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我中心论文-徐杨杨

青少年自我中心论文-徐杨杨

导读:本文包含了青少年自我中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我中心,假想观众,个人神话,同伴关系

青少年自我中心论文文献综述

徐杨杨[1](2019)在《利用青少年自我中心主义促进有效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以自我中心的学说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青少年自我中心的形成与其所受的教育教学有着密切联系。然而目前大多数关注点都在于如何去解除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同时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成长等,而本文则通过分析自我中心中两个典型特点-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简要说明了如何利用中学生这些心理发展特点促进教师进行有效教学。(本文来源于《祖国》期刊2019年15期)

孙理佳[2](2019)在《观点采择小组对青少年孤儿自我中心的干预实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孤儿群体处于社会中弱势地位,一直是社会重点关注的对象。由于失去父母,孤儿群体不仅仅面临着生存发展的困境,还可能产生心理情绪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有能力的人给予孤儿群体更多的关照与重视。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的价值观作为指导,帮助有需要的人,因而社会工作可以为孤儿群体提供可操作性的专业服务。自我中心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特征,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是个体以主观想法对待相关事物,不能设想他人观点和内心世界的一种心理状态。当环境和教育不当时,自我中心解除就会出现困难。Elkind由此提出了青少年自我中心,青春期阶段的青少年自我意识高涨,对自身的认知出现偏差,无法正确处理与周围人的关系,具有自我中心倾向。家庭情感的缺失、学校制度化的管理方式以及不良的人际关系都会对青少年孤儿去自我中心化过程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导致心理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出现问题,不利于为青少年进行社会化奠定良好的基础。本研究运用观点采择视角作为理论指导,探讨对于青少年孤儿群体的自我中心情况的研究及其介入模式。通过观察法、量表法、访谈法等调查方法,了解青少年孤儿的自我中心情况,结合服务对象的特点制定小组服务计划,对青少年孤儿自我中心情况进行干预,使组员在互动交流和工作者的引导中提高观点采择的意识与能力,对自身有正确的认知与评价,以达到缓解自我中心程度的目的。在小组工作活动结束后进行评估工作,评估结果显示组员的自我中心程度有所下降,对自身的认知有所转变,以观点采择理论作为切入视角通过成长小组模式缓解青少年孤儿自我中心程度是可行的。总体来说,本研究运用观点采择理论视角和社会工作方法相结合对青少年孤儿的自我中心进行干预,一方面,推动了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检验了社会方法的有效性,为社会工作介入孤儿群体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另一方面,社会工作方法缓解了孤儿群体的自我中心程度,促进了孤儿学校引进专业社会工作的进程,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发展。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对青少年孤儿群体自我中心介入研究还有很广的研究空间,值得社会工作研究者进一步探索。(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王军[3](2017)在《浅谈青少年自我中心意识下的德育工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膨胀,在正确认识自我和分析自我时难免会出现偏差。德育工作的开展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必要的德育工作有利于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方式和良好的思想观念,成为思想健康、具备良好素质的新时代青年,也为班主任有效进行初中班级管理提供先决条件。(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中学)》期刊2017年06期)

钟琪[4](2015)在《浅析青少年自我中心主义及教学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以自我中心的学说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青少年自我中心的形成与其所受的教育教学有着密切联系。解除青少年的自我中心倾向成为自我中心主义的内容之一,并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为了更好地解除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成长。(本文来源于《科教导刊(下旬)》期刊2015年11期)

郭晓颖[5](2014)在《青少年自我中心观念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鲍德温认为,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要经历从自我中心到主观自我,再到社会自我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是投射阶段,儿童首先将自己和其他物体区分开来。第二阶段是主观阶段,儿童会把自己当做许多人中的一员,但他不能从他人身上察觉特殊的情感,在自我意识方面仍是主观的。第叁阶段是折射阶段,儿童开始站在他人的角度,从别人的观点出发看待自己。根据塞尔曼划分的社会知觉采择阶段,6-8岁儿童处于社会(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4年19期)

王英春,邹泓[6](2012)在《青少年自我中心和人格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726名青少年施测人际交往能力问卷、自我中心问卷和人格问卷,考察自我中心和人格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自我中心、人格与人际交往能力的所有维度均有显着相关;(2)个人神话可以显着预测交往动力、交往认知和交往技能,假想观众可以负向预测交往技能;(3)人格的5个维度对人际交往能力的3个成分有不同的预测作用;(4)与自我中心相比,人格对人际交往能力有更大的解释率。(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2)》期刊2012-05-20)

侯珂,邹泓,李晓巍[7](2007)在《青少年自我中心的问卷修订及特点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我中心现象在青少年中极为普遍。青少年自我中心指个体在青春期出现的无法区分自己关心的内容与别人所关心内容的异同,并由此衍生出来的对自我独特性和能力的夸大感知、对危险的过分轻视等特殊现象。目前,测量青少年自我中心的工具国外有很多,但是国内几乎没有本土化的测量工具。本研究以北京市4所普通中学的初中一、二年级和高中一、二年级的583名学生为被试,以台湾学(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11-01)

