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论文-邬桐雨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论文-邬桐雨

导读:本文包含了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家谱》,创伤叙事,碎片化,冷漠化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论文文献综述

邬桐雨[1](2019)在《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小说《家谱》的创伤叙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帕特里克·莫迪亚诺(1945-)被誉为当代法国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他于1945年出生在法国布洛涅-比扬库尔。2014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是他的作品唤起了对最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家谱》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讲述了主人公从出生到21岁的生活。从叙事上来看,小说采用了创伤叙事手法,不仅表达了主人公童年及青少年时期受到的个人创伤,还反映了二战及二战后期受害者们的集体创伤。《家谱》这部小说出版后虽有各种文学评论,但相关的学术研究不是很多。从叙事学方面为出发点的研究就更少了。同时,鲜有人涉足创伤叙事及其对主题建构的意义。那么,就需要我们运用科学的理论,以恰当的方法,客观和深入地了解其叙事特点、分析其内涵、挖掘其文学价值。本论文要回答的问题是:小说的创伤叙事有什么特点?这种叙事如何服务于小说主题的建构?本论文分为叁章:第一章首先总结有关《家谱》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要解决的问题,然后阐述经典叙事学和空间叙事学的相关,最后指出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将依据热奈特时间理论,从时速和语法时间两方面对小说时间上的碎片化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中,首先将系统介绍空间叙事学理论,并从小说叙事中出现的碎片化的地理空间出发研究小说故事空间上的碎片化特点。第叁部分,将以经典叙事学中有关人物的理论为出发点,研究人物描写的碎片化和出现在叙事中碎片化的“海滩人”,及其背后的意义。第叁章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从叙述者相关理论出发,研究文本中异-同故事叙述者及叙述者不介入所带来的冷漠化特点。第二部分从叙述交流层次相关理论出发,研究人物与人物之间叙述交流冷漠化的特点。第叁部分以叙事聚焦理论为出发点,研究小说聚焦者及聚焦方式上的冷漠化。综上所述,本文将得出作者在《家谱》中通过两种写作手法构建出了特有的创伤叙事模式,完成了对作品主题的建构,即碎片化和冷漠化写作。毫无疑问,作者这种叙事方法是一种创伤小说写作的创新。此外,小说主题引发了读者对主人公及二战时期普通人不可捉摸的命运的深深的同情,也促使人们深入思考战争给人类的内心世界带来的巨大伤害。(本文来源于《大连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24)

夏娇娇[2](2019)在《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创伤性写作以及“自我治愈”尝试》一文中研究指出创伤与书写的关系自希腊时期的“净化”作用起,一直作为各个文学流派的研究主题,叙事学、文体学、诠释学、心理学等理论被应用于这一主题的跨学科研究。书写在创伤治愈、从而重构作者身份的过程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 1945—)的写作具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风格。这一特点打破了传统文本线性叙事,并且善于展现被社会边缘化的小人物们的命运。后现代主义写作使得作者将创伤事件对其心灵造成的影响在文本中得以充分展现。我们借助弗洛伊德创伤理论以及卡鲁斯创伤与文学关系的理论,结合作家的个人经历,对造成作家创伤的因素进行总结,并进一步结合以上创伤理论,对创伤影响在文本中展现的迹象进行分析。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继而引进“治愈”(Résilience)这一概念,并汲取“叙事治疗”(Thérapie narrative)中“问题外化”(Externalisation)的技巧,从幽默、“自愈导师”(Tuteurs de résilience)及问题外化叁方面具体分析作者如何利用文学创作来弥补心理创伤后遗症并尝试修复自我身份的过程。鉴于对莫迪亚诺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语言层面,涉及心理学层面的研究又主要涉及“战争创伤”(Traumatisme de la Guerre),本研究借助个人创伤理论、虚构性自传体小说理论以及通过升华性活动达到创伤“自愈”的理论来对作家的《家谱》、《缓刑》、《夜半撞车》、《春季之犬》这四部自传体小说进行全新的分析。(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01)

