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活化效应论文-张明明

热活化效应论文-张明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热活化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蓝光,树枝状发光材料,热活化延迟荧光,主体材料

热活化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张明明[1](2019)在《具有热活化延迟荧光效应的蓝光树枝状主体材料和磷光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树枝状发光材料是一类具有叁维拓扑结构的发光材料,具有良好的溶液加工性能和丰富可调的发光特性,是发展溶液加工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代表性材料体系之一。与用于绿光和红光器件的树枝状发光材料相比,目前蓝光树枝状发光材料的发展相对滞后,其发光效率、色纯度和稳定性等尚不能满足实际应用需要。本论文针对蓝光树枝状发光材料存在驱动电压偏高、功率效率偏低等问题,通过引入具有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效应的树枝状主体,利用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材料单线态-叁线态能量差(ΔEst)较小以及具有双极传输特性的优势,发展了具有TADF效应的蓝光树枝状主体材料和磷光材料,实现了具有低驱动电压和高功率效率特性的溶液加工型蓝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1.基于稠并苯基咪唑受体的蓝光热活化延迟荧光主体材料采用稠并苯基咪唑为电子受体单元,二代吖啶树枝和吖啶/咔唑杂化树枝为电子给体,设计合成了两类树枝状主体材料AcAc-IP和AcCz-IP。结果表明,采用二代吖啶树枝的AcAc-IP和采用吖啶/咔唑杂化树枝的AcCz-IP均表现出典型的TADF效应,在保持较高叁线态能级(>2.76eV)的基础上,具有较低的单线态能级,因而表现出较高的HOMO能级(~5.15 eV)和较低的LUMO能级(~2.40 eV),从而有利于载流子的注入与传输。基于AcAc-IP和AcCz-IP为主体制备的溶液加工型蓝光磷光器件均表现出较低的驱动电压,启亮电压分别为2.4V和2.7 V,最大功率效率分别为25.6 lm/W和25.4 lm/W。2.基于叁苯基氧膦受体的蓝光热活化延迟荧光主体材料采用叁苯基氧膦为电子受体单元,二代咔唑树枝、咔唑/吖啶杂化树枝和二代吖啶树枝和为电子给体,设计合成了叁种树枝状主体材料3CzCz-PO、3AcCz-PO和3AcAc-PO。结果表明,3CzCz-PO、3AcCz-PO和3AcAc-PO均具有较高的叁线态能级(2.87-2.90eV),适合用作蓝光磷光掺杂剂的主体。随着外围树枝给电子能力的增强,ΔEst从3CzCz-PO的0.35 eV降低到3AcCz-PO的0.22 eV和3AcAc-PO的0.20eV,其中,3AcAc-PO表现出较强的TADF效应,延迟组分的寿命为1.0μs,采用溶液加工工艺组装的蓝光磷光器件的评价结果表明,基于二代吖啶树枝的主体3AcAc-PO表现出最低的启亮电压(2.6V),最大功率效率为46.4 lm W-1,不仅高于TADF效应较弱的3CzCz-PO和3AcCz-PO主体,而且高于采用咔唑树枝的非TADF主体材料H2(3.0 V,29.6 lm W-1)。3.基于热活化延迟荧光树枝状主体的磷光材料采用苯基咪唑蓝光铱配合物为发光中心核,以具有TADF效应的树枝状主体为外围树枝,设计合成了树枝状蓝光磷光材料Ir-CzCz-PO、Ir-AcCz-PO和Ir-AcAc-PO。由于主体到磷光中心核的完全能量转移,树枝状蓝光磷光材料在薄膜态均表现出来自于磷光中心核的发射,其膜态光致发光量子效率(PLQY)分别为0.47、0.73和0.78。在溶液加工型非掺杂器件的表征中,Ir-AcAc-PO表现出了最佳性能,其表现出了低至2.9 V的启亮电压和31.0 lm/W的功率效率,与不具有TADF效应的树枝状蓝光磷光材料Ir-CzCz-PO相比,启亮电压降低0.7V,功率效率提升93%。(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11-01)

