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正交阵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激光器,激光捕获,二元相位板,非正交阵列
正交阵列论文文献综述
孙丰钰,陈苗,梁宇,宋翰林,王天屹[1](2019)在《基于非正交二元相位板的多焦点阵列光镊》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基于非正交二元相位板的阵列光镊系统,此系统可以实现对非正交排列的多个粒子的稳定捕获。通过对高数值孔径物镜在紧聚焦条件下的傅里叶变换理论和遗传算法来设计二元相位,优化得到具有不同分束比的,具有高衍射效率、高均匀度的归一化相位转折点,进而根据相位转折点设计出具有不同倾斜角度的非正交二元相位板。利用此二元相位板可以获得高数值孔径物镜聚焦下的各种非正交分布的阵列光斑。利用此类非正交阵列光斑,在光镊实验中实现了对二氧化硅微球的稳定捕获。理论模拟与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可以实现对非正交排列的大量粒子的稳定捕获,在纳米粒子阵列的外延生长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黄小梅[2](2019)在《基于正交偶极子对阵列的谱估计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信号的波达方向(Direction of Arrival,DOA)估计,是被动测向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子空间算法如多重信号分类(Multiple Signal Classification,MUSIC)算法,能够分辨同一波束内的多个信号。其良好的测向性能前提是入射信号不相关或者相关度低,然而实际环境中存在大量相干信号,这导致了传统基于特征空间的谱估计算法失效。而且,这类算法在小快拍、低信噪比以及通道间不匹配等各种因素影响下,测向精度较低。因此,对于如何降低算法中一些参数对系统测向误差的影响以及解相干算法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对基于正交偶极子对阵列的信号DOA和极化参数联合参数估计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就现有算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及改进方案,具体包括:1、针对如何避免通道不一致性带来的测向误差的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一种旋转双正交偶极子对阵列及其DOA与极化信息联合谱估计算法。该算法通过阵元旋转使得每个采样点所对应的阵元位置不同,进而可得到极化敏感均匀虚拟阵列;再通过对旋转阵元的输出数据进行采样,可得到虚拟阵列接收数据矢量;最后结合秩亏MUSIC算法,完成对入射信号DOA与极化信息的联合估计。该算法提出的极化敏感旋转阵列仅包含两个正交偶极子对,对阵元利用率高,能有效缩小接收系统与信号处理系统的规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通道不一致性对测向结果的影响。本文提出的阵列,不仅仅适用于正交偶极子,也可适用于其它的极化敏感天线单元,具有很强的可移植性。计算机仿真试验验证了所提阵列的有效性。2、针对经典解相干算法的限制约束条件,提出了稀疏贝叶斯框架下对入射信号的联合参数估计算法。该算法的主要思想为:1)构建信号空域-极化域稀疏阵列模型,利用酉变换将其进行实值化;2)引入Gauss-Exp-Chi2叁层先验作为模型参数的先验概率分布,促进了信号矢量矩阵的稀疏解;3)结合变分贝叶斯理论,通过交替迭代,当KullbackLeibler(KL)距离最小时,得到满足迭代停止条件的稀疏矢量的均值和方差;4)根据均值和方差构建功率谱函数,通过极大值点处对应的峰值可求解信号的DOA;5)利用已求的DOA,并结合模值约束方法,便可实现对信号极化信息的估计。(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9-03-01)
季奇波,张印强,杨波,李丽娟,刘琴[3](2019)在《四质量硅微陀螺阵列的正交误差校正系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减小正交误差对硅微阵列陀螺仪测量精度的影响,提高系统性能,采用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和正交耦合刚度校正法研究硅微阵列陀螺仪的正交误差校正问题。首先,分析了硅微阵列陀螺仪正交误差的产生原因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其次,阐述了基于静电结构耦合效应的正交耦合刚度校正法的工作原理,设计了校正电极;最后,基于自适应模糊PID控制设计了正交误差校正系统,根据系统不同的偏差E和偏差率Ec实现了PID参数的自整定。Simulink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自适应模糊PID的正交误差校正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是常规PID的3倍,超调量是常规PID的十分之一,有效地实现了正交误差校正,提高了系统的自适应性。(本文来源于《仪表技术与传感器》期刊2019年01期)
