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敏感因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气藏识别,岩石物理,非均质储层,致密砂岩
敏感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蔡生娟,李宏兵,潘豪杰[1](2019)在《非均质气藏敏感因子构建及其在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苏里格气田的储层以河流相致密砂岩为主,总体表现为低孔、低渗、低丰度、强非均质性的特征。现有的基于地震资料的储层流体识别方法大多受孔隙度变化影响,容易忽略非均质储层中含气丰度较高的致密砂岩气藏。为实现储层含气丰度预测,准确识别出非均质储层中优质气藏的位置,本文以苏里格气田西区盒8段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基于岩石物理模板提出一种非均质气藏敏感因子构建方法。首先,选择并校准适用于致密砂岩的岩石物理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岩石物理模板;而后,由岩石物理模板上实测数据投影点与完全含水曲线的相对位置关系确定储层位置,并通过岩石物理模板反演得到储层孔隙度;最后,用反演出的孔隙度计算出非均质气藏敏感因子,并将该方法其应用于苏里格气田西区的致密砂岩储层,用实际测井数据和迭前地震反演的纵横波阻抗进行气藏识别。(本文来源于《2019年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1-27)
姜帅,张亮,李娇娇,郭琳晶,陈芳丽[2](2019)在《基于ECMWF集合预报的一次大范围暴雨敏感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15年5月20日广东省一次大范围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ECMWF集合预报产品选出了预报好和差的成员,对比分析了环流形势场和物理量场的差异,找出了暴雨敏感因子。结果表明:集合预报能够较好地预报出该次大范围暴雨的环流形势场、降雨分布和量级特征,但对大雨以上量级的精确预报还有较大的误差,主要表现为大雨以上量级空报率最高以及暴雨以上量级漏报率最高。不同集合预报成员对降雨的形势场和大雨以上量级的预报有显着差异。相比暴雨预报能力较差的成员,优选成员对低层风场和低压的发展预报更接近实况,同时在风速、CAPE值、850 hPa温度、850 hPa和925 hPa比湿等物理量场与实况更接近,是该次暴雨的敏感因子。(本文来源于《广东气象》期刊2019年05期)
柴菱[3](2019)在《郑氏一号新伤药对大鼠跟腱腱病的防治及对力敏感因子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实验过程中跟腱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研究郑氏一号新伤药对大鼠跟腱腱病模型的防治效果;通过测定力敏感因子机械生长因子(Mechano-Growth Factor,MGF)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um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的表达,探索其在跟腱腱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及郑氏一号新伤药对其的影响。方法:将9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C)、敷药组(Medicine,M)、跳跃组(Jump,J)和跳跃敷药组(Jump-Medicine,JM),每组24只;并根据不同取材时间分为4、6、8周组,每组8只。C组正常饮食喂养,M组正常饮食喂养并于第4周起外敷郑氏一号新伤药,J组适应性喂养结束后采用“电刺激跳跃法”造模,JM组除采用“电刺激跳跃法造模”外于第4周起外敷郑氏一号新伤药。观察并记录大鼠一般情况指标,分别于第4周、第6周和第8周造模结束后24小时取跟腱组织,通过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MGF及eNOS蛋白表达。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就跳跃能力而言,J组与JM组大鼠有效跳跃次数都呈现为下降趋势,第1周至第5周J组大鼠与JM组大鼠有效跳跃次数略有差别但未见显着差异(P>0.05);第6周至第8周J组大鼠有效跳跃次数明显少于JM组大鼠,存在显着差异(P<0.05)。2.就形态学观察而言,C组与M组腱纤维呈波浪状弯曲排列,纤维排列紧密,在第4周、第6周和第8周无明显变化。J组第4周时可见腱纤维排列欠规则,少量纤维断裂,间隙轻度增大;第6周时腱纤维排列紊乱,部分纤维断裂,细胞核数量增多,局部可见炎性浸润和血管长入;第8周时腱纤维大面积断裂,间隙增大,细胞核数量明显增多,局部可见血管长入。JM组第4周时腱纤维相对规整,偶有间隙轻度增大;第6周时局部腱纤维排列欠规则,少量纤维断裂;第8周时腱纤维排列紊乱,部分纤维断裂,局部可见少量炎性细胞。3.就MGF蛋白表达而言,C组和M组表达在各阶段内无明显差异,J组表达呈上升趋势,JM组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各阶段内J组MGF蛋白表达始终最高,其次是JM组;第4周时,各组间MGF蛋白表达均未见显着差异(P>0.05);第6周时,J组与其他各组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JM组与其他各组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第8周时,对照组(C组、M组)与造模组(J组、JM组)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J组与JM组之间未见显着差异(P>0.05)。4.