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玉米变性淀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玉米变性淀粉,DNA提取,转基因成分,检测
玉米变性淀粉论文文献综述
张娟,杨纯佳,周臣清,綦艳[1](2016)在《玉米变性淀粉两种不同DNA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两种不同方法对玉米变性淀粉基因组DNA提取比较,并经特异性引物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联反应(qRT-PCR)检测,从中选择出更适合玉米变性淀粉后续转基因成分检测的DNA提取方法。通过采用磁珠法和试剂盒法提取玉米变性淀粉基因组DNA,比较不同方法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试剂盒法的提取效果优于磁珠法。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试剂盒法提取的基因组DNA均可扩增出标准的S形曲线,而磁珠法提取的基因组DNA则无任何扩增信号。该研究为检测玉米变性淀粉中的转基因成分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6年08期)
曹余,何绍凯,孙琛,杨继安,郭振福[2](2015)在《一步法制备蜡质玉米复合变性淀粉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蜡质玉米淀粉为原料,环氧丙烷为醚化剂,叁偏磷酸钠为交联剂,氢氧化钠为催化剂,无水硫酸钠为膨胀抑制剂,采用一步法湿法工艺制备了蜡质玉米复合变性淀粉。研究了环氧丙烷、叁偏磷酸钠、氢氧化钠、无水硫酸钠用量对产品取代度和反应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交联羟丙基复合变性淀粉反应时膨胀抑制剂无水硫酸钠的适宜用量为13%,催化剂Na OH适宜用量为1.2%,醚化剂适宜用量为10%,反应时间为16 h,反应温度为45℃;叁偏磷酸钠用量对产品取代度和反应效率影响较小;并制备了羟丙基复合变性淀粉,为蜡质玉米淀粉的应用和变性淀粉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5年19期)
凌江华,梁卫[3](2015)在《玉米变性淀粉气流干燥设备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湿法工艺生产玉米变性淀粉时,湿淀粉通常采用气流干燥,根据用户需要,设计了一套负压气流干燥设备来满足玉米变性淀粉的干燥。文章介绍设备主要结构、工作原理,并对干燥必需的能耗、所需的风量和热量、干燥管的长度、引风机功率等参数进行计算。设备经过实际生产使用,能够满足玉米变性淀粉的干燥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机化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张兆丽,王洋[4](2015)在《酶法制备抗老化玉米变性淀粉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β-淀粉酶添加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玉米淀粉抗老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淀粉糊化后加酶量为0.25%,反应温度为55℃,反应时间为60分钟的条件下,制得变性淀粉具有较好的抗老化效果。(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期刊2015年05期)
曹余,何绍凯,田映良,孙琛,郭振福[5](2015)在《玉米交联羟丙基复合变性淀粉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糯玉米淀粉为原料,环氧丙烷为醚化剂、叁偏磷酸钠为交联剂、氢氧化钠为催化剂、无水硫酸钠为膨胀抑制剂,采用湿法工艺制备不同取代度和交联度的交联羟丙基复合变性淀粉,并对复合变性淀粉的耐酸性、耐盐性、透明度、冻融稳定性特性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变性淀粉的透光率、耐酸性、耐盐性、冻融稳定性受产品取代度和交联度影响较大,耐酸性、耐盐性、冻融稳定性随着取代度的升高而增强,透光率随着交联度的升高而降低。(本文来源于《食品与机械》期刊2015年02期)