卜运成,王宇,张福博,冀广宇,陈龙永[4](2018)在《基于子空间正交的阵列干涉SAR系统相位中心位置定标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阵列干涉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系统采用距离脉冲压缩、方位合成孔径和高度实孔径的方式,能够获得观测场景的3维SAR图像。在实际系统中多个通道的天线相位中心位置信息通常难以精确获得,如果不进行定标而直接进行成像处理将会造成高度维成像质量降低。针对天线相位中心位置定标问题,该文分析了天线相位中心位置误差对高度维成像造成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子空间正交原理的相位中心位置定标方法。该方法利用2维SAR单视复图像中的定标点数据,通过特征值分解得到噪声子空间,利用子空间正交原理同时求解多个通道对应的天线相位中心位置。针对阵列干涉SAR系统应用,该文给出了相位中心位置定标处理流程,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际数据处理验证了定标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雷达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沈宗俊,乔灵博,游燕,王子野,赵自然[5](2017)在《基于全变分正则化的毫米波正交阵列近场成像重建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多发多收模式的毫米波正交阵列能够以少量收发天线实现快速的全电子扫描。然而由于采用稀疏阵列设计,成像会受到严重的旁栅伪影干扰。本文提出了基于全变分正则化的毫米波正交阵列图像重建算法,通过引入先验全变分约束,能够在保证分辨率的前提下消除近场成像中的旁栅伪影。FEKO电磁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正交阵列近场成像,采用全变分正则化方法可以以总数为单站模式1%的收发天线单元获得与单站成像相当的成像效果,旁栅伪影得到明显抑制。(本文来源于《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期刊2017年04期)
王春敏[6](2016)在《t=3,k=4,5的混合正交阵列的构造》一文中研究指出正交阵列是一种用来研究实验设计的组合构形,由统计学家C.R.Rao在1947年时提出.在组合设计与实验设计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交阵列的应用极其广泛,这促使许多学者致力于正交阵列的研究,并得到了许多重要的结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实际做实验时,人们经常需要具有不同水平数的实验因子,因此在1973年C.R.Rao提出了混合正交阵列的概念.专着《Orthogonal Arrays:Theory and Applications》中列出了许多有关正交阵列的研究结果和参考文献,为正交阵列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至今为止,强度t≥3的混合正交阵列的构造方法和结果很少,这已经限制了混合正交阵列在实验设计中的应用.本文主要研究了强度为3,因子数为4,5的混合正交阵列的存在性.本文根据混合正交阵列各因子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讨论,完全解决了强度为3,因子数为4的混合正交阵列的存在性.基本给出了强度为3,因子数为5的混合正交阵列(记为MOA(N;abcde,3),其中a,b,c,d,e为正整数,N=l.c.m{uvk:{u,v,k}(?) {a,b,c,d,e}})的存在性,除了可能的例外值:(1)型为{abcde:x∈{a,b,c,d,e),x≡2(mod 4)},其中a,b,c,d,e可以相同;(2)型为{abcde:x∈{a,b,c,d),x≡2(mod 4),e≡0(mod 4)},其中a,b,c,d可以相同.(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3-21)
