位溶胶-凝胶聚合法制备了具有增深效应的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ZnO纳米复合鞣剂(PDMDAAC-MAA-AA-HEA/ZnO),并将其应用于制革复鞣工序。考察了功能单体丙烯酰胺(AM)、丙烯酸乙酯(EA)、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羟乙酯(HEA)、甲基丙烯酸十二酯(LA)和甲基丙烯酸十四酯(TA)对复鞣应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酰胺基团的引入对坯革性能的影响不大,且随着单体中酯链长度的增加,复鞣后坯革的增厚率提高;当体系中引入质量分数为5%的丙烯酸羟乙酯(HEA)时,复鞣后坯革的应用效果最好,坯革增厚率达到22.22%,机械强度略有提高,并且具有一定的助染固色效果, K/S值提高了50.8%。采用FT-IR和XRD对PDMDAAC-MAA-AA-HEA/ZnO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乙烯基类聚合物/纳米ZnO复合材料。与PDMDAAC-MAA-AA-HEA复鞣后革样相比,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ZnO纳米复合鞣剂具有较好的抗紫外性能;能够使纤维均匀分散,皮革柔软丰满;与未加复鞣剂的空白试样比较,坯革的断裂伸长率提高了20.4%,抗张强度相当,撕裂强度增加了21.1%,同时显着提高了染色效果,K/S值提高了98.3%,具有良好的增深固色作用。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少铬鞣助剂(PCM),考察了引发剂用量及蒙脱土用量对其应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引发剂用量为6%、蒙脱土用量为5%时,PCM综合性能最优。采用凝胶渗透色谱(GPC)对PCM分子量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CM分子量在3000左右。采用TEM对PCM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蒙脱土均匀地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且同时存在插层及剥离结构。将PCM与少量铬粉配合应用于酸皮鞣制及软化皮的无盐免浸酸鞣制工艺,分别对羊皮、牛皮和牛皮二层绒面革进行鞣制。结果表明,与传统铬鞣法采用7%鞣制后革样相比,采用5%少铬鞣助剂配合3%铬粉对酸皮进行鞣制鞣制,鞣后革样收缩温度超过100℃,与常规铬鞣相当;对软化皮进行无盐免浸酸鞣制,鞣后革样收缩温度约为95℃,较常规铬鞣略有降低,但达到行业标准。革样物理机械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少铬鞣工艺不降低成革的物理机械性能。对鞣制后革样进行扫描电镜(SEM)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少铬鞣工艺鞣制后胶原纤维较传统铬鞣革胶原纤维分散成度增加,成革更加丰满。PCM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鞣制工序废水叁氧化二铬含量,而且可以降低鞣制后回水、中和、染色加脂等工序废液中叁氧化二铬含量。通过SEM和XRD分析了PCM对胶原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铬鞣革比较,PCM配合少量铬粉鞣制后革样粒面更加清晰、完整,可保持毛孔形状,并且可使胶原纤维交织程度、无序度增加,纤维更加分散,但没有破坏胶原蛋白叁股螺旋结构。采用元素分析(EDS)研究了铬鞣剂在皮革内的分布,结果表明:采用PCM配合少量铬粉鞣制后革样中的铬鞣剂分布更加均匀。通过胶原蛋白酶降解曲线研究了胶原的降解性,结果表明:采用PCM配合少量铬粉鞣制后革样的降解速率及最终降解量均高于传统铬鞣革。提出了PCM配合铬鞣剂与胶原纤维作用的机理模型图。首先,利用PCM对胶原纤维进行改性,引入大量羧基,蒙脱土以片层的形式分散在胶原纤维间及原胶原上,提高了胶原纤维的耐湿热稳定性。然后加入铬鞣剂,铬离子与胶原及PCM中的羧基进行配位,进而沉积在胶原分子间,而尺寸更小的铬离子则沉积在原纤维上。蒙脱土的存在也可以大量吸附铬离子,这样在胶原纤维内部形成了大量的分子内和分子间的网状交联,显着提高了铬鞣剂的吸收和利用率,即使加入少量铬粉也可达到常规铬鞣效果。本研究为纳米复合鞣剂的合成及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对充分利用资源、减少皮革鞣制工序中重金属铬的污染及提高皮革产品质量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13-05-01)

