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青春刘蔚(山东省蓬莱市人民医院电业社区卫生服务站山东蓬莱265600)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4-0061-02
【摘要】目的通过健康查体了解人们健康情况,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以达到健康的目的。方法受查人员晨起空腹抽血查肝功、血糖、血脂、肾功、肝胆胰脾肾B超、测血压、查心电图;了解查体人员饮食、工作及生活习惯与疾病健康的关系。结论高质饮食,饮食搭配不合理,运动量少,生活规律差,饮酒过度者多肥胖、血糖高甚至糖尿病,脂肪肝,冠心病等发病率高,加上工作压力大者高血压病发病率高。
【关键词】健康查体预防疾病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某单位全体职工,共764人。男664例,女100例。平均年龄43.5岁。
1.2检查方法所有受检人员晨起空腹抽血查肝功、血糖、血脂、肾功、测血压、做肝胆胰脾肾、前列腺(男)、子宫附件(女)B超、胸透、查心电图、体重指数、生活饮食习惯。
1.3结果查体总人数764人,脂肪肝344人,占总人数45%;血脂异常355人,占总人数46.5%;血压不正常(高)356人占总人数46.6%;肝功异常194人,占总人数25.4%;血糖异常72人,占总人数9.4%;糖尿病46人,占总人数6%;肾功异常72人,占总人数9.4%;心电图异常59人,占总人数7.7%;肝胆管结石80人,占10.5%;尿酸高71人,占总人数9.3%。
体重指数:正常60.4%,偏瘦9.6%,轻度肥胖5.3%,中度肥胖3.2%,重度肥胖9.5%。
生活不良习惯:工作压力大30%,经常超过晚12点睡觉32.8%,饮食规律不正常26.9%,抽烟9.4%,每天接触电脑32.1%,生活作息较正常46.6%。
膳食饮食偏好:喜欢吃油炸类食物占13.6%,喜吃咸13.9%,喜吃动物肉类30%,喜吃蔬菜水果类19.6%,喜吃五谷薯类15.6%,全体受检人员均是吃细粮多粗粮少。
2结果分析
从以上检查结果看,人们的健康确实令人担忧。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饮食不合理。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病从口入”、“医食同源”等阐述饮食与健康的相关词语,可见饮食是我们生命健康的源头。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不均衡,加上健康保健观念的薄弱,而使慢病发病率逐渐增高。饮食的不均衡主要是动物性膳食吃得多,植物性膳食吃的少。
2.1美国著名的流行病学专家欧力斯特?怀特博士统计50%男性癌症和60%女性乳腺癌与营养过剩有关。美国癌症学院也做过类似的统计,更有权威性。他的结论是减少动物性高脂饮食,采取植物学低脂饮食能减少癌症发病率50%-90%,即使得了癌症也可以降低死亡率35%-40%。所以说营养不是越多越好。古人讲“多积厚亡”。
2.2从人体肠道解剖生理课分析,人体肠子是脊柱的12倍,大肠褶皱面积大,吸收好,适合麦食,而肉食动物的肠子短是自身脊柱的3倍,大肠无褶皱平滑吸收差。如果人吃动物性脂肪存肠中停留一般需要80-100小时(4-5天)才能排出去,在肠道中停留时间越长,毒素吸收越多,慢性病癌症发病率就越高。如果把一块鲜肉放在室温30℃的环境中一天就臭了,可是我们的体温在36-37℃,就更容易使吃进肠道的动物性脂肪变性腐败,这样就加重了肝、肾脏的负担。而植物性膳食含高纤维及大量的维生素,在肠道中一般需要20-30小时(1天)排出体外。有专家调查日本人健康是全世界第一,他们每天吃10g,动物性蛋白大肠癌患病率7/10万;美国每天吃动物性蛋白280g,大肠癌患病率30每10万;新西兰每天吃动物蛋白300g,大肠癌患病率40每10万。以上数据说明吃动物性膳食的危害。中国古代医书讲“若无病,肠中干净,若不死,肠中无屎”。
2.3正常人体内环境呈弱碱性,而动物性食物摄入多了,经代谢可使体内环境变成酸性,如果体内PH值在7.0-7.2就为酸性体质,机体为纠正酸性环境体内钙大量分泌(从骨中脱出),时间一长致骨质疏松,机体免疫力下降。并且这种酸性环境使体内钾释出,致细胞内钾钠比例失调,导致癌症发病率升高。
2.4动物性蛋白含饱和脂肪酸,可转变成不良胆固醇,可致血液粘稠度高,致动脉硬化,引起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血压病、肥胖症等。别外动物在饲养过程中饲料中加生长激素促进动物早熟,人们吃了这样的动物肉也可以引起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病以及结石等。
2.5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吃得好,而且各类型的车辆增多,从而使人们的体力活动明显减少,车辆代替了步行,加上自主体育锻炼减少,再加上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竞争力增强,使人们的精神、体力失去平衡,再加上饮食的不合理、不平衡,因此一些慢性病逐渐上升。
从以上查体结果分析符合国家健康查体报告结果。
加以加强全民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全民身体健康水平,从而提高中华民族的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周泳杉.新世纪健康饮食.视频豆单合集土豆网.
[2]唐友莉.脂肪肝与血脂、血糖的关系结果分析.中外医疗,2011年30卷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