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企业化改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企业化
企业化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张鑫[1](2010)在《浅谈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企业化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步伐的加快,国内开始重视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对企业单位先进激励机制和目前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上存在的弊端的全面剖析,探索将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员工激励机制引入到高校辅导员管理之中,通过科学的薪酬设计、有效的绩效考核等,建立适合高校辅导员发展需要的激励机制。(本文来源于《消费导刊》期刊2010年05期)
张兵[2](2009)在《税收征管组织企业化改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税收研究领域,学术界、理论界和实践界对税制、税收政策、税收征管以及税务公务员建设的研究可以说汗牛充栋,林林总总,形成了一个研究“丛林”景观。但遗憾的是,对税收征管组织建设和变革的研究却是一个相对的“迷失的角落”,尤其是现行税收征管组织不尽优化和一定程度的“组织失灵”,这为论文研究提出了现实需求。从宏观上看,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作为典型行政组织的税收征管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税收征管组织既要适应政府改革背景,又要适应公共财政体制与税制改革背景。从微观上看,依照税收征管的客观规律,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依托和利用信息技术,完善税收征管组织体系、提高管理效能、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纳税服务,已成为税收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前,税务系统正在建设功能齐全、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的信息管理系统。这样的情况下,对税收征管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征管业务“流程化”,二是管理手段“信息化”,叁是纳税服务“高效化”。因此,以创新的思维、改革的方法,积极适应和把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税收征管新格局的发展要求,努力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高效税收征管组织体系,是当前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重要内容。“税收征管组织的企业化改造”命题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更具现实意义。目前很多专家学者对税收征管组织机构进行了颇多有意义的研究,但所做分析主要是从征税权、征税成本入手进行研究。而从组织的角度研究征管组织,不仅可以弥补研究的“缺失”,而且可以很好地把以上宏观、微观两个方面与税收工作实际相结合。我国税收征管组织体系建设的实践急需理论指导,尤其要学习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税收征管组织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对此,理论界、产业界(纳税人)和税务行政当局颇为关注。但从理论研究来看,我国尚无基于组织结构本身研究税收征管组织体系的系统论着,本论文研究将力图填补这一理论研究空白。论文沿着“征管组织变革的模式→征管组织变革对企业化改造的战略选择→征管组织企业化改造的设想”这样一个基本研究思路,通过理论构建、典型分析、提出方法叁大部分,对税收征管组织的企业化改造进行系统性阐述。论文共分7章,基本框架为:第一部分是理论构建,包括论文第1章、第2章和第3章。这一部分是整个论文研究的基本支撑。具体来讲,第1章主要介绍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假设、范式与方法、体系结构等;第2章对国内外税收征管组织变革进行了文献综述,并综合各方面研究的成果,提出税收征管组织的变革的国际趋势和应重点关注的问题;第3章则根据经济体制变化,对税收征管组织的变革模式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以行政化为取向的封闭型模式和以企业化为取向的开放型模式,并分析了两种模式各自的优缺点,指出了我国税收征管组织变革的方向。第二部分是典型分析,主要内容为论文第4章。本部分是本文的立论部分,基于新公共管理视角,鲜明地提出我国税收征管组织变革的战略选择——企业化改造。第4章分析了选择企业化改造的决定性因素,包括演进趋势、问题分析、驱动条件等,从我国建国以来的税收征管组织的变革历史进行分析,指出该选择是征管组织与经济社会变革互动的发展趋势,并通过对现行征管组织存在的问题指明企业化改造为正确之远,又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层面研究税收征管组织企业化改造的驱动条件。