杜凯[5](2013)在《乙烯基类聚合物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生物降解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皮革化学品中乙烯基类聚合物材料的生物降解性进行研究,旨在分析不同结构的化学品生物降解性的差异,对其降解难易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并对部分材料的降解机理进行跟踪研究。涉及的聚合物材料包括乙烯基类聚合物鞣剂(LY系列)、聚丙烯酸复鞣剂(MD系列)、聚丙烯酸类鞣剂(LXJ系列)、丙烯酸酯涂饰剂(LJL系列)。参照国内外标准降解性评价体系,在好氧条件下,对聚合物材料的好氧生物降解性进行评价,并对纳米复合材料的降解机理进行研究;在厌氧的条件下,对聚合物材料的厌氧生物降解性及可生化性改变进行跟踪;使用相对指数法对受试物降解性的优劣进行评判。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好氧降解性评价实验中,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丙烯酰胺-为丙烯酸-丙烯酸羟乙酯纳米氧化锌复合鞣剂(LY-8)好氧生物降解性最好,CODCr、TOC去除率分别为80%和40%,远高于其余各组;丙烯酸酯涂饰剂(LJL-2,LJL-3)组TOC去除率在60%以上,降解率高于参比组,但二者O_2吸收量变化曲线与空白几乎重合,表明LJL-2、LJL-3组中微生物活动与空白组相似,LJL-2、LJL-3的去除以污泥吸附为主;聚丙烯酸复鞣剂(MD-1,MD-2)部分基团生物降解性较好,可以彻底降解为CO_2;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LY-1)吸附性较好,COD_(Cr)和TOC削减率分别为45%和28%,但最终CO_2释放量最小,表明其与污泥结合后会抑制污泥的活性;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丙烯酰胺-为丙烯酸-丙烯酸羟乙酯鞣剂(LY-5)与污泥的作用极其微弱,几乎没有吸附及降解作用;其余受试物具有相似的降解性表现,吸附性及生物降解性均较弱且缓慢。2)厌氧降解性评价实验中,通过测定COD_(Cr)浓度、CH_4产量作为厌氧降解性实验监测指标,LY-8、聚丙烯酸类鞣剂(LXJ-1)和聚丙烯酸纳米蒙脱土复合鞣剂(LXJ-2)叁组COD_(Cr)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LY-8、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丙烯酰胺-丙烯酸羟乙酯鞣剂(LY-4)产CH4量都较大,表现出一定的厌氧生物降解性;综合各指标来看,LY-8厌氧降解性最好,其余受试物厌氧生物降解性较弱。好氧段通过跟踪COD_(Cr)浓度的变化来研究受试物可生化性改变程度,结果表明乙烯基类聚合物在长期厌氧处理后,其可生化性基本没有改变。3)无机纳米组分的引入对不同聚合物的降解性影响不同。纳米ZnO的引入提高了LY-5的生物降解性,但对LJL-2的影响不太显着,纳米蒙脱土的引入及分子量大小的差异在该试验中对聚合物降解性的影响都极为有限。通过非特性参数的测定,包括液相粒径分布、分子量分布,泥相的红外图谱及表面形态观察,对LY-8生物降解性较好的机理进行分析,LY-8为有机无机纳米复合结构,含有多种活性基团,纳米ZnO的引入,使得聚合物材料的电荷向正方向移动,由于污泥呈负电性,其吸附性得到了改善,与污泥的充分接触使得生物降解过程易于发生,最终表现为较LY-5生物降解性的提高,且基团中含有酰胺基和酯基也促进了生物降解的发生。4)通过分析不同结构化学品降解程度的高低,对后续乙烯基类鞣剂和涂饰剂的研发及使用提供生物降解角度的引导,在保证化学品核心功能的前提下,要提高其生物可降解性,可以考虑增加易降解基团,如酰胺基和酯基,引入无机纳米材料,通过引入带电基团或无机纳米材料改变材料的电荷性,提高其吸附性,最终达到改善其生物降解性能的目的。5)以参比作为基准,用生物降解性相对指数法对受试物进行降解性评价,结果表明,LY-8生物降解性最好,LJL-2、LJL-3、MD-2、MD-1属于弱生物降解性范畴,而LY-1、LY-2、LY-3、LY-4、LY-5、LY-7、LXJ-1、LXJ-2为难生物降解性物质。(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13-03-01)

