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VEGF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柳琴[1](2019)在《LINC0065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作为威胁我国妇女生命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在女性癌症发病率排名第一,死亡率居于第二位。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年轻化趋势明显,其病因复杂,与遗传、生殖、营养、环境等密切相关,严重危害着广大女性同胞的身心健康。随着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乳腺癌,越来越多的患者被治愈或延长了生命。对于人类而言,重要的是找到导致乳腺癌侵袭和转移的关键分子,找到新的诊断指标和治疗目标,探讨乳腺癌侵袭转移的可能机制,对减少乳腺癌的复发转移,改善乳腺癌诊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肿瘤相关病死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长链非编码RNA(Longnon-codingRNA,lncRNA)是一类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但却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在过去一直被认为是转录过程中的“噪音”,并不具备生物学功能。然而近年的研究显示:lncRNA参与许多重要的调控过程,如染色质修饰、组蛋白修饰、基因组印记和转录激活。在表观遗传,转录和转录后水平以RNA的形式与其他非编码RNA(ncRNA)、蛋白质和基因组DNA进行通信,参与多种肿瘤的进程。其中,lncRNA较为引人瞩目是作为内源性竞争。性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中的一份子,lncRNA通过各种机制广泛参与基因表达后调控,作用于各种细胞组织并发挥其生物学功能,如影响细胞增殖,转移,凋亡和致癌作用。它在基因调控和其他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因间长链非编码 RNA 00654(long intergenic non-coding RNA,LINC00654),又被称为非编码 RNA LOC149837(non-coding RNA,LOC149837),可以作为致癌基因在多种癌症中发挥作用。我们通过PUBMED数据库了解到LINC00654是与乳腺癌密切相关的基因,位于染色体20p12.3。然而,其在乳腺癌当中的临床意义和生物学功能仍然是未知的。本研究旨在检测LINC00654在乳腺癌中的相对表达量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以揭示其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作用。本研究通过对乳腺癌中LINC00654的相对表达量的检测以及其在体外研究中对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等生物学功能的的验证,提示LINC00654作为促癌基因,能够参与乳腺癌的进程进展。因此LINC00654可以视为未来乳腺癌的潜在分子靶点,为进一步研究乳腺癌中的LncRNA提供了方向。第一部分LINC00654在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五种乳腺癌细胞株和一种正常乳腺细胞株中的表达。目的:检测乳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LINC00654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以及在五种乳腺癌细胞和一种正常乳腺细胞株中LINC00654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初步确定LINC0065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量。同时分析LINC00654在乳腺癌中的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明确LINC00654在乳腺癌中发挥的作用。方法:收集105对乳腺癌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的新鲜标本,通过实时荧光定量 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 LINC00654在105对乳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然后用qRT-PCR检测其在正常乳腺上皮细胞株MCF-10A,五种乳腺癌细胞株(MCF-7、MDA-MB-231、SKBR-3、BT-474、MDA-MB-453)中的相对表达量。最后分析LINC00654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与相应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联系,并对两者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LINC00654在乳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通过qRT-PCR检测LINC00654在乳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105例)内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癌旁组织(1.0079±0.3004),LINC00654基因能够高表达于乳腺癌组织(1.9793±1.7317)内,比较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t=5.664,p<0.0001)。(2)LINC00654在五种乳腺癌细胞株和正常乳腺细胞株中的表达通过qRT-PCR检测,将正常乳腺癌上皮细胞株MCF-10A作为对照,LINC00654在五种乳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分别为:MCF-7(1.5186±0.26369)、MDA-MB-23 1(1.6539±0.83683)、SKBR-3(2.8955±0.41610)、BT-474(2.4939±0.46187)、MDA-MB-453(2.0229±0.76605),均高于正常细胞株 MCF-10A(1.001±0.0371)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MCF-7乳腺癌细胞株在五种乳腺癌细胞株中相对表达最低,SKBR-3乳腺癌细胞株在五种乳腺癌细胞株中表达相对表达最高。(3)LINC00654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结合105位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比较LINC00654在乳腺癌中的高表达和低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如年龄、性别、TNM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es,LNM)、远处转移(Distant metastases,DM)、肿瘤大小等。数据分析提示:LINC00654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p=0.0029)、淋巴结转移(p=0.0188)、体质量指数(P=0.0287)、HER2阳性(p=0.0447)密切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与癌旁组织相比较,LINC00654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更高。2、与正常乳腺细胞株MCF-10A相比较,LINC00654 mRNA在五种乳腺癌细胞株(MCF-7、MDA-MB-231、SKBR-3、BT-474、MDA-MB-453)中的表达量更高。3、LINC00654 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患者的年龄、淋巴结转移、体质量指数和HER2阳性具有相关性。第二部分LINC00654对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SKBR-3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目的:检测LINC00654对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SKBR-3恶性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构建过表达LINC00654质粒和对照组空白质粒,使用过表达LINC00654质粒和对照组空白质粒分别瞬时转染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SKBR-3两种乳腺癌细胞株,运用CCK-8检测LINC00654对MCF-7和SKBR-3细胞株增殖的影响;划痕试验检测LINC00654对MCF-7和SKBR-3细胞株迁移能力的影响,Transwell检测LINC00654对MCF-7和SKBR-3细胞株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进一步阐述LINC00654在对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作用结果:(1)通过过表达质粒载体将LINC00654基因转染到MCF-7和SKBR-3细胞中,并通过qRT-PCR检测其转染效率。在MCF-7细胞株中,相对于阴性对照组(NC组),细胞株MCF-7 LINC00654过表达组的细胞的LINC00654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001),而和control组未见明显改变(p>0.05)。在SKBR-3细胞株中,相对于NC组,细胞株SKBR-3 LINC00654过表达组的细胞的LINC00654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001),而control组未见明显改变(p>0.05)。结果提示转染效果显着,转染后的细胞可用于后续实验。(2)CCK-8实验检测转染过表达LINC00654质粒后的MCF-7和SKBR-3细胞,检测两者的增殖能力,在酶标仪于波长450nm的波长下检测各孔的光的吸收率变化倍数随时间变化。