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芳李群
(贵州省修文县人民医院550200)
【摘要】目的对深静脉置管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对护理体会进行总结。方法从2011年10月到2013年10月在本院ICU科室接受治疗的深静脉置管患者中随即选取150例,其中36例患者发生感染。对这些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感染的相关因素,总结护理体会。结果导致深静脉置管患者发生感染的主要相关因素为导管连接造成污染、药液加注造成污染、插管操作造成污染、患者的易感性造成污染、股静脉穿刺时造成污染、导管留置时间过长造成污染、管内血块凝滞堵塞造成污染等。结论针对深静脉置管的冶疗及护理过程,容易引起患者产生感染的因素较多,故而应该严格控制感染诱发因素,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工作,实行无菌操作,尽可能的降低患者发生感染的概率。
【关键词】深静脉置管相关因素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8-0313-02
深静脉置管,是用来监测与治疗危重患者的重要方式。该方法,临床操作相对简单,而且不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不会限制到患者的活动。与此同时,深静脉置管能够拥有显著改善患者血容量不足、加快药物起效的优良特点。因此,在对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然而,对患者进行深静脉置管也会因为各种因素的作用产生一些并发症。为对深静脉置管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总结护理体会,文章进行了相关探讨。从2011年10月到2013年10月在本院ICU科室接受治疗的深静脉置管患者中随即选取150例,其中36例患者发生感染。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0月到2013年10月收治的股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150例,其中感染者36例。感染患者中,男性为20例,女性为16例,年龄为17~78岁,平均年龄为(31±1.4)岁。其中,股静脉插管患者为14例,锁骨下插管患者为22例。股静脉置管时间为4~27天,平均插管时间则为(18±2.5)天;锁骨下静脉置管时间3~25天,平均插管时间则为(17±1.3)天。
1.2感染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201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区分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和局部感染[1]。符合下述三个条件之一即可诊断深静脉置管感染:一、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排出或有弥散性红斑;二、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散性红斑并排除理化因素所致;三、经血管介入性操作,体温>38℃[2]。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对36例深静脉置管感染患者的临床记录进行比较分析,能够得出感染的相关因素,详情见表1。对感染患者的不同部位穿刺置管引起感染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如表2。
表1导致深静脉置管感染的各种相关因素
相关因素例数百分比(%)
导管连接造成污染411.1
药液加注造成污染38.3
插管操作造成污染513.8
患者的易感性造成污染38.3
股静脉穿刺时污染513.8
导管留置时间过长造成污染925
管内血块凝滞堵塞造成污染719.7
表2深静脉置管感染与穿刺部位的关系
穿刺部位例数感染例数感染率(%)
锁骨下静脉置管981515.3
股静脉置管522140.3
3.讨论
从表1中能够清晰的看出发生深静脉置管感染的相关因素:一、导管连接造成污染。相关医学研究表明,由导管连接处细菌引起的感染占导管相关性脓血症的70%。由于相关医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从而加大了患者的感染率;二、药液加注造成污染。患者能够接触到的细菌少数来自于环境和插管操作中的直接药液污染。例如,药物加注过程中有细菌直接侵入、患者输血或者取血过程中细菌直接侵入等;三、插管操作造成污染。血管置管,容易造成患者的插管部位皮肤受损,加上穿刺部位没有得到充分的消毒,从而对患者皮肤的防御屏障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病原体能够通过导管入口进入患者身体,进而引起患者感染;四、患者的易感性造成污染。由于患者年龄偏高,机体产生热量不足,导致身体防疫机制无法发挥全部功效。外源性细菌和某些感染性疾病在深静脉置管时,随着时间的加长,便容易导致患者发生感染;五、股静脉穿刺时污染。由于股静脉距离人体会阴部位很近,在对股静脉进行穿刺时,便很容易受到污染,进而引起感染;六、导管留置时间过长造成污染。在对患者进行穿刺时,导管针头会损伤患者的血管壁,造成一定程度的机械损伤,进而引起感染;七、管内血块凝滞堵塞造成污染。导管内的血块一旦凝滞,便容易引发堵管现象,从而导致患者发生感染。从表2中,不难看出,股静脉置管患者的感染率最高,锁骨下静脉置管相对较低。
针对诱发深静脉置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应该对护理工作进行总结,尽可能的降低患者发生感染的概率。患者的年龄、深静脉置管的次数、患者换药的频率以及置管留置时间等等都有可能影响到患者发生感染的可能性[3]。只要护理人员严格遵守医疗规范,严格执行操作守则,采取科学的护理措施,就能最大限度的减小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符合环境预防控制感染管理要求的操作室对患者进行深静脉置管。定期对置管操作环境进行彻底消毒以及检测,置管前医疗人员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此外,医院还应定期对置管医疗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督促其不断提高置管知识和技术。这样一来,置管医疗人员的业务能力提高了,就能力争在实际置管操作中一次成功,避免由于多次置管操作对患者造成的风险,降低了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同时,尽可能的减少患者置管留置的时间,一旦达到预定的治疗效果,要及时为患者拔出留置导管。此外,在护理时,要时刻留意患者的病情变化,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刻按照规定操作进行科学处理,保障患者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杜洁珊,彭环庆.中心静脉置管术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及护理[J].护理研究.2011,35(1):22.
[2]陈杏迪.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6):3497-3498.
[3]何燕萍.深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0(24):3912-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