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英语长篇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叙事艺术
英语长篇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张宁[1](2018)在《英语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的叙事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追风筝的人》是一本英语长篇小说,主要叙述的内容是叁对父子之间的命运纠葛。可以说《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赛尼最为瞩目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享有较高的声誉。该文将针对英语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进行详细的分析,其目的是研究出小说中重复叙事艺术与镜像叙事艺术的价值,以便于站在客观的角度,深刻的针对英语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进行详细的分析。(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8年16期)
张金艳[2](2014)在《论现代英语长篇小说象征主义手法——《追风筝的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追风筝的人》是由阿富汗流散文学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创作的一篇长篇小说,故事是关于男孩阿米尔儿时背叛伙伴,而后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和自责,之后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醒悟与自我救赎。风筝这一意象在文章中前后呼应,对小说结构起到了收束的功能;这一象征手法的运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空间叙事维度,作者从边缘作家融入了美国主流社会而得到身份认同的成绩,在阿富汗和美国的双重语境下得到认可,适应了当代小说家在全球化语境下写作的客观要求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4年24期)
顾向阳[3](2014)在《口头报告在英语长篇小说欣赏课上的实效性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口头报告是一种能有效锻炼英语学习者语言组织和交际能力的教学方式,它在英语长篇小说欣赏课的运用符合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提高英语文学和语言综合素质的要求,能为英语专业文学课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有价值的参考。(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中旬刊)》期刊2014年09期)
吕超[4](2013)在《论英语长篇小说中的“老上海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所要论述的"老上海人"和时下流行的定义略有不同,涵括20世纪前期活跃在这座城市里的各色人等。从域外文学的描述来看,"老上海人"主要分为叁种类型:其一,作者所认为的上海原住民(土着),即生活在上海的中国人,对于域外作家而言,他们习惯将所有在该城市的中国人都视为上海人,有着大而化之的倾向;其二,普遍意义上的外国人(外族),包括游客、(本文来源于《文贝: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期刊2013年Z1期)
邱畅[5](2013)在《纳博科夫英语长篇小说中俄国流亡知识分子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博科夫在他的英语长篇小说中塑造了各种类型的流亡者形象,其中尤以俄国流亡知识分子的形象最为突出。这些流亡知识分子从俄国流亡到西欧各个国家,经历着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种种不适应,呈现出形色各异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这些流亡者的经历不仅与纳博科夫的人生经历契合,而且反映了处于社会边缘的流亡知识分子对故国和自由的渴望。(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辑刊》期刊2013年04期)
张金艳[6](2012)在《当代英语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的空间叙事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借助空间叙事理论对当代英语小说《追风筝的人》进行分析。从空间叙事功能、空间叙事的基本单位,以及这部小说的空间外围问题的角度来一一说明这部小说在空间叙事技巧的作用下所呈现出来的整体效果。(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2年15期)
资云南[7](2009)在《浅谈本科阶段英语长篇小说的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英美文学是我国英语专业本科阶段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作为一个学科,我国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艰苦卓绝的研究。然而,作为一门课程,英美文学却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很少有学者研究如何教授这门课程中最难教的长篇小说。本文以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的教学为基础,探讨英语长篇小说的教学。(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9期)