王牧[3](2019)在《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非典型性自撰”》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一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技巧闻名于世。本文将结合近年来"自撰"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分析他的作品特点,继而研究莫迪亚诺"非典型性自撰"的创作技巧与表现形式,并阐明其心理动机和美学倾向,旨在揭示作家对现代文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以及他对现实世界的观照印象和对文学世界的理想构建。(本文来源于《当代外国文学》期刊2019年01期)

郭昆仑[4](2018)在《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暗店街》主人公形象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暗店街》的主人公居伊·布朗始终奔走于身份迷失、寻找自我的漫漫长途中。《暗店街》始终围绕着探询和寻找主题,其主人公的自我迷失始终围绕在个人表面,即姓名、国籍、外貌(包括着装和表象)等的附带物,其自我迷失的困顿与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主人公自我寻根的范围始终牵扯着一张关系网,这种把"寻找"定义在社会现实这个圈子里进行考量,既是对人的迷失感的疏离,又企望在现实中寻求超脱,充分体现出莫氏和他笔下的主人公都已找到了心理归属。莫氏始终在为主人公的寻找营造困境,这种困境的营造与莫氏独特的创作手法联系密切,这里意在表现主人公寻找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和记忆混乱所表现出的似是而非感,即人在现实中能否把握真实的自己。(本文来源于《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李琦[5](2018)在《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多拉·布吕代》中的记忆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1945——),是法国当今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2014年,他以回忆的艺术唤醒了最难以捉摸的人类命运,揭露了占领时期的生活世界,从而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此后,这位作家立刻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喜爱。其独特的记忆风格,也成为了莫氏书写的特色之一。发表于1997年的《多拉·布吕代》堪称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涵盖了诸多莫氏主题,如记忆、战争、身份、逃离、寻找。作家由晚报上的一则寻人启事,开启了寻找多拉之旅。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作家不断搜集资料,试图还原多拉在战争时期的生活状态与心路历程。同时,寻找多拉,也是探寻父亲的秘密、重塑自我身份、揭开历史真相的过程。而这种连接正是通过时间和身份的交织、传记、自传(撰)、小说等体裁的糅合等多种记忆艺术实现的。本论文分为叁章,围绕关键词“记忆”,结合自传/自撰理论、皮埃尔·诺拉提出的“记忆之场”、“记忆责任”等新历史的关键概念,以《多拉·布吕代》为研究对象,对莫迪亚诺笔下的记忆艺术展开分析。第一章探讨莫迪亚诺的创伤记忆。童年时期的动荡生活、内心的孤独不安,加之刻在其身上的“战争”标签,构成了莫迪亚诺创伤记忆的根本原因,失根状态成为其书写的源头。他试图通过写作开始寻根之路,借此摆脱束缚。第二章紧扣文本,分析莫迪亚诺是如何重塑多拉这一人物形象的。《多拉·布吕代》看似是一本关于多拉的传记,同时也描绘了父亲与自己少年时期的故事。作家游离于过去与当下、纪实与虚构之间,形成了其独特的记忆艺术。第叁章聚焦历史背景,多拉仅仅是法国德占时期的一个缩影,《多拉·布吕代》更是献给千千万万牺牲于战争时期的无名氏的纪念。作为记忆的守护者,莫迪亚诺借助“记忆之场”,试图让更多的人了解尘封已久的历史真相。对于作家而言,写作的意义,就是对抗遗忘,承担记忆责任。究其根本,记忆艺术只是莫迪亚诺书写的策略。作家一次次借助写作重溯过去,其目的还是在于寻根、寻找身份,这也正是其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而这一主题在国际局势危机四伏的和平年代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05-05)

