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型浮游生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峡水库,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高通量测序,群落结构
微型浮游生物论文文献综述
刘科赛[1](2019)在《叁峡水库干流和支流库湾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峡水库自蓄水以来,库区内干流和支流水文情势发生改变,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现象,水库中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多样性格局发生了变化。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作为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多数超微型生物无法纯化培养,难以用经典分析方法来研究其生物多样性,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为微生物群落的解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本文以叁峡水库长江干流和神农溪、香溪河支流为研究水域,以其中的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一年的双月采样。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环境样品中小亚基核糖体基因(SSU rRNA)V4区扩增子进行表征,研究了叁峡水库干流及典型支流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组成、演替规律及其多样性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环境因子相关分析,从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比较不同水域中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类群结构差异,以获得影响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类群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研究结果如下:1、2015年叁峡水库长江干流和神农溪、香溪河支流主要物理、化学指标的时空分布规律的结果显示:全年水温变化的时间差异显着,各监测点表层水温在时间变化上具有同步性;Chl a、Cond、ORP、PAR、NO_3-N时空分布上差异显着;pH、COD相对稳定;TN、TP、Turbidity在香溪河支流中随时间变化显着,TN、TP含量变动表现出相同的趋势;NH_4-N在支流中空间变化显着。叁峡水库长江干流以及神农溪、香溪河两条支流库湾呈现富营养化状态,提示香溪河支流和长江干流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前者富营养化程度略高于后者,神农溪支流属于中-富营养化水体。2、分别从门、纲两种水平分析了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5年2-12月调查期间,在长江干流、神农溪和香溪河支流表层水中共检测到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24门47纲104属。门水平上(相对丰度大于0.5%),群落组成的时间变化差异显着而空间分布相似,干流和支流超微型真核群落组成均以隐藻门、绿藻门和硅藻门为主,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主要类群在时间上的演替规律是:由隐藻门、硅藻门、纤毛虫向隐藻门、绿藻门、扭鞘藻门再向隐藻门、硅藻门、纤毛虫的序列演变。在纲水平上(丰度排名前15纲)相对比例高于5%的纲分别为:绿藻纲、Ventrifilosa、黏菌纲、金藻纲、中心硅藻纲,绿藻纲为绝对优势类群,香溪河支流的主要类群组成则更为丰富。3、Alpha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上,群落多样性指数中除ACE指数12月和2月份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外,其他指数月份之间均无显着性差异;在空间上,四个多样性指数没有显着性差异。Shannon指数与酸碱度、溶解氧呈负相关;Richness指数、Chao1指数、ACE指数与溶解氧呈负相关;Simpson指数与酸碱度、溶解氧呈正相关。4、叁峡水库长江干流和2条支流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的时空变化规律显示: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群落具有时间尺度上的分布差异,相邻月份的样品在群落组成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空间尺度上则无显着性差异。5、运用冗余分析(RDA)从空间尺度上研究了长江干流和神农溪、香溪河支流群落结构与环境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主要类群及其环境调控因子并不完全一致。对长江干流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主要类群分布有显着影响的驱动因子是NO_3-N,神农溪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主要类群的环境调控因子是COD、WT;对香溪河支流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主要类群产生显着影响的环境因子主要是WT、Chl a、SD。