吕超[8](2008)在《比较文学视域下的城市异托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在比较文学的视域下,借鉴异托邦、城市文化、形象学、后殖民等理论,建构城市异托邦的研究范式,重点论述城市异托邦的生成机制和研究范畴,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西方文学,特别是英语长篇小说中老北京和老上海的形象。老北京和老上海采用学界常用的称谓,时间范围对应20世纪前半期。全文除导论和结语外,分为六章,前叁章侧重理论辨析,后叁章主要剖析案例。第一章论述城市异托邦的理论谱系。比较文学形象学在研究异域文学形象时,经常套用乌托邦理论,但是无论从词源学,还是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乌托邦都是指现实中不存在的地方。比较而言,异托邦才是现实存在的,而又不同于“自我”的“他者”空间。此外,人类的空间体验也不是均质的,而是因地域、城市的不同有着各色差异,因而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形象整体研究难免会有顾此失彼的缺陷。考虑到城市是异托邦的代表形态之一,比较文学形象学应拓宽理论思路,扩展研究对象,把城市异托邦(城市的域外文学形象)作为突破口之一。第二章阐述城市异托邦的生成机制,主要包括期待视野、亲身体验和文本表述叁个部分。一般而言,人们主要是通过文本、图像等材料间接接触异域城市,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及社会集体想象物深深制约着他们对异域情调的想象。对于亲身体验城市异托邦的作家而言,他们则通过漫游城市街道、观察城市风貌等方式来搜集异质文化元素。在文本表述的阶段,作者往往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借助“城市间性”将感受到的城市异托邦以文学的形式描述出来。第叁章分析城市异托邦的研究范畴,分为精神、空间、市民叁个层面。精神层面是核心内容,它通过空间和市民两个可见层面表现出来,可以分为正面、反面、中性叁种基本特征;空间层面主要指作品中描述的异域城市文化景观和整体性的空间布局;市民层面则指生活在城市中人的社会行为,就文化身份而言,他们可划分为土着(原住民)、外族、“文化杂种”叁种类型。第四章论述20世纪之前西方文学中的北京和上海形象,为全文增加了历史的深度。在马可·波罗时代,汗八里被视为人间的黄金天堂,西方中世纪晚期的世俗欲望在此得到传奇般映现。新航路开辟之后,一批批传教士来到北京,向西方描述了一座“希望之城”。然而当欧洲的启蒙思潮退去,晚清的京师开始沦为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巴比伦”,并逐渐退化成黑暗东方的堕落中心。开埠后的上海很快从一个小“混血儿”身份发展成为“世界第五大城市”,在西方文学中的形象也越来越暧昧,从充满生机的通商口岸演变为妖冶的“恶之花”。第五章主要分析英语长篇小说中的老北京,兼论这座城市在当时西方文学中的代表性精神特征。20世纪前期的老北京依然保存着梦幻般的古都余韵,因世界大战而迷惘的西方作家纷纷来到这里,试图寻求失落的精神家园。与此相呼应,此时的北京则成为西方作家内心空间的隐喻。在英语长篇小说中,老北京的迷人魅力主要通过古老的文化景观和内向封闭型的空间格局体现出来,城市空间体现出严格的等级差异,并充斥着管制跨文化交流的力量。在小说中,老北京的原住民大多是质朴而谦逊的,体现着古老东方的优秀品质;外族人则大多异常迷恋老北京的城市景观和文化氛围;异质文化间碰撞的最终结果往往是中国传统文化吸引、约束甚至战胜了外来西方文化。第六章主要分析英语长篇小说中的老上海,兼论这座城市在当时西方文学中的代表性精神特征。20世纪前期的老上海是一座畸形繁荣的城市,有着“东方的巴黎”、“西方的纽约”、“冒险家的乐园”等称谓。与中国作家笔下常见的摩登上海形成鲜明对比,此时西方文学中的上海则是混乱、堕落的城市。英语长篇小说很少描写老上海的声光化电、高楼大厦等现代景观,反而关注落后、脏乱的角落,租界与华界的空间杂糅景象隐喻了一座“马赛克城市”。在小说中,老上海原住民的形象大多是狡黠而残暴的;外族人则大多被描述为冒险家式的人物,他们在这座充满诱惑的城市中终日淘金发财、寻欢作乐、放纵欲望;异质文化间碰撞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外来西方文化腐蚀、约束甚至冲垮了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结语指出,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之间,城市异托邦的具体形象可能千变万化,但最基本的面孔却只有两副:其一,该城市的文化与叙述者所属城市的文化以相异性为主;其二,该城市的文化杂糅了叙述者所属城市的文化,体现出较多的相似性。英语长篇小说中的老北京与老上海形象分别是城市异托邦两副面孔的典型代表:对于他者(西方作家)而言,作为异托邦的老北京体现出更多的相异性,作为异托邦的老上海则体现出更多的相似性。(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邹海仑[9](2006)在《《时代》周刊评出100本英语最佳长篇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时代》周刊于2005年10月评选出了自1923年以来世界100本最佳英语长篇小说。虽然编辑们本身也承认这个名单有挂一漏万之嫌,但无疑这个名单反映了相当数量的美国知识分子的一般看法,因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将这一名单介绍如下。(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动态》期刊2006年01期)
英语长篇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追风筝的人》是由阿富汗流散文学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创作的一篇长篇小说,故事是关于男孩阿米尔儿时背叛伙伴,而后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和自责,之后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醒悟与自我救赎。风筝这一意象在文章中前后呼应,对小说结构起到了收束的功能;这一象征手法的运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空间叙事维度,作者从边缘作家融入了美国主流社会而得到身份认同的成绩,在阿富汗和美国的双重语境下得到认可,适应了当代小说家在全球化语境下写作的客观要求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英语长篇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张宁.英语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的叙事艺术[J].海外英语.2018
[2].张金艳.论现代英语长篇小说象征主义手法——《追风筝的人》为例[J].海外英语.2014
[3].顾向阳.口头报告在英语长篇小说欣赏课上的实效性运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
[4].吕超.论英语长篇小说中的“老上海人”[J].文贝: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2013
[5].邱畅.纳博科夫英语长篇小说中俄国流亡知识分子形象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3
[6].张金艳.当代英语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的空间叙事解析[J].海外英语.2012
[7].资云南.浅谈本科阶段英语长篇小说的教学[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
[8].吕超.比较文学视域下的城市异托邦[D].上海师范大学.2008
[9].邹海仑.《时代》周刊评出100本英语最佳长篇小说[J].外国文学动态.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