结果显示:结果显示:MCF-7细胞LINC00654过表达组生长较NC组和control组有增加;在24小时时,LINC00654 过表达组增殖率为 0.2420±0.0115,NC 组为 0.2313±0.0188,control组为0.1657±0.0150,三组细胞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在48小时时,LINC00654 过表达组增殖率为 0.6553±0.0379,NC 组为 0.5 717±0.0038)control组为0.5687±0.0081,三组细胞之间没有很显着的差异,但在72小时,将LINC00654过表达组(1.0687±0.0345)与NC组(0.7460±0.0381)和control组(0.8100±0.0100)进行比较,MCF-7细胞生长加快,增殖能力上升(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我们所检测时间内,96 h时,LINC00654过表达组增殖率为 1.5770±0.0242,NC 组为 1.0467±0.0188,control 组为1.0910±0.0086,该组细胞的生长达到了最大生长(p<0.001),具有时间依赖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KBR-3细胞24h时,LINC00654过表达组(0.1955±0.0032)细胞生长较 NC 组(0.1626±.0382)和 control 组(0.1666±0.0049)无明显差异。在生长至48h时,LINC00654过表达组增殖率为 0.9703±0.0335,NC 组为 0.7853±0.0025,control 组为 0.7797±0.0170,此时三组细胞间就开始表现出差异,但差异不显着。但从72 h开始,过表达 LINC00654 组(1.8777±0.0106)细胞相对于 NC 组(1.2370±0.0148)和control组(1.3690±0.0546),SKBR-3细胞的生长受到促进,增殖能力明,显加强(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我们所检测的时间内,96 h时,LINC00654 过表达组增殖率为 1.9477±0.0196,NC 组为 1.6950±0.0072,control组为1.6163±0.0138,该组细胞的生长达到最大促进(p<0.001),具有时间依赖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划痕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LINC00654质粒转染MCF-7和SKBR-3细胞后,对其进行划痕处理,并于划痕处理后Oh、8h、12h、24h对细胞进行拍照,计算各组各个时间点的迁移能力(迁移率=(拍照观察时间点划痕区域的面积-“Oh”划痕区域的面积)/“Oh”划痕区域的面积)。结果显示:8h时,MCF-7细胞中过表达LINC00654组的迁移率为0.4176±0.0121,NC组的迁移率为0.1846±0.0041,空白组的迁移率为0.1779±0.0017。12h时,过表达LINC00654 组迁移率为 0.5733±0.0041,NC 组的迁移率为 0.4616±0.0077,空白组的迁移率为0.4482±0.0131。24h时,过表达LINC00654组迁移率为0.9056±0.0237,NC组的迁移率为0.4483±0.0131,空白组的迁移率为0.6424±0.013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1)。8h 时,SKBR-3细胞中过表达LINC00654组的迁移率为0.2241±0.01283,NC组的迁移率为0.2098±0.0079,空白组的迁移率为 0.2226±0.0094。12h时,过表达LINC00654 组迁移率为 0.4394±0.0159,NC 组的迁移率为 0.3174±0.00531,空白组的迁移率为0.3175±0.0058。24h时,过表达LINC00654组迁移率为0.9748±0.0110,NC组的迁移率为0.6805±0.0062,空白组的迁移率为0.5155±0.06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1)。(4)Transwell实验结果: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显示:在MCF-7细胞株中,MCF-7细胞中过表达LINC00654组的细胞穿膜率有增加。在200×倍显微镜视野下观察发现,发现与通过NC组的细胞(35.8±2.8636)相比,转染过表达LINC00654质粒的LINC00654过表达组细胞迁移数量明显增加(13.40±1.673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而NC组穿过的细胞数相对于control组穿过的细胞数(5.400±0.5099个),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99)。在SKBR-3细胞株中,SKBR-3细胞转染质粒LINC00654后,SKBR-3细胞中过表达LINC00654组的细胞穿膜率同样有增加。在200×倍显微镜视野下观察发现,与通过NC组的细胞(35.8±2.8636)相比,转染LINC00654过表达质粒的LINC00654过表达组细胞迁移数量明显增加(58.2±3.2711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而NC组穿过的细胞数相对于control组穿过的细胞数(33.40 ± 0.5099个)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98)。侵袭实验结果显示:在MCF-7细胞株中,MCF-7细胞转染过表达LINC00654质粒后,MCF-7细胞中过表达LINC00654组的细胞穿膜率是增加的;LINC00654对乳腺癌细胞侵袭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在200×倍显微镜视野下,NC组穿过的细胞为(2.2±0.837)个,而转染LINC00654过表达质粒的LINC00654过表达组细胞穿过的数量明显减少,为(10.2±1.0954)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NC组穿过的细胞数相对于control组穿过的细胞数无明显差异。在SKBR-3细胞株中,SKBR-3细胞转染过表达LINC00654质粒后,SKBR-3细胞中过表达LINC00654组的细胞穿膜率同样有增加;LINC00654对乳腺癌细胞侵袭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在200×倍显微镜视野下,NC组穿过的细胞为(33.6±3.1305)个,而转染LINC00654过表达质粒的LINC00654过表达组细胞穿过的数量明显减少,为(51.8±1.6431)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NC组穿过的细胞数相对于control组穿过的细胞数无明显差异。结论:过表达LINC00654 mRNA能够增强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SKBR-3增殖、迁移和侵袭的能力。
李晓菊[2](2019)在《FOXP3与Galectin-1的相互作用拮抗FOXP3抑癌功能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叉头状转录因子3(FOXP3)属于FOX蛋白家族成员,具有标志性的叉头状DNA结合结构域。作为调节性T细胞(Treg)的标志性分子,FOXP3在Treg的分化和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FOXP3也表达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中,并且其表达缺失或突变是导致乳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抑癌基因,FOXP3主要通过调控乳腺癌发生发展相关基因的表达来发挥其抑癌功能。然而我们的前期研究结果显示,部分乳腺癌细胞中依然存在野生型FOXP3的表达,这提示在这些乳腺癌细胞中FOXP3的功能可能受到了抑制,无法发挥抑癌作用,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发展。可目前仍不清楚导致FOXP3抑癌功能丧失的机制。【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乳腺癌临床样本分析、体外细胞学实验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系统阐明导致乳腺癌中FOXP3抑癌功能丧失的原因及其分子机制,完善FOXP3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乳腺癌的FOXP3基因治疗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1.收集乳腺癌临床标本,检测FOXP3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定位情况;2.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Co-IP)、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实验(FRET)等系统验证FOXP3能与Gal-1相互作用;3.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模拟FOXP3与Gal-1的相互作用,预测FOXP3与Gal-1的相互作用位点,随后构建相应的截短体和突变体,通过Co-IP实验确定FOXP3与Gal-1的相互作用位点;4.构建FOXP3过表达的MDA-MB-231细胞,并向细胞内转染Gal-1,运用ChIPSeq实验,从全基因组的角度检测FOXP3对靶基因的调控是否受FOXP3-Gal-1相互作用的影响,并运用real time PCR和ELISA在转录和翻译水平对测序结果进行验证;5.构建过表达Gal-1或Gal-1突变体的乳腺癌细胞株,利用xCELLigence RTCA以及Transwell实验,分析FOXP3与Gal-1的相互作用对FOXP3抑癌功能的影响;6.选取FOXP3阳性的乳腺癌组织以及配对的癌旁组织,通过免疫组化实验观察Gal-1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7.对乳腺癌细胞进行3D培养,通过免疫荧光实验检测乳糖及乳腺癌细胞酸性培养基对Gal-1亚细胞定位的影响;8.对乳腺癌细胞酸性培养基中唾液酸的含量进行检测,探讨Gal-1在乳腺癌细胞核内高表达的原因。【研究结果】1.临床样本分析显示FOXP3在32.1%(53/165)的乳腺癌标本中呈细胞核表达;2.FOXP3与Gal-1在乳腺癌细胞中能够发生相互作用,且它们的相互作用主要位于细胞核内;3.FOXP3通过其FKH结构域与Gal-1的N-端3-10氨基酸区域结合;4.ChIP-Seq结果显示,FOXP3主要结合于靶基因的启动子区域,且其靶基因多为一些参与肿瘤相关通路的基因;而当过表达Gal-1后,FOXP3能够结合到的靶基因数量显着减少;5.FOXP3与Gal-1的相互作用减弱了FOXP3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6.在乳腺癌组织中,Gal-1主要表达于乳腺癌细胞的胞核内,而在癌旁组织中,Gal-1主要表达于乳腺癌细胞的胞质或组织间隙;7.乳腺癌细胞3D培养结合免疫荧光实验显示乳糖可以诱导乳腺癌细胞中Gal-1的亚细胞定位由细胞核向细胞质的改变,而乳腺癌细胞酸性培养基的加入则阻断了上述过程使得Gal-1在细胞核内大量聚集;8.乳腺癌细胞酸性培养基中唾液酸的含量显着增高。【结论】1.本研究系统证实FOXP3能够与Gal-1相互作用,且分别是FOXP3的FKH结构域和Gal-1的N端3-10氨基酸区域介导了它们的相互作用;2.FOXP3主要通过其FKH结构域发挥抑癌作用,而Gal-1会与FOXP3的FKH结构域结合,导致FOXP3丧失对相关靶基因的调控作用;3.FOXP3与Gal-1的相互作用能够抑制FOXP3对乳腺癌细胞生长、转移的抑制作用;4.乳腺癌组织中的酸性微环境导致Gal-1在细胞核内的聚集,而细胞核内过多的Gal-1会与FOXP3相互作用,进而抑制FOXP3的抑癌功能。