就eNOS蛋白表达而言,C组表达在各阶段无明显差异,M组和J组呈现上升趋势,JM组呈现下降趋势;各阶段内J组eNOS蛋白表达始终最高;第4周时,J组与C组、M组存在显着差异(P<0.05),与JM组未见显着差异(P>0.05),JM组与其他各组未见显着差异(P>0.05);第6周时,仅J组与C组存在显着差异(P<0.05),其他各组均未见显着差异(P>0.05);第8周时,J组与其他各组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JM组仅与J组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1.从形态学结果可知,郑氏一号新伤药对大鼠跟腱腱病具有防治效果;2.其防治效果可能通过抑制一氧化氮合酶异常升高以及一氧化氮过量合成而实现;3.主要表现为郑氏一号新伤药能够抑制在跟腱腱病的形成过程中呈现上升趋势的MGF表达;小范围上调eNOS表达,同时抑制其异常升高,使之维持在某一稳定水平。(本文来源于《成都体育学院》期刊2019-05-30)
胡晓磐[4](2019)在《运动介导力学敏感因子YAP/TAZ对小鼠骨组织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运动可对骨骼产生牵拉、扭转、挤压等外部机械力学刺激,该力学刺激可通过细胞膜上的力学感知受体传递至细胞内,进而转换为生物化学信号参与骨代谢。对离体状态下的细胞进行力学刺激发现,Hippo通路能够通过调控成骨细胞分化,影响到骨骼的生长发育及重构,但运动对活体小鼠Hippo-YAP/TAZ通路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YAP/TAZ作为力学敏感因子,是否能够通过感知外部运动力学刺激,影响到骨髓干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有待查明。近期发现力学刺激下,膜蛋白受体GPCRs的构象变化可直接激活胞内YAP/TAZ,引起成骨细胞分化。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拟探讨在外部力学刺激后,机体如何通过“外部机械力学刺激—GPCRs—YAP/TAZ”途径调节骨代谢,以期为运动防治骨质疏松病症提供生物力学新视角。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运动对力学敏感因子YAP/TAZ的变化,验证YAP/TAZ变化对骨组织的影响,从正反两种方式(运动或悬吊)刺激诱导力学敏感因子来探究运动介导力学敏感因子YAP/TAZ对骨组织影响的机制。研究方法:随机将50只4周龄C57BL/6雄性小鼠分为5组,少数因中途死亡,最后每组数量为9只,包括安静对照组(Control,C组)、跳跃组(Down-jumping group,D组)、下坡跑组(Running group,R组)、游泳组(Swimming group,S组)和悬尾组(Tail Suspension,TS组);首周适应性生长后,C组无任何处理,自然生长8周;D组按照每分钟6-7次的频率作跳跃运动;R组在坡度-9°、0.8km/h的跑步机上运动;S组按30±2℃水温、40cm水深、100cm×60cm活动区域作游泳运动;TS组前5周自然生长,后3周进行尾部悬吊。实验正式开始前,进行为期一周的适应性运动:第1-2天训练20min,第3-4天训练40min,第5-6天训练50min;从第2周开始按50min/天训练。除休息日,其余6天均在固定时段训练。第8周训练结束时,各组取7只禁食12小时后,摘眼球取血,并取小鼠下肢骨,测量左侧股骨、胫腓骨形态学指标;右侧下肢骨用于micro-CT空间叁维结构检测骨微结构参数值,并运用RT-qPCR技术,检测GPR19、YAP、TAZ和Runx2等mRNA表达水平。另外,从各组取小鼠2只进行原代细胞培养,断颈以提取、培养、诱导髓腔内干细胞向成骨和破骨细胞分化。研究结果:(1)与C组相比,8周运动结束时,叁组运动组的体重值均显着下降,且D组体重值下降最为明显(P<0.01)。(2)与C组相比,R组股骨(P<0.01)、胫腓骨(P<0.05)湿重显着升高;D组(P<0.05)、R组(P<0.01)股骨和胫骨长度显着升高;D组(P<0.05)、R组(P<0.01)和S组(P<0.05)股骨宽度显着升高,且胫骨宽度均显着升高(P<0.01)。(3)与C组相比,R组皮质骨BV/TV和Tb.Th的参数值显着升高(P<0.01),而TS组皮质骨BV/TV和Tb.Th的参数值显着下降(P<0.05);R组松质骨BV/TV参数值显着升高(P<0.05),Th.Sp参数值显着下降(P<0.01),而TS组松质骨BV/TV参数值显着下降(P<0.01),Th.Sp参数值显着升高(P<0.05)。(4)与C组相比,D组(P<0.05)、R组(P<0.05)和S组(P<0.01)血清ALP活性显着升高,TS组则显着下降(P<0.05);D组(P<0.05)和R组(P<0.01)血清TRAP活性显着下降,TS组则极显着升高(P<0.001)。(5)与C组相比,D组、R组和S组7天ALP染色阳性反应明显,且R组阳性反应最为强烈;D组、R组和S组14天Von Kossa染色矿化结节明显增多,且R组矿化结节数目最多;D组、R组和S组TRAP染色所得破骨细胞数目减少,而TS组破骨细胞数目最多。(6)与C组相比,TS组GPR19 mRNA表达水平极显着升高(P<0.001);D组(P<0.05)和R组(P<0.01)YAP1 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TS组则显着下降(P<0.01);D组、R组和S组TAZ 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D组和R组Runx2 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TS组则显着下降(P<0.05)。(7)与C组相比,D组和R组ALP 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D组(P<0.05)和R组(P<0.01)OCN 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TS组ALP和OCN mRNA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D组(P<0.05)和R组(P<0.01)DC-STAMP mRNA表达水平显着下降,TS组TRAP mRNA(P<0.01)、NFATc1 mRNA(P<0.001)和DC-STAMP mRNA(P<0.001)表达水平显着升高。