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子房小麦论文-郭佳林

多子房小麦论文-郭佳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子房小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子房小麦,细胞质效应,DNA甲基化,转录组

多子房小麦论文文献综述

郭佳林[1](2019)在《小麦多子房性状的发育和遗传及异源细胞质对其表达抑制的分子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世界粮食安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麦虽然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但小麦的杂种优势利用还未能大面积推广应用于生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小麦繁殖系数低、杂交小麦制种成本高。如何提高小麦繁殖系数、提高杂交小麦制种产量、降低制种成本成为杂交小麦走向大规模生产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多子房小麦具有明显的穗粒数优势,如将其应用到杂交小麦的制种中,很有可能会有效地提高杂交小麦繁殖系数、降低制种成本,有效地推动杂交小麦的应用发展,最终使杂交小麦大面积推广应用于生产。本研究依据多子房小麦材料DUOⅡ和异源细胞质小麦材料TeZhiⅠ(TZⅠ)正反交F_1的性状不同,即DUOⅡ为母本时,F_1表现多子房,而TZⅠ为母本时,F_1表现单子房,试验表明异源细胞质对多子房基因的正常表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异源细胞质对多子房基因的抑制效应,本研究首先对小麦多子房性状的生长发育、遗传规律以及抑制效应进行了探究,在确定了发育及抑制规律之后从基因组DNA甲基化状态、转录组水平以及蛋白质组水平等多个层面研究了异源细胞质抑制多子房性状的表达,以期揭示异源细胞质抑制多子房基因表达的分子机理,获得如下主要结果及结论:1.采用扫描电镜、体式显微镜和石蜡切片等方法对多子房小麦副雌蕊发育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副雌蕊原基起源于位于前生雄蕊和侧生雄蕊之间主雌蕊基部的一个突起。在发育前期,副雌蕊的发育明显滞后于主雌蕊的发育进程。但在露芒期后,副雌蕊发育迅速,在主雌蕊发育成熟的同时也发育为成熟的雌蕊,能够同时受粉结实。此外,副雌蕊形成的种子一般要比主雌蕊形成的种子体积小,并且种子腹沟朝外,与普通小麦相反。通过对多子房小麦不同籽粒的外显率及发芽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发现,不论种子来源于副雌蕊或者主雌蕊,植株的多子房外显率都相同。但是,主雌蕊形成的种子的发芽能力一般显着高于副雌蕊形成的种子。2.以DUOⅡ和TZⅠ为亲本进行杂交,并对正反交F_1以及相应的F_2、F_3、BC_1和BC_1F_1世代材料进行多子房性状世代间遗传规律的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DUOⅡ的多子房性状由1对显性单基因控制,同时,异源细胞质能够抑制该基因的表达。此外,异源细胞质仅能抑制杂合多子房基因的表达,而对纯合多子房基因的表达不具抑制作用,使得在异源细胞质背景下,杂合多子房基因植株表现单子房性状,携有纯合多子房基因的植株表现完全的多子房性状,这一特性均可稳定遗传。3.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方法检测DUOII和TZI正反交F_1的DNA甲基化状态。结果发现,在基因组水平上,DUOII×TZI和TZI×DUOII中均扩增出14584条DNA谱带,每一条带代表了一个可被甲基化酶识别切割的5?-CCGG-3?位点。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从DUOII×TZI的31.10%降低到TZI×DUOII中的30.76%。由于异源细胞质的影响,TZI×DUOII在672个位点(4.61%)发生了胞嘧啶甲基化状态的改变,其中312个位点发生了甲基化作用,360个发生了去甲基化作用,这些位点甲基化状态的改变和细胞质抑制多子房基因的表达相关。4.对DUOII和TZI正反交F_1副雌蕊起始发育关键期(2–6 mm)的幼穗材料进行转录组RNA测序分析。结果发现,在TZI×DUOII中,共鉴定到60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相对于DUOII×TZI上调表达的基因有330个,下调表达的基因270个。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分析后发现,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了4个途径,叶绿体代谢及生物合成、DNA的复制修复、植物激素信号转导以及6-磷酸海藻糖途径。这些生物途径协同作用,共同调控异源细胞质对多子房性状的抑制过程。5.通过调整优化,构建了适合多子房小麦幼穗研究的双向电泳体系,并使用该体系对DUOII和TZI正反交F_1副雌蕊起始发育关键期(2–6 mm)的幼穗材料进行双向电泳-质谱鉴定的蛋白质组分析。结果发现,在TZI×DUOII中,共鉴定到90个差异蛋白质,其中上调表达的18个,下调表达的72个。这些差异蛋白具有明显的功能趋势,主要涉及叶绿体的代谢及合成、细胞核和细胞分裂、植物呼吸、蛋白质代谢以及花发育过程。这些差异蛋白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共同调控异源细胞质对多子房性状的抑制过程。此外,对DNA甲基化、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异源细胞质抑制多子房基因表达的分子机理,为小麦多子房性状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郭佳林,李政,张改生,王书平,宋齐鲁[2](2015)在《多子房小麦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适用于显性多子房小麦细胞质效应的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以显性多子房小麦材料DUOII与特异细胞质材料Te Zhi I杂交的F1幼穗为材料,采用TCA-丙酮法提取蛋白质,并在IPG胶条长度和p H范围、SDS-PAGE凝胶浓度及蛋白质上样量等方面,对多子房小麦幼穗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进行了探究与优化.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蛋白质定量方法准确度高(R2=0.9999),确立了17 cm,p H4~7的IPG胶条,12%SDS-PAGE分离胶,上样量为900μg的双向电泳方法体系,获得了最适合本研究蛋白质组分析的双向电泳图谱.经PDQuest 2DE 8.0.1软件分析,2-DE图谱上可分辨出1 444±14个清晰蛋白质点,且重复性较高(95%),相关系数为0.960.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显性多子房小麦细胞质效应研究的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王志军,马守才,毕晓静,史秀秀,李清峰[3](2012)在《小麦多子房和单子房性状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小麦单子房品系77(2)及其多子房近等基因系Mu77(2)为材料,采用TCA-丙酮法提取穗分化至四分体时期的幼穗总蛋白,并通过IEF/SDS-PAGE双向凝胶电泳分离,获得了分辨率和重复性较好的蛋白质组差异图谱。在等电点4~7、分子量14.4~97.4kD之间发现约450个肉眼可辨的蛋白点,其中上调2倍以上且达到99%统计学显着水平的差异表达蛋白点30个。对6个特异性差异蛋白点作二级质谱(LC-MS/MS)分析,结果表明它们是富含甘氨酸RNA结合蛋白(S1)、SGT1-1(S2)、HMG-I/Y(S3)、谷胱甘肽转移酶(S4)、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S5)和未知蛋白(S6)。这些蛋白质对DNA转录、蛋白质翻译、能量转换及代谢、抗逆防卫等生理生化过程起调控作用,可能与小麦多子房性状的形成有关。(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2年09期)