张春辉[3](2006)在《CXCR4、VEGF和MMP-9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CXCR4、VEGF和MMP-9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特征的关系,探讨CXCR4、VEGF和MMP-9在乳腺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6例原发性乳腺癌组织、6例不典型增生和8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CXCR4、VEGF和MMP-9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不同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ER、PR、TNM分期、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46例乳腺癌组织中CXCR4、VEGF和MMP-9的高表达率分别为61%、65%和59%,显着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和不典型增生组织(P<0.001)。乳腺癌组织中CXCR4和VEGF蛋白的高表达与TNM分期、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有关(CXCR4:P=0.033,P=0.001,P=0.008;VEGF:P=0.020,P=0.017,P<0.001);MMP-9蛋白的高表达与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20,P=0.003)。乳腺癌组织中三种蛋白CXCR4、VEGF和MMP-9之间的表达有相关性(CXCR4与VEGF:r=0.537,P<0.001;CXCR4与MMP-9:r=0.503,P<0.001;VEGF与MMP-9:r=0.500,P<0.001)。46例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有21例共同高表达CXCR4、VEGF和MMP-9蛋白,与TNM分期、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22,P=0.018,P=0.001)。
顾页[4](2019)在《SET7/9介导E2F1甲基化途径调控肝细胞癌恶性表型及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与目的:肝细胞癌(HCC)是目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肝细胞癌术后复发率高,转移迅速。此外,不适合手术的中晚期患者,化疗和放疗效果也欠佳。肝细胞癌的发病机制极其复杂,涉及遗传异常或表观遗传异常等多种因素。深入探讨肝细胞癌发生的分子基础有助于揭示肝细胞癌的致病机理,提供更好的治疗靶点与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率。SET7/9是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protein lysine methyltransferase)家族的成员,其编码基因位于人染色体4q28上,转录产生的mRNA全长7374 nt,CDS编码区长度为1098 nt,编码蛋白由366个氨基酸组成。SET7/9可催化组蛋白H3第四位赖氨酸(H3K4)和一些非组蛋白赖氨酸甲基化。这些非组蛋白包括转录因子、肿瘤抑制因子和表观遗传调控因子等。近年研究发现,蛋白赖氨酸甲基化是细胞内一种关键性翻译后修饰手段,可影响细胞生长、增殖和凋亡等生物学过程。人类不同肿瘤组织中常检测到SET7/9异常表达;SET7/9可负向或正向地调节其蛋白底物活性,引起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多种细胞效应。本文主要观察肝细胞癌中SET7/9的表达情况,探讨SET7/9介导的非组蛋白甲基化调控肝细胞癌恶性表型的作用及机制。转录因子E2F1是E2F(E2 promoter-binding factor)家族成员,其编码基因位于人染色体20q11上,转录产生的mRNA全长2486 bp,编码蛋白由437个氨基酸组成。E2F1可调控多种基因表达,影响DNA合成、细胞周期和凋亡。E2F1过量表达既可驱使细胞进入S期,也可诱导细胞凋亡,其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调控取决于其修饰类型和稳定性。E2F1肽链第185位赖氨酸甲基化修饰可抑制该蛋白乙酰化和磷酸化,促进其泛素化降解而抑制凋亡。E2F1起促凋亡作用时,经p53依赖性与p53非依赖性两种细胞信号通路活化下游Caspase-3、Caspase-9等促凋亡蛋白。因此,对于E2F1这种受SET7/9靶甲基化作用的非组蛋白,明确肝细胞癌细胞中SET7/9调节E2F1甲基化修饰变化的效应及机制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方法:本课题主要从临床病理分析、细胞功能实验与相关分子机制三方面对SET7/9介导的E2F1甲基化修饰对肝细胞癌恶性表型的调控作用及机制开展研究。1.人肝细胞癌组织中SET7/9表达状况与临床特征相关性分析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入组的68例肝细胞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SET7/9表达状况;统计分析SET7/9蛋白表达水平与病人年龄、性别、TNM分期、病理学分期等临床特征的关系。2.人肝细胞癌组织中E2F1表达状况与临床特征相关性分析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入组的68例肝细胞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E2F1表达状况,以及肝细胞癌组织标本中SET7/9与E2F1两者表达的相关性;统计分析E2F1蛋白表达水平与病人年龄、性别、TNM分期、病理学分期等临床特征的关系。3.SET7/9和E2F1在人肝细胞癌细胞中表达变化的细胞功能效应及其与甲基化修饰的相关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HepG2、Huh7、SMMC-7721和Bel-7404四种肝细胞癌细胞株和LO2正常肝细胞株中SET7/9与E2F1表达水平。选取合适的细胞株,采用SET7/9表达质粒或干扰表达质粒分别转染SET7/9低表达、高表达细胞株,构建SET7/9过表达细胞模型和干扰表达细胞模型。同时分别以转染空载质粒或scramble-shRNA质粒细胞株作为对照。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前后SET7/9表达变化,确定转染效率。再采用CCK8法检测SET7/9过表达或干扰表达后细胞增殖能力;采用小室侵袭实验检测SET7/9过表达或干扰表达后细胞侵袭能力;采用划痕愈合实验检测SET7/9过表达或干扰表达后细胞迁移能力。选取合适细胞株,采用E2F1表达质粒或干扰表达质粒分别转染E2F1低表达、高表达细胞株,构建E2F1过表达细胞模型和干扰表达细胞模型。同时分别以转染空载质粒或scramble-shRNA质粒细胞株作为对照。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质粒转染前后E2F1表达变化,确定转染效率。再采用CCK8法检测E2F1过表达或干扰表达后细胞增殖能力;采用小室侵袭实验检测E2F1过表达或干扰表达后细胞侵袭能力;采用划痕愈合实验检测E2F1过表达和干扰表达后细胞迁移能力。上述SET7/9与E2F1两者干扰表达实验结果均与蛋白甲基化抑制剂MTA(5’-deoxy-5’-methylthioadenosine)处理细胞结果进行比较,以反映前两者效应与蛋白分子甲基化修饰的关系。4.人肝细胞癌中SET7/9介导的甲基化作用对E2F1蛋白含量及E2F1下游靶分子的影响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分析检测SET7/9过表达或干扰表达前后E2F1mRNA表达变化与蛋白含量变化,以及E2F1过表达或干扰表达前后SET7/9 mRNA表达变化与蛋白含量变化,分析SET7/9与E2F1表达水平之间的调控关系以及与蛋白甲基化修饰的相关性。利用细胞浆核分离技术和免疫共沉淀法检测与分析SET7/9与E2F1蛋白的相互作用(互作)关系以及蛋白互作发生的细胞部位。查阅文献及公共数据库,找出E2F1下游的关键靶蛋白,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SET7/9过表达与干扰表达后人肝细胞癌细胞内这些靶蛋白的表达变化以及与蛋白甲基化修饰的相关性,明确SET7/9介导的E2F1甲基化对下游信号通路分子的影响。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v20软件进行统计学检验。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人肝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SET7/9和E2F1表达水平,采用卡方(χ2)检验分析人肝细胞癌组织中SET7/9和E2F1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与Tukey’s post-hoc检验比较过表达、干扰表达或MTA处理细胞与对照细胞在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等方面能力差异的显着性,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SET7/9在人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特征相关性分析免疫组化结果显示,68例临床肝细胞癌组织标本中,86.80%(59例/68例)标本中SET7/9蛋白水平增加或明显增加,SET7/9高表达率为77.94%(53例/68例)。统计学分析发现,肝细胞癌患者癌组织标本中SET7/9表达水平与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和远端转移之间无相关性,但与肝细胞癌原发灶大小与范围(P<0.05)以及病理分期(P<0.05)有相关性。2.E2F1在人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特征相关性分析免疫组化结果显示,68例临床肝细胞癌组织标本中,85.29%(58例/68例)标本中E2F1蛋白水平增加或明显增加,E2F1高表达率为64.71%(44例/68例)。统计学分析发现,肝细胞癌患者癌组织标本中E2F1表达水平与年龄、性别和远端转移之间无相关性,但与肝细胞癌原发灶大小与范围(P<0.05)、淋巴结转移(P<0.05)以及病理分期(P<0.05)相关。入组肝细胞癌组织标本中,SET7/9与E2F1两者表达变化一致的比例为79.41%(54例/68例)。3.SET7/9、E2F1在人肝细胞癌细胞株中过表达或干扰表达后对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与甲基化修饰的相关性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HepG2、Huh7、SMMC-7721和Bel-7404四株人肝细胞癌细胞SET7/9蛋白表达均高于LO2株人正常肝细胞中SET7/9蛋白水平,但程度有所不同,其中Bel-7404和HepG2细胞SET7/9水平相对较低,而Huh7和SMMC-7721细胞SET7/9水平相对较高;E2F1表达与SET7/9类似,Bel-7404与HepG2细胞E2F1表达较低,而Huh7和SMMC-7721细胞E2F1表达较高。结合SET7/9与E2F1在不同细胞株中表达水平和细胞培养的综合情况,本文选取Bel-7404细胞株进行后续过表达相关的实验研究,选取Huh7细胞株进行后续干扰表达相关的实验研究。