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北京市中心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轨道交通,市域轨道线,中心城轨网,衔接
北京市中心城论文文献综述
徐成永,李刚[1](2019)在《北京市域轨道线与中心城轨网衔接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确北京市域轨道线的定义和功能定位,研究北京市域轨道线与中心城轨网衔接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国外的理念和经验,秉持"以乘客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研究提出市域轨道线与中心城轨网贯通运营、向中心城延伸、跨线直通运营与延伸相组合的3种衔接模式,并提供成熟的研究案例和示范工程,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不同层次线网之间的衔接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都市快轨交通》期刊2019年05期)
王长革,杨大为,赵羲月[2](2019)在《北京市中心城区2016年“7·20”暴雨洪水调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7月19—20日,北京市出现暴雨。北京城区以"西蓄、东排、南北分洪"为洪水调度原则,利用多种调度手段,发挥河湖蓄洪削峰作用,实现了安全防汛。以本次降雨的实测数据为基础,论述"7·20"洪水过程,结合历史资料,分析城区重要节点的调度方案和工程措施在防汛排洪中的作用,论证调度方式的可行性,并提出近年来几项新措施在防汛工作中的积极意义,为城市河湖雨洪调度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北京水务》期刊2019年05期)
张伟,罗乙兹,钟兴,车伍,孙慧超[3](2019)在《北京市中心城区某沥青屋面和金属屋面径流污染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不同类型屋面径流污染特征,通过2016~2018年雨季期间对北京中心城区某沥青屋面和金属屋面径流进行监测,分析其径流污染特征,并评价初期雨水弃流对径流污染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沥青屋面径流和金属屋面径流中化学需氧量(COD)、总磷(TP)和氨氮(NH+4-N)的事件平均浓度(EMC)均远高于《地表水环境标准》中Ⅴ类水的水质标准,总体略高于同类型屋面径流的相关研究报道;研究监测的6场降雨事件,沥青屋面径流中悬浮固体(SS)、COD、TP和NH+4-N的初期冲刷强度均高于金属屋面,在前期晴天数较高或降雨强度和降雨量较大时更为显着;通过提出的径流厚度和污染物排放率关系曲线方法,可定量评价不同初期弃流量对径流污染控制效果,金属屋面和沥青屋面径流弃流3 mm径流厚度后,可以有效控制(72. 75±20. 96)%和(80. 55±15. 94)%的SS污染负荷,以及(66. 91±21. 68)%和(85. 25±11. 28)%的COD污染负荷,弃流后径流污染控制效果较好;但按照3 mm径流厚度弃流后,仍不能一定保证弃流后径流中SS和COD浓度在国家相关规范要求的初期弃流后雨水径流污染物浓度范围内。(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3期)
李方正,解爽,李雄[4](2019)在《基于PLSR模型的北京市中心城绿色空间演变驱动机制研究(1992—2016年)》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由城市绿地、农田、林地、湿地和水域构成的绿色空间对于保障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宜人和居住舒适,以及维护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理清其景观动态的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对于指导北京市中心城绿色空间合理规划以提升其大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北京市中心城为研究范围,选取1992、2000、2008、2016年4个时间节点进行绿色空间演变驱动机制研究,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探究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对绿色空间演变的影响作用。【结果】社会经济因素与各地类面积演变的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常住人口、建设用地面积4项影响因子对各地类面积演变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均大于1;自然因素中影响各地类斑块类型面积指数演变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均小于1。【结论】社会经济是北京市中心城绿色空间演变的直接驱动力,人口规模的增加、地区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导致绿色空间演变的重要因素,而自然因素对绿色空间演变的影响作用相对静态,且不如社会经济因素明显。本研究科学合理地阐明了影响绿色空间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制定合理科学的绿地发展、保护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赵丹[5](2019)在《北京市中心城区路侧停车管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高、小汽车出行比例和使用强度高,城市道路"网环状+放射线"的结构产生了巨大的交通向心力。车辆运行时考验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的动态负荷性能,到达目的地后,巨大的停车需求挑战静态交通承载能力。中心城区内居民的刚性停车需求和商场、医院吸引的弹性停车需求均无法得到满足。由于土地资源紧缺,早期路外配建停车位指标较低,迫使(本文来源于《交通企业管理》期刊2019年01期)
卢琳[6](2019)在《北京市中心城区交通疏堵新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北京市中心城区交通拥堵问题,笔者从规划层面及市政层面出发,提出缓解北京市中心城区"拥堵病"的新思路,力求打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市政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王军强[7](2018)在《北京市中心城区机构养老服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北京市城市机构养老的发展问题,探讨促进机构养老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方法采用定性研究法对北京市中心城区主管机构养老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结果机构养老入住率低的深层原因是多维度的。养老机构床位使用率存在异化倾向。养老机构护理员供给不足。养老机构存在过度追求床位数"GDP"趋向。公办与民办养老机构的支持政策存在差异化执行问题。结论完善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评价;多举措提高机构入住率;提高护理员培训、津贴及宣传;改变养老床位数量考核方式;平衡公办与民办养老机构的支持政策。(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8年19期)