研究结论:(1)运动对骨的生长发育有着明显的促进效果,且下坡跑较跳跃和游泳的效果更为突出;长期制动则无益于骨生长。(2)由运动引起的外部力学刺激能够上调成骨细胞Hippo通路内YAP、TAZ的转录水平;并提升ALP酶活性,降低TRAP酶活性,从而促进成骨细胞分化,抑制破骨细胞功能。(3)尾吊造成下肢无负重,失去外部力学刺激后的YAP、TAZ转录水平下降,进而减低了Runx2、ALP和OCN转录表达,同时增加GPR19、TRAP、NFATc1和DC-STAMP转录活性,容易引发骨质疏松。(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6)
杨小林,花可可,李义玲,李太魁[5](2019)在《紫色土区土壤质量敏感因子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掌握土壤质量因子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响应关系对于优化土地利用方式以及改善和提高土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川中紫色土区典型小流域276样点土壤样品进行调查和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等方法,研究了川中紫色土区土壤质量主要敏感因子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显示,(1)紫色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总氮(STN)质量分数均值介于0.90-1.30g·kg~(-1);土壤总磷(STP)质量分数均值介于0.48-0.78 g·kg~(-1);土壤有机质(SOM)质量分数均值介于9.90-19.73 g·kg~(-1)。(2)主成分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土壤质量敏感因子主成分与土地利用方式密切相关,且主成分与土地利用方式相关性排序表现为:第一主成分(铵态氮与物理性质),水田>水旱轮作田>旱地>林地>果园;第二主成分(STN和SOM),水田>水旱轮作田>林地>果园>旱地;第叁主成分(STP和硝态氮),水旱轮作田>旱地>水田>林地>果园。(3)土壤质量主要敏感因子的变化能较好地响应土地利用方式变化,且土壤质量敏感因子与土地利用方式的CCA排序结果说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质量敏感因子间存在着不同的相关关系。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是紫色土区土壤质量敏感因子改变的重要驱动力,这将为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及提高紫色土区土壤生产力和生态功能,特别是减轻区域水土流失状况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金平,李香颜[6](2018)在《基于敏感因子的河南省小麦干热风风险区划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干热风是发生在小麦灌浆期,影响河南省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根据小麦干热风气象行业标准,利用河南省18地市1981—2014年的逐日气象观测数据,选取各地市小麦相对气象产量和千粒质量数据及2010—2014年耕地面积、小麦播种面积等敏感因子,构建基于风险源危险性和承灾体易损性等指标的河南省干热风风险评估体系,并结合GIS技术,利用IDW方法进行河南省干热风的综合风险区划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干热风的危险性分布呈现东高西低的规律,中东部的干热风发生强度和频率明显高于西部;在不考虑抗灾能力的情况下,综合危险性和易损性指标进行综合风险区划分析,河南省干热风综合风险分布规律为东部高于西部,北部高于南部,驻马店市为干热风的高风险区,次高区为豫北和豫东等地,豫西和豫南各地的干热风风险等级最低,属低风险地带。(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6期)
朱丹尼,邹胜章,周长松,李录娟,谢浩[7](2018)在《不同城镇功能区岩溶地下水化学敏感因子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西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西南城市区岩溶地下水环境压力迅猛增加,水质恶化显着。采集西南岩溶区四个典型城市(遵义市、桂林市、贵阳市和娄底市)的86组地下水样,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变异系数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法,综合研究了不同城镇功能区岩溶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敏感因子。结果表明,工业区岩溶地下水中电导率、总硬度、TDS、Na~+、Mg~(2+)、Cl~-、SO~(2-)_4、NO~-_2、Mn这9项指标的含量均最高,商业住宅区次之,城乡结合处最低;而K~+、NH~+_4和NO~-_3叁者浓度表现为商业住宅区最高。研究区各地下水化学组分普遍具有较高的空间变异性,其中工业区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敏感因子为SO~(2-)_4、I~-、Fe,商业住宅区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敏感指标为Na~+、NO~-_2、NO~-_3,城乡结合处的主要敏感指标为Na~+、Mg~(2+)、NO~-_2。(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8年04期)