对Bel-7404和Huh7两株人肝细胞癌细胞分别进行过表达或干扰表达处理,获得SET7/9过表达Bel-7404-SET7/9人肝细胞癌细胞株和SET7/9干扰表达Huh7-shRNA-SET7/9人肝细胞癌细胞株。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过表达或干扰表达细胞中SET7/9表达水平,验证过表达和干扰表达效率。CCK8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Bel-7404-SET7/9细胞增殖能力升高(P<0.05),而Huh7-shRNA-SET7/9细胞增殖能力降低(P<0.05)。Transwell侵袭小室实验和划痕愈合实验结果表明,Bel-7404-SET7/9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增强(P<0.05),而Huh7-shRNA-SET7/9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则降低(P<0.05)。对Bel-7404和Huh7两株人肝细胞癌细胞分别进行过表达或干扰表达处理,获得E2F1过表达Bel-7404-E2F1人肝细胞癌细胞株和E2F1干扰表达Huh7-shRNA-E2F1人肝细胞癌细胞株。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过表达或干扰表达细胞中E2F1表达水平,验证过表达和干扰表达效率。CCK8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Bel-7404-SET7/9细胞增殖能力升高(P<0.05),而Huh7-shRNA-SET7/9细胞增殖能力则降低(P<0.05)。Transwell侵袭小室实验和划痕愈合实验结果表明,Bel-7404-E2F1细胞体外侵袭和迁移能力增强(P<0.05),而Huh7-shRNA-SET7/9细胞体外侵袭迁移能力则降低(P<0.05)。上述SET7/9与E2F1两者干扰表达实验结果均与蛋白甲基化抑制剂MTA处理细胞结果相似,体现出前两者效应与蛋白分子甲基化修饰的相关性。4.人肝细胞癌中SET7/9介导的甲基化作用对E2F1蛋白含量及E2F1下游靶分子的调控作用Western Blot和qRT-PCR结果显示,人肝细胞癌中SET7/9过表达或干扰表达后,E2F1 mRNA表达并无显着变化,但蛋白含量却明显降低,这与经蛋白甲基化抑制剂MTA处理后细胞中E2F1 mRNA表达变化和蛋白含量变化一致。相反,人肝细胞癌中E2F1过表达或干扰表达后,SET7/9 mRNA与蛋白含量均无显着变化。免疫共沉淀分析显示SET7/9与E2F1在细胞质中具有直接的互作关系,而在细胞核中未见两者存在相互作用。Western Blot结果表明:SET7/9过表达细胞中E2F1及其下游关键靶蛋白因子cyclin E1、cyclin A2和CDK2蛋白含量均增加,而SET7/9干扰表达细胞中E2F1以及cyclin E1、cyclin A2和CDK2蛋白含量均降低。该SET7/9干扰表达实验结果与蛋白甲基化抑制剂MTA处理细胞结果相似,表明前者效应与蛋白分子甲基化修饰相关。结论:1.SET7/9在人肝细胞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原发灶大小与范围以及病理分期显着相关。2.E2F1在人肝细胞癌组织中与SET7/9呈一致性高表达,且与原发灶大小与范围、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期显着相关。3.SET7/9通过调控E2F1翻译后甲基化状态促进人肝细胞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4.SET7/9介导的E2F1甲基化会改变E2F1含量及其下游靶蛋白分子E1、cyclin A2和CDK2表达水平,影响肝细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本研究创新之处:1.揭示了SET7/9和E2F1在人肝细胞癌临床标本中表达水平与相关性及临床意义;2.揭示了SET7/9和E2F1在人肝细胞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中的作用及其与蛋白甲基化修饰的相关性;3.揭示了SET7/9介导E2F1甲基化途径调控人肝细胞癌恶性表型的新机制。
董静[5](2019)在《VEGF、ES及PF-4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乳腺癌是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居世界第二位。尽管现代医学技术对治疗乳腺癌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复发和转移仍然是治疗乳腺癌的一大难题。而肿瘤的复发转移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众所周知,血管生成对乳腺癌的发展也有者直接影响,其水平影响着乳腺癌患者的预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现在研究最多的促进血管内皮细胞不断分裂增殖的重要因子,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众多研究表明乳腺癌中高表达VEGF蛋白可以作为诊断乳腺癌和评估其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而血管内皮抑素(Endostatin,ES)和血小板因子4(Platelet factor,PF-4)具有明显的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本研究通过分析组织中VEGF蛋白和ES蛋白的表达、以及血清中PF-4的浓度,来了解其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发生发展规律,探讨三项指标之间以及指标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1.研究对象:筛选沧州市人民医院2016.7-2017.7行手术治疗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63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34名乳腺良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研究。患者均为原发性肿瘤,并且未接受过任何放化疗,内分泌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肿瘤组织标本在离体30min内取下,置于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待检测;每例标本术前抽取空腹静脉血2ml,1000r/min离心3min,取上层血清置-80℃冰箱中保存待检测。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63例IDC患者及34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组织标本内VEGF及ES蛋白的表达情况。3.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63例IDC患者及34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血清中PF-4的浓度。4.统计分析:采用SPSS21.0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结果:1.VEGF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VEGF蛋白表达主要见于肿瘤细胞胞质内,表现为棕黄色细颗粒。在63例ID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77.78%(49/63),在34例乳腺良性疾病中阳性表达率为23.53%(8/34)。VEGF蛋白在IDC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按照年龄、肿瘤组织大小和TNM分期各自分组进行统计分析,VEGF蛋白表达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与IDC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脉管瘤栓与分子分型相关(P均<0.05)。2.ES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ES蛋白表达主要见于肿瘤细胞胞质、胞膜内,表现为棕黄色细颗粒。在63例ID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3.49%(40/63),在34例乳腺良性疾病中阳性表达率为17.65%(6/34)。ES蛋白在IDC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按照年龄、肿瘤组织大小和分子分型各自分组进行统计分析,ES蛋白表达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与IDC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组织学分级与脉管瘤栓密切相关(P均<0.05)。3.血清中PF-4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血清PF-4浓度在63例IDC组织中为(0.365±0.134)ng/ml,在34例乳腺良性疾病中为(0.211±0.089)ng/ml。血清PF-4浓度在IDC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按照年龄、肿瘤组织大小、TNM分期和分子分型各自分组进行统计分析,血清PF-4浓度表达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与IDC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与脉管瘤栓相关(P均<0.05)。4.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VEGF、ES与血清PF-4三者之间的关系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组织中VEGF蛋白的表达与ES蛋白表达呈显着正相关(r=0.790,P<0.001),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血清PF-4的浓度与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r=0.344,P=0.006),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血清PF-4的浓度与肿瘤组织中ES蛋白的表达相关性不明显(r=0.092,P=0.475)。结论:1.VEGF、ES和PF-4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表达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疾病对照组,对乳腺癌临床评估及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组织中VEGF蛋白与ES蛋白表达之间呈明显正相关。3.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血清PF-4与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呈现相关性,与ES蛋白表达相关性不明显。