潘睿亨[2](2019)在《热活化延迟荧光量子阱器件中的新奇磁场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s)具有制备过程简单、来源材料价格低和超薄等优势,正逐渐被应用于电视屏幕、手机屏幕以及手环等产品中。通常在OLEDs中只有25%的单重态激子直接跃迁发光,剩下75%的叁重态激子只能以非辐射跃迁的形式把能量释放,使器件的内量子效率在理论上最大不超过25%。另外,由于OLEDs本身就具有寿命较短和性能低下等特点,使得OLEDs产品还未能大范围的投入生产和市场化。因此,提高OLEDs性能和发光效率是相当必要。近年来,Adachi研究组合成出了热活化延迟荧光(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TADF)材料,该种材料的设计理念是材料中的单重态激子和叁重态激子间的能级极其接近,使叁重态激子吸收外界热量通过反向系间窜越过程(reverse intersystem crossing,RISC)自旋翻转为单重态激子。相应地,制备得到的TADF-OLEDs的内量子效率在理论上可达到100%,从而提高了器件的电致发光强度。如今大量的TADF材料不断涌现,器件结构也在不断地被优化,器件发光效率也不断攀升。比如具有量子阱(quantum-well,QW)结构的TADF-OLEDs。然而对于QW-TADF-OLEDs中的微观机理,我们仍不清楚。因此,有必要去研究QW-TADF-OLEDs中具体的物理过程,使其具有更好的实际应用潜力。本论文以QW-TADF-OLEDs为研究对象,重点揭示了器件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微观物理过程。然而,OLEDs中的微观过程是较为复杂和不易被直接探测到。因而我们利用一种高灵敏且对器件无接触和无损伤的探测方法,来研究OLEDs中的诸多微观过程,即有机磁场效应(organic magnetic field effects,OMFEs)。这种工具可以有效地探测出不包含任何磁性材料的OLEDs中的微观过程。它包括磁电致发光(magneto-electroluminescence,MEL)和磁电导(magneto-conductance,MC),它们分别显示了外加磁场对OLEDs的发光强度和电流大小的改变。通常发生在OLEDs中的物理过程有:极化子对间的系间窜越(intersystem crossing,ISC)、RISC、叁重态激子对的湮灭(triplet fusion,TTA)以及叁重态激子与电荷的反应(triplet-charge annihilation,TQA)等。这些物理过程在MFE曲线中有各自的指纹特征线型。因此,我们通过分析实验所测的MFE曲线、器件结构及电致发光光谱来探究QW-TADF-OLEDs中载流子与各激发态间的作用过程。本论文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四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OLEDs的发展历史和在当前生活中的应用,以及OLEDs具体的发光机理;还介绍了关于OMFEs的演变历史和具体的研究内容;最后介绍了发生在OLEDs中常见的几种物理过程和对应的OMFEs特征曲线。第二章主要介绍了QW-TADF-OLEDs的制备和测量过程,及其所用仪器的工作原理和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第叁章主要介绍了以TADF材料作为发光层的QW-TADF-OLEDs和无量子阱参考器件。通过测量其MEL和MC曲线,同时得到了Mη(magneto-efficiency,Mη)曲线,并利用这些曲线分别讨论了这两种器件内部具体的物理过程。实验发现:QW-TADF-OLEDs的MEL和Mη曲线并未表现为RISC线型,而是ISC线型,且MC曲线为正;参考器件的MEL和Mη曲线都为TTA线型,MC曲线为负。分析表明:这种差异是外加磁场影响极化子对间和量子阱中电荷转移态间的超精细相互作用以及调控内建电场中TQA过程所引起。随着温度的降低,这两种器件的MEL线型分别发生变化。QW-TADF-OLEDs中的ISC线型消失,TTA过程出现;参考器件TTA过程消失,ISC线型出现。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叁重态激子的寿命与浓度,进而调控器件中的ISC和TTA过程,导致曲线线型发生变化。第四章主要介绍了不同量子阱个数和电子迁移率对QW-TADF-OLEDs磁效应的调控。结果显示:当阱个数为7时,在|B|<50 mT范围内,电流依赖的MC曲线会在3 mT<|B|<10 mT出现一种平台结构,即MC曲线在该特定磁场范围的斜率接近于0;当采用迁移率较高的电子传输材料时,MC曲线|B|<50 mT范围内的平台结构会立即消失,表现为类W线型。另外,当阱个数从3增加到9时,在|B|<10 mT范围内,对应各个QW-TADF-OLEDs的MEL曲线逐渐表现为类W线型,MC曲线逐渐从类W线型转变为负的洛伦兹线型,但Mη曲线始终呈现为V型线型。显然,|B|<10 mT范围内的MEL和MC曲线线型是受阱个数的调控,但Mη曲线并未不受此依赖。据此分析,这些发生在QW-TADF-OLEDs中的磁场效应行为是由极化子对间的ISC、电荷转移态间的RISC、以及TQA散射和解离通道共同作用所引起。本工作通过利用OMFEs这种有效工具,具体地揭示了发生在QW-TADF-OLEDs中受阱个数和电子迁移率调控的动态微观机制,这可以为有机发光器件的磁、电和发光等特性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10)