王淼,林静静,刘博文[8](2018)在《基于地理国情监测的城市空间扩展分析——以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北京城区作为分析单元,充分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监测数据中的城区边界数据,分析计算研究区域的城市扩展面积、城市扩展速度、城市扩展强度、分形维数及紧凑度,从而对研究区域城市扩展变化进行综合分析,为区域发展规划、城市扩展分析、城市用地评价等进行评价。通过研究分析发现该发展模式缩短了城市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距离,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已开发土地的利用效率,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城市的管理成本。(本文来源于《北京测绘》期刊2018年09期)
李方正,解爽,李雄[9](2018)在《基于多源数据分析的北京市中心城绿色空间时空演变研究(1992-2016)》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北京市中心城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破坏严重威胁着绿色空间发展,理清绿色空间的演变机制为绿地系统规划方案制定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研究以北京市中心城为对象,选择1992年、2000年、2008年和2016年4个重要节点,对其遥感影像进行解译,探究北京中心城绿色空间的时空变化并分析其转变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研究期北京市中心城耕地、林地和湿地及水域面积减少,草地面积增加,总绿色空间大面积减少;中心城用地间的转换主要集中在耕地向建设用地、林地的转换,林地和草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上;社会经济发展对北京市中心城绿色空间面积演变影响显着,自然因素对绿色空间演变起到一定限制作用,政策因素对于结构性大型绿色空间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风景园林》期刊2018年08期)
符鹏飞,武晓影,郭翔宇[10](2018)在《基于大数据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以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建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绿色建筑正在建筑领域引发一场"绿色革命"。而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已经成为了绿色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因此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前人研究为基础,以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美国的LEED评价体系为研究对象,对现行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进行分析以及完善。全文提出在现有评价体系中引入绿色建筑周围配套基础设施以及步行指数的观点。同时,对现行北京市中心城区获得评级的绿色建筑进行实证研究,着重探讨其周边基础设施以及步行指数的情况,提出Neighborhood指数对其进行衡量,其后与现有评级对比,探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合理程度,从而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完善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本文来源于《北京规划建设》期刊2018年03期)
北京市中心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6年7月19—20日,北京市出现暴雨。北京城区以"西蓄、东排、南北分洪"为洪水调度原则,利用多种调度手段,发挥河湖蓄洪削峰作用,实现了安全防汛。以本次降雨的实测数据为基础,论述"7·20"洪水过程,结合历史资料,分析城区重要节点的调度方案和工程措施在防汛排洪中的作用,论证调度方式的可行性,并提出近年来几项新措施在防汛工作中的积极意义,为城市河湖雨洪调度提供重要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北京市中心城论文参考文献
[1].徐成永,李刚.北京市域轨道线与中心城轨网衔接模式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19
[2].王长革,杨大为,赵羲月.北京市中心城区2016年“7·20”暴雨洪水调度分析[J].北京水务.2019
[3].张伟,罗乙兹,钟兴,车伍,孙慧超.北京市中心城区某沥青屋面和金属屋面径流污染特征[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4].李方正,解爽,李雄.基于PLSR模型的北京市中心城绿色空间演变驱动机制研究(1992—2016年)[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
[5].赵丹.北京市中心城区路侧停车管理研究[J].交通企业管理.2019
[6].卢琳.北京市中心城区交通疏堵新思路[J].市政技术.2019
[7].王军强.北京市中心城区机构养老服务[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
[8].王淼,林静静,刘博文.基于地理国情监测的城市空间扩展分析——以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J].北京测绘.2018
[9].李方正,解爽,李雄.基于多源数据分析的北京市中心城绿色空间时空演变研究(1992-2016)[J].风景园林.2018
[10].符鹏飞,武晓影,郭翔宇.基于大数据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以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建筑为例[J].北京规划建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