钱飞[6](2018)在《HMGB1-RAGE炎症信号通路促进直肠癌进展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HMGB-1、RAGE不仅与炎症性疾病有关,也和多种肿瘤的发病关系密切。多项研究表明,它们在许多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升高,可以增强肿瘤的侵袭力,而且可能和包括K-RAS通路在内的多条肿瘤信号通路有关,但是它们在直肠癌中的作用及具体机制尚未明确。故本研究将在直肠癌细胞和直肠癌组织中,对HMGB-1、RAGE的表达变化以及HMGB-1、RAGE在肿瘤进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机制进行研究,为寻找直肠癌的治疗靶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体外培养HCT116和SW480直肠癌细胞,先后添加HMGB-1及RAS抑制剂反式法尼基硫代水杨酸(FTS),然后分别应用CCK-8法检测直肠癌细胞的增殖情况。2.体外培养HCT116直肠癌细胞,观察组添加HMGB-1进行处理,提取细胞蛋白,以K-RAS抗体进行免疫共沉淀,然后免疫共沉淀洗脱,最后加入RAGE、K-RAS抗体,并分别以二抗标志,行Western blot蛋白定量检测,分析RAGE蛋白和K-RAS蛋白的表达情况、相互作用及变化。3.体外培养HCT116直肠癌细胞,观察组添加HMGB-1进行处理,然后加入RAGE、K-RAS抗体,并分别以二抗标志,再行免疫荧光双标检测分析RAGE蛋白和K-RAS蛋白的表达情况、相互作用及变化。4.体外培养HCT116和SW480直肠癌细胞并分成6组,A组:HCT116细胞;B组:HCT116 细胞+HMGB1(100ng/ml)处理组;C 组:HCT116 细胞+HMGB1(100ng/ml)+RAS抑制剂处理组;D组:SW480细胞;E组:SW480细胞+HMGB1(100ng/ml)处理组;F 组:SW480 细胞+HMGB1(100ng/ml)+RAS 抑制剂处理组;应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目的基因YAP1的表达情况。5.在 HCT116 细胞、HCT116+HMGB1 处理组细胞,HCT116+HMGB1+RAS 抑制剂处理组细胞中,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目的蛋白YAP1的表达水平。6.选取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切除的直肠癌及癌旁新鲜标本共8对,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化疗、放疗且无其它炎性、肿瘤性疾病。应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检测其中RAGE蛋白和YAP1蛋白的表达情况。7.选取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切除后制成石蜡切片的直肠癌标本共6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化疗、放疗且无其它炎性、肿瘤性疾病。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中RAGE蛋白和YAP1蛋白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结果以双盲法进行评判,检测结果让2位高年资的病理医师分别进行研读。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检测结果和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8.选取直肠癌组织,提取组织蛋白,以K-RAS抗体进行免疫共沉淀,然后免疫共沉淀洗脱,最后加入RAGE、K-RAS抗体,并分别以二抗标志,行Western blot蛋白定量检测,分析RAGE蛋白和K-RAS蛋白的表达情况及相互作用。结果:1.HMGB1可显着增强HCT116和SW480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而RAS抑制剂FTS联合治疗后可减弱HMGB1介导的直肠癌细胞增殖。2.用K-RAS抗体在分组后的直肠癌细胞中分别进行免疫共沉淀检测,实验结果显示:A组(HCT116细胞组)和B组(HCT116细胞+HMGB1组)中RAGE蛋白与K-RAS蛋白存在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并且B组中作用相比于A组中作用更明显。3.免疫荧光双标检测结果显示:A组(HCT116细胞组)和B组(HCT116细胞+HMGB1组)中RAGE蛋白与K-RAS蛋白部分共定位,相比于A组,加入HMGB1处理后的B组,K-RAS蛋白和RAGE蛋白的表达均显着增加。4.在HCT166细胞和SW480细胞中,RT-PCR检测结果显示:加入HMGB1处理后,目的基因YAP1的表达水平均显着增加,当在此基础上加入RAS抑制剂FTS后,目的基因表达水平显着降低,但是仍高于各自的对照细胞组。5.在HCT166细胞中,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加入HMGB1处理后,目的蛋白YAP1的表达水平显着增加,当在此基础上加入RAS抑制剂FTS后,目的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但是仍高于原来的对照细胞组。6.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RAGE和YAP1两种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在各自样本癌旁组织中的表达。7.免疫组化显示直肠癌标本中的RAGE蛋白和YAP1蛋白均为高表达。RAGE的高表达与晚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07),YAP1的高表达亦与晚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35)。8.在直肠癌组织中用K-RAS的抗体进行免疫共沉淀检测,实验结果显示:直肠癌组织中RAGE蛋白与K-RAS蛋白均为高表达,且两种蛋白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结论:1.HMGB1-RAGE信号可以促进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在直肠癌的进展过程中,RAGE、K-RAS存在相互作用,添加RAS抑制剂可减弱HMGB1-RAGE信号介导的直肠癌细胞增殖。2.直肠癌细胞中,HMGB1可以增强YAP1的表达,当在此基础上加入RAS抑制剂后,YAP1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RAGE、YAP1在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均与肿瘤的侵袭力有关。3.由于慢性炎症上调HMGB1-RAGE的表达,促进RAGE的活化并募集K-RAS,激活RAS下游的YAP1蛋白,进而促进直肠癌的进展。
刘艳芝,唐翠英,李庆,宾映初[7](2018)在《中国女性C-erbB-2基因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关系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中国女性C-erbB-2基因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乳腺癌预后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检索收集国内2008-2018年发表的中国女性C-erbB-2基因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对照研究文献,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各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和效应值合并,同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纳入文献79篇,累计5 613例有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5 547例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纳入的各研究结果间存在异质性(χ2=292.67,P<0.00001)。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组与无转移组C-erbB-2基因表达率合并OR(95%CI)值为3.21(2.683.86)(P<0.00001)。剔除最大的权重研究文献及较大C-erbB-2基因表达率文献后,其余文献研究结果的异质性(χ2分别为237.84、289.73,P<0.00001);OR(95%CI)值为3.08(2.813.38)和2.71(2.492.95),P值均<0.00001。结论 C-erbB-2基因表达与中国女性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相关。
吴国柱[8](2018)在《瘤体周边滋养血管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及与分子标记物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女性乳腺癌的患病风险有全球化性加剧的态势,而我国女性乳腺癌患病趋势有自身特色,即呈现显着的农村化和年轻化[1-2]。造成的后果就是乳腺癌患者的死亡率随之增高,这不但给患者家庭造成严重影响,而且给社会同样带来沉重负担。因此,医务工作者一直把对乳腺癌的预防和治疗作为重点和热点领域展开研究。乳腺肿瘤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大量血管生成,导致肿瘤边缘带和肿瘤中心区域的血管分布存在异质性。目前的研究认为肿瘤血管的异质性由肿瘤的类型和微环境决定,微环境中肿瘤相关基质细胞的主动调节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种调节在空间、时间表达水平的不协调性导致肿瘤血管生成与生理状态下的血管生成存在显着差异[3]。以往的研究证实恶性乳腺瘤体周边区域的血流灌注强度比肿瘤中心区域显着增大,周边区域的血管分布更密集[3-4]。乳腺癌肿块生长速度快,内部血流供应不足,出现坏死区致使内部血管稀疏,血流灌注相对瘤体周边区域少。以往的研究及肿瘤治疗手段更多聚焦于肿瘤内部血管[5],而报道乳腺瘤体周边滋养动脉在良恶性肿瘤间的差异的研究并不多。恶性乳腺肿瘤生长旺盛,瘤体周边地带存在大量走行迂曲的放射状或环绕型的滋养血管,这种滋养动脉决定肿瘤生长速度的快慢和侵袭性的强弱。乳腺恶性肿瘤瘤体周边滋养动脉管径往往较粗且走形不规则,并向瘤内多个分支供应足够的血液以保障乳腺恶性肿瘤迅速生长的需求,乳腺恶性肿瘤的滋养血管是肿瘤细胞扩增和侵袭的关键因素。随着高频超声的分别率愈来愈高,超声检出直径在10mm以下的乳腺恶性结节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但这些直径较小的恶性结节在二维声像图中并不是都具有典型的声像图表现。再者,乳腺的恶性肿瘤生长迅速者,内部出现坏死液化区时,超声检测瘤体内部血管提供的诊断信息有限。