潘睿亨,汤仙童,邓金秋,胡叶倩,熊祖洪[3](2018)在《利用有机磁效应研究热活化延迟荧光量子阱器件中的微观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具有反向系间窜越(reverse intersystem crossing,RISC)特性的热活化延迟荧光(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TADF)材料制备了量子阱有机发光二极管,测量了器件的磁电导(magneto-conductance,MC)和磁电致发光(magneto-electroluminescence,MEL),由此还可得到器件效率的磁效应(Mη),并利用这些磁效应特征曲线来研究器件中的微观过程.实验发现:室温下,尽管无量子阱参考器件的MC表现出RISC特性和载流子对叁重态激子的解离机制,但量子阱器件的MC则只表现出叁重态激子对载流子的散射机制;而且,无量子阱参考器件的MEL和Mη都表现出了系间窜越(ISC)和叁重态激子对的湮灭(TTA)的过程,但量子阱器件的MEL则表现出ISC和叁重态激子对载流子的散射机制,且其Mη只表现出了ISC属性.随着温度从室温降至20 K,量子阱器件和参考器件的ISC都增强,但量子阱器件在20 K还出现了TTA过程,而参考器件的TTA则在100 K后消失.我们提出根据量子阱器件和无量子阱器件的结构特性以及温度对F?rster能量转移和叁重态激子的浓度与寿命的影响可以较好地解释这些实验现象.显然,研究量子阱器件的磁效应,不仅为发光器件提供设计思路,同时还可加深对有机磁效应的认识.(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期刊2018年07期)