综合分析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发现,WT是影响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关键要素。(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于佳骏,段钰涵,刘科赛,刘细霞,侯建军[2](2019)在《湖北黄石典型水域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湖北省黄石市典型水域中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多样性,采用18SrDNA扩增片段限制性酶切技术,结合优势类群测序及相关统计学分析,对2015年夏季湖北黄石境内营养程度不同的典型水域(长江,磁湖,青山湖,青港湖)中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的群落组成及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个水域的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多样性有明显差异,多样性随水域营养化程度的增高而降低。优势克隆的测序结果显示,优势类群藻类包括隐藻、绿藻、甲藻,真菌包括隐真菌和壶菌,此外还有纤毛虫及未分类的浮游生物,隐藻在4个水域中都占优势。不同水域的优势类群差别较大。优势类群的种类随水域营养化程度的增加而减少。群落的多样性与总磷呈极显着的负相关。(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吴月[3](2018)在《南北极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环境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在海洋生物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海洋生态系统微食物环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且本身具有非常丰富的多样性,更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增加,南北极气温也出现快速升高的现象,这样不断变化的环境会使得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也会随之发生很大的改变,此外南北极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导致对于极地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的研究相对世界其它海洋少。为了正确认识极地海域的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多样性,了解极地海域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的变化特征以及南北极海域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群落分布的差异及环境相关性,本文利用454高通量测序的第二代分子测序技术,对2012年夏季楚科奇海、南极半岛北端海域的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的多样性,群落结构,以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南极半岛北端海域获得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的6个超群组:不等鞭毛类、囊泡虫、海洋定鞭金藻、有孔虫、海洋绿藻、变形虫界,其中不等鞭毛类、海洋定鞭金藻和囊泡虫类是该区域主要的优势超群,但在不同的样品中群落分布差异显着。优势类群(平均相对丰度>1%)又分为以下14个纲:双并鞭虫目、硅藻纲、中鼓藻纲、硅鞭藻纲、海金藻纲、旋毛纲、甲藻纲、纤毛虫纲、青绿藻clade II、青绿藻纲、定鞭藻纲、丝足虫纲、Discosea、隐藻纲。各个纲在群落分布差异巨大,其中沟鞭藻纲和海洋定鞭藻纲为该海域优势纲,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13.45%和13.87%。营养盐尤其是铵盐和磷酸盐以及盐度对南极半岛北端海域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多样性起重要作用。(2)对楚科奇海海域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的研究发现:相对丰度大于1%的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有6个纲,分别为金藻纲、沟鞭藻纲、中鼓藻纲、青绿藻clade II、旋毛纲和银耳纲,其中自养型微微型浮游植物约占85.2%%,具有绝对优势。硝酸盐对于楚科奇海海域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有重要作用。异养型的旋毛纲以自养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为食,在群落分布上会受到金藻纲、青绿藻clade II纲和中鼓藻纲一定的影响。(3)对比南北极的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发现在两个海域的群落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和相同点:海洋不等鞭毛类均为两个海域的优势类群,且相对丰度都很大,南极半岛北端海域平均相对丰度为40.02%,北极楚科奇海为38.90%;但属于海洋不等鞭毛类的纲在分布上差别很大:南极半岛北端海域发现海洋不等鞭毛类有双并鞭虫目(平均相对丰度2.9%)、硅藻纲(9.21%)、硅鞭藻纲(8.98%)、海金藻纲(4.46%)、金藻纲(0.23%)、中鼓藻纲(2.02),海洋不等鞭毛类的纲平均相对丰度在南极半岛北端海域均小于10%;而在北极楚科奇海主要为金藻纲(36.40%)、中鼓藻纲(2.42%),双并鞭虫目、硅藻纲、硅鞭藻纲、海金藻纲的相对丰度均小于0.02%;海洋绿藻作为楚科奇海的第二大优势类群,但在南极半岛北端海域分布较少(平均相对丰度5.45%);海洋定鞭金藻在南极半岛北端海域是优势类群,分布广泛,但在楚科奇海海洋定鞭金藻只占0.01%;有孔虫在两海域均有发现,但相对丰度都不大,南极半岛北端海域有孔虫相对丰度为1.37%,而北极楚科奇海为0.98%;囊泡虫在北极楚科奇海相对丰度为8.98%,远小于南极半岛北端海域(25.99%);真菌广泛分布在楚科奇海,是该海域的第四大优势类群,但在南极半岛北端海域并未发现真菌的存在;变形虫界在楚科奇海只占据0.05%,在南极半岛北端海域相对丰度大于1%。