高党鸽,吕秀娟,马建中,陈柱平,李运[6](2013)在《乙烯基类聚合物接枝水解胶原蛋白复鞣填充剂的制备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乙烯基类单体对水解胶原蛋白进行接枝共聚改性,制备了蛋白复鞣填充剂。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分析(TG)对改性前后的水解胶原蛋白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表征,并将制备的蛋白复鞣填充剂应用于绵羊服装革复鞣工序,对坯革增厚率及物理机械性能进行了测定。FT-IR结果表明:乙烯基类单体在水解胶原蛋白多肽链上发生了接枝聚合。TG结果表明:通过接枝共聚,水解胶原蛋白的热稳定性有一定提高。复鞣应用结果表明:采用蛋白复鞣填充剂复鞣后坯革的增厚率达15.1%,抗张强度为14.9N/mm2,撕裂强度为51.2N/mm,断裂伸长率为78.3%,物理机械性能均达到服装用革行业标准,并能赋予坯革良好的丰满性和柔软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皮革》期刊2013年01期)

李运,马建中,高党鸽,吕斌,魏力昆[7](2009)在《丹宁酸改性乙烯基类聚合物鞣剂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丹宁酸通过Mannich反应改性聚甲基丙烯酸-丙烯酰胺(PMAA-AM),制得丹宁酸改性PMAA-AM鞣剂(丹宁酸/PMAA-AM),通过XRD分别对PMAA-AM、丹宁酸/PMAA-AM进行了结晶度测定。将用量为8%(以酸皮质量分数计,下同)的PMAA-AM、丹宁酸/PMAA-AM、丹宁酸和铬粉分别应用于绵羊酸皮的鞣制工艺中,对其进行物理机械性能测试,并与6%PMAA-AM预鞣结合2%铬粉鞣制以及用6%丹宁酸/PMAA-AM预鞣结合2%铬粉鞣制后坯革的各项性能进行了对比。XRD结果表明,经丹宁酸改性后,丹宁酸/PMAA-AM的结晶度为9.04%,相对于PMAA-AM的结晶度13.54%有所降低。应用结果表明:经6%丹宁酸/PMAA-AM预鞣结合2%铬粉鞣制的坯革鞣制效果最好,坯革的收缩温度可提高47.0℃,达到94℃,坯革的增厚率可达69.20%;与常规铬鞣相比,采用6%丹宁酸/PMAA-AM预鞣结合2%铬粉鞣制坯革的抗张强度、断裂伸长率均有大幅提高,撕裂强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可减少常规铬粉用量的75%。(本文来源于《中国皮革》期刊2009年19期)

方园,邵欢,陈莉,王彩凤,陈苏[8](2009)在《前端聚合法快速制备乙烯基吡咯烷酮类聚合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前端聚合(frontal polymerization)是一种通过局部反应区域在聚合物单体中的移动而将聚合物单体转变为聚合物的一种新型自由基反应模式,以反应条件温和、反应快速且节能等特点而着称。本文报道了采用热差自由基前端聚合法制备乙烯基吡咯烷酮(NVP)与N-羟甲基(本文来源于《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期刊2009-08-18)

李闻欣,杨明来,傅春芳[9](2007)在《乙烯基类聚合物复鞣剂对黄牛软面革丰满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感官评定结合仪器测定,试验研究了几种国产含乙烯基类聚合物复鞣剂对黄牛软面革丰满度的影响。应用正交对比试验,优选出国产KS-1聚合物复鞣剂在黄牛软鞋面革生产中获得良好丰满度的最佳应用条件。(本文来源于《皮革化工》期刊2007年05期)

鲍艳,杨宗邃,马建中[10](2006)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乙烯基类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鞣剂的鞣制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皮粉及化学修饰皮粉,分别与乙烯基类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鞣剂、乙烯基类聚合物作用,并对鞣制前后的各种皮粉进行DSC测试。分析DSC谱图得知,鞣制后皮粉的收缩温度、协同单元、发生收缩反应时的反应级数以及活化能,均大于未鞣制皮粉,说明纳米复合鞣剂及乙烯基类聚合物具有一定的鞣制作用,且纳米复合鞣剂的鞣制作用大于乙烯基类聚合物,胶原中的氨基是与鞣剂结合的主要基团。(本文来源于《中国皮革》期刊2006年19期)