陈冬俊[4](2017)在《基于热活化延迟荧光效应的高效率溶液加工型小分子OLED器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基于溶液加工工艺的小分子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器件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一方面是由于溶液加工工艺相对蒸镀工艺在制备大面积器件时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另一方面,是因为有机小分子材料相比聚合物材料更易于合成与提纯。与传统荧光和磷光材料相比,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材料不仅能够实现100%的内量子效率,并且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势,被视为下一代有机平面显示和照明材料。然而,目前适用于溶液加工的高性能TADF材料较少,相关器件的发光性能相对蒸镀型器件在效率、稳定性等方面也处于劣势。鉴于此,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为基于溶液加工工艺,通过选用多种适合溶液加工的TADF材料以及对其器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实现高性能的红、黄、绿、蓝、白全色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LED)器件。首先,我们选用课题组开发的新型小分子TADF发光材料,对其在溶液加工型OLED器件中的电致发光性能进行研究。这些TADF材料兼有合成简单,易于提纯,发光效率高,溶液性好等优点。通过对绿光材料ACRDSO2进行器件制备与结构优化,器件的最大外量子效率达到17.5%,最大电流效率达到53.3 cd A-1。在1000 cd m-2的高亮度下,工作电压为5.6 V,仍保持14.0%的外量子效率。通过选用同时具备电子传输与空穴阻挡性能的TmPyPB作为电子传输层,使空穴和电子的注入和传输更加平衡,有效地将载流子复合区域限制在发光层中,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其次,在获得高性能绿光器件的基础上,将黄光材料PXZDSO2和橙红光材料3,6-2TPA-TXO作为发光材料应用在优化后的器件结构中,分别获得了外量子效率高达15.2%和10.2%的黄光和橙红光器件。随后,我们进行了高发光性能的溶液加工型白光全荧光器件的开发。利用经典TADF材料DMAC-DPS作为发光层,我们制备了外量子效率为4.9%的非掺蓝光器件。然后以3,6-2TPA-TXO作为掺杂客体,DMAC-DPS作为主体和蓝光发射体,通过二元共混的方式,获得最大电流效率为22.46 cd A-1,最大功率效率14.85 lm W-1,最大外量子效率8.0%的全荧光白光OLED器件。这一实验结果为解决溶液加工型白光OLED器件效率与成本之间的矛盾提出了新的方案。此外,我们选用TADF材料DC-TC和DC-ACR作为敏化主体,与传统荧光材料DBP在CBP主体中共混,构成一种新型高效的溶液加工型红光荧光器件。其中以DCTC为敏化主体的器件最大电流效率达到11.9 cd A-1,最大外量子效率达到8.0%,色坐标为(0.61,0.38)。通过TADF敏化主体的反向系间窜越和敏化主体与荧光体之间的F?rster能量转移途径,将TADF敏化主体中的叁线态激子转换到DBP的单线态能级中进行辐射跃迁,成功突破荧光器件外量子效率的理论极限(~5%)。对TADF敏化体系进行激子动力学分析,证明单向快速的F?rster能量转移能够显着降低发光层内部激子密度,这有助于抑制器件在高电流密度下的效率滚降。而在TADF敏化体系中,TADF敏化主体的单叁线态能级差与辐射跃迁速率共同决定着整个体系的光电转换效率。为后续TADF敏化荧光器件的深入研究以及相关材料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作用。(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1)

邓军权,贾伟尧,陈颖冰,陈历相,向杰[5](2016)在《热活化延迟荧光器件中的发光磁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器件中,叁线态激子可以吸收环境热量通过反向系间窜越(RISC)转化为单线态激子从而发出延迟荧光,可望实现100%的内量子效率.为揭示TADF器件中电致发光的微观机制,本文选取4CzTPN-Ph,2CzPN,PIC-TRZ2叁种不同带隙的高效TADF材料制成有机发光器件,测量并分析器件的电致发光磁效应(MEL).研究发现,尽管这几种TADF器件具有增强发光的RISC过程,但它们的MEL曲线却表现出与不具有RISC过程的普通荧光器件相似的线型,这是由于外加磁场只影响极化子对间的超精细相互作用,而并不影响激子间的系间窜越与RISC过程.但是,这些TADF器件的磁效应幅度却会随注入电流的增加而变强,表现出与普通荧光器件相反的结果,电流对叁线态激子的形成速率kt和单线态激子的形成速率ks的相对影响(kt/ks)被用来解释了这一反常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期刊2016年08期)

