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轮轨间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轨道工程,钢轨打磨,道岔,钢轨廓形
轮轨间隙论文文献综述
赵向东[1](2018)在《基于轮轨法向间隙的道岔钢轨廓形优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道岔转辙器区钢轨容易出现磨耗和滚动接触疲劳的问题,根据轮轨接触理论,以轮轨法向间隙最小为目标对道岔区钢轨廓形进行优化,获得了钢轨打磨的目标廓形。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轮轨界面之间有较好的共形特征,能有效降低轮轨接触应力,从而降低轮轨磨耗和滚动接触疲劳损伤,且优化后的轮轨接触点分布更加均匀。(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期刊2018年03期)
董永帅[2](2017)在《轮轨间隙对机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我国铁路最主要的发展趋势,客运高速化和货运重载化备受瞩目。针对高速化,出现客运专线和既有线的大量共存的局面,快速客运机车跨线运输,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在重载化方面,重载机车踏面的磨耗问题相对严重,踏面磨耗到一定程度后,以检修用标准薄轮缘踏面型面对踏面进行等级镟修,可以提高轮对整体使用寿命。因此,考虑轨距和轮对内侧距的公差极限及不同轮缘厚度标准踏面,引起轮轨间隙变化时,对快速客运机车跨线运行安全性及重载机车检修薄轮缘踏面的适用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快速客运机车跨线运行研究中,针对某200km/h速度等级Bo-Bo轴式快速客运机车,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软件SIMPACK建立了该机车动力学模型,选取客专四种轮轨间隙极限工况(轮轨间隙变化范围为11.51~35.99mm)进行动力学性能研究。发现四种不同间隙工况下,该机车蛇行稳定性、直线运行性能及曲线通过性能均能满足跨线运行安全性的要求;从动力学性能角度考虑,普通机车的薄轮缘踏面检修方案也适用于该跨线运行快速客运机车;对于该机车大间隙下的横向稳定性能,采用不同方法进行仿真研究,发现:随着轮轨间隙的增大,横向稳定性下降,从轮轨最小间隙到最大间隙工况线性临界速度下降9.6%,非线性临界速度下降30%左右;轮轨间隙对该机车直线运行时的横向性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较大轮轨间隙情况下略有恶化;在曲线通过时,轮轨间隙对机车的横向性能影响较为明显,在较大间隙情况下机车横向性能恶化;垂向性能几乎不受轮轨间隙的影响。重载机车检修用标准薄轮缘踏面适用性的研究中,基于SIMPACK软件平台模拟该机车动力学性能,选取既有线四种轮轨间隙极限工况(轮轨间隙变化范围为9~40.99 mm)对该机车动力学性能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即使在间隙极限工况下,该重载机车检修用标准薄轮缘踏面适用性良好;伴随轮轨间隙的增加,蛇行临界速度的下降相对明显,轮轨间隙最小工况到轮轨间隙最大的工况,重载机车非线性临界速度下降超过40%;直线线路上机车的横向性能对轮轨间隙敏感,机车的垂向性能对轮轨间隙不敏感;曲线通过时,随着轮轨间隙增大,机车动力学性能变差;轮轨间隙对机车磨耗影响显着,最小轮轨间隙机车轮缘磨耗指数及导向轮磨耗功率分别为最大间隙工况的25.6%和18.9%以下。(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7-05-01)
董永帅,罗贇,陈国胜,邓小星[3](2016)在《轮轨间隙对200km/h速度等级客运机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200 km/h速度等级B_0-B_0客运机车跨线运行安全性,采用多体系统动力学软件SIMPACK建立了该机车动力学模型,在不同轮缘厚度标准踏面的使用及客运专线轨距和轮对内侧距公差极限条件下,选取4种轮轨间隙极限工况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轮轨间隙极限工况下,该机车的横向稳定性,直线和曲线通过性能均可以满足安全运行的要求;随着轮轨间隙的增大,该机车的动力学性能尤其是横向性能下降。(本文来源于《机车电传动》期刊2016年02期)
刘茹[4](2013)在《轮轨名义间隙对车辆动态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车辆系统动力学中的轮轨关系变得更重要,其中,轮对名义间隙,是由轨距、轮对内侧距、轮缘厚度等轮轨技术参数而决定的轮轨间接触的缝隙,其大小会通过轨道不平顺对车辆产生影响,在保持轨距、轮缘厚度等参数不变条件下,单纯改变轮对内侧距来进行研究存在不足,其一轮对内侧距的改变必然导致等效锥度随之改变,其二轮轨接触几何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本文采用设计踏面的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通过设计不同轮轨间隙的车轮踏面,并建立车辆动力学模型,通过对轮轨稳态接触、临界速度和曲线通过性能计算,以及轮轨直线、曲线动态接触等计算,综合分析轮轨间隙对车辆动态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轮轨间隙为6.5mm时,锥形踏面等效锥度未能随其横移量的变化而改变,因此过早发生轮缘接触;而磨耗型踏面,轮轨间隙为9.5mm时,轮轨接触分布均匀,可避免过早发生轮缘接触现象。轮轨间隙较大时,临界速度明显提高,曲线通过性能较好,在此方面轮轨间隙对锥形踏面的影响更明显。在直线运行时,轮对横移量、接触压力密度和接触摩擦功等动态接触性能指标相差不大;但在通过曲线时,上述指标差异明显,轮轨间隙较大有利于降低轮缘接触的次数,降低轮轨间磨耗和损坏。当车轮踏面设计间隙为8.0mm时,进一步分析表明,各项指标介于6.5mm和9.5mm之间,但更为靠近9.5mm的结果。因此,综合分析各项结果,可以看出,轮轨间隙过小,会导致过早的发生轮缘接触,降低其临界速度;而轮轨间隙的增大,可以使得轮轨接触分布更均匀,临界速度高,曲线通过性能较好,并且在轨道不平顺作用下运行时,有利于降低轮缘接触次数,以及降低磨耗和损坏。(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期刊2013-06-07)