逄仁山[7](2016)在《基于正交解调的阵列式石英晶体微天平系统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石英晶体微天平(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QCM)是一种灵敏度极高的微小质量变化测量仪器,测量精度可达纳克级。QCM具有结构简单、稳定性好、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在微量化学、分子生物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QCM仪器发展非常迅速,已从早期常规的QCM,发展到流动型QCM、耗散型QCM(QCM_D)、阵列式QCM等。其中,阵列式QCM与其他类型的QCM相比,由于具有可同时检测多个样品的优势,因此,能大大提高检测效率。阵列式QCM符合传感器阵列化的发展趋势,是QCM仪器发展的新方向。本文基于正交解调原理的QCM,设计并实现了一种阵列式QCM,该QCM最多可连接6个通道,可同时测量石英晶体的谐振频率和耗散因子;采用多通道分时测量方式,每个通道最高测量速度可达每秒15个数据点。为提高D因子的测量速度和精度,本文提出了利用石英晶体的相位信息获得D因子,实现了对D因子的快速测量。为了获得相位信息,需要补偿静态电容,为此,系统结合正交解调原理,设计静态电容补偿电路,实现了静态电容的自动补偿。系统的数据采集、存储和处理的过程由上位机控制。上位机通过USB与阵列式QCM下位机进行通信。上位机软件设计中,采用LabVIEW开发了系统的控制界面和数据保存程序。上位机可同时读取6个通道的测试数据,并实时显示谐振频率和D因子。为对阵列式QCM系统的性能进行测试,本文进行了以下实验:(1)对系统在空气中和纯水中的稳定性进行了测试,在两种环境中系统5分钟内的频率漂移均在±2Hz以内。(2)通过乙醇挥发和松香质量检测实验对系统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得到的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的误差在2%以内,并对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3)通过对多种浓度丙叁醇水溶液测试实验验证了阵列式QCM的高效性,实验过程中,仅用两组实验就完成了对12种浓度的丙叁醇水溶液的测量工作。该实验的结果与着名的Kanazawa-Gordon方程结论一致。(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3-01)
熊中平,司玉军,李敏娇,冯具平[8](2016)在《电化学沉积锰修饰TiO_2纳米管阵列的正交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阳极氧化法在钛片表面制备空白TiO_2纳米管阵列,用电化学阴极还原法在其表面沉积锰,通过正交试验考察沉积条件对锰修饰TiO_2纳米管阵列光电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锰的表面修饰可以增强TiO_2纳米管阵列对可见光的响应,在0.5 V(vs.SCE)的偏电压下,光电流显着增大。沉积时间和沉积电压是影响锰沉积的主要因素,锰沉积的最佳条件为:沉积时间30 s、电压-2 V、锰离子浓度10 mmol/L。(本文来源于《钢铁钒钛》期刊2016年01期)
陈丹,刘卜华,闫茂德,李建东,李长乐[9](2016)在《MIMO Ad Hoc网络中基于正交阵列的拓扑未知多址接入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支持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的Ad Hoc网络,提出了基于正交阵列的拓扑未知多址接入协议MIMO-O-TTMA(MIMO Supported Orthogonal Array Based Topology Transparent Multiple Access).协议利用正交阵列为节点分配若干时隙,在每个分配时隙中,节点通过与目的节点交互RTS/CTS(Request To Send/Clear To Send)分组来确定发送的数据流数,以机会地利用MIMO的空间复接来提升网络性能.MIMO-O-TTMA在保证节点在一帧内至少有一个时隙能够无干扰地传输的基础上,允许协议的帧长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灵活选择,从而为协议性能的优化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为评估MIMO-O-TTMA的性能,利用概率方法分析了协议的吞吐量性能,数值结果表明,与已有拓扑未知MAC(Media Access Control)相比,MIMO-O-TTMA有效提升了网络吞吐量.(本文来源于《电子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刘亚雷,于艳美,孟春宁[10](2015)在《正交小波多尺度阵列观测声信息融合预处理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声阵列信号处理中,为了提高窄带声信号的信噪比,降低信号的失真率,提出了基于q带正交小波多尺度分析的阵列观测声信息融合预处理算法。首先,该算法将多通道阵列声信号随机分组,基于正交小波多尺度分析得到阵列信号的细节信号矩阵函数及近似信号矩阵函数;其次,构建了各组细节信号的互相关函数,给出了细节信号互相关矩阵,以细节信号的均值互相关函数为细节阈值,得到了融合细节信号集合;再次,基于融合细节信号集合和近似信号矩阵函数重构了声信号。最后,通过静态半实物仿真试验及能量比、标准差、相关系数、信噪比四个方面的统计分析,表明融合预处理算法后的观测信号不仅保留了初始观测信号90%的声能,降低了初始观测信号的波动程度,而且还保持了初始观测信号90%的相似度,提高了信噪比,降低了信号的失真率。(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5年33期)