(4)南极半岛北端海域(平均香农指数为4.72,平均辛普森指数为0.07)的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的多样性高于楚科奇海(平均香农指数为3.09,平均辛普森指数为0.19)。(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8-06-30)
程传东,赵淑江[4](2018)在《舟山东极海域冬、夏季微型真核浮游生物优势种相关环境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加深对舟山东极海域微型真核浮游生物优势物种与相关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相关性的了解。于2016年6月和2017年2月采取夏季和冬季两季海水样品。通过过滤滤膜收集海水中3~20μm的浮游生物。基于18S r 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得到相关数据,并利用SPSS17.0相关性分析探讨海洋生态因子与微型真核浮游生物之间的关系。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在各个站位之间不尽相同,但都主要包括Cryptomonadales、Ciliophora、Ascomycota叁大优势物种。SPSS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情况与所在站位的环境因子息息相关,夏季优势物种主要由Ascomycota、Ciliophora组成,冬季优势物种主要由Cryptomonadales组成。(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8年05期)
姜歆,柯志新,向晨晖,李佳俊,谭烨辉[5](2018)在《大亚湾夏季和冬季超微型浮游生物的时空分布及环境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流式细胞法,于2015年夏季(7月)和冬季(12月)对大亚湾超微型浮游生物(聚球藻、超微型真核藻类和异养细菌)的时空变化及环境调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夏季聚球藻、超微型真核藻类和异养细菌的丰度分别为(44.56±46.26)×10~3 cells·m L~(–1)、(3.00±4.50)×10~3 cells·m L~(–1)和(12.31±7.54)×10~5 cells·m L~(–1),冬季的丰度分别为(12.48±3.96)×10~3 cells·m L~(–1)、(0.78±0.71)×10~3 cells·m L~(–1)和(3.83±1.39)×10~5 cells·m L~(–1)。超微型浮游生物的丰度呈现为夏季高于冬季,受到温度、溶解无机氮组成和透明度的影响。夏季表层丰度明显高于底层,但冬季表底层无明显差异。在水平分布上,夏季湾内高营养盐基本对应高丰度,但石化区附近(S3站)营养盐高丰度却较低,范和港(S1站)低营养盐丰度却较高;湾口和湾外区主要受到外海水的影响,超微型浮游生物的3个类群丰度均较低。在沿岸流、海水垂直混合、外源营养盐输入等多个因素共同影响下,冬季湾中部和大鹏澳附近的聚球藻丰度较高,超微型真核藻类在湾口和范和港丰度较高,异养细菌在湾内和湾西部丰度较高。两个季节超微型真核藻类和异养细菌呈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沈丽新,王思鹏,梁春玲,张化俊,王凯[6](2018)在《叁门湾微型浮游生物丰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粒径小于20μm的微型浮游生物能迅速响应海洋环境变化,因而在海洋环境监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应用流式细胞技术研究了叁门湾表层与底层海水中微型浮游生物(包括细菌、聚球藻、微型真核生物以及病毒)丰度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微型浮游生物丰度与水体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叁门湾海域微型浮游生物丰度范围:细菌,6.98×10~5~9.84×10!6 cells/mL;聚球藻,1.10×10~3~3.71×10~4 cells/mL;微型真核生物,1.04×10~3~3.75×10~4 cells/mL;病毒,1.01×10~6~3.47×10~7 mL~(-1)。夏、秋两季表层微型浮游生物丰度均高于底层;秋季细菌、聚球藻和病毒丰度低于夏季,但微型真核生物丰度高于夏季;温度是造成微型浮游生物丰度季节差异的主要因素。微型浮游生物丰度的水平分布在夏季无显着规律,但秋季表底层均由内湾向外湾递减。秋季,除底层的细菌外,微型浮游生物丰度水平分布与pH和盐度呈显着负相关,同时与亚硝氮、硝氮、铵氮、叶绿素a呈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乔玲,于杰,李迎,甄毓,米铁柱[7](2018)在《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的荣成扇贝养殖区微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011年7月荣成八河扇贝养殖区和楮岛扇贝养殖区中微型浮游生物群落组成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上,2个样品中共检测到22个纲,其中海金藻、硅藻、绿藻、甲藻和隐藻是主要类群,多形微眼藻和抑食金球藻的18SrDNA相对丰度较高;在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上,2个样品中共检测到16个门,在八河扇贝养殖区18SrDNA相对丰度较高的浮游动物是软体动物、有孔虫和纤毛虫,而在楮岛扇贝养殖区则是环节动物的18SrDNA相对丰度较高。