王志军[4](2012)在《小麦多子房和单子房性状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命活动中,遗传物质DNA从复制到转录,其表达的最终产物是蛋白质,蛋白质可直观地展现在研究者的面前,是生命活动的最终体现着,是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相互关系复杂生物学问题的有效策略,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关系与功能可深入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阐明生命过程的规律。小麦作为世界上最重要,也是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其研究进展一直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关注。小麦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利用是目前大幅度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方法,配制强优势组合和提高小麦制种产量是实现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有效途径。为了更好地利用小麦杂种优势为农业生产及发展服务,我们试图将多子房小麦这一特殊种质,用于小麦杂交育种的研究,以期获得超亲组合,充分利用其高繁殖系数的优势来提高杂交小麦的制种产量,为扩大杂交小麦的种植面积探索一条新的途径。多子房小麦是我国新发现的1种特殊种质材料,具体表现为小花内有2~3枚雌蕊,3枚雄蕊,成熟后可结2~3粒种子,具有明显的多粒性状,结实比较稳定,该性状可有效提高小麦的繁殖系数,被认为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上有重要价值。为探讨小麦多子房性状形成的机制,以小麦多子房性状近等基因系Mu77(2)和单子房性状小麦77(2)四分体时期幼穗为试材。经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结合二级质谱(LC-MS/MS)分离鉴定2者的差异蛋白,得出以下结论。1.在等电点(pI)4~7,分子量(MW)在14.4~97.4KD之间,有450个左右肉眼可识别的蛋白质点,同时符合上调2倍以上并且有99%统计学显着性的差异点有30个,其中特异性差异的蛋白点有10个。2.通过二级质谱分析,这10个有特异性差异的蛋白点S1~S10分别被鉴定为富含甘氨酸RNA结合蛋白、SGT1-1、热休克蛋白70、高迁移率族蛋白、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80s核糖体小亚基蛋白、HMG-I/Y、谷胱甘肽转移酶、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未知蛋白。3.通过对MU77(2)和77(2)表达有特异性差异的蛋白质点在生物体中具体性质和行驶功能的研究分析,可将他们分为以下几类,与生物体能量供应和新陈代谢相关的蛋白质有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与植物抗逆相关的蛋白有富含甘氨酸RNA结合蛋白(GRP)﹑SGT1蛋白;参与DNA复制﹑转录﹑修复调控的蛋白质主要是高迁移率族蛋白HMG和HMG-I/Y;参与蛋白质翻译合成的有80S核糖体小亚基蛋白;与细胞防卫有关的蛋白是热休克蛋白70(HSP70);与细胞通信及信号转导有关的蛋白是谷胱甘肽转移酶。4.小麦多子房性状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差异蛋白质对供试材料DNA转录、蛋白质翻译、能量转换及代谢、抗逆防卫等生理生化过程起调控作用,它们在本研究供试材料中表现出差异,可能与小麦多子房性状的形成有关。(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2-05-01)

