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的节奏美学

音乐教学中的节奏美学

广西柳州市第十五中学545000

摘要:音乐中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等基本元素,是欣赏音乐的必备基础知识,是音乐美的内在核心。本文就研究“节奏”这一音乐基本元素在音乐教学中的美学作用,总结出一套节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运用,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节奏”这一音乐元素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关键词:节奏音乐教学美学

节奏是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的活生生的音乐语言,是音乐构成的重要因素。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所以,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在音乐教学中,合理运用节奏教学,它能将学生学习音乐被动的本能变为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感知、反应和表现力。颠覆那些长期使用着以歌唱、教学乐理知识为主体的陈旧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在音乐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个性和创造性。

我让学生在聆听音乐作品时,拍打节奏,寻找节奏特点,感受节奏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一、寻找节奏特点,激发学生感知节奏美

例如,在执教唱歌课《小鸟,小鸟》中,由于作品活泼轻快,旋律朗朗上口,学生没有花费多少时间就唱会了歌曲。此刻,我并没有加快教学进程,而是把学生们一唱到歌词“啦啦啦……”就不停嘲笑的部分提出来,让学生们分析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我特意只出示该旋律片段的节奏图,作品中的“啦”字变成“哒”字,让学生通过双手拍打节奏去体会。

刚开始摸不着头绪的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那些节奏是作者借用小鸟飞翔时,拍打翅膀的频率来表现小鸟展翅高飞的形态。学生们大呼“太形象了!”不一会,节奏声越打越带劲,教室里仿佛飞出了无数只小鸟,学生们还互相比较,看谁拍打出来的节奏更像一只鸟儿飞翔的形态。等再一次让同学们唱歌曲时,没有了嘲笑的声音,他们轻而易举地找到了歌唱的感觉。伴随着旋律的高低起伏,学生不由自主地把不同的“啦”字唱出强弱,体现出鸟儿一会高飞、一会滑翔的情感效果。从而也突破了让学生体会6/8拍轻盈跳跃的律动感这一教学重点。

深挖音乐作品,把握节奏特点,利用音乐来源于生活的本质,积极地融入到教学中,体现出生活中的节奏美,将其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也是学生主动去学习音乐的最佳切入点。

二、感受节奏,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觉

节奏看似平常,但平常中蕴含生活的美;看似简单,但简单中孕育艺术的美。看一节音乐课堂,如若高谈阔论音乐的艺术价值,莫过于曲高和寡,听者多知者少;但若把动作、行为纳入听音乐的过程中,让学生兴奋不已,更乐于去学习音乐。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感受节奏。

1.身体律动感受节奏美。一部音乐作品,主题音乐是以不同形式或是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在整个音乐中,成为贯穿整部作品的核心。我正是利用了这个特点,通过让学生动脑听,身体动,把他们的思绪牢牢吸引在了主题音乐上。整个音乐听完后,同学们就会清晰地知道每一遍音乐主题出现的形式,加深他们对作品的印象。

2.拍打节奏辩听音乐美。同样的方式,我们还可以把节奏用在学生辩听乐器的音色。例如,小提琴的音色清脆,让同学们用双手击掌表示;钢琴的音色柔和,让同学们双手拍打双肩表示,铜管乐音色强而有力让学生们拍打大腿表示。当在听交响乐作品时,就可以让学生边听,边辨识乐器的音色边打节奏。当同学们听到交响乐作品中,有铜管乐的演奏时,立刻随乐拍打大腿;听到有钢琴奏响时,立刻拍打双肩表示;听到有小提琴弦乐演奏时,立刻双手击掌表示。

这种节奏的听奏法,不限制节奏性,让学生自由发挥。不但可以检阅同学们对音色的辨识度,更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到听音乐的过程中。这样的教学充满动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音乐,加深对音乐的印象。

音乐课堂就是要以学生体验音乐为主体,利用拍打节奏,把它融入到听音乐的过程中,拿捏学生的关注力,教学活动就能逐步深入,课堂教学就会充满活力。

三、创编节奏体现心灵美

卡尔·奥尔夫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动脑、动手、动脚,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现音乐。我从关注音乐中的节奏,利用各种方式让学生通过节奏感受音乐的美,让他们始终在欢愉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音乐节奏。长期教学实践后,逐渐形成了我的一套“节奏教学模式”:

扑捉音乐节奏美→感受音乐节奏美→表现音乐节奏美→创造音乐节奏美

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逐渐展现出自己心灵美、生活美的一种审美能力,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创造能力,让音乐课堂充满活力,促进学生终生喜爱音乐。

参考文献

[1]祁欣论音乐的节奏[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8,(9),157-161。

[2]张晓燕视唱练耳教学中有关节奏的训练[J].音乐生活,2011,(5),75-76。

标签:;  ;  ;  

音乐教学中的节奏美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