李凡[6](2017)在《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地平线》中的记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着名法国当代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的笔下,记忆是一个挥之不去的主题。2014年,莫迪亚诺凭借其作品中独特的记忆艺术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小说《地平线》(L'Horizon)出版于2010年,作品中关于记忆的书写极具莫式艺术特色。其书名更是引发人们对远方的想象。本论文主要运用主题学和精神分析的方法,通过对记忆的分类和梦境的解读,揭示作品的深层结构和含义,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打开作者的意识世界,感受文本独特的记忆艺术。本论文正文分为叁章,第一章着重考察记忆的遗忘特征,分析小说中不断出现的模糊化,碎片化的记忆是一种创伤记忆,并从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两个层面探讨了创伤记忆的根源以及小说人物为了忘却不断逃离的生存状态。第二章着重分析文本中记忆的重构特征。由于这种有意识地逃避和遗忘,记忆缺失带来的空虚感,人物更倾向于借助想象世界重构一个记忆,重建一个自我。第叁章将透过这种真实的创伤记忆和重构的想象世界的对比,着重分析《地平线》中充满诗意,隐喻和神秘色彩的叙事艺术。(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6)

李雨施[7](2017)在《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小说中人物的自我身份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世六十年代莫迪亚诺开始在法国文坛崭露头角。2014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法国第14个获奖者。莫迪亚诺的小说有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关于人物的身份建构的主题。在他的小说里,许多人物深陷身份的困境和泥沼当中,一些特定的原因阻碍他们进行自身的身份认同。在创作前期莫迪亚诺关注的主要是人物的国籍、职业等实质身份,后期他扩大了身份的范畴和意义,将目光投向了人物的人际关系、孤独感等。其中,《暗店街》和《夜半撞车》集中代表了两个时期的对人物身份问题的写作。《暗店街》的主人公居依·罗郎因为罹患失忆症而丢失了从前所有的身份信息,《夜半撞车》的主人公“我”想摆脱当下混乱的生活状态带来的身份迷失,于是他们二人各自走上了身份构建之路。论文就以《暗店街》和《夜半撞车》为分析对象,探索莫迪亚诺小说中的人物在不同的身份范畴和背景下进行的核心内涵相似的身份建构活动。《暗店街》和《夜半撞车》中,居依和“我”所陷入的身份困境主要有叁个:身份的“断裂”、多重身份的杂糅失焦、虚无感。人物身份建构的过程,包括心理过程、行为过程和人物身份建构的深层寓言。行为向度的身份寻找使人物拥有身份在世的证明,心理向度的身份建设使人物获得自我身份的完整认知,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身份认同的达成。深层寓言是指这一系列身份建构主题或现象的书写背后莫迪亚诺展开的关于悖论的、关于本体论的深刻涵义。人物的整个身份建构过程中呈现出叁个悖论:真实与虚幻、回忆与遗忘、解构与建构。人物身份建构的结果体现了莫迪亚诺小说对于蕴含在身份之中的本体论的哲学探索,即自我与他者相交融的辩证关系。(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7-04-01)

刘晓云[8](2017)在《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地平线》中的时间之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题为《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地平线>中的时间之谜》,旨在通过研究此作品中的时间构建更好地探索莫迪亚诺作品中的时间艺术,加深对莫迪亚诺式风格的理解。“其作品用回忆的艺术唤起了对最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捕捉到了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普通人的生活”,正如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所说,回忆是莫迪亚诺小说中最为重要的成分,而时间则是由回忆编织而就的处于其小说体系最中心的架构和线索。因而对其小说中时间的探索是理解其作品十分重要的一步。时间在作者2010年出版的小说《地平线》中依旧占据着尤为重要的位置。在此作品中,作者除了描写其一贯钟爱的“寻找遗失的回忆与过去”主题,也引入并阐释了新的时间概念和创作目的。首先,这部小说中的时间分为很多层次。在此,时间的非线性、深度、跨度、以记忆为载体的碎片化都表现的十分突出。随着阅读的渐进,我们将能够慢慢集齐故事的拼图模块并拼凑出人物的过去。其次,过去与现实的错综交织也是本作品的一大特色,作者巧妙运用模糊而又清晰的时间标记、承载记忆的地点、电影技巧、幽灵式人物、梦境使读者在不知不觉穿梭于过去与现实中。最后,作者在本书中提及到“暗物质”、“时间走廊”,通过后者作者在书中创造了一个“永恒的现在”和平行时空;而纵观全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则是莫迪亚诺多次提到了“未来”,一个在他先前的作品中从未出现的一个概念,既承载着人物对“地平线”的强烈向往,又给读者以希望。作者将四十年一笔带过,让主人公从作品伊始就踏上了寻找“幸福的一年”的路途。时光荏苒,与主人公记忆中的一年相比,指缝间匆匆流逝的四十年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因而,在此作品中作者最终想要超越过去与现在之间看不见的屏障,对抗遗忘,并向我们揭示出时间的流逝并不会使最美好最珍贵的记忆褪色,无论何时,我们都可以回去追寻这份遗失的美好,并以此为动力向未来前行。(本文来源于《国际关系学院》期刊2017-02-20)