正交阵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信号的波达方向(Direction of Arrival,DOA)估计,是被动测向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子空间算法如多重信号分类(Multiple Signal Classification,MUSIC)算法,能够分辨同一波束内的多个信号。其良好的测向性能前提是入射信号不相关或者相关度低,然而实际环境中存在大量相干信号,这导致了传统基于特征空间的谱估计算法失效。而且,这类算法在小快拍、低信噪比以及通道间不匹配等各种因素影响下,测向精度较低。因此,对于如何降低算法中一些参数对系统测向误差的影响以及解相干算法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对基于正交偶极子对阵列的信号DOA和极化参数联合参数估计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就现有算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及改进方案,具体包括:1、针对如何避免通道不一致性带来的测向误差的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一种旋转双正交偶极子对阵列及其DOA与极化信息联合谱估计算法。该算法通过阵元旋转使得每个采样点所对应的阵元位置不同,进而可得到极化敏感均匀虚拟阵列;再通过对旋转阵元的输出数据进行采样,可得到虚拟阵列接收数据矢量;最后结合秩亏MUSIC算法,完成对入射信号DOA与极化信息的联合估计。该算法提出的极化敏感旋转阵列仅包含两个正交偶极子对,对阵元利用率高,能有效缩小接收系统与信号处理系统的规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通道不一致性对测向结果的影响。本文提出的阵列,不仅仅适用于正交偶极子,也可适用于其它的极化敏感天线单元,具有很强的可移植性。计算机仿真试验验证了所提阵列的有效性。2、针对经典解相干算法的限制约束条件,提出了稀疏贝叶斯框架下对入射信号的联合参数估计算法。该算法的主要思想为:1)构建信号空域-极化域稀疏阵列模型,利用酉变换将其进行实值化;2)引入Gauss-Exp-Chi2叁层先验作为模型参数的先验概率分布,促进了信号矢量矩阵的稀疏解;3)结合变分贝叶斯理论,通过交替迭代,当KullbackLeibler(KL)距离最小时,得到满足迭代停止条件的稀疏矢量的均值和方差;4)根据均值和方差构建功率谱函数,通过极大值点处对应的峰值可求解信号的DOA;5)利用已求的DOA,并结合模值约束方法,便可实现对信号极化信息的估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正交阵列论文参考文献
[1].孙丰钰,陈苗,梁宇,宋翰林,王天屹.基于非正交二元相位板的多焦点阵列光镊[J].光学学报.2019
[2].黄小梅.基于正交偶极子对阵列的谱估计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9
[3].季奇波,张印强,杨波,李丽娟,刘琴.四质量硅微陀螺阵列的正交误差校正系统分析[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9
[4].卜运成,王宇,张福博,冀广宇,陈龙永.基于子空间正交的阵列干涉SAR系统相位中心位置定标方法[J].雷达学报.2018
[5].沈宗俊,乔灵博,游燕,王子野,赵自然.基于全变分正则化的毫米波正交阵列近场成像重建算法[J].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2017
[6].王春敏.t=3,k=4,5的混合正交阵列的构造[D].河北师范大学.2016
[7].逄仁山.基于正交解调的阵列式石英晶体微天平系统设计与实现[D].东北师范大学.2016
[8].熊中平,司玉军,李敏娇,冯具平.电化学沉积锰修饰TiO_2纳米管阵列的正交试验研究[J].钢铁钒钛.2016
[9].陈丹,刘卜华,闫茂德,李建东,李长乐.MIMOAdHoc网络中基于正交阵列的拓扑未知多址接入协议[J].电子学报.2016
[10].刘亚雷,于艳美,孟春宁.正交小波多尺度阵列观测声信息融合预处理算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