第叁部分是提出方法,主要包括论文第5、6、7章。第5章研究我国税收征管组织企业化改造的基本框架。在分析税收征管企业化改造原则基础上,提出税收征管组织企业化改造的具体目标取向。重点研究开放型税收征管组织的模式格局改进,包括构建扁平化的征管组织模式和板块化的征管组织格局,进一步研究开放型税收征管组织的结构体系改进问题。第6章研究税收征管组织企业化改造的运行机制,重点从业务流程和绩效管理两个方面对开放型税收征管组织的运行机制作了解构。第7章研究开放型税收征管组织运行中的纳税服务问题:分析税收征管组织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纳税服务与客户关系——征纳关系管理的优化问题,强调以纳税人为本,这也是税收征管组织企业化改造的根本目的所在。本文整个研究的展开都是基于理论创新的初衷而进行的,是围绕建立一个中国特色现代税收征管组织的基本理论框架体系的目的而进行的。本文课题的提出税收征管组织企业化改造本身就具有一定创新性,在研究过程中,本文注重对相关研究成果的取舍扬弃,并试图在构建理论体系上坚持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层面:(1)对税收征管组织的新定义。本文指出税收征管组织虽然在实践方面颇显声势,但理论研究却明显滞后于实践,通过以往研究文献的搜索,并没有发现关于税收征管组织的具体释义,或以税收征管代替税收征管组织,或对税收征管组织的定义不完全,总之缺乏定义的理论概括。通过税收征管概念的演进以及部分研究线索,可以看出传统税收征管组织是为执行国家税收法律而将从事税收工作的人员通过权责和任务的分配,承担税收征、管、查的组织机构。基于这一认识,本文把税收征管组织定义为:税收征管组织是按照国家法定职责,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支撑,以绩效为目标,直接承担税款征收、税收管理、税务稽查、纳税服务和税收法律救济的公共服务组织。这一定义与传统征管组织最显着的区别在于:一是在组织导向上,传统征管组织的组织导向是行政执法需要,新的税收征管组织的组织导向是纳税人需求;二是在组织支撑上,传统征管组织以管理为支撑,新的征管组织以服务为支撑;叁是在组织目标上,传统征管组织以任务完成为目标,新的征管组织以绩效为目标;四是在职能的划分上,传统的征管组织定义中仅认为征管组织具有征、管、查职能,新的征管组织定义则增加了服务职能和法律救济职能。五是在组织性质上,传统的征管组织强调了对国家法律的执行,实际上是将征管组织定性为执法部门。新的征管组织定义在承认执行法律的基础上,将征管组织定位为公共服务组织,从性质上回应了政府部门与管理对象的关系。(2)着力于发展的角度,尝试对税收征管组织变革模式的分类。基于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把我国税收征管组织分为两大类型,即以行政化为取向的封闭型模式和以企业化为取向的开放型模式。以行政化为取向的封闭型模式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初期相适应,其突出特征是征管组织结构的设计以税务机关为本,强调税务机关的管理地位,从税务机构本身行政管理的需要出发,较少考虑外部管理对象即纳税人需求的充分性,在征收管理上实行税收专管员的“外出下户、分散征收”,整体表现出封闭型管理,是一种行政化(官僚化)的组织结构模式。以企业化为取向的开放型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它以纳税人为本来设计税务组织结构,将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看作是平等互利的关系,尊重纳税人的权力,强调服务与管理并重,努力使税务管理工作适应各类不同的纳税人。(3)税收征管组织企业化改造是模式选择的基本方向。税收征管组织和企业虽是两种不同的组织,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存在相互对立或相互排斥的关系,因为两者都有投入和产出的问题、两者都有一个如何“生产”的问题、两者都有一个如何管理的问题。税收征管组织的企业化改造,实质是税收征管组织的改制和税收征管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税收征管组织变革模式选择的基本方向。在逻辑动因上,税收征管组织的企业化改造,既有组织体制的内生需求(税收征管资源优化配置的客观选择),又有组织运行环境的外部驱动(政府改革与企业改革互动的结果)。税收征管组织企业化改造的基本含义,是指在税收征管组织在税收管理和向公众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在某些方面和在一定程度上,仿效或借鉴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包括管理理念、组织体制、运作机制、人事行政以及管理方法等,使得税收征管组织可以象企业一样具有市场敏感性和变化适应性,提高税收征管组织的服务水平和信誉度。同时,本文认为,企业化改造并不等于企业化。这里的“改造”一词,暗含“仿”与“适度”两个层面的限定,“仿”意指仿效、参照、借鉴等;“适度”则指在某些方面或一定程度上进行仿效、参照、借鉴。(4)解决机构纵向的多层级问题的核心,是税收征管组织扁平化模式与征管板块化格局。本文认为,在税收征管组织企业化改造中,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模式核心是解决机构纵向的多层级问题。作为省以下的税务机关无论是国税系统还是地税系统,都是一个纵横结合的、完整的税收征管组织体系。