罗成旭[9](2016)在《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暗店街》英汉译本的功能语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语篇分析已有六十余年的历史,不同的研究者所采用的语篇分析方法及理论框架也有差异。功能语篇分析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对语篇的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语言本身进行解释与说明。在语言层面,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足解读文本意义的核心,这叁大元功能又在语言的不同层次涵盖了其他子系统。在翻译研究中,评价译文是否准确合理地表达原文的意义需要与原文进行对照和分析,但无理论指导的对比主观性太强,不利于做出客观的评价,其研究方法标准也不够统一,不利于将研究成果移用到其他相关研究上。因此,本文试图采用功能语篇分析的方法对莫迪亚诺的《暗店街》及其英汉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旨在较为系统且客观地观察原文与译文之间是否在叁大元功能的层面实现意义对等。本文所分析的文本包括叙事、描写和对话等,以小句层次为主,选文涉及小说各个章节。以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为主要类别,选取有代表性的四十个案例,从二十个子系统功能方面对其进行分析。通过对法语、英语和汉语文本的系统功能语法分析,发现原文与译文之间互相转换现角较常见。在概念功能层面,不同类型的过程或者过程亚类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特定条件下环境成分也能进入译文的过程;施动者与中介因过程及特定语言在及物系统中可以充当不同的角色;原文和译文中的概念隐喻和过程可相互转化。在人际功能层面,译文中主语的序列和定式动词操作语对维持原文语气起了主要作用;情态附加语也能实现语气,在特定条件下可实现定式成分的功能;译文中的归一度既可由否定副词也可由具有否定意义的动词实现;法语中的补语即使提前到定式成分前,仍属剩余部分,但可在译文中充当主语;常见于疑问句中的人际隐喻有多种译法,其答句中的定式成分不同也会引起意义上的差异。在语篇功能层面,译文与原文中主位与述位的部分或全部成分可以相互转换,但会形成所强调信息的差异;原文多重主位中的某些成分可以进入译文的述位或者一个新的主位结构中,反之亦然;在衔接的四种常见手段中,译文可在相关的不同类型连接词中进行选择以实现连接,可通过维持原文的照应链实现人称照应和比较照应,也可模仿莫迪亚诺的写作特点省略某些限定词、系动词和连接词实现衔接,还可尽量保留原文中下义关系、部分整体关系等实现词项衔接。本文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通过分析《暗店街》的原文与英汉译文,为莫迪亚诺小说的翻译方法提供一定借鉴,同时也是对该小说的一种文本解读;是进一步验证将功能语篇分析运用于多语种文本对比研究中的有效性与可行性,为莫迪亚诺小说及其译本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路。(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6-06-23)