李少华,龙娇妍,司俊娜,吴广辉,高愿军[6](2015)在《变性淀粉对玉米饮料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变性淀粉作为稳定剂添加至玉米饮料中以提高玉米饮料的稳定性。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3种变性淀粉对玉米饮料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向玉米饮料中添加0.8%羟丙基复合变性淀粉、0.8%乙酰化变性淀粉和0.6%羟丙基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可以提高玉米饮料的稳定性,降低其离心沉淀率。对玉米饮料混浊稳定性和离心沉淀率效果影响主次顺序为:羟丙基复合变性淀粉,羟丙基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乙酰化变性淀粉。(本文来源于《食品与机械》期刊2015年01期)
孙琛,马青斌,曹余,何绍凯,郑旺斌[7](2014)在《湿法制备高黏度玉米变性淀粉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湿法,以普通玉米淀粉为原料,在交联变性之后,进行阳离子醚化反应。以峰值黏度为评价指标,应用单因素实验法和正交实验法筛选和优化了工艺条件,并对其黏度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制得的淀粉峰值黏度可达2 433 BU,约是原淀粉黏度的8倍,且糊液的黏度稳定性也有很大的提升。优化的制备工艺参数为:阳离子醚化剂用量为淀粉干基质量的10%,反应温度41℃,反应时间12 h,反应pH值11.3,NaOH与醚化剂摩尔比为1.2∶1。(本文来源于《粮食加工》期刊2014年01期)
李欣欣[8](2013)在《蜡质玉米变性淀粉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淀粉不溶于冷水,糊液在酸、热和机械搅拌等作用下性能不稳定、易于老化、满足不了工业生产的特殊需要等结构和性能缺陷,通过增加官能团或引入取代基改变淀粉分子结构,试验制备和开发新型、优良性能的变性淀粉是拓展淀粉的应用范围、提高淀粉附加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采用两种及两种以上复合方法制成复合变性淀粉,能够实现大大地改善原淀粉性能以及获得系列、多重性能产品等多项目标。论文据此针对蜡质玉米变性淀粉制备及其应用问题进行研究,拓宽蜡质玉米变性淀粉应用范围,提高其附加值,促进农业和农产品的发展,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和研究价值。“白色污染”和“资源短缺”仍是目前全球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大力地开发研制可降解、可再生的环境友好型材料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可食包装材料成为“绿色包装”和“环境友好型材料”研制和推广的重要途径之一。虽然,日本以豆渣、蔬菜和淀粉为原料制成的可食纸,澳大利亚包装土豆制品的可食包装容器,实现了规模化、工业化生产和商业应用;但是,可食包装材料在世界上仍处于实验室的研究阶段。鉴于可食性包装材料在阻隔性能、机械性能和热封强度等工程性能方面的不足,使其尚不能完全满足工业化生产和商业应用的要求。本文尝试将新型的变性淀粉应用于可食性包装材料中,以改善其工程性能,加快可食性包装材料规模化生产的进程。本文以蜡质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生物酶解、化学变性或生物酶解与化学变性相结合的复合变性方法来制备蜡质玉米交联淀粉、氧化淀粉、交联氧化淀粉、微孔淀粉、微孔交联淀粉和微孔交联氧化淀粉。试验首先进行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试验设计,然后根据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和方差分析,得到了最佳制备条件;同时,建立能够反映试验指标和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最优回归方程;并对其进行验证试验,以验证结果来评价最佳制备条件的稳定性和试验的可重复性;采用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仪、X射线衍射扫描仪和扫描电镜等现代检测技术,对所制备的变性淀粉的淀粉结构和颗粒形貌进行了表征分析,为以后变性淀粉的研制和开发提供理论参考和实验基础;对所制备的多种蜡质玉米变性淀粉进行样品性能比较和定性描述;最后,对微孔淀粉进行了吸附性能的应用研究;对复合型变性淀粉进行了脂质变性淀粉基可食性包装膜的应用研究,以扩宽变性淀粉的应用范围。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①开发出一种新型的蜡质玉米微孔交联氧化复合变性淀粉。该淀粉具有很好的膨胀度、溶解度、透明度;很好的糊液稳定性,成膜性和较好的吸附性。并将其应用于制备脂质淀粉基可食包装膜,达到了预期的结果。