以上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常规超声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这时候乳腺瘤体周边滋养血管对肿块的良恶性鉴别或许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目前鲜有文献报道超声测量所得的肿物周边滋养动脉血流频谱在乳腺良恶性肿瘤之间的差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分子生物学得以快速发展,医务工作者逐步认识到在乳腺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肿瘤分子标记物对监测肿瘤的侵袭性和生长性具有显着的作用。乳腺癌的重要的分子标记物有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C-erbB-2是HER2的Neu亚型)及Ki-67等,这些分子标记物在乳腺癌个体化诊断、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疗效评估中对临床医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6-7]。目前对部分乳腺恶性肿瘤,临床提出了先进行新辅助放化疗后再进行手术的方案,以上这些分子标记物的表达情况是该疗效是否满意的直接证据[8]。但是,需要通过病理学以及免疫组化技术对组织标本观察来判断肿瘤的分子标记物表达状况,而这些组织标本必须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获得。因此,如何利用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研究肿瘤在宏观影像学形态改变与乳腺肿瘤相关的分子标记物表达的关系,以此利用无创的影像学方法间接地反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进而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是目前国内外乳腺癌影像学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有学者[9]将肿瘤血管分成三个区域:①肿瘤中心带,血管稀少,很少有分支或吻合支,存在大片无血管区,认为中心带与肿瘤坏死有关。②肿瘤外带,血管密集,窦状扩张,相互吻合成拌,提示外带是肿瘤细胞生长旺盛区。③肿瘤周围组织带,血管粗大迂曲,互相融合成片状、胚窦样。血管粗大的区域多位于肿瘤边缘,边缘区域的血管化程度有高于中心区域的趋势。以往的研究证实肿瘤内部血管与这些分子标记物阳性表达有关[10-12],但很少文献报道瘤体周边滋养血管与肿瘤分子标记物的关系。因此,如果寻找出乳腺癌和纤维腺瘤肿物周边滋养动脉血流频谱的差异,不但对对鉴别肿瘤良恶性的有价值,而且对乳腺内无血流信号显示、恶性征象不显着的微小癌以及发生坏死液化的癌灶的诊断有参考价值。如果能找到肿瘤周围滋养血管与肿瘤病理学标志物之间的关联性,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就可以利用超声检查乳腺恶性瘤体周边滋养动脉观察新辅助放化疗的前后变化,利用无创的这种影像学方法就能间接地反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进而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正是基于以上因素考量,本文对乳腺肿瘤周围滋养血管及其与肿瘤分子标志物的关系展开了研究。研究内容:第一部分瘤体周围滋养动脉及超声造影肿物周缘区对乳腺良恶性肿物的诊断价值目的探讨乳腺瘤体周围滋养动脉的血流峰值流速及阻力指数对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物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通过对乳腺肿瘤周缘区域进行超声造影,探讨乳腺肿瘤周围区域的造影增对区分肿物良恶性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测定220个乳腺病灶瘤体周围滋养动脉的血流峰值流速(PSV)及阻力指数(RI),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证实。应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对反复测量3次的滋养动脉PSV、RI所得数据进行可重复性评估,构建受试者工作曲线,得出诊断相对符合临床实际的诊断乳腺癌临界值。对其中的46个乳腺病灶周缘区行超声造影检查,对比分析乳腺良恶性肿瘤周缘区造影增强强度及造影参数的差异。结果220例乳腺肿物中有97个乳腺癌病灶,肿块直径7~52 mm,平均(23.7±10.8)mm;有123个良性病灶,肿块直径9~39 mm,平均(19.5±4.8)mm。乳腺实性瘤体周围滋养动脉血流频谱的PSV、RI的3次测值ICC大于0.75。乳腺癌周围滋养动脉频谱测值的PSV和RI均比乳腺良性肿瘤的数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周边滋养动脉多呈放射状走行,而乳腺良性瘤体周边滋养动脉多呈环绕状走行,乳腺癌与乳腺纤维腺瘤周边滋养动脉走行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周边滋养动脉的PSV的诊断临届值为16.5 cm/,敏感度为86.60%,特异度较低,约为56.60%,84.15%的阴性预测值较为理想,阳性预测值差,61.31%;滋养动脉RI的诊断临界值为0.715,与之相对应的数值分别为91.75%、79.51%、92.38%和78.07%。对其中的46个乳腺病灶周缘区进行超声造影显示,乳腺癌周缘区多表现为高增强,而纤维腺瘤周缘区多为低增强或等增强(P<0.05);与乳腺纤维腺瘤相比,乳腺癌周缘区多为放射状灌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造影参数的比较中,乳腺癌周缘区造影参数中的达峰时间比纤维腺瘤快,且曲线下面积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超声测量乳腺瘤体周围滋养动脉稳定性良好,可成为二维超声诊断及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基础上的一种补充手段。乳腺肿瘤周缘区超声造影对乳腺良恶性病灶的区分有一定临床价值,也进一步印证乳腺良恶性肿瘤周围区域血管分布不同。第二部分分子标记物C-erbB-2、ki-67及VEGF的表达对判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影响目的探讨分子标记物中的C-erbB-2、ki-67及VEGF的表达情况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IDC)腋窝淋巴结转移、病理组织学分级的影响,为临床评估乳腺IDC预后及对瘤体周边滋养血管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22例行乳腺癌切除术的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组病灶被病理证实为乳腺IDC或IDC混合型。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对122个病灶研究,分析肿瘤相关因子ER、C-erbB-2、VEGF及ki-67及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对病理组织学分级的影响。结果122例乳腺IDC患者的年龄为年龄29~80岁,平均(52.6±11.3)岁;122个IDC病灶直径7~68mm,平均(24.0±11.6)mm,病灶直径≥20mm的有64个,<20mm的58个;C-erbB-2阳性表达者占39.3%(48/122),C-erbB-2表达阴性占总数的60.7%(74/122);组织学分级≥II级的为75个,<II级为47个;发生腋窝淋巴结者61例;ER和PR的阳性表达的病灶分别为58和54个;Ki-67阳性表达者为97例,占79.5%(97/122),Ki-67表达阴性者为25例,占总数的20.5%(25/122);VEGF阳性表达者占63.1%(77/122),VEGF表达阴性者占总数的36.9%(45/122)。C-erbB-2和Ki-67阳性表达者多数病理组织分级≥II级,也更容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P<0.05)。C-erbB-2阳性表达者,其ER和PR多数表现为阳性(P<0.05)。Ki-67和VEGF表达阳性时,肿瘤直径多数≥20 mm(P<0.005),当乳腺IDC的VEGF表达阳性时,患者多数容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P<0.05)。结论分子标记物C-erbB-2、Ki-67在乳腺IDC中表达为阳性时,病灶的组织学分级多数≥Ⅱ级,而且多数出现腋窝淋巴结的转移的情况;当C-erbB-2呈现出阳性表达时,病灶雌激素受体ER、PR大多数呈阳性表达;Ki-67及VEGF的阳性表达者,肿瘤多数往往生长迅速,大多数肿块直径≥20 mm。因此,分子标记物C-erbB-2、Ki-67、VEGF是否阳性表达影响着乳腺IDC组织学分级及向远处转移。第三部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块周边滋养血管与C-erbB-2阳性表达强度分级的关系目的探讨超声检测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IDC)瘤体周边滋养动脉的PSV及RI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亚型C-erbB-2阳性表达强度分级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22个乳腺IDC肿物周围滋养动脉的峰值流速(PSV)及阻力指数(RI)等参数,选取同期138个乳腺纤维腺瘤作为对照分析,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对肿瘤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C-erbB-2表达情况,分为强阳性、阳性、弱阳性、阴性4个等级,分别用“+++”、“++”、“+”、“-”表示,分析其与瘤体周围滋养动脉PSV、RI之间的关系。结果乳腺IDC组肿块周边滋养动脉PSV为(20.99±8.14)cm/s,RI为0.80±0.06,纤维腺瘤组病灶周边滋养动脉的PSV为(15.56±3.68)cm/s,RI为0.66±0.07,乳腺IDC组肿物周围滋养动脉的PSV及RI均高于纤维腺瘤组肿块周边滋养动脉的PSV和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乳腺IDC瘤体周边滋养动脉的PSV及RI与C-erbB-2表达强度分级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23和0.360),纤维腺瘤病灶周缘区域滋养动脉PSV及RI的大小与C-erbB-2阳性表达强度分级均无相关性(r值均为0.001)。结论乳腺IDC瘤体周边滋养动脉频谱形态呈高速高阻型,乳腺IDC滋养动脉的PSV和RI的高低与C-erbB-2表达强度分级有关第四部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周围滋养动脉的PSV和RI与肿瘤直径及Ki-67表达强度的关系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IDC)肿物周围区域滋养血管的PSV、RI与肿瘤直径及细胞增殖抗原标记物(Ki-67)表达强度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37例乳腺IDC肿物直径及周围滋养动脉的峰值流速(PSV)及阻力指数(RI)等相关参数,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术后对肿瘤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Ki-67表达情况,根据免疫组化图中显示的细胞染色数量的多少把Ki-67分成4个等级(强阳性、阳性、弱阳性和阴性),分别用“+++”、“++”、“+”和“-”表示,分析137个病灶周边滋养动脉的PSV、RI与肿块直径及Ki-67表达等级的关系。结果137例乳腺IDC肿块直径7~68mm,平均(24.0±11.6)mm,Ki-67阳性表达率81%(111/137).瘤体周边滋养动脉的RI和肿瘤直径在Ki-67的“-”组、“++”组、“+”组和“+++”组间比较结果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2和2.76,P=0.017和0.045)。随着结节直径及瘤体周边滋养血管的PSV和RI增高,Ki-67阳性表达强度分级增高,即存在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283、0.271和0.361,P值均<0.001),137个乳腺病灶直径与周边滋养动脉的PSV呈正相关(r=0.409,P<0.001),与 RI 呈正相关(r=0.361,P<0.001)。结论乳腺IDC的瘤体周边滋养血管的PSV和RI与肿瘤直径与Ki-67阳性表达强度呈正相关性。肿瘤直径的大小与乳腺癌病灶周边滋养PSV和RI的高低呈正相关性。