栗现芳,马守才,张改生,牛娜[5](2011)在《小麦核糖体蛋白S15a基因(TaRPS15a)的克隆及其在多子房株系中的时空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40S核糖体蛋白S15a(ribosomal proteinS15a,RPS15a)在小麦多子房性状形成过程中的功能作用,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多子房近等基因系构建的多子房性状SSH-cDNA文库中与RPS15a基因同源的EST序列为信息探针,采用RT-PCR技术从小麦多子房株系幼穗中克隆获得了RPS15a基因的cDNA与DNA序列,分析了该基因在近等基因系间的表达差异及其在多子房株系中不同时期幼穗和同一发育时期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小麦RPS15a基因的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HM055513)长为413bp,编码131个氨基酸;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HM063421)长为642bp,含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半定量RT-PCR分析显示,该基因在多子房株系2~4mm幼穗中的表达量高于单子房株系幼穗;在多子房株系不同时期幼穗中的表达量随着幼穗的发育呈现上升趋势,8~9mm时表达量达到最高;该基因广泛存在于幼根、茎顶端、幼叶和幼穗组织中,在茎顶端表达量高于其他组织。研究推测RPS15a基因的表达上调,可能与小麦多子房性状的发生有关。(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栗现芳[6](2011)在《小麦多子房性状SSH文库的构建及其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子房小麦具有明显的穗粒数优势,如能应用到杂交小麦育种中将会是提高繁制种系数的一种有效途径,进而对杂交小麦的发展将会起到一个极大地促进作用。目前有关多子房小麦的研究多集中在花器官的发育过程、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生化研究、分子标记、基因定位和遗传分析,对小麦多子房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至今仍是空白。小麦多子房品系Ⅱ(简称多Ⅱ)近等基因系(near-isogenic line, NIL)是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为研究多子房性状的分子遗传机理而创制的一种试验材料,其多子房、单子房性状遗传稳定,其它遗传背景和农艺性状与轮回亲本一致,是研究多子房性状分子机制的良好试材。为了深入揭示小麦多子房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利用上述材料,首次以SSH(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SSH)技术分别构建了多子房和单子房相关基因特异表达的抑制消减杂交cDNA文库,通过对两个cDNA文库的克隆测序、EST序列比对分析和功能分类,探讨了小麦多子房和单子房性状各自表达基因的种类和功能的异同,并从中选择了部分基因进行了表达分析和cDNA、DNA序列的克隆,获得如下重要结果:1.对小麦多ⅡNIL的外显率、多粒结实率、发芽率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同时在田间调查过程中发现了每朵小花具有4~6个雌蕊的新变异类型。不同株系间多子房性状外显率分布在77.2~95.3%之间,平均为88.6%;多粒种子平均结实率为79.9%;多子房株系主位种子与单子房株系种子发芽率基本一致,副位种子发芽率稍低;分析推测小麦多子房新突变现象是在原本遗传稳定的多子房性状基础上进一步发生了雄蕊心皮化的结果,第4~6个雌蕊未能成功受精结实。2.以小麦多ⅡNIL的多子房和单子房株系幼穗cDNA互为Tester和Driver,利用SSH技术成功构建了小麦多子房和单子房性状相关基因的cDNA文库(简称为Mu文库和Mo文库)。Mu文库共得到约2536个菌落,其中白斑2383个,重组率为93.97%;Mo文库共得到约4543个菌落,其中白斑4359个,重组率为95.95%。分别采用巢式引物和通用引物对随机挑取的克隆进行PCR检测,两个文库85%以上的克隆皆能扩增出目的片段,基本介于200~750bp之间,多数集中在400~500 bp之间。对部分阳性克隆提取质粒及酶切,插入片段大小主要集中在450bp左右,与菌液PCR检测结果一致。3.从Mu和Mo文库中,各随机选择100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Mu文库中所获EST片段平均大小为378bp。去除低质量序列及重复序列后,共获得90条EST,其中65条功能已知,占全部EST的72.22%。参与蛋白合成的最多,占27.69%;其次为亚细胞定位相关的基因,占10.77%;与能量、转录相关的基因各为7.69%;与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结合功能蛋白相关的基因各为6.15%;占比例较低的是与蛋白加工、细胞通信与信号转导、细胞防御等相关的基因。Mo文库中所获EST片段平均大小为339bp。去除重复序列后,共获得89条EST,其中60条功能已知,占全部EST的67.42%。在已知功能序列中,未分类功能蛋白的序列较多,占33.33%;与新陈代谢有关的基因占11.67%;亚细胞定位相关基因占10%;与能量、蛋白合成、蛋白加工、结合功能蛋白相关的基因各占6.67%。不同功能的蛋白在两个库中所占比例不一致,Mu文库以蛋白合成、转录和生长发育相关蛋白为主;而Mo文库以物质代谢、蛋白加工及细胞运输途径相关蛋白为主。4.利用半定量RT-PCR对两个文库中的12个相关基因进行了时空表达研究。Mu文库中所选的6个基因在多子房株系都有不同程度的上调表达,40S核糖体蛋白S6、核内小核糖核蛋白质G、核糖体蛋白L10A差异较为明显,其次为核糖体蛋白s15a、14-3-3蛋白、60s核糖体蛋白L21,而假定的脯氨酰4 -羟化酶、伴侣蛋白、CER1蜡质合成酶基因差异不明显;Mo文库中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脱羧酶、60S核糖体蛋白L17-1在单子房株系中上调表达,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差异较小;多数基因1~12mm幼穗时期内表达量呈上升趋势,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在茎顶端表达量高于其他组织。研究推测,差异表达的基因可能参与了多子房性状的发生。5.以SSH文库中筛选出的小麦RPS15a和RPL21基因序列为信息探针,通过同源序列搜索、聚类拼接、RT-PCR和PCR克隆,获得了RPS15a、RPL21基因的cDNA和DNA序列。小麦RPS15a基因的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HM055513)长为413 bp,编码130个氨基酸;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HM063421)长为642 bp,含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小麦RPL21基因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HM138480)长521bp,编码164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在植物与动物间相似性较差;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HM138481)长1600bp,含有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在不同材料中,这两个核糖体蛋白基因在多子房株系2~4mm幼穗中表现不同程度的表达上调,可能与小麦多子房性状的发生有关,其具体功能作用尚需进一步验证。6.以SSH文库中筛选出的小麦Cab基因序列为信息探针,通过同源序列搜索、聚类拼接和RT-PCR,获得了小麦Cab基因的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HM362991)。序列长862bp,编码266个氨基酸,与之前EST序列拼接延伸后得到924bp的序列。在不同材料中,Cab基因在单子房株系2~3和3~4mm中表达量下调;在单子房株系1~6mm幼穗时期内,2~3mm幼穗中表达量较低;不同组织中差异明显,幼叶中表达量最高,幼根中无表达。(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1-04-01)