把转型期税收征管组织定位为“扁平化模式”,其主要内容就是推行“省对县直线管理”和县(区)局“机关基层一体化”的征管组织结构模式。本文同时认为,核心是要突破按照行政管辖权和预算级次设立征管机构的状况。税收征管组织的板块就是要根据经济税源确定征管组织的布局,根据数据集中程度和数据流向确定税收征管组织的层级。“板块化”的征管组织格局应以板块为主,层级为辅,是扁平化的另一展现形式。税收征管组织的板块化格局有叁种实现方式:一是以现行征管组织机构为基础按照六统一的要求,实行板块化管理;二是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按照税收征管板块,按照分税制要求设置税收征管组织,实施税收征管;叁是在税收征管板块内实行国税、地税合并或合署办公。本文认为,推行税收征管组织板块化格局,实施板块化管理关键是对同一征管板块的统一和规范,避免因多头征管、职能交叉、政策理解差异等原因而导致的税收征管漏洞和矛盾。作为一种开拓性研究,论文研究的缺陷与归纳的创新之处同样突出,由于本人学力、精力所限,本书所尝试搭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只是一个雏形,无论是研究视角、研究工具、研究方法、研究内容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其解释力也需要更多实践资料的检验,尤其是在建立数学分析模型上存在空白,实践分析也略显失之于笼统与肤浅。这些都需要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补充、扩展和完善。(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期刊2009-03-01)
陈宁[3](2007)在《航天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造问题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出发,说明航天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造是必然的趋势。通过与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的比较,从若干不同的侧面指出传统事业管理体制存在着以下一些弊端:即活动的非经济化,主体的国办化,机构的行政化,经费的供给化,资源配置的非社会化,目标的计划化,运行机制的非效率化,管理的非法制化,以及职能范围的扩大化等。航天事业单位要克服这些弊端,必须实行企业化改造,有选择地走向市场,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本文来源于《航天器环境工程》期刊2007年05期)
于丽丽,吴景刚[4](2007)在《浅谈企业化改造农机单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机械化事业的推进,一方面有赖于各级政府的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必须对现有的农机事业单位进行改革,使其能够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业机械化战略的需要。(本文来源于《科技咨询导报》期刊2007年04期)
温正胞[5](2007)在《以企业精神改造高等教育:企业化大学的国际经验与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来自于国家的公共经费日益紧缩的背景下,西方各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在各项资源的争夺上也更为激烈,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开始尝试向企业组织借鉴和学习能有效提高组织效率和竞争力的经验,企业化大学应运而生。这类既保持了大学的学术传统,又整合了企业精神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在市场化生存中所展示出的活力和教训,将会为大学在全新生存环境中的组织转型提供有益的经验。(本文来源于《浙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张然,纪超英[6](2002)在《从新东方看民企成长之烦恼》一文中研究指出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2001年新东方的学生数已达到25万人次,比前年同期增加了10万人次,今天的新东方,早已不是当初的外语补习学校,它声名远播,扩张之势势不可挡。然而,在去年年底新东方的员工颁奖晚会上,面对到场的2000多名教职工,俞敏洪率成立不到一(本文来源于《市场报》期刊2002-05-24)
王春平,张立富[7](2002)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与企业化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企业化是继家庭承包经营之后我国农村的又一次重大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 ,现有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而且能够成为农业企业化的最基本主体。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政社合一的法律地位及主体虚位的特点 ,文章提出了对其实施企业化改造的构想 :合作社与公司制嫁接。文中就农业企业化的配套措施作了进一步阐述。(本文来源于《农业经济问题》期刊2002年02期)
