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礼乐与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礼,乐,仁,道
礼乐与仁论文文献综述
赵俊芳[1](2015)在《“依于仁,志于道”:孔子礼乐思想的一种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礼乐"作为孔子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孔子基于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时代环境提出来的。它承袭了周代的礼乐传统,但又被孔子赋予"依于仁,志于道"这一新的内涵。礼别异,乐合同,礼乐关乎人的性情,是孔子用以感化人心,践行仁德,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通读《论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以仁为基础的礼乐思想,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超脱个人的审美生活之境,走向群体的审美生活之境。因此,孔子礼乐思想具有实践美学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上饶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宋志明[2](2014)在《礼乐仁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儒学中,礼、乐、仁是叁个重要范畴。各自的内涵是什么?叁者之间的关系怎样?历史演变过程怎样?笔者对此发表一点浅见,就教于方家学者。一礼乐与巫术许多人常常把礼乐文明归结于儒家,笔者觉得这是一种误解。在中国历史上,礼乐文明出现在前儒学时代,历史比儒家长得多,后者显然不能构成前者的原因。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承认,礼乐文明由来已久,周公制礼(本文来源于《中国儒学》期刊2014年00期)
金业焱[3](2014)在《窥探西周礼乐文明开启的仁礼溯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礼制乐,以德服人"是礼乐文明时期倡导的主要观念,就礼乐文明来说,它为日后的仁德思想拓展了进步空间,塑造了以理服人的教育体制,让行乐礼仪发扬光大并传承至今。(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4年35期)
周永蔚[4](2014)在《宋仁宗朝祈谷礼之实施及其礼乐主旨》一文中研究指出仁宗朝祈谷礼之举行,有文献可征者叁次,其往往与南郊祭天大礼相结合。大典礼仪与祭天同等规格,祈谷大典时配享先王,乐章、祝文亦由皇帝亲制,其中所体现的天命正统观念是与其他祭天大礼共有的礼乐意义,天灾人祸所产生的精神慰藉则是祈谷仪式的现实需要。(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期刊2014年08期)
叶匡政[5](2014)在《没有内心之仁 礼乐失去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礼乐依凭于动作与器具,而人心之仁才是蕴蓄在心的。如果没有内心之仁,礼乐都将失去意义。可以说,人所追求的仁的境界,才是礼乐真正的根基。 《论语》有个故事,说孔子在卫国,有一天在房中击磬。这时有人挑草筐从门外经过,只听此人评论道:“这磬声很有心啊!(本文来源于《深圳特区报》期刊2014-04-29)
孙红梅,王少良[6](2011)在《“礼、乐、仁、和”的字形理据及儒家文化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汉字为表意文字,从字形我们就能判断其意义类属,也能推断出与之相关的思想文化内涵。儒家美学思想以"仁"为核心,以"礼"、"乐"为具体的实现途径,在充分肯定文艺的社会功能的时候,将"礼""乐"作为教化人心的手段,提倡礼乐和谐观。本文从古文字"礼"、"乐"、"仁"、"和"的字形入手,试图通过这几个概念的解析,揭示儒家美学思想的内涵。(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陈曦,吴忠伟[7](2010)在《孔子“仁学”的创立及“仁”、“礼”、“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孔子创立"仁学",其"礼"、"乐"思想也是贯穿在仁学体系之中,与"仁学"思想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本文旨在探讨孔子创立"仁学"以及"仁"与"礼"、"乐"的关系。(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10年31期)
牛军[8](2010)在《从礼乐文明看孔子的“仁”》一文中研究指出礼乐文明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独特样态,是先秦诸子思想的深厚的历史背景。周代是礼乐文明的成熟期,它标志着人的理性意识的觉醒,礼由天人之际向人人之际转换。孔子在"礼崩乐坏"的乱世,承继并发展了礼乐文明,赋予礼以仁的精神向度,使其由对命运的关注转向对人的精神境界的持守,从而为中华民族确立了一种教化——仁教,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基础。(本文来源于《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黄意明[9](2010)在《依仁游艺——论孔子“诗”、“礼”、“乐”的情感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孔子"诗"、"礼"、"乐"教思想的分析,阐释了孔子有关艺术教育和情感教育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孔子的人性思想。孔子重视"诗"、"乐"的原因,乃因为这二者蕴含真诚善良的情感,同时又具有以情感人、涵养人性的作用;而重视"礼",乃在于"礼"既来源于善良中和的情感,又规定范正着情感。进而言之,孔子学说推重情感,在于情感乃是人类的基本存在状态,论情即是论"性"。在孔子的人性思想中,人性既包括"仁者爱人"的德性情感,又含有喜、怒、忧、惧的自然情感。孔子推崇"诗"、"礼"、"乐"叁教,目的在于充实涵养德行情感,规范中和自然情感,从而形成完美人性,建成理想社会。(本文来源于《戏剧艺术》期刊2010年01期)
唐艺[10](2009)在《孔子的仁与礼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孔子心目中,仁包括了人视、听、言、动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正是因为仁的集合性,每个个体的人具有不同的质,所以孔子在回答不同弟子关于什么是仁的时候,就有了不同的答案。但目的是相同的,就是希望弟子都能养成美好的道德,努力达到仁的境界。孔子是从"美"的角度理解仁的,从内心到外表都做到了"美",就达到了"仁"的高度。"仁"的思想体现在孔子的一言一行中,同样反映在孔子对于乐的理解与理论上。礼和乐是不可分割的,在礼崩乐坏、时代大变革的背景下,孔子利用礼的理性特征和乐的感性特征,达到其社会教化的目的,把"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的思想贯穿其中,以实现其"天下归仁"的理想。(本文来源于《管子学刊》期刊2009年04期)
礼乐与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儒学中,礼、乐、仁是叁个重要范畴。各自的内涵是什么?叁者之间的关系怎样?历史演变过程怎样?笔者对此发表一点浅见,就教于方家学者。一礼乐与巫术许多人常常把礼乐文明归结于儒家,笔者觉得这是一种误解。在中国历史上,礼乐文明出现在前儒学时代,历史比儒家长得多,后者显然不能构成前者的原因。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承认,礼乐文明由来已久,周公制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礼乐与仁论文参考文献
[1].赵俊芳.“依于仁,志于道”:孔子礼乐思想的一种阐释[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5
[2].宋志明.礼乐仁刍议[J].中国儒学.2014
[3].金业焱.窥探西周礼乐文明开启的仁礼溯源[J].兰台世界.2014
[4].周永蔚.宋仁宗朝祈谷礼之实施及其礼乐主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
[5].叶匡政.没有内心之仁礼乐失去意义[N].深圳特区报.2014
[6].孙红梅,王少良.“礼、乐、仁、和”的字形理据及儒家文化阐释[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7].陈曦,吴忠伟.孔子“仁学”的创立及“仁”、“礼”、“乐”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8].牛军.从礼乐文明看孔子的“仁”[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
[9].黄意明.依仁游艺——论孔子“诗”、“礼”、“乐”的情感内涵[J].戏剧艺术.2010
[10].唐艺.孔子的仁与礼乐[J].管子学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