郑慧[10](2016)在《论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作品中的“磷光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国当代着名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是法国新寓言派中的代表作家。他从1966年开始创作以来至今,写下了伟大的文学,摘取了法国文学界的各大奖项,并在201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学院授予他的颁奖词为:“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作品唤起了对最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其作品捕捉到了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普通人的生活。”他的作品总是围绕着“追忆和寻找”主题展开,书写一代人的历史创伤,带有强烈的自我虚构性质。他的作品总是被一种神秘不安的氛围所弥漫着,从而被外界称为“氛围小说”。总体来说莫迪亚诺的小说叙事简洁,语言优美,文笔流畅,非常有特色。纵观他写下的近叁十部小说,我们会发现有一种独特的“磷光现象”始终贯穿在他的创作之中,即他的小说非常具有夜晚的磷光所散发出来的幽暗神秘的气质,而这个“磷光现象”一词来源于作者的访谈录中。具体来说就是在莫迪亚诺的作品里,黑夜、迷雾、梦境、幻觉等意象烘托出来的超现实氛围,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模糊不清,混乱的时代背景,时间的紊乱无序,空间的支离破碎,以及作品里的主人公总是孜孜不倦地追寻但往往悲怆结局的命运书写形成了一种半明半暗,似真还幻的写作风格,而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一种写作风格来反映二战期间法国被德国占领时期的一代人的生存境遇以及作者对于自己所处时代的深沉思考。本论文立足文本细读,综合传记学,并融合本雅明的哲学和美学思想,试图对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作品里的“磷光现象”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作者创作的文学意义。论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叁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对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生平创作、国内外的研究综述进行介绍,并对“磷光现象”的概念进行界定,最后对本论文的选题意义进行简要说明。正文则分为叁章,分别对“磷光现象”的具体体现、形成原因、蕴含意义做了研究。论文第二章研究的是“磷光现象”的具体体现,笔者从莫迪亚诺对磷光元素的运用、磷光情节的设置以及磷光时空的建构上进行分析。磷光元素指的是黑夜、迷雾、梦境和幻觉等这些具有磷光气息的物象,它们在作品中反复被提及自然给作品增添了神秘的气质。磷光情节则包括模糊的“海滩人”形象、神秘不安的氛围和荒诞的细节。“海滩人”是莫迪亚诺作品里一直出现的主人公角色,此类人物形象模糊不清,游离不定,带给作品一种不安的气息。而弥漫在整个作品中的神秘不安的氛围则裹挟着莫迪亚诺笔下的一切人事物,使得字里行间都被赋予一种神秘不安的气息。最后,莫迪亚诺在小说中总是对那些与主题不相关的细节过分专注,而造成一种虚无荒诞感,并赋予作品一种超现实的意味。磷光时空则是指莫迪亚诺笔下的时间和空间具有磷光气息。时间是非常跳跃主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没有清晰的界限,表现的紊乱无序。空间则被分割的支离破碎的同时精确无误,而且空间往往被象征化。那么时间的模糊和空间的精确又在作品的内部结构上形成一种内在的张力和不确定感,磷光时空是作品里的两条经纬线,让作品在结构的建构上具有磷光气息。论文第叁章则探讨了“磷光现象”的形成原因,包括作者自我虚构的写作、身份危机的困扰以及法国新寓言派的影响。莫迪亚诺宣称自己的作品属于自传和臆想的结合,而他的小说之所以会形成神秘不安的“磷光现象”,也和他自我虚构的写作分不开。作者将童年灰暗的经历以及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二战却受到了一种战争的跨代伤害写进作品之中,这种作者自身的不安正是“磷光现象”形成的思想上的根源。同时莫迪亚诺作为一个犹太人,却在儿时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礼,如此让他在日后的天主教和犹太教的世界里都无法被接纳,身份便成了他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而且他还有一个在二战期间身份不明的犹太父亲,父亲带给他在身份上的障碍也是无法逾越的。因此身份意识的模糊以及身份弥散带来的恐慌让他始终在小说的世界里寻根,这种不安感却又孜孜不倦地追寻着的矛盾心理促成了“磷光现象”的形成。“磷光现象”形成的原因还和法国新寓言派的影响分不开。法国新寓言派出现在法国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是一个没有统一组织和宣言的派别,但他们都喜欢运用寓言去写作。受到这种文学创作风格的影响,莫迪亚诺笔下充满了反讽和暗喻,作者将历史刻画成“希波克拉底的面容”,伤感地表达了一个时代的黑暗与堕落,以及在这种坍塌的历史中寻求救赎的渴望。而这种“寓言”式的写作让作品的内涵变得扑朔迷离,委婉曲折,从而使得作品充满了“磷光现象”。论文第四章则是对“磷光现象”所蕴含的意义进行探讨。