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学生论文-张翠微

纳西学生论文-张翠微

导读:本文包含了纳西学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纳西族,自我意识情绪,事件类型,高职学生

纳西学生论文文献综述

张翠微[1](2019)在《纳西族、汉族高职学生自我意识情绪事件类型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引发汉族和纳西族高职学生自我意识情绪的事件类型、特点及其差异。本研究以60名高职学生为参照,其中汉族30人,纳西族30人。采用Scherer、Tracy和Robins先后运用的自我意识情绪事件报告问卷采集情绪事件内容,对冯晓杭编制的事件类型编码手册略作改动,测定被试的自我意识情绪主要事件类型。研究结果显示:在羞耻方面,他人道德事件,汉族和纳西族学生差异显着;对于内疚而言,在集体、家庭、个人、他人道德事件类型上,汉族纳西族学生存在显着差异;在自豪情绪上,集体型事件中汉族和纳西族学生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论:引发两个民族学生自我意识情绪的事件类型具有一致性,但纳西族学生更多报告他人道德型事件引发羞耻和内疚情绪;汉纳西族学生,在产生自豪的事件类型上有差异,即纳西族自豪情绪更多受到集体成就事件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9年09期)

李晓旭[2](2018)在《母语对云南少数民族学生叁语习得的影响研究——以纳西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英语的习得过程中,少数民族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本族语言和汉语的双重影响,因此,在叁种语言的转换中就容易出现信息歧义、信息缺失等问题,造成学习的复杂性。研究以生活在云南省丽江市的少数民族-纳西族学生为例,采用访谈、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等多种方法,调查了云南丽江地区纳西族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并就母语对纳西族学生第二语言和第叁语言习得干扰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有效解决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的对策。研究旨在探寻适合民族地区学生英语学习的新路子,以期更高的服务于西部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学,该研究成果对提高民族地区的外语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赵引弟[3](2016)在《云南省7-16岁摩梭人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与同地区纳西族、普米族学生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体质是人类生命过程中独有的特性。“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它反映某个群体或个人在某个时期内身体发育、生理机能等的基本状况和发展变化趋势。青少年学生良好体质是国家、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保证学生的体质健康,我国自1979年开展大规模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之后又于1985年、1991年、1995年等每隔五年对7—22岁的学生(包括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体质调研。根据近20年国家体质健康调研报告及各基层反映,自1985年以来,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28年呈下降趋势。国家各部委从2007年起连续颁布文件,改善学生体质状况,现已有所改善。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各级各类学校将学生体质健康已明确纳入工作规划中,因此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云南作为地处边疆且拥有十五个特有少数民族的少数民族大省,自1985年以来对云南少数民族体质的研究也仅限于纳西族、傣族等六个民族,摩梭人因其独特的的生活和文化形式(母系制和走婚制),相关研究丰富且主要集中在社会学、宗教学等等方面,由于民族认同(云南归属纳西族)和地域关系的影响,在体育角度关注其体质健康状况的研究几乎没有,加强摩梭人学生体质与健康的研究,不仅关系到云南省经济的发展和边疆的稳定,还影响到该族群自身的生活质量。本文依据国民体质健康监测的标准,以宁蒗县永宁乡等地7-16岁摩梭人学生409人,同地区的普米族学生234人为调查对象,对其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健康等指标进行了大量的数据采集与调查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同地区摩梭人、普米族、纳西族学生体质健康指标,整体排序为:纳西>摩梭>普米;(2)同地区摩梭人、普米族学生生长发育指标相比较,摩梭人学生较普米族学生早1-2年发育的情况;(3)身体形态方面:摩梭人、普米族学生身材均比较瘦小,体重偏轻;围度随年龄呈上升趋势,女生围度增长速度突增期早于男生且增长幅度总体上女生高于男生;女生皮褶厚度大于男生;(4)身体机能方面:肺活量指标摩梭、普米男生在各年龄段均小于纳西在学生,女生在7-12岁前大于同年龄段的纳西族学生,13-16岁则反之;脉搏、血压指标在7-12岁摩梭人大于同年龄段的普米族学生,13-16岁则反之;(5)身体素质方面:握力指标在7-12岁摩梭人大于纳西族学生,13-16岁则反之;站位体前屈(男)指标在7-12岁摩梭人大于同年龄段普米族学生,13-16岁则反之;(6)健康指标方面:摩梭人视力水平整体低于同地区同年龄段的普米族学生,且存在男女生性别差异;月经初潮方面,摩梭人、普米族学生间无显着性差异,且与其他民族年龄提前化特征趋同。(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23)

李昌庆,刘继舜,徐兴萍,何木叶[4](2016)在《11~18岁纳西族学生体质与健康问卷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11~18岁纳西族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体育锻炼时间和强度、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归因以及日常生活习惯,运用问卷调查法对1 76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提示:我们要保证学生的营养供给,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减轻课业负担,培养学生合理安排生活作息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卫生职业教育》期刊2016年09期)

费茂兵[5](2015)在《以人教版“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为例谈学生设计问题能力的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中地理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地理学科涉及较多的地图内容、人文知识与自然环境等,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学科之一。但地理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仍占据较大比例,使学生综合能力难以有效提高,其中学生设计问题的能力是教师教学中容易忽视的问题所在,不利于地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对此,本文将以人教版"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为例,对地理教学中学生设计问题能力培养的可行性、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以及设计问题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进行探析。(本文来源于《学园》期刊2015年30期)

张立敏[6](2015)在《关于纳西族摩梭人大学生归属感的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归属感角度出发,通过对纳西族摩梭人大学生的访谈可知,纳西族摩梭人大学生的归属感较低,对学校的认可度也较低,校园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的归属感;纳西族摩梭人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语言障碍,并对双语教育表现出高期望;纳西族摩梭人大学生重视民族院校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纳西族摩梭人大学生在民族认同和未来发展关系上表现出了矛盾。(本文来源于《科技广场》期刊2015年02期)

