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叙事论文-于明洁

媒介叙事论文-于明洁

导读:本文包含了媒介叙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跨媒介,实践项目,媒介分配

媒介叙事论文文献综述

于明洁[1](2019)在《跨媒介叙事实践项目中的媒介分配与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跨媒介叙事不同于传统的单一叙事模式,它是将多种媒介资源集合化使用,利用不同媒介特征协同创作、集体智慧聚焦的一种文化活动。项目中,跨媒体叙事充分考虑到受众对不同媒介平台的内容体验需求及媒介使用习惯,围绕一个故事背景,利用多种媒介在相互独立,又环环相扣中叙事表达。跨媒介叙事科学的媒介分配与管理能丰富受众认知信息,增加受众媒介体验的方式,为项目提供更多的媒介入口,创造更可观的经济价值。(本文来源于《现代商贸工业》期刊2019年34期)

钱晶晶,张菡芝[2](2019)在《阿里“双十一”的全球媒介叙事特征:一项基于西方与非西方媒体报道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方保护主义盛行、全球贸易摩擦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动能和韧劲在消费领域的表现尤其显着,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以其突出的业绩屡现报端,成为世界经济舆论中的重要角色。在此时代背景下,作者从国际财经新闻报道切入,探究全球信息从非西方到西方的流动现象,从经济舆论发展趋势为讲好我国经济故事献计献策。作者基于2018年阿里巴巴"双十一"购物节的国际新闻报道,以新闻框架分析和语料库分析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比检视西方媒体和非西方媒体的报道特点。研究发现,非西方媒体此次报道表现体现出较高的专业度和深度,为构建国际经济舆论的平衡格局、打造媒介"命运共同体"提供有效依据,以期为世界经济注入正能量,为我国对外经济传播探寻有效突破点。(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于明洁[3](2019)在《谈人物设定在跨媒介叙事中的重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下的信息传播过程中,许多项目使用跨媒介叙事的方法来保证信息在不同媒介平台上的覆盖率。尽管在多个媒介平台中传播信息过于分散,但是项目始终围绕着一个内容中心或人物中心去传播,这使得不同媒介覆盖的相同受众加强了信息内容的传播印象。跨媒介叙事中,常通过建立特殊的"人物设定",以人物形象特征吸引受众注意力。"人物设定"简称"人设"。为了对跨媒介叙事中"人物设定"进行深入了解,特此开展项目《复仇者联盟》"黑寡妇"一核心角色的研究,旨在利用多种媒介分析其人物设定,多重研究其人物信息,呈现关于黑寡妇人物设定的多重参考。(本文来源于《国际公关》期刊2019年11期)