熊京生,任晋秋[8](2001)在《在创新中赢得发展──记首都航天机械公司后勤叁产系统企业化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对国企行政后勤系统的剥离和改组,打破国企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使企业彻底摆脱办社会的沉重负担,轻装前进。但是,要想突破国企的传统体制,必须具备创(本文来源于《航天工业管理》期刊2001年08期)
陈瑞仙[9](2001)在《浅谈农机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机化事业以令人瞩目的速度迅速发展,其中,农机事业单位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面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国家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情况,作为农机化管理部门的农机事业单位必须转变职能,进行企业化改造,承担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速推进农机化进程的历史使命。(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期刊2001年05期)
赵进[10](1999)在《论农机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机械化事业的推进,一方面有赖于各级政府的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必须对现有的农机事业单位进行改革,使其能够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业机械化战略的需要。1 农机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造的必要性1.1 企业化改造是(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1999年06期)
企业化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税收研究领域,学术界、理论界和实践界对税制、税收政策、税收征管以及税务公务员建设的研究可以说汗牛充栋,林林总总,形成了一个研究“丛林”景观。但遗憾的是,对税收征管组织建设和变革的研究却是一个相对的“迷失的角落”,尤其是现行税收征管组织不尽优化和一定程度的“组织失灵”,这为论文研究提出了现实需求。从宏观上看,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作为典型行政组织的税收征管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税收征管组织既要适应政府改革背景,又要适应公共财政体制与税制改革背景。从微观上看,依照税收征管的客观规律,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依托和利用信息技术,完善税收征管组织体系、提高管理效能、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纳税服务,已成为税收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前,税务系统正在建设功能齐全、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的信息管理系统。这样的情况下,对税收征管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征管业务“流程化”,二是管理手段“信息化”,叁是纳税服务“高效化”。因此,以创新的思维、改革的方法,积极适应和把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税收征管新格局的发展要求,努力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高效税收征管组织体系,是当前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重要内容。“税收征管组织的企业化改造”命题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更具现实意义。目前很多专家学者对税收征管组织机构进行了颇多有意义的研究,但所做分析主要是从征税权、征税成本入手进行研究。而从组织的角度研究征管组织,不仅可以弥补研究的“缺失”,而且可以很好地把以上宏观、微观两个方面与税收工作实际相结合。我国税收征管组织体系建设的实践急需理论指导,尤其要学习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税收征管组织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对此,理论界、产业界(纳税人)和税务行政当局颇为关注。但从理论研究来看,我国尚无基于组织结构本身研究税收征管组织体系的系统论着,本论文研究将力图填补这一理论研究空白。论文沿着“征管组织变革的模式→征管组织变革对企业化改造的战略选择→征管组织企业化改造的设想”这样一个基本研究思路,通过理论构建、典型分析、提出方法叁大部分,对税收征管组织的企业化改造进行系统性阐述。论文共分7章,基本框架为:第一部分是理论构建,包括论文第1章、第2章和第3章。这一部分是整个论文研究的基本支撑。