宋旭艳,张康,韩静云,郜志海[6](2011)在《热活化煤矸石的火山灰效应及其对水泥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苏宜兴煤矸石的矿物组成以高岭石和石英为主,将其于550~950℃温度范围内煅烧4h后制成热活化煤矸石样,应用比强度指标分析各活化样的火山灰效应,结果显示750℃煅烧煤矸石对水泥体系的火山灰贡献率较高。将其替代水泥后,随着替代量的增加,体系标准稠度用水量增加,凝结时间延长,胶砂流动度和胶砂强度均不断降低,但当掺量为20%时,热活化煤矸石水泥的强度可以达到42.5级水泥强度标准;当掺量增至40%时,仍可满足32.5级水泥强度标准。热活化煤矸石水泥水化过程的红外光谱分析(IR分析)图谱显示,随着水化龄期的延长,活性矿物偏高岭石和水泥水化产物Ca(OH2)的特征峰均不断减弱。(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1年22期)

倪雍富,朱坚屏[7](2001)在《橄榄星孢小单孢菌M-41孢子的耐热性和热活化效应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度在50℃-80℃时,于20min内,对由新鲜斜面制备的橄榄星孢小单抱菌M-41的孢子悬浮液做耐热试验,结果表明,温度低于60℃时,对该菌株的孢子生长培养无影响,如超过此温度,则存活孢子数量减少。与此同时,研究了孢子的热处理效应,发现经4℃贮存1个月后的菌株斜面的孢子,在平板培养中可形成的菌落数仅为原孢子总数的1/10,此时大部分斜面孢子处于休眠状态,但当这孢子在50℃经 15min和60℃经5min加热处理后,在平板上可形成的菌落数则分别增加 6倍、4倍,表明这些处于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的休眠孢子,可应用热活化处理去激活孢子发芽生长。(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期刊2001年01期)