朱东旭,马守才,张改生,牛娜[7](2010)在《小麦多子房性状近等基因系遗传背景的分子标记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多子房性状具有明显的穗粒数优势,可明显提高小麦的繁殖系数。为研究多子房这一特殊性状,以矮败小麦为杂交工具材料、多子房小麦多Ⅱ为供体亲本、单子房小麦77(2)为轮回亲本,经过连续回交5代和自交,初步培育成多子房近等基因系(NIL)。在小麦21对染色体的各长短臂随机选取了42对SSR引物,对23个NIL材料及其轮回亲本的遗传相似性和遗传距离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42对SSR引物共扩增出92条谱带,其中53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条带率57.61%;30对引物具有多态性,多态性引物率71.43%;(2)23个材料与轮回亲本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77~0.95,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88;(3)聚类分析将23个材料和轮回亲本的相似系数在0.84处分为7大类,其中70.83%的材料归入第一类;第一类在0.87处又分为3个亚类,其中多子房材料2008H69与轮回亲本差异最小,在0.93处聚为一类。(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朱东旭[8](2010)在《小麦多子房性状细胞质和核基因的SSR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世界上种植最广泛的农作物之一,也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杂种优势普遍存在于各种农作物和园艺作物中,小麦与其它农作物一样,也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因此杂交小麦的研究应用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杂交小麦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目前仍未走向大规模生产,其中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就是小麦的种子繁殖系数低。多子房性状是我国新发现的一种特殊性状:小花内有2-3个雌蕊、3个雄蕊,结实比较稳定,具有明显的多粒性状。多子房性状可有效提高小麦的繁殖系数,在提高小麦杂交种繁育制种效益方面具有巨大前景。本文对具有多子房性状的部分材料的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进行了SSR分子标记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和退火温度梯度实验,获得适合多子房性状SSR-PCR的体系和退火温度。体系:10×Buffer2.0μl,Mg~(2+)(25mM)1.5μl,dNTP(2.5mM) 1.6μl,SSR引物(2μmol/L)2.0μl,模板DNA(50ng/μl) 2.0μl,ddH2O10.9μl。合适的引物退火温度应比Tm值低4-6℃。2.以矮败小麦为杂交工具材料、多子房小麦多II为供体亲本、单子房小麦77(2)为轮回亲本,经过连续回交5代和自交,初步培育成多子房近等基因系。应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近等基因系中23个材料及其轮回亲本的遗传相似性和遗传距离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42对SSR引物共扩增出92条谱带,其中53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条带率57.61%;30对引物具有多态性,多态性引物率71.43%;(2)23个材料与轮回亲本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77-0.95,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88;(3)聚类分析将23个材料和轮回亲本的相似系数在0.84处分为7大类,其中70.83%的材料归入第一类;第一类在0.87处又分为3个亚类,其中多子房材料2008H69与轮回亲本差异最小,在0.93处就聚为一类。3.将多子房小麦多Ⅱ与西藏半野生小麦正反杂交,发现F1全部表现多子房,F2出现性状分离,且多子房植株与单子房植株比例经卡平方测验后符合3:1,说明多子房性状是由一对显性等位基因控制。采用混合群体分组分离法(bulked segregation analysis,BSA)将F2单株建立多子房基因池和单子房基因池,用80对引物进行SSR分子标记,结果发现有2对引物没有任何扩增产物,其它78对引物共扩增出202条谱带。其中10对引物具有多态性,共扩增出31条多态性谱带,占总谱带的15.35%。这10对引物均可作为鉴别两亲本材料的分子标记。4.将多子房小麦与11个不同类型细胞质材料杂交并调查田间性状。结果表明7个山羊草属细胞质小麦的细胞质和一个普通小麦细胞质材料对多子房性状具有明显的细胞质效应,使F1杂合显性多子房基因表达受阻。5.提取多子房小麦与异源细胞质材料mtDNA并进行SSR分子标记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1)本研究提取mtDNA纯度高、质量好,但浓度较低;说明田间小麦幼苗替代黄化苗可以作为mtDNA提取材料;(2)21对SSR引物共扩增出57条谱带,其中13对多态性引物扩增出43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率78.95%,多态性引物率61.90%;找到两个多子房性状标记引物WMt1和WMt8;(3)聚类分析将12个亲本材料在0.71水平分为两类,其中无细胞质效应的山羊草属细胞质小麦02-11-29、02-11-30和多子房小麦多II聚为一类;其他9个存在细胞质效应的亲本聚为第二类;(4)12个亲本材料与其作母本的F1的遗传相似度都很高,均在0.89水平以上。(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0-05-01)