崔大宾,李立,金学松,肖广文[5](2009)在《基于轮轨法向间隙的车轮踏面优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寻求基于目标的铁路车辆车轮踏面数值优化技术,开发一种考虑轮轨法向间隙参数的车轮踏面优化方法。利用该方法优化我国高速列车车轮LMa型面。并发现优化后的LMa车轮和CHN60钢轨滚动接触接触时,轮轨界面之间具有较好的"共形"特性,这样能有效降低轮轨接触应力以达到降低滚动接触疲劳目的。并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分析优化的车轮型面对车辆动态特性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在不降低车辆动力学性能的情况下,此方法可以有效改善轮轨接触点对分布,降低轮轨接触应力。(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09年12期)
任尊松,何小河[6](2007)在《道岔区轮轨间隙动态变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轮轨间隙对车辆顺利通过道岔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车辆-道岔系统动力学模型基础上,利用道岔区钢轨空间布置和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分析了护轨对轮轨间隙的限制作用和对轮对冲击心轨的防护机理,研究了道岔区轮轨间隙动态变化特性,轮轨间隙与轮对横移量、轮轨横向冲击力、轮轨接触角之间的关系,以及轮轨间隙变化对车辆过岔运行安全性和道岔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特性.结果表明,轮轨间隙不仅与轨距和钢轨动态横移量有关,而且与轮对横移量密切相关,且当间隙过小时轮轨间将发生横向冲击振动;设置护轨有利于防止轮对冲击心轨,并使得轮对能够顺利通过岔心;另外,为使车辆能够顺利通过道岔,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大转辙区轨距,但心轨区轨距最好保持标准值.(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轮轨间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我国铁路最主要的发展趋势,客运高速化和货运重载化备受瞩目。针对高速化,出现客运专线和既有线的大量共存的局面,快速客运机车跨线运输,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在重载化方面,重载机车踏面的磨耗问题相对严重,踏面磨耗到一定程度后,以检修用标准薄轮缘踏面型面对踏面进行等级镟修,可以提高轮对整体使用寿命。因此,考虑轨距和轮对内侧距的公差极限及不同轮缘厚度标准踏面,引起轮轨间隙变化时,对快速客运机车跨线运行安全性及重载机车检修薄轮缘踏面的适用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快速客运机车跨线运行研究中,针对某200km/h速度等级Bo-Bo轴式快速客运机车,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软件SIMPACK建立了该机车动力学模型,选取客专四种轮轨间隙极限工况(轮轨间隙变化范围为11.51~35.99mm)进行动力学性能研究。发现四种不同间隙工况下,该机车蛇行稳定性、直线运行性能及曲线通过性能均能满足跨线运行安全性的要求;从动力学性能角度考虑,普通机车的薄轮缘踏面检修方案也适用于该跨线运行快速客运机车;对于该机车大间隙下的横向稳定性能,采用不同方法进行仿真研究,发现:随着轮轨间隙的增大,横向稳定性下降,从轮轨最小间隙到最大间隙工况线性临界速度下降9.6%,非线性临界速度下降30%左右;轮轨间隙对该机车直线运行时的横向性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较大轮轨间隙情况下略有恶化;在曲线通过时,轮轨间隙对机车的横向性能影响较为明显,在较大间隙情况下机车横向性能恶化;垂向性能几乎不受轮轨间隙的影响。重载机车检修用标准薄轮缘踏面适用性的研究中,基于SIMPACK软件平台模拟该机车动力学性能,选取既有线四种轮轨间隙极限工况(轮轨间隙变化范围为9~40.99 mm)对该机车动力学性能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即使在间隙极限工况下,该重载机车检修用标准薄轮缘踏面适用性良好;伴随轮轨间隙的增加,蛇行临界速度的下降相对明显,轮轨间隙最小工况到轮轨间隙最大的工况,重载机车非线性临界速度下降超过40%;直线线路上机车的横向性能对轮轨间隙敏感,机车的垂向性能对轮轨间隙不敏感;曲线通过时,随着轮轨间隙增大,机车动力学性能变差;轮轨间隙对机车磨耗影响显着,最小轮轨间隙机车轮缘磨耗指数及导向轮磨耗功率分别为最大间隙工况的25.6%和18.9%以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轮轨间隙论文参考文献
[1].赵向东.基于轮轨法向间隙的道岔钢轨廓形优化方法[J].铁道建筑.2018
[2].董永帅.轮轨间隙对机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17
[3].董永帅,罗贇,陈国胜,邓小星.轮轨间隙对200km/h速度等级客运机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J].机车电传动.2016
[4].刘茹.轮轨名义间隙对车辆动态性能的影响[D].大连交通大学.2013
[5].崔大宾,李立,金学松,肖广文.基于轮轨法向间隙的车轮踏面优化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09
[6].任尊松,何小河.道岔区轮轨间隙动态变化特性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