“磷光现象”蕴涵的意义包括两大方面,首先从思想内涵上来说,“磷光现象”里始终流淌的不安情绪和氛围正是作者抓住德占法时期的普通人的悲惨命运的体现,但作者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借助追忆这样一个形式,把那些逐渐被历史所遗忘了的心灵创伤再现给世界,以此来启明当下的人们思索该如何修复那些伤痛,并且不再让悲剧重演,从而真正找到人类心灵的乌托邦。其次从创作美学上来说,作者在重现历史的时候,却喜欢将历史陌生化朦胧化,作品里形成的这样一种模糊不清神秘不安的“磷光现象”更是将历史成功放入一种诗意写作之中,那么作品里形成的神秘蕴藉的氛围则让我们读者感受到了瓦尔特·本雅明所崇尚的“灵韵”美学带来的艺术上的沉醉和震撼。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作品在国内外研究的已经很成熟了,但并没有人对作者谈论写作时自己提及的“磷光现象”这一关键性的现象进行研究,那么本论文则试图抓住这个现象,从“磷光现象”的具体体现,形成原因以及蕴涵的意义叁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此来探讨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文学创作风格和文学意义,从而为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研究提供另类视角。(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6-05-15)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创伤与书写的关系自希腊时期的“净化”作用起,一直作为各个文学流派的研究主题,叙事学、文体学、诠释学、心理学等理论被应用于这一主题的跨学科研究。书写在创伤治愈、从而重构作者身份的过程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 1945—)的写作具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风格。这一特点打破了传统文本线性叙事,并且善于展现被社会边缘化的小人物们的命运。后现代主义写作使得作者将创伤事件对其心灵造成的影响在文本中得以充分展现。我们借助弗洛伊德创伤理论以及卡鲁斯创伤与文学关系的理论,结合作家的个人经历,对造成作家创伤的因素进行总结,并进一步结合以上创伤理论,对创伤影响在文本中展现的迹象进行分析。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继而引进“治愈”(Résilience)这一概念,并汲取“叙事治疗”(Thérapie narrative)中“问题外化”(Externalisation)的技巧,从幽默、“自愈导师”(Tuteurs de résilience)及问题外化叁方面具体分析作者如何利用文学创作来弥补心理创伤后遗症并尝试修复自我身份的过程。鉴于对莫迪亚诺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语言层面,涉及心理学层面的研究又主要涉及“战争创伤”(Traumatisme de la Guerre),本研究借助个人创伤理论、虚构性自传体小说理论以及通过升华性活动达到创伤“自愈”的理论来对作家的《家谱》、《缓刑》、《夜半撞车》、《春季之犬》这四部自传体小说进行全新的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论文参考文献

[1].邬桐雨.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小说《家谱》的创伤叙事研究[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

[2].夏娇娇.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创伤性写作以及“自我治愈”尝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3].王牧.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非典型性自撰”[J].当代外国文学.2019

[4].郭昆仑.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暗店街》主人公形象解读[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李琦.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多拉·布吕代》中的记忆艺术[D].南京大学.2018

[6].李凡.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地平线》中的记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7].李雨施.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小说中人物的自我身份建构[D].云南大学.2017

[8].刘晓云.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地平线》中的时间之谜[D].国际关系学院.2017

[9].罗成旭.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暗店街》英汉译本的功能语篇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6

[10].郑慧.论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作品中的“磷光现象”[D].浙江师范大学.2016

标签:;  ;  ;  ;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论文-邬桐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