李菁[4](2019)在《文化符号、阈限与国家叙事:冬奥会开幕式的媒介仪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奥运会是人类伟大的遗产之一,是社会文明进步阶段的产物。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的集合,已超越了体育的边界,奥运赛事是融合不同种族、民族和文化的催化剂。国际性体育赛事开幕式既是一场政治仪式,也是一场盛大的媒介仪式,冬奥会开幕式的文化表演为举办国提供机会,体现该国的社会文化价值。北京2022冬季奥运会,将有助于提升国家形象及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从首届奥运会开始,奥运会开幕式就是奥运会的亮相节目,在同一时间受到全球观众的瞩目。开幕式中的文艺表演、代表团入场、奥委会主席讲话、运动员宣誓、点火等,均具有仪式特征,同时还要反映举办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从而加速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尼尔森·古德曼认为,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风格,因地而异,展现出各国及各自的特点,每个国家可以通过艺术即文化符号来表明民族身份。冬奥会开幕式文化表演所体现的艺术风格是确定主办国的国家身份的基础。仪式参与者被同一时间带入同一阈限空间,通过文化符号的传递互相交融,奥运会开幕式的国家叙事就在此过程中完成。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仪式是一种集体性象征行为,以符号语言的形式来表现社会生活,必定要激发、维持或重塑群体中的某些心理。本文从奥运会开幕式这一独特的媒介事件入手,从文化、阈限和国家叙事叁个维度来分析冬奥会开幕式的媒介仪式。通过内容分析以探寻冬奥会开幕式的仪式建构方式,分析文化符号等元素在开幕式中的重要性,为我国在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展现良好的文化符号、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方法:选择近叁届(2010、2014、2018)冬奥会开幕式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戈夫曼的框架理论对视频内容做定性分析。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开幕式时长共计3小时09分,2014年索契冬奥会开幕式时长共计2小时36分,2018年平昌冬奥会开幕式时长共计2小时30分。分别对开幕式进行片段分割研究,叁届开幕式均以短片、现场文艺表演、国旗入场仪式、代表团入场仪式、奥委会主席致辞等板块组成。从音响、画面、服饰、表演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民族特征是开幕式的文化基础与基本样式。国家身份在文化身份的基础上形成(LEE,2011),文化包括国家独特的风格和制度,表现为精神样式和价值体系。人们的价值体系创造出文化认同(LEE&Choi,2008)人们通过得到认可的文化产生文化自信,并提高认同感。在开幕式表演中,各国均由自己的历史进行阐述,表演其发展过程,从人、服装、饮食、歌曲等方面进行表现。文化认同可以引导群体的同步性,并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变化而改变。"在场"与"去中心"是冬奥会开幕式的传播方式。媒介的变化影响了仪式的变迁,仪式的呈现及传播都发生了变化,通过文化符号及互动方式重新建立媒介仪式。国际大赛开始前,媒介通过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多种传播方式和手段打断观众的日常生活,同时介入用户收发信息的常态,建立媒介仪式的阈限空间,使受众对仪式抱有期待,关注仪式。当观众或用户被媒介带入同一时空时,"在场"就是"当下"意义上的时间,冬奥会的开幕式表演和现场直播是同时间、同时空的。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开幕式的开场是由短片最后一个画面与现场画面紧密连接,即视频中滑雪项目运动员做出滑雪动作画面与滑到现场的画面衔接,运用电影剪接和拼接手法,使画面在时间和空间中分离和拼贴,造成"在场"感。2014年、2018年冬奥会开幕式中由短片过渡到开场的形式与2010年相同。以线性叙事方式讲国家故事。开幕式以线性、时间顺序和多元文化的叙事方式展现国家的历史与发展,通过举办国的展示,介绍本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传达团结和民族意识。研究结论: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是全球性的活动,同时开幕式是展示文化符号,书写国家故事的节日和仪式,在媒介迅速发展的时代,全球观众在同一时空中共同关注以及实时互动,为媒介仪式提供了更多的传播方式。冬奥会开幕式上的文化表演通过冰雪项目的起源和发展,展现奥林匹克精神,宣传国家文化、历史等。文化是一种社会产品,投射出一个国家及其人民的文化身份,并保有这份文化的自信。东道主国家办赛体现国家实力,通过开幕式的展演表现国家软实力。约瑟夫·奈提认为,软实力的体现在于通过文化力量吸引其他国家的支持并效仿,便能建立一致的国际准则。因此,东道主国家通过开幕式体现国家软实力,树立积极形象,产生吸引力。冬奥会开幕式是重要的媒介仪式,开幕式上的文化表演旨在展现国家传统文化艺术及艺术形式。仪式通过不同的艺术风格,自发的表达了民族认同,叙述了国家故事。2022北京冬奥会将为中国提供再次展现历史、文化、政治的机会,可借鉴东西方国家举办冬奥会的经验,做好开幕式的展演。(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梁琳琦[5](2019)在《媒介融合语境下国产电影的数字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融合媒体语境下的国产电影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国产电影的媒介融合现状:从技术角度来看,互动体验更加丰富;从内容角度来看,内容资源更加丰富;从终端角度看,观影突破时空限制;从市场角度看,市场链条得以延伸。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数字叙事的角度,根据数字叙事的主体、方式与媒介、叙事内容叁个层面对国产电影讲好数字故事的策略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19年10期)

谢晗[6](2019)在《新媒介生态下融媒短视频新闻的叙事方式与价值取向——以第28届中国新闻奖“融媒短视频”获奖作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媒介融合也早已成为新闻行业共识。融媒短视频不仅覆盖了当前最热门的新闻融媒形态,更体现了融媒时代新闻生产从信息采集、加工、编排到传播等多个层面的创新要求。第28届中国新闻奖融媒体短视频获奖作品聚焦时政,关注民生、民俗,用影像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本文以"融媒短视频"获奖作品为样本分析,从叙事视角、叙事主体、叙事逻辑叁方面探究融媒短视频的叙事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价值取向。(本文来源于《现代视听》期刊2019年09期)