殷郡伟[8](2018)在《捕捉生态课堂的“确定性”——基于课堂“敏感因子”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优质的课堂生命体,形成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有机体是生态课堂的核心价值追求,也是课堂生态的重要内涵。基于生态视野的大背景,以聚焦"敏感因子"为关键渠道,借助生态位理论、生态承载力原理和生态补偿机制重新设计课堂。通过教与学的生态位分析、生态演替分析和动态平衡分析,从而确立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策略,调控评价反馈,让课堂真正实现一种生态气候,激活和唤醒每一个学生的能量潜质和人格素养。(本文来源于《江苏教育》期刊2018年50期)
詹学磊,上官朝晖,徐桂彬[9](2018)在《输变电工程环境敏感因子智能监测系统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输变电工程持续发展,人们对电磁辐射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是针对该工程的环境敏感因子监测系统没有完整的研究与应用,论文通过对项目的研究、实验、试制,成功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并对系统功能进行了优化设计,完成了输变电工程环境敏感因子智能实时在线监测系统。(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与设计》期刊2018年08期)
李宁,李瑞磊,毛永强,陈光宇,初晓雪[10](2018)在《松辽盆地近源小扇体致密气砂敏感因子构建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松辽盆地断陷层储层为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度对声波贡献小于含气性。因此储层有效性通过孔隙度等物性评价效果较差,通过含气性更易评价储层有效性。对致密砂岩而言,常规的纵横波速度比、泊松比等参数气砂与水砂的区分度有限。为了寻找对气砂更为敏感的地球物理参数,对典型致密层岩芯进行实验模拟测试不同流状态下的基础弹性参数,选取对岩性和含气性敏感的参数优化组合,建立了"气砂敏感因子"。在理论数据、实际岩芯数据和测井数据上分别计算对比弹性参数差异,"气砂敏感因子"放大了气水差异,通过"气砂敏感因子"反演预测区域含气性,在松辽盆地近源、小扇体致密储层预测中取得了较好效果,部署的开发水平井获得高产。(本文来源于《CPS/SEG北京2018国际地球物理会议暨展览电子论文集》期刊2018-04-24)
敏感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2015年5月20日广东省一次大范围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ECMWF集合预报产品选出了预报好和差的成员,对比分析了环流形势场和物理量场的差异,找出了暴雨敏感因子。结果表明:集合预报能够较好地预报出该次大范围暴雨的环流形势场、降雨分布和量级特征,但对大雨以上量级的精确预报还有较大的误差,主要表现为大雨以上量级空报率最高以及暴雨以上量级漏报率最高。不同集合预报成员对降雨的形势场和大雨以上量级的预报有显着差异。相比暴雨预报能力较差的成员,优选成员对低层风场和低压的发展预报更接近实况,同时在风速、CAPE值、850 hPa温度、850 hPa和925 hPa比湿等物理量场与实况更接近,是该次暴雨的敏感因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敏感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1].蔡生娟,李宏兵,潘豪杰.非均质气藏敏感因子构建及其在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中的应用[C].2019年油气地球物理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姜帅,张亮,李娇娇,郭琳晶,陈芳丽.基于ECMWF集合预报的一次大范围暴雨敏感因子分析[J].广东气象.2019
[3].柴菱.郑氏一号新伤药对大鼠跟腱腱病的防治及对力敏感因子表达的影响[D].成都体育学院.2019
[4].胡晓磐.运动介导力学敏感因子YAP/TAZ对小鼠骨组织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5].杨小林,花可可,李义玲,李太魁.紫色土区土壤质量敏感因子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响应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9
[6].张金平,李香颜.基于敏感因子的河南省小麦干热风风险区划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8
[7].朱丹尼,邹胜章,周长松,李录娟,谢浩.不同城镇功能区岩溶地下水化学敏感因子识别[J].中国岩溶.2018
[8].殷郡伟.捕捉生态课堂的“确定性”——基于课堂“敏感因子”的分析[J].江苏教育.2018
[9].詹学磊,上官朝晖,徐桂彬.输变电工程环境敏感因子智能监测系统研究与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
[10].李宁,李瑞磊,毛永强,陈光宇,初晓雪.松辽盆地近源小扇体致密气砂敏感因子构建及应用[C].CPS/SEG北京2018国际地球物理会议暨展览电子论文集.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