结果表明,荣成扇贝养殖区有暴发褐潮的可能,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张莉,林佳宁,张远,王书平,张晓娇[8](2018)在《ITS高通量测序研究黄海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多样性及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型真核浮游生物是海洋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黄海水环境样本的标记基因ITS进行Illumina高通量测序,探讨了黄海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并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基于标记基因ITS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可获得较丰富的真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种类,其中真菌OTUs>浮游植物OTUs>浮游动物OTUs,真菌reads数>浮游动物reads数>浮游植物reads数.(2)不同水域微型浮游生物的物种丰度及多样性程度不同,Ace指数及Chao1指数表现为南黄海>北黄海>东海北部>冷水团,Simpson指数及Shannon-Wiener指数表现为东海北部>北黄海>南黄海>冷水团,冷水团水域的物种丰度及多样性最低.(3)随着温度的升高,真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reads数、OTUs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随着盐度的增加,真菌的reads数、OTUs升高,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reads数、OTUs下降,其中浮游植物的reads数、OTUs显着下降(P<0.05);在北纬30°~40°范围内,随着纬度的升高,真菌、浮游动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上升,而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下降;与海岸线的距离越大,真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越低.本研究首次以ITS为扩增子高通量测序研究海洋微型真核浮游生物,丰富了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的认识,揭示了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该海域研究的可行性,为其他海域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的研究提供了借鉴.(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李汝伟[9](2017)在《浙江近海海域超微型浮游生物类群的生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了浙江近海海域超微型浮游生物的时空生态分布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于2014年11月(秋)、2015年1月(冬)、2015年5月(春)和2015年7月(夏)连续4个季节采集了浙江近海海域表层海水样品,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对样本浮游病毒、异养细菌及超微型浮游植物丰度进行检测,对其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做了分析。浮游病毒和异养细菌的分析结果表明,从水平分布来看,4个季节中浮游病毒、异养细菌丰度均为宁波、沈家门、岱山等近岸站位的丰度低,远陆海域东极与枸杞站位的丰度高。从季节变化来看,浮游病毒、异养细菌丰度的季节分布特征均为夏>春>秋>冬,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春、夏、秋、冬4个季节,浮游病毒丰度和异养细菌丰度均表现出显着正相关。浮游病毒丰度在春、秋、冬季节均与病毒/细菌比值(VBR)为显着正相关关系;夏、秋季节均与盐度表现为显着正相关;春、夏季节均与总磷显着负相关;春季分别于与溶解氧、pH、化学耗氧量(COD)显着正相关。异养细菌在春、夏季节与溶解氧为显着正相关,冬季与溶解氧显着负相关;春、夏季节与总磷显着负相关;秋、冬季节均与盐度、温度显着正相关;冬、春季节均与COD显着正相关。对超微型浮游植物的分析结果,从水平分布来看,在4个季节中超微型浮游植物丰度均为宁波、岱山、沈家门沿岸站位的丰度低,远陆海域东极与枸杞站位的丰度高。从季节变化来看,原绿球藻的变化特点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聚球藻的变化特点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超微型真核浮游植物的变化特点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原绿球藻、聚球藻、超微型真核浮游植物均与pH显着正相关;秋季,原绿球藻、聚球藻、超微型真核浮游植物均与温度显着正相关;冬季,聚球藻、超微型真核浮游植物均与盐度显着正相关。春季,原绿球藻与总磷、氨氮显着负相关;夏季,超微型真核浮游植物与总磷显着负相关,与氨氮显着正相关;冬季,聚球藻、超微型真核浮游植物与COD显着正相关。本研究表现为近岸站位超微型浮游生物丰度普遍较低,远陆海域站位丰度高的分布特征。长江等河道输沙量大及人类生产生活等影响要素明显,海区水质混浊,透明度不高,会制约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使得近岸初级生产力并不高,间接上也限制了噬藻体和异养细菌的生长繁殖。超微型浮游生物的丰度基本为夏季高,冬季低。分析结果表明,夏季水温升高,太阳辐射强烈,陆源输入带来丰富的营养盐,有利于超微型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使超微型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冬季的低水温限制了超微型浮游生物的生长。(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大学》期刊2017-04-01)