通过对主要工程性能进行检测,并与原淀粉进行比较得出:微孔交联氧化复合变性淀粉具备了微孔、交联和氧化叁重功能协同特性,制成脂质淀粉基可食包装膜,具有更优于脂质蜡质玉米淀粉基和脂质马铃薯淀粉基可食包装膜的工程性能。将微孔变性淀粉应用于可食包装膜中的报道未见。②首次将低磁场核磁共振定量检测技术应用于微孔淀粉吸附性的研究中。试验结果证明:利用低磁场核磁共振技术作为微孔淀粉油脂吸附率定量检测方法有效,准确、快速,是一种潜在的研究型工具。测得的微孔淀粉对油脂吸附量为:每克微孔淀粉可以精确地吸附油脂量620mg/g。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变性淀粉和可食性包装材料的开发及工业化生产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3-12-01)
郑明理[9](2013)在《玉米变性淀粉在造纸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常用玉米变性淀粉的生产与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情况,以阳离子淀粉为例分析了不同取代度及不同添加量在纸张中的使用效果。(本文来源于《粮食与食品工业》期刊2013年02期)
胡丹,邬应龙[10](2013)在《糯玉米化学变性淀粉的消化性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糯玉米淀粉经过酯化,乙酰化,羟丙基化和交联化学变性后,分别测定生淀粉和糊化淀粉的快速消化淀粉,慢速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含量以评价其消化性,同时测定其部分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除交联淀粉外,其他变性淀粉都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和抗凝层性。在未糊化的状态下,乙酰化淀粉,辛烯基琥珀酸淀粉,羟丙基淀粉和交联淀粉的抗性淀粉含量分别是28.4%,14%,57.8%和39.6%,而原淀粉仅为5.7%。糊化之后,与原淀粉相比,所有的化学变性淀粉都能减少快速消化淀粉的含量,其中羟丙基淀粉含有最低的快速消化淀粉含量。与生淀粉一样,糊化之后的所有化学变性淀粉都能增加抗性淀粉的含量。其中羟丙基淀粉与乙酰化淀粉,其慢速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的总量要高于交联淀粉和辛烯基琥珀酸淀粉。(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3年07期)
玉米变性淀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蜡质玉米淀粉为原料,环氧丙烷为醚化剂,叁偏磷酸钠为交联剂,氢氧化钠为催化剂,无水硫酸钠为膨胀抑制剂,采用一步法湿法工艺制备了蜡质玉米复合变性淀粉。研究了环氧丙烷、叁偏磷酸钠、氢氧化钠、无水硫酸钠用量对产品取代度和反应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交联羟丙基复合变性淀粉反应时膨胀抑制剂无水硫酸钠的适宜用量为13%,催化剂Na OH适宜用量为1.2%,醚化剂适宜用量为10%,反应时间为16 h,反应温度为45℃;叁偏磷酸钠用量对产品取代度和反应效率影响较小;并制备了羟丙基复合变性淀粉,为蜡质玉米淀粉的应用和变性淀粉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玉米变性淀粉论文参考文献
[1].张娟,杨纯佳,周臣清,綦艳.玉米变性淀粉两种不同DNA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酿造.2016
[2].曹余,何绍凯,孙琛,杨继安,郭振福.一步法制备蜡质玉米复合变性淀粉工艺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5
[3].凌江华,梁卫.玉米变性淀粉气流干燥设备的设计[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5
[4].张兆丽,王洋.酶法制备抗老化玉米变性淀粉的研究[J].现代农业.2015
[5].曹余,何绍凯,田映良,孙琛,郭振福.玉米交联羟丙基复合变性淀粉性能研究[J].食品与机械.2015
[6].李少华,龙娇妍,司俊娜,吴广辉,高愿军.变性淀粉对玉米饮料稳定性的影响[J].食品与机械.2015
[7].孙琛,马青斌,曹余,何绍凯,郑旺斌.湿法制备高黏度玉米变性淀粉的工艺研究[J].粮食加工.2014
[8].李欣欣.蜡质玉米变性淀粉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3
[9].郑明理.玉米变性淀粉在造纸中的应用[J].粮食与食品工业.2013
[10].胡丹,邬应龙.糯玉米化学变性淀粉的消化性比较[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