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心得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心得

刘梅(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江西抚州344000)

【中图分类号】R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

【摘要】中国医药学是在古代哲学思想影响和对古代自然科学的渗透下,历经数千年的历史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传统医学,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它的内容或思维方法,都有其独特性。《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最基础课程之一,是构筑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必修课程,亦是中医各临床学科的基础性理论指导,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其能够较快地掌握中医思维方法,并正确引导学生进入中医学的殿堂,以及如何提高中医课程的教学质量,这些都是摆在中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对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赘述一些粗浅看法。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心得1.转变思维方式中医需要按照自身学习传授发展规律独立发展,正如何裕民所说“中医学的发展,既要遵循科学技术的一般规律,也应考虑中国文化的走向,以及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迁,这就是按中医自身规律来发展中医。”《中医基础理论》是学生进入中医殿堂的入门课。是中国传统医药学在形成过程中所奠定的有自己特殊内涵和特点以及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医学。中医基础课教学必须要求教师在课堂准确地阐释并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其中特殊内涵,才能正确地把握中医理论这个现代历史条件下特殊学科的含义。才能够准确地运用中医学中特殊的方法,去认识中医固有的疾病学、药物学和临床治疗学。现在所面对的初学者,从一入小学即接受的现代科学知识的教育,认识论和方法论完全是现代科学的基础知识,进入大学后接受传统科学的学习,采用完全陌生的方法去认知,并且要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其中的道理,这样“入门”首先就成了一道难关。这就要求基础课全体教师在全面把握教学大纲和讲义的基础上,开动脑筋,想尽办法,把传统的理论与现代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手段、现代教学工具结合起来,更正确,更准确地表述传统中医理论的基本概念。使学习者精确地领悟中医古人和中医古书中所表达的含义,把握其中的思想观点和思维方法。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迅速换“数理化脑袋”为“中医脑袋”十分重要。实践证明,闯过这一关者,只要继续努力,前面即是坦途。2.激发学习兴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挖掘他们的自身潜能。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

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产生兴趣的首要因素,学生只有在真正了解学习目的和学习价值之后,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全力以赴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要提高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第一节绪论课至关重要。在介绍中医的悠久历史、对人类的贡献、在世界享有的盛誉时,常能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奋发进取的动力。在“疠气”一节中引入了流行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的资料。同时,还将疠气学说与SARS进行了链接,通过对其发病原因、传染途径、传播方式、临床表现的研究,将其归属于中医学“时邪致病”、“疫疠之气”等范畴。以前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总觉得“疠气”遥不可及,而SARS的引入,使学生认识到中医学既传统古老,又富有现代气息.而中医药治疗SARS的成功经验,无疑会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激情.3.结合病案讨论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开设的时间大多在第一学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尚有欠缺,要真正透彻领会深奥而抽象的中医理论知识,并非易事。加之中医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的学科,其理论知识来源于临床实践,因此,在教学中若能巧用案例来说明,则可使抽象的内容更形象具体,深奥的内容更浅显易懂。

例如“肺主气、司呼吸;主肃降、通调水道”,学生对前者容易理解,而对后者就很难理解。此时,如果插入病案讨论,这一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可用风水证的典型病例让学生讨论:6岁患儿,感冒一周后出现咳嗽气喘,恶寒无汗,面目浮肿,小便量少,舌苔白滑脉浮紧,小便检查:肉眼血尿,蛋白+++。对上述症状逐一讨论,从中找出咳喘、无汗、浮肿、尿少等症状之间的有机联系,即:外邪束表,肺气失宣则恶寒无汗;肺气上逆则咳嗽气喘;肺失宣降,水道不通则面目浮肿,小便量少;寒邪外束则舌苔白滑,脉浮紧,再结合西医对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描述:患儿的面目浮肿,小便量少,血尿和蛋白尿等,是由于上呼吸道感染,使肾小球发生变态免疫反应而出现炎症,这与中医的肺主肃降、通调水道的理论相类似。学生通过讨论、比较,很快就理解了肺主肃降、通调水道这一难点问题。实践证明,感性材料越完善、越丰富,形成的表象就越清晰,概念的形成就越顺利。

4.早期临床实践教育心理学认为,概念的获得依赖于适当的经验。中医与现代医学区别在于中医理论直接根源于临床实践,而不是实验室。在古代,中医不分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其通过理论对实践进行指导,反过来实践又进一步完善理论,因此—452—只有经常从事临床实践才能真正体会中医理论的正确性与科学性。现代医学的感性知识可以在实验室获得,其各门基础课均由理论讲授与实验两个部份组成,符合学习的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基本心理过程。中医的感性知识只能从临床实践中获得。但目前中医的临床教学却采用现代医学教学模式,主要集中在大学阶段后期进行。对于刚入学第一学期开设的中医基础理论,学生还没有机会接触临床,教师授课从书本到书本,枯燥乏味,学生难以理解。况且中医基础理论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对临床诊疗过程的直接描述,对于没有中医临床感性认识的高中毕业生来说,非常陌生。“边理论,边实践”教学法,尽管在培养人才的数量上十分有限,但却非常符合中医学的特点。学生在对中医具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知识,不仅学习效果好,而且有利于激发兴趣。故在中医教育的早期阶段,应安排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由专门的老师面对实际病人,结合课堂理论的学习对临床诊疗过程进行讲解,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知识,从而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中医思维方法,最终让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教材中的各种概念和内容,达到教学效果。

总之,“学无定法,教无定规”,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作为教师需要掌握教材的特点和规则,明确教学目标,学习和吸收现代教学思想,更新教育方法,遵循教育规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踏踏实实掌握基本知识,真正做到教学目标落实,学生思维到位,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标签:;  ;  ;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心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