马玉,汪岷,夏骏,宫政,宋雪[10](2016)在《秦皇岛褐潮期超微型浮游生物丰度及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秦皇岛作为中国北方重要水产养殖基地,年年爆发褐潮,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针对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浮游病毒和浮游细菌叁大类群,进行了褐潮前中2个时期丰度和群落结构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本研究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对褐潮前期和褐潮中期秦皇岛近岸海域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浮游细菌和浮游病毒的丰度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病毒宏基因组技术、18SrDNA V9区和16SrDNA V4~V5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超微型浮游生物各个类群进行多样性研究。研究发现,褐潮中期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丰度平均值为27.50×103个/mL,浮游细菌丰度平均值为1.97×105个/mL,浮游病毒丰度平均值为9.65×105 VLP/mL。褐潮中期藻类DNA病毒含量提高(20.30%);不等鞭毛虫门为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主要优势类群;变形菌门为浮游细菌主要优势类群。海水生态系统中超微型浮游生物的多样性及丰度对褐潮的发生具有较高敏感性,未来,针对海洋超微型浮游生物的研究,对进一步了解褐潮机制和寻求褐潮消解方法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微型浮游生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讨湖北省黄石市典型水域中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多样性,采用18SrDNA扩增片段限制性酶切技术,结合优势类群测序及相关统计学分析,对2015年夏季湖北黄石境内营养程度不同的典型水域(长江,磁湖,青山湖,青港湖)中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的群落组成及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个水域的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多样性有明显差异,多样性随水域营养化程度的增高而降低。优势克隆的测序结果显示,优势类群藻类包括隐藻、绿藻、甲藻,真菌包括隐真菌和壶菌,此外还有纤毛虫及未分类的浮游生物,隐藻在4个水域中都占优势。不同水域的优势类群差别较大。优势类群的种类随水域营养化程度的增加而减少。群落的多样性与总磷呈极显着的负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型浮游生物论文参考文献
[1].刘科赛.叁峡水库干流和支流库湾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多样性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9
[2].于佳骏,段钰涵,刘科赛,刘细霞,侯建军.湖北黄石典型水域超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多样性研究[J].生态科学.2019
[3].吴月.南北极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环境相关性分析[D].上海海洋大学.2018
[4].程传东,赵淑江.舟山东极海域冬、夏季微型真核浮游生物优势种相关环境因子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
[5].姜歆,柯志新,向晨晖,李佳俊,谭烨辉.大亚湾夏季和冬季超微型浮游生物的时空分布及环境调控[J].生态科学.2018
[6].沈丽新,王思鹏,梁春玲,张化俊,王凯.叁门湾微型浮游生物丰度的时空变化特征[J].海洋学报.2018
[7].乔玲,于杰,李迎,甄毓,米铁柱.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的荣成扇贝养殖区微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8].张莉,林佳宁,张远,王书平,张晓娇.ITS高通量测序研究黄海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多样性及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2018
[9].李汝伟.浙江近海海域超微型浮游生物类群的生态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7
[10].马玉,汪岷,夏骏,宫政,宋雪.秦皇岛褐潮期超微型浮游生物丰度及多样性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