乙烯基类聚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聚合物薄膜广泛应用于涂层、密封、粘合剂、微电子器件等多个领域,而其表面性质在应用中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聚合物薄膜的表面性质是由其表面结构所决定的。研究聚合物薄膜表面结构的形成过程和机理对聚合物薄膜表面结构的设计以及性能的调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借助于具有独特界面敏感性的和频振动光谱(SFG,sum frequency generationvibrational spectroscopy)从分子层面研究乙烯酯类聚合物薄膜表面结构的形成以及影响因素,探讨聚合物溶液的固化机理,并与其气/液界面的聚集行为进行关联,得到了以下结论:(1)研究了聚醋酸乙烯酯(PVAc)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在气/液界的聚集行为。对于PVAc,在表面压为0mN/m时,侧链上甲基无序的分布在界面处,压缩过程中,甲基逐渐排列有序,取向角从62°减小到37°,即压缩过程使得甲基从平行于界面的“平躺”构象转变为垂直于界面的“直立”构象。对于PMMA,当表面压为0.8mN/m时,酯甲基在界面处形成有序的结构,而进一步压缩并不能改变其取向角。酯基侧链结构的不同是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PVAc侧链上的羰基与水分子形成氢键,使得与羰基直接相连的甲基被“固定”在界面处,故而需要压缩至表面压较高时才可以形成有序排列。而PMMA侧链上的酯甲基与羰基之间有氧原子间隔,具有更好的自由度,可以在表面压较低时就形成有序排列。(2)研究了PVAc浇铸膜和旋涂表面的结构和性质。当溶液浓度为0.5wt%时,PVAc浇铸膜表面SFG谱图中-CH3振动峰的强度较强,甲基排列有序,表面层分子链接近其平衡态构象,薄膜表面水接触角较高,薄膜表面相对疏水。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CH3振动峰的强度减弱,甲基在表面排列的有序性下降,表面变得相对亲水。对于PVAc旋涂膜也有类似的规律:成膜溶液浓度较低,PVAc旋涂膜表面甲基排列有序,薄膜表面相对疏水。成膜浓度增加,旋涂膜表面甲基的有序性下降,水接触角降低,表现为相对亲水。此外,旋涂转速对薄膜表面结构也有影响,转速越低,甲基排列越有序,薄膜越疏水。(3)PVAc和PMMA浇铸膜表面结构表现出不同的浓度依赖性。PVAc浇铸膜表现出随着成膜溶液浓度增加,薄膜表面甲基有序性降低,表面层分子越偏离其平衡态构象,薄膜表面越亲水的趋势。对于PMMA而言,成膜溶液浓度越高,其浇铸膜表面主链亚甲基排列越有序,分子链更接近其平衡态构象,薄膜表面更疏水。上述差异的产生是由于成膜溶液浓度的增加,分子链间距离减小,分子链相互交迭,贯穿,使得带有极性基团的酯基侧链的运动能力减弱。由于PVAc侧链上甲基距运动能力弱,当溶液浓度增加时,固化时无法充分进行构象调整,故而薄膜表面甲基的有序性显着降低,表面更亲水。对于PMMA而言,酯基侧链上酯甲基具有更好的灵活度,即使浓度增加,运动受限,酯甲基依然可以在表面形成有序的排列。故而随着浓度的增加,在其SFG谱图中酯甲基的强度没有显着变化而主链上亚甲基强度增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乙烯基类聚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朱超,王慧琴,孙斯蔚,张文婷,丁泽.乙烯基类聚合物对克雷伯氏菌和芽孢杆菌共培养的毒理效应[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8

[2].范昊.含乙烯基的酯类聚合物薄膜表面结构及形成机理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

[3].罗茜.乙烯基类聚合物对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4

[4].李运.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鞣剂的制备及其改性皮胶原纤维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3

[5].杜凯.乙烯基类聚合物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生物降解性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3

[6].高党鸽,吕秀娟,马建中,陈柱平,李运.乙烯基类聚合物接枝水解胶原蛋白复鞣填充剂的制备及应用[J].中国皮革.2013

[7].李运,马建中,高党鸽,吕斌,魏力昆.丹宁酸改性乙烯基类聚合物鞣剂的应用研究[J].中国皮革.2009

[8].方园,邵欢,陈莉,王彩凤,陈苏.前端聚合法快速制备乙烯基吡咯烷酮类聚合物的研究[C].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2009

[9].李闻欣,杨明来,傅春芳.乙烯基类聚合物复鞣剂对黄牛软面革丰满性能的影响[J].皮革化工.2007

[10].鲍艳,杨宗邃,马建中.示差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乙烯基类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鞣剂的鞣制机理[J].中国皮革.2006

标签:;  ;  ;  ;  

乙烯基类聚合物论文-朱超,王慧琴,孙斯蔚,张文婷,丁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