夏秀红[9](2017)在《VEGF、CD31、CD105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PECAM-1/CD31)、CD105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与血管生成的关系,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关系。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至2015年子宫内膜癌组织标本52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标本22例及正常子宫内膜标本21例,标本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CD31、CD105在组织中的表达及计数CD31、CD105在组织表达中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对结果进行量化分析,并且分析VEGF、CD31、CD105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关系。结果:1.VEGF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23.8%、31.8%、65.4%。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2.CD31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的MVD分别为23.6±11.7、31.5±17.7、51.9±21.1,三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CD31在子宫内膜癌中标记的MVD与肿瘤分期、浸润肌层深度、组织学类型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是否绝经、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及CA125血清水平无关(P>0.05)。3.CD105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的MVD分别为3.6±3.3、4.1±3.0、6.2±2.9,三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CD105在子宫内膜癌中标记的MVD,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大小相关(P<0.05),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4.在子宫内膜癌组,VEGF表达与CD31、CD105标记的MVD均无明显相关性(r=0.095,0.031;P=0.504,0.826)。CD31与CD105标记的MVD无明显相关性(r=0.046;P=0.749)。CD31标记的MVD明显高于CD105标记的MVD(P<0.05)。结论:VEGF、CD31、CD105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升高,可能促进子宫内膜癌的血管生成,它们作为子宫内膜癌的肿瘤标志物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曹雪梅[10](2016)在《微小RNA miR-449a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miR-449a和其潜在靶蛋白抗凋亡蛋白(Bcl-2)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应用价值;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miR-449a靶基因进行提取和富集分析,进一步探究其生物学功能及调控机制;探讨miR-449a和其潜在靶蛋白抗凋亡蛋白(Bcl-2)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系统评价Bcl-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肿瘤基因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下载505例存在临床参数信息的miR-449a的表达数据,统计miR-449a的表达与临床参数的关系。选取58例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石蜡标本以及两株乳腺癌细胞系,采取qRT-PCR检测miR-449a在不同亚型中的相对表达量以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进一步利用靶基因预测软件预测miR-449a的靶基因,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注解,I KEGG通路分析以及编码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收集女性乳腺癌及相应癌旁组织石蜡标本123例,其中Luminal A型30例,Luminal B型31例,HER2过表达型33例,三阴性(TNBC)29例。采用免疫组织化SP法检测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万方等中文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评价质量及提取资料后采用Stata11.0软件对数据库进行系统评价。结果:TCGA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miR-449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ER、PR、HER2状态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结果显示:较癌旁正常组织相比,miR-449a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下调(P<0.05),其相对表达量为0.36±0.35。其表达水平在四种不同分子亚型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miR-449a的表达量与肿瘤的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P<0.05),而与年龄,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ER、PR、HER2的状态无相关性(P>0.05)。生物信息学结果表明:miR-449a靶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增殖、转录调控和代谢、DNA特异性结合和酶结合、细胞骨架等分子过程上。KEGG通路分析涉及MAPK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小细胞肺癌等疾病通路,此外还与细胞周期、内吞作用等有关。靶基因编码蛋白网络分析结果显示核心基因BCL2、SRC、 NOTCH1、HDAC1、CCND1、CDK6在相互作用网络中起到稳定结构的作用。在123例乳腺癌组织中,Bcl-2的阳性率77.2%(95/123),癌旁组织的阳性率为60.2%(74/123),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性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6.7%(26/30)、90.3%(28/31)、72.7%(24/33)和58,6%(17/29)。乳腺癌组织中,Bcl-2阳性率较癌旁组织高,P<0.05(χ2=8.337)。各分子亚型之间的差异显着(χ2=8.337,P<0.05),Bcl-2蛋白在Luminal A、Luminal B型中的表达较三阴性高。Bcl-2的表达与肿瘤TNM分期有关(P<0.05),与年龄、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Spearman’s相关分析显示,Bcl-2的表达与miR-449a表达具有负相关性(r=-0.299,P<0.05)。Meta分析结果显示:Bcl-2在乳腺癌组及正常对照组[比值比(odds ratio,OR)=0.95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469-1.950]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病理结果显示:Bcl-2在乳腺癌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无关(P>0.05),而与组织学分级有关。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Bcl-2与ER、PR阳性率在乳腺癌中表达具有相关性(P<0.05),相关系数(r)分别为0.363,0.254。结论:miR-449a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下调,其靶基因参与调控多个生物学过程和信号转导通路,提示其异常表达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Bcl-2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中表达有差异,且与ER, PR表达存在相关性,与miR-449a的表达存在负相关。miR-449a可能潜在靶向Bcl-2参与乳腺癌的进程。