习建勋[7](2013)在《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中语言迁移现象的共性浅析——以蒙古族与纳西族学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研究者不断关注少数民族的学生英语学习情况与策略,对少数民族学生第二语言及第叁语言学习中的语言迁移现象也不断探讨。本文从客观实际出发,通过对语言迁移理论的总结,以蒙古族与纳西族学生为例,从语音、词汇、语法叁方面分析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中语言迁移现象的共性,并对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方法提出建议,以期对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呼伦贝尔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许珂[8](2011)在《把“打跳”带到学校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云南大学,有一位纳西族姑娘经常活跃于校园内,她以一己之力带动身边同学共同传承纳西族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同时也成为该校体育学院首位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的实施者。她就是云南大学体育学院学生和晓云。    耳濡目染积淀打跳情结    纳西族主(本文来源于《中国体育报》期刊2011-08-26)

谢逢春[9](2009)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美国田纳西大学物理化学教学的借鉴》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学生为中心,是美国高校普遍奉行的教学原则。本文笔者在观摩了田纳西大学物理化学教学的全过程的基础上,阐述了美国田纳西大学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成绩的评估方式以及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估方式,论述了师生互动教学、学生合作学习和主动学习在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必要性,提出了借鉴美国高校物理化学教学的先进经验,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大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提高物理化学教学效果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教创新导刊》期刊2009年08期)

王耀芬[10](2008)在《双语能力对于英语作为第叁语言学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双语和多语的问题已经呈普及之势。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以英语作为外语的双语或多语教学的浪潮。在这样的背景下,众多的语言学家基于已取得的双语研究成果,开始关注双语能力是否会影响更多语言学习的问题。Charlotte Hoffman, Fred Genesee, Joshua A. Fishman, Jasone Cenoz, Terence Odin, Ulrike Jessner以及国内的戴庆厦、张公瑾、徐世璇、邓佑玲等语言学家对于双语和多语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进行了实际的研究。本文从已做大量实例研究的问题出发:即具有双语能力的人与单语者相比是否更具优势,结合前人得出结论进一步探讨这种双语能力是否可影响到第叁语言的学习。在国内,“双语”是指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双语问题也一直很受关注。由于近一二十年英语的地位日益突出,英语作为第叁语言学习的现象在少数民族地区已很普遍。因此关于双语和叁语的问题在国内也一直在语言学家的研究课题中。作为理论和具体方法的指导,本人参考了部分国内外的语言学家的最新着作和实例研究。从大多数研究结果和讨论来看,具有双语能力的人就语言能力、认知能力、交际能力而言比单语者有一定的优势。在此理论基础上,结合丽江的实际,本人做了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并利用了一个受试班级的某一学期具体成绩,针对这种双语能力是否影响到第叁语言的学习问题,得出了以下结论:具有纳西语和汉语双语能力的纳西学生能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利用双语能力:即汉语的学习经验、纳西语以及汉语与英语的相似知识,对英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在丽江的具体环境中,这些具有纳汉双语能力学生的汉语成绩与英语成绩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而且这种相关性对于汉语成绩好的学生更为突出。纳-汉双语能力较高则能对英语学习带来正面影响,而部分纳西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不够理想更多是取决于学生主观原因或是学习环境等其他因素影响。从而印证了双语者在两种语言熟练程度都较高的情况下,能利用学习第二语言的经验以及第一第二语言与第叁语言的相似知识,在第叁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产生正迁移的结论。这就可能给那些面临多语环境中如何选择语言进行教育或教学的人们一些启示。让教授纳西族学生的英语老师更清楚学生的主要问题和可能面临的困难,有的放矢地教学和解惑;让纳西族学生保持双语能力,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客观面对自己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纳西族家庭也将起指导作用并且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明白:除了使用普通话,应该继续使用本民族语来发挥双语能力对于第叁语言学习正面影响的优势。(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08-11-01)

纳西学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英语的习得过程中,少数民族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本族语言和汉语的双重影响,因此,在叁种语言的转换中就容易出现信息歧义、信息缺失等问题,造成学习的复杂性。研究以生活在云南省丽江市的少数民族-纳西族学生为例,采用访谈、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等多种方法,调查了云南丽江地区纳西族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并就母语对纳西族学生第二语言和第叁语言习得干扰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有效解决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的对策。研究旨在探寻适合民族地区学生英语学习的新路子,以期更高的服务于西部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学,该研究成果对提高民族地区的外语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西学生论文参考文献

[1].张翠微.纳西族、汉族高职学生自我意识情绪事件类型比较研究[J].青春岁月.2019

[2].李晓旭.母语对云南少数民族学生叁语习得的影响研究——以纳西族为例[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

[3].赵引弟.云南省7-16岁摩梭人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与同地区纳西族、普米族学生比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

[4].李昌庆,刘继舜,徐兴萍,何木叶.11~18岁纳西族学生体质与健康问卷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16

[5].费茂兵.以人教版“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为例谈学生设计问题能力的培养[J].学园.2015

[6].张立敏.关于纳西族摩梭人大学生归属感的个案研究[J].科技广场.2015

[7].习建勋.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中语言迁移现象的共性浅析——以蒙古族与纳西族学生为例[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3

[8].许珂.把“打跳”带到学校去[N].中国体育报.2011

[9].谢逢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美国田纳西大学物理化学教学的借鉴[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10].王耀芬.双语能力对于英语作为第叁语言学习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标签:;  ;  ;  ;  

纳西学生论文-张翠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