葛峰辉[9](2009)在《小麦多子房性状外显特异性及其SSR多态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子房小麦是在我国小麦种质中发现的一种同一小花内具有多个雌蕊的材料,表现为其穗部小花雄蕊正常为3个,雌蕊却比正常多,一般为2~3个,结实比较稳定,具有明显的多粒性状,如将其应用于杂交小麦繁制种,由于具有多个子房,容易接受外来花粉,提高异交结实率,提高繁殖系数,从而可以大幅度提高繁制种产量。因此对多子房遗传性状进行研究,并将这一性状应用于小麦杂交制种当中,便可以使杂交小麦在生产应用中得到广泛推广。本研究正是基于上述目的,选取了山羊草属异质小麦,多子房小麦以及它们杂交的F1代材料和部分异质多子房小麦材料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选取的材料进行了多态性筛选标记。同时在材料创制时,对所选材料亦做了重要农艺性状调查,旨在利用小麦异质多子房材料的特异性表达,为深入研究多子房性状的遗传机理创建实验材料并提供从分子水平研究多子房性状的理论依据,通过研究获得下述结论:1、通过对多子房外显率表现调查,表明小麦多子房显性性状受制于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共同作用。2、多子房遗传基因的表达存在一定的外显率,外显率会受到多种内外界环境的影响。3、山羊草属异质小麦和多子房小麦的杂种F1代在株高和穗长上都表现出很强的杂种优势,穗长优势在杂交育种中可以有效利用。4、筛选出两对有多态性标记的SSR引物,其中引物Wmc737可以用来作为在分子水平上区分山羊草属异质小麦和多子房小麦的辅助分子标记。引物Cfd13在回交后代中的多态性标记证明了当具有异源细胞质的小麦品种和多子房材料杂交时,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改变多子房材料的一些基因活性。5、携带隐性多子房基因的小麦材料和携带显性多子房基因的小麦材料在多态性表达上存在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9-06-01)