热活化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s)具有制备过程简单、来源材料价格低和超薄等优势,正逐渐被应用于电视屏幕、手机屏幕以及手环等产品中。通常在OLEDs中只有25%的单重态激子直接跃迁发光,剩下75%的叁重态激子只能以非辐射跃迁的形式把能量释放,使器件的内量子效率在理论上最大不超过25%。另外,由于OLEDs本身就具有寿命较短和性能低下等特点,使得OLEDs产品还未能大范围的投入生产和市场化。因此,提高OLEDs性能和发光效率是相当必要。近年来,Adachi研究组合成出了热活化延迟荧光(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TADF)材料,该种材料的设计理念是材料中的单重态激子和叁重态激子间的能级极其接近,使叁重态激子吸收外界热量通过反向系间窜越过程(reverse intersystem crossing,RISC)自旋翻转为单重态激子。相应地,制备得到的TADF-OLEDs的内量子效率在理论上可达到100%,从而提高了器件的电致发光强度。如今大量的TADF材料不断涌现,器件结构也在不断地被优化,器件发光效率也不断攀升。比如具有量子阱(quantum-well,QW)结构的TADF-OLEDs。然而对于QW-TADF-OLEDs中的微观机理,我们仍不清楚。因此,有必要去研究QW-TADF-OLEDs中具体的物理过程,使其具有更好的实际应用潜力。本论文以QW-TADF-OLEDs为研究对象,重点揭示了器件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微观物理过程。然而,OLEDs中的微观过程是较为复杂和不易被直接探测到。因而我们利用一种高灵敏且对器件无接触和无损伤的探测方法,来研究OLEDs中的诸多微观过程,即有机磁场效应(organic magnetic field effects,OMFEs)。这种工具可以有效地探测出不包含任何磁性材料的OLEDs中的微观过程。它包括磁电致发光(magneto-electroluminescence,MEL)和磁电导(magneto-conductance,MC),它们分别显示了外加磁场对OLEDs的发光强度和电流大小的改变。通常发生在OLEDs中的物理过程有:极化子对间的系间窜越(intersystem crossing,ISC)、RISC、叁重态激子对的湮灭(triplet fusion,TTA)以及叁重态激子与电荷的反应(triplet-charge annihilation,TQA)等。这些物理过程在MFE曲线中有各自的指纹特征线型。因此,我们通过分析实验所测的MFE曲线、器件结构及电致发光光谱来探究QW-TADF-OLEDs中载流子与各激发态间的作用过程。本论文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四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OLEDs的发展历史和在当前生活中的应用,以及OLEDs具体的发光机理;还介绍了关于OMFEs的演变历史和具体的研究内容;最后介绍了发生在OLEDs中常见的几种物理过程和对应的OMFEs特征曲线。第二章主要介绍了QW-TADF-OLEDs的制备和测量过程,及其所用仪器的工作原理和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第叁章主要介绍了以TADF材料作为发光层的QW-TADF-OLEDs和无量子阱参考器件。通过测量其MEL和MC曲线,同时得到了Mη(magneto-efficiency,Mη)曲线,并利用这些曲线分别讨论了这两种器件内部具体的物理过程。实验发现:QW-TADF-OLEDs的MEL和Mη曲线并未表现为RISC线型,而是ISC线型,且MC曲线为正;参考器件的MEL和Mη曲线都为TTA线型,MC曲线为负。分析表明:这种差异是外加磁场影响极化子对间和量子阱中电荷转移态间的超精细相互作用以及调控内建电场中TQA过程所引起。随着温度的降低,这两种器件的MEL线型分别发生变化。QW-TADF-OLEDs中的ISC线型消失,TTA过程出现;参考器件TTA过程消失,ISC线型出现。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叁重态激子的寿命与浓度,进而调控器件中的ISC和TTA过程,导致曲线线型发生变化。第四章主要介绍了不同量子阱个数和电子迁移率对QW-TADF-OLEDs磁效应的调控。结果显示:当阱个数为7时,在|B|<50 mT范围内,电流依赖的MC曲线会在3 mT<|B|<10 mT出现一种平台结构,即MC曲线在该特定磁场范围的斜率接近于0;当采用迁移率较高的电子传输材料时,MC曲线|B|<50 mT范围内的平台结构会立即消失,表现为类W线型。另外,当阱个数从3增加到9时,在|B|<10 mT范围内,对应各个QW-TADF-OLEDs的MEL曲线逐渐表现为类W线型,MC曲线逐渐从类W线型转变为负的洛伦兹线型,但Mη曲线始终呈现为V型线型。显然,|B|<10 mT范围内的MEL和MC曲线线型是受阱个数的调控,但Mη曲线并未不受此依赖。据此分析,这些发生在QW-TADF-OLEDs中的磁场效应行为是由极化子对间的ISC、电荷转移态间的RISC、以及TQA散射和解离通道共同作用所引起。本工作通过利用OMFEs这种有效工具,具体地揭示了发生在QW-TADF-OLEDs中受阱个数和电子迁移率调控的动态微观机制,这可以为有机发光器件的磁、电和发光等特性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活化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张明明.具有热活化延迟荧光效应的蓝光树枝状主体材料和磷光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2].潘睿亨.热活化延迟荧光量子阱器件中的新奇磁场效应[D].西南大学.2019

[3].潘睿亨,汤仙童,邓金秋,胡叶倩,熊祖洪.利用有机磁效应研究热活化延迟荧光量子阱器件中的微观机制[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8

[4].陈冬俊.基于热活化延迟荧光效应的高效率溶液加工型小分子OLED器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5].邓军权,贾伟尧,陈颖冰,陈历相,向杰.热活化延迟荧光器件中的发光磁效应[J].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2016

[6].宋旭艳,张康,韩静云,郜志海.热活化煤矸石的火山灰效应及其对水泥性能的影响[J].材料导报.2011

[7].倪雍富,朱坚屏.橄榄星孢小单孢菌M-41孢子的耐热性和热活化效应的初步研究[J].生物技术.2001

标签:;  ;  ;  ;  

热活化效应论文-张明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