二、VEGF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EGF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LINC0065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LINC00654在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五种乳腺癌细胞株和一种正常乳腺细胞株中的表达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LINC00654对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SKBR-3增殖、转移和侵袭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2)FOXP3与Galectin-1的相互作用拮抗FOXP3抑癌功能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FOXP3 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
引言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二部分 FOXP3与Gal-1 相互作用的验证 |
引言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三部分 FOXP3与Gal-1 相互作用对FOXP3 抑癌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
引言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四部分 Gal-1 在乳腺癌细胞核内高表达及其机制初探 |
引言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CXCR4、VEGF和MMP-9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英文缩略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4)SET7/9介导E2F1甲基化途径调控肝细胞癌恶性表型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Abbreviations)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章 SET7/9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入组标本来源与相关患者临床资料 |
1.1.2 组织标本处理 |
1.1.3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IHC) |
1.1.4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与分析 |
1.2.1 SET7/9在肝细胞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状况 |
1.2.2 SET7/9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
第二章 E2F1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入组标本来源与相关患者临床资料 |
2.1.2 组织标本处理 |
2.1.3 免疫组化检测 |
2.1.4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E2F1在肝细胞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状况 |
2.2.2 E2F1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 |
第二部分 基础研究 |
第三章 SET7/9或E2F1表达变化对肝细胞癌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与甲基化修饰的关系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细胞培养 |
3.1.2 质粒构建和细胞转染 |
3.1.3 Western Blot分析 |
3.1.4 体外细胞功能分析 |
3.1.5 统计学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SET7/9与E2F1 在肝细胞癌细胞中的表达状况 |
3.2.2 SET7/9 表达变化对肝细胞癌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与甲基化修饰的关系 |
3.2.3 E2F1 表达变化对肝细胞癌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与甲基化修饰的关系 |
第四章 肝细胞癌细胞中SET7/9 介导E2F1 甲基化途径的分子机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细胞培养 |
4.1.2 RNA提取和q RT-PCR |
4.1.3 Western Blot分析 |
4.1.4 亚细胞分离和免疫共沉淀 |
4.1.5 统计学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SET7/9与E2F1 两者蛋白相互作用关系 |
4.2.2 人肝细胞癌细胞中SET7/9甲基化作用对E2F1蛋白含量的影响 |
4.2.3 SET7/9 介导的E2F1 甲基化对E2F1 下游靶蛋白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VEGF、ES及PF-4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CXCL4/PF-4及其C-X-C家族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HMGB1-RAGE炎症信号通路促进直肠癌进展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第三章 小结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本研究所获的基金资助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参编着作 |
致谢 |
(7)中国女性C-erbB-2基因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关系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文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3 统计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的基本情况 |
2.2 异质性检验和合并效应值 |
2.3 敏感性分析 |
2.4偏倚的评价 |
3 讨论 |
(8)瘤体周边滋养血管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及与分子标记物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之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超声检查乳腺瘤体周围滋养动脉及超声造影肿物周缘区对鉴别肿物良恶性的应用价值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分子标记物C-erbB-2、ki-67及VEGF的表达对判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影响 |
1 资料及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块周边滋养动脉与C-erbB-2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周围滋养动脉与肿瘤直径及Ki-67表达的关系 |
1 资料及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9)VEGF、CD31、CD105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广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师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记录 |
(10)微小RNA miR-449a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微小RNA miR-449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miR-449a潜在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miR-449a与其潜在靶蛋白Bcl-2的关系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VEGF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LINC0065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柳琴.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2]FOXP3与Galectin-1的相互作用拮抗FOXP3抑癌功能及机制研究[D]. 李晓菊.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3]CXCR4、VEGF和MMP-9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张春辉. 苏州大学, 2006(12)
- [4]SET7/9介导E2F1甲基化途径调控肝细胞癌恶性表型及相关机制的研究[D]. 顾页. 东南大学, 2019(01)
- [5]VEGF、ES及PF-4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D]. 董静.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6]HMGB1-RAGE炎症信号通路促进直肠癌进展机制研究[D]. 钱飞. 苏州大学, 2018(04)
- [7]中国女性C-erbB-2基因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关系的Meta分析[J]. 刘艳芝,唐翠英,李庆,宾映初.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18(04)
- [8]瘤体周边滋养血管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及与分子标记物相关性研究[D]. 吴国柱. 武汉大学, 2018(06)
- [9]VEGF、CD31、CD105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夏秀红.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2)
- [10]微小RNA miR-449a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中的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D]. 曹雪梅.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