谭恩俭,万勇[10](2009)在《小麦多子房性状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的多子房性状是在小麦遗传育种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普通小麦的特殊性状,其发育过程中小穗上每朵小花内有3个雌蕊,经过自花授粉或人工授粉,可结2~3粒种子,该性状经过多年种植观察遗传稳定。多子房小麦具有明显的穗粒数优势,如果用在杂交小麦制种母本上,可以明显提高杂交制种的产量。在常规育种上,也可用这一特性培育出农艺性状(本文来源于《新疆农垦科技》期刊2009年01期)

多子房小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建立适用于显性多子房小麦细胞质效应的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以显性多子房小麦材料DUOII与特异细胞质材料Te Zhi I杂交的F1幼穗为材料,采用TCA-丙酮法提取蛋白质,并在IPG胶条长度和p H范围、SDS-PAGE凝胶浓度及蛋白质上样量等方面,对多子房小麦幼穗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进行了探究与优化.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蛋白质定量方法准确度高(R2=0.9999),确立了17 cm,p H4~7的IPG胶条,12%SDS-PAGE分离胶,上样量为900μg的双向电泳方法体系,获得了最适合本研究蛋白质组分析的双向电泳图谱.经PDQuest 2DE 8.0.1软件分析,2-DE图谱上可分辨出1 444±14个清晰蛋白质点,且重复性较高(95%),相关系数为0.960.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显性多子房小麦细胞质效应研究的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子房小麦论文参考文献

[1].郭佳林.小麦多子房性状的发育和遗传及异源细胞质对其表达抑制的分子机理[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2].郭佳林,李政,张改生,王书平,宋齐鲁.多子房小麦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的建立及优化[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5

[3].王志军,马守才,毕晓静,史秀秀,李清峰.小麦多子房和单子房性状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J].作物学报.2012

[4].王志军.小麦多子房和单子房性状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5].栗现芳,马守才,张改生,牛娜.小麦核糖体蛋白S15a基因(TaRPS15a)的克隆及其在多子房株系中的时空表达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1

[6].栗现芳.小麦多子房性状SSH文库的构建及其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7].朱东旭,马守才,张改生,牛娜.小麦多子房性状近等基因系遗传背景的分子标记检测[J].麦类作物学报.2010

[8].朱东旭.小麦多子房性状细胞质和核基因的SSR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9].葛峰辉.小麦多子房性状外显特异性及其SSR多态性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10].谭恩俭,万勇.小麦多子房性状的遗传分析[J].新疆农垦科技.2009

标签:;  ;  ;  ;  

多子房小麦论文-郭佳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