胡友峰[7](2019)在《论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叙事伦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伦理道德与文学的关系源远流长,伦理道德批评一直是传统文学批评的主导类型。它尽管经历了唯美主义到现代形式主义反作用力的危机,但依然以叙事伦理的形式存在着。进入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媒介性转换导致了文学审美范式发生变异,其在叙事伦理上显现出了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伦理干预的缺乏、对伦理关系和性爱内容的偏好、对传统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的颠覆等特征,进而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书写呈现世俗化、欲望化、人性缺失等趋向。因而把握好人性的含义,用灵魂写作,重建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叙事伦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辑刊》期刊2019年05期)

曲洪颍[8](2019)在《从《变形计》看当代青年叙事和媒介形象塑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变形计》源自现实生活,它对现实生活中的城市问题青年进行筛选,着重关注这群城市青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试图通过山村这个综合条件落后的地方让城市青年在参与变形后发生改变。但是节目在拍摄过程中对青年形象的塑造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同时,城市变形青年迅速走红网络,除了媒体的推波助澜和个人对名利的追逐,青年观众群体的创造性消费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9年09期)

齐艳[9](2019)在《莫言小说叙事中的媒介地理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媒介学与地理学相融合的一门学科,媒介地理学(Geography of Media)在知识体系上整合了两者精华,"以人、媒介、社会、地理四者的相互关系及互动规律为研究对象"(1),并在解读媒介文本和媒介传播的方法论上做了新的尝试。传播的文学文本研究重视性格形象、主题意蕴等审美性,媒介地理学则关注媒介内容、传播符号等影响性,它们在社会(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9年24期)

钟雅琴[10](2019)在《超越的“故事世界”:文学跨媒介叙事的运行模式与研究进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的跨媒介性正在成为当代文学的突出特征。特别是近年来在技术迭代、资本介入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文学IP化(1)愈演愈烈。复杂多样的媒介产品已然成为当前文学生产的重要形式,亦是青年受众接受文学文本的主要方式。文学的跨媒介生产体现了对文学文本的整体性开发。文本、图像、声音等在资源丰富的文化运作中被转移、改造、使用并重新想象。文学在媒介(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9年08期)

媒介叙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西方保护主义盛行、全球贸易摩擦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动能和韧劲在消费领域的表现尤其显着,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以其突出的业绩屡现报端,成为世界经济舆论中的重要角色。在此时代背景下,作者从国际财经新闻报道切入,探究全球信息从非西方到西方的流动现象,从经济舆论发展趋势为讲好我国经济故事献计献策。作者基于2018年阿里巴巴"双十一"购物节的国际新闻报道,以新闻框架分析和语料库分析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比检视西方媒体和非西方媒体的报道特点。研究发现,非西方媒体此次报道表现体现出较高的专业度和深度,为构建国际经济舆论的平衡格局、打造媒介"命运共同体"提供有效依据,以期为世界经济注入正能量,为我国对外经济传播探寻有效突破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媒介叙事论文参考文献

[1].于明洁.跨媒介叙事实践项目中的媒介分配与管理[J].现代商贸工业.2019

[2].钱晶晶,张菡芝.阿里“双十一”的全球媒介叙事特征:一项基于西方与非西方媒体报道的对比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于明洁.谈人物设定在跨媒介叙事中的重要性[J].国际公关.2019

[4].李菁.文化符号、阈限与国家叙事:冬奥会开幕式的媒介仪式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5].梁琳琦.媒介融合语境下国产电影的数字叙事[J].社科纵横.2019

[6].谢晗.新媒介生态下融媒短视频新闻的叙事方式与价值取向——以第28届中国新闻奖“融媒短视频”获奖作品为例[J].现代视听.2019

[7].胡友峰.论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叙事伦理[J].社会科学辑刊.2019

[8].曲洪颍.从《变形计》看当代青年叙事和媒介形象塑造[J].视听.2019

[9].齐艳.莫言小说叙事中的媒介地理阐释[J].青年.2019

[10].钟雅琴.超越的“故事世界”:文学跨媒介叙事的运行模式与研究进路[J].文艺争鸣.2019

标签:;  ;  ;  

媒介叙事论文-于明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