杨颖,邹泓,侯珂[8](2007)在《青少年自我中心的发展特点及其与自我同一性、情感自主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少年自我中心是指个体在青春期出现的无法区分自己与别人关心内容的异同,并由此衍生出来的对自我独特性和能力的夸大感知、对危险的过分轻视等特殊现象,它包含假想观众、独特自我、不可伤害性和全能性四个方面。自我中心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社会适应都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北京市四所普通中学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共583名学生为被试,采用青少年(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11-01)

李晓巍,邹泓,侯珂[9](2007)在《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与抑郁:认知偏差的中介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少年自我中心指个体在青春期出现的无法区分自己关心的内容与别人所关心内容的异同,并由此衍生出来的对自我独特性和能力的夸大感知、对危险的过分轻视等特殊现象。前人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我中心可以解释抑郁等内化情绪问题,另外,自我中心倾向可能会暂时增加个体非理性思维,而这些非理性思维如果逐渐结构化、系统化,最终会形成一系列认知偏差,给个体带来情绪上的问题。(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11-01)

郭菲,雷雳[10](2005)在《青少年时期的自我中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产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会表现出一种被称为自我中心的心理特征。他们会感觉自己总是受到别人的关注并且非常的与众不同。Elkind(1967)首先提出了青春期自我中心的两个成分,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尽管几十年来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经常被描述和引用,而且对它们的研究从未间断,但是目前为止对它们仍然没有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而自我中心性的青少年行为的产生基础也尚不明了。并且目前依据青(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5-10-01)

青少年自我中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孤儿群体处于社会中弱势地位,一直是社会重点关注的对象。由于失去父母,孤儿群体不仅仅面临着生存发展的困境,还可能产生心理情绪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有能力的人给予孤儿群体更多的关照与重视。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的价值观作为指导,帮助有需要的人,因而社会工作可以为孤儿群体提供可操作性的专业服务。自我中心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特征,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是个体以主观想法对待相关事物,不能设想他人观点和内心世界的一种心理状态。当环境和教育不当时,自我中心解除就会出现困难。Elkind由此提出了青少年自我中心,青春期阶段的青少年自我意识高涨,对自身的认知出现偏差,无法正确处理与周围人的关系,具有自我中心倾向。家庭情感的缺失、学校制度化的管理方式以及不良的人际关系都会对青少年孤儿去自我中心化过程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导致心理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出现问题,不利于为青少年进行社会化奠定良好的基础。本研究运用观点采择视角作为理论指导,探讨对于青少年孤儿群体的自我中心情况的研究及其介入模式。通过观察法、量表法、访谈法等调查方法,了解青少年孤儿的自我中心情况,结合服务对象的特点制定小组服务计划,对青少年孤儿自我中心情况进行干预,使组员在互动交流和工作者的引导中提高观点采择的意识与能力,对自身有正确的认知与评价,以达到缓解自我中心程度的目的。在小组工作活动结束后进行评估工作,评估结果显示组员的自我中心程度有所下降,对自身的认知有所转变,以观点采择理论作为切入视角通过成长小组模式缓解青少年孤儿自我中心程度是可行的。总体来说,本研究运用观点采择理论视角和社会工作方法相结合对青少年孤儿的自我中心进行干预,一方面,推动了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检验了社会方法的有效性,为社会工作介入孤儿群体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另一方面,社会工作方法缓解了孤儿群体的自我中心程度,促进了孤儿学校引进专业社会工作的进程,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发展。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对青少年孤儿群体自我中心介入研究还有很广的研究空间,值得社会工作研究者进一步探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青少年自我中心论文参考文献

[1].徐杨杨.利用青少年自我中心主义促进有效教学[J].祖国.2019

[2].孙理佳.观点采择小组对青少年孤儿自我中心的干预实践研究[D].吉林大学.2019

[3].王军.浅谈青少年自我中心意识下的德育工作[J].新课程(中学).2017

[4].钟琪.浅析青少年自我中心主义及教学启示[J].科教导刊(下旬).2015

[5].郭晓颖.青少年自我中心观念的发展[J].才智.2014

[6].王英春,邹泓.青少年自我中心和人格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C].ProceedingsofConferenceonPsychologyandSocialHarmony(CPSH2012).2012

[7].侯珂,邹泓,李晓巍.青少年自我中心的问卷修订及特点初探[C].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7

[8].杨颖,邹泓,侯珂.青少年自我中心的发展特点及其与自我同一性、情感自主的关系[C].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7

[9].李晓巍,邹泓,侯珂.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与抑郁:认知偏差的中介作用分析[C].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7

[10].郭菲,雷雳.青少年时期的自我中心研究[C].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5

标签:;  ;  ;  ;  

青少年自我中心论文-徐杨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