具体来讲,第1章主要介绍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假设、范式与方法、体系结构等;第2章对国内外税收征管组织变革进行了文献综述,并综合各方面研究的成果,提出税收征管组织的变革的国际趋势和应重点关注的问题;第3章则根据经济体制变化,对税收征管组织的变革模式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以行政化为取向的封闭型模式和以企业化为取向的开放型模式,并分析了两种模式各自的优缺点,指出了我国税收征管组织变革的方向。第二部分是典型分析,主要内容为论文第4章。本部分是本文的立论部分,基于新公共管理视角,鲜明地提出我国税收征管组织变革的战略选择——企业化改造。第4章分析了选择企业化改造的决定性因素,包括演进趋势、问题分析、驱动条件等,从我国建国以来的税收征管组织的变革历史进行分析,指出该选择是征管组织与经济社会变革互动的发展趋势,并通过对现行征管组织存在的问题指明企业化改造为正确之远,又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层面研究税收征管组织企业化改造的驱动条件。第叁部分是提出方法,主要包括论文第5、6、7章。第5章研究我国税收征管组织企业化改造的基本框架。在分析税收征管企业化改造原则基础上,提出税收征管组织企业化改造的具体目标取向。重点研究开放型税收征管组织的模式格局改进,包括构建扁平化的征管组织模式和板块化的征管组织格局,进一步研究开放型税收征管组织的结构体系改进问题。第6章研究税收征管组织企业化改造的运行机制,重点从业务流程和绩效管理两个方面对开放型税收征管组织的运行机制作了解构。第7章研究开放型税收征管组织运行中的纳税服务问题:分析税收征管组织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纳税服务与客户关系——征纳关系管理的优化问题,强调以纳税人为本,这也是税收征管组织企业化改造的根本目的所在。本文整个研究的展开都是基于理论创新的初衷而进行的,是围绕建立一个中国特色现代税收征管组织的基本理论框架体系的目的而进行的。本文课题的提出税收征管组织企业化改造本身就具有一定创新性,在研究过程中,本文注重对相关研究成果的取舍扬弃,并试图在构建理论体系上坚持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层面:(1)对税收征管组织的新定义。本文指出税收征管组织虽然在实践方面颇显声势,但理论研究却明显滞后于实践,通过以往研究文献的搜索,并没有发现关于税收征管组织的具体释义,或以税收征管代替税收征管组织,或对税收征管组织的定义不完全,总之缺乏定义的理论概括。通过税收征管概念的演进以及部分研究线索,可以看出传统税收征管组织是为执行国家税收法律而将从事税收工作的人员通过权责和任务的分配,承担税收征、管、查的组织机构。基于这一认识,本文把税收征管组织定义为:税收征管组织是按照国家法定职责,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支撑,以绩效为目标,直接承担税款征收、税收管理、税务稽查、纳税服务和税收法律救济的公共服务组织。这一定义与传统征管组织最显着的区别在于:一是在组织导向上,传统征管组织的组织导向是行政执法需要,新的税收征管组织的组织导向是纳税人需求;二是在组织支撑上,传统征管组织以管理为支撑,新的征管组织以服务为支撑;叁是在组织目标上,传统征管组织以任务完成为目标,新的征管组织以绩效为目标;四是在职能的划分上,传统的征管组织定义中仅认为征管组织具有征、管、查职能,新的征管组织定义则增加了服务职能和法律救济职能。五是在组织性质上,传统的征管组织强调了对国家法律的执行,实际上是将征管组织定性为执法部门。新的征管组织定义在承认执行法律的基础上,将征管组织定位为公共服务组织,从性质上回应了政府部门与管理对象的关系。(2)着力于发展的角度,尝试对税收征管组织变革模式的分类。基于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把我国税收征管组织分为两大类型,即以行政化为取向的封闭型模式和以企业化为取向的开放型模式。以行政化为取向的封闭型模式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初期相适应,其突出特征是征管组织结构的设计以税务机关为本,强调税务机关的管理地位,从税务机构本身行政管理的需要出发,较少考虑外部管理对象即纳税人需求的充分性,在征收管理上实行税收专管员的“外出下户、分散征收”,整体表现出封闭型管理,是一种行政化(官僚化)的组织结构模式。以企业化为取向的开放型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它以纳税人为本来设计税务组织结构,将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看作是平等互利的关系,尊重纳税人的权力,强调服务与管理并重,努力使税务管理工作适应各类不同的纳税人。(3)税收征管组织企业化改造是模式选择的基本方向。税收征管组织和企业虽是两种不同的组织,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存在相互对立或相互排斥的关系,因为两者都有投入和产出的问题、两者都有一个如何“生产”的问题、两者都有一个如何管理的问题。税收征管组织的企业化改造,实质是税收征管组织的改制和税收征管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税收征管组织变革模式选择的基本方向。在逻辑动因上,税收征管组织的企业化改造,既有组织体制的内生需求(税收征管资源优化配置的客观选择),又有组织运行环境的外部驱动(政府改革与企业改革互动的结果)。税收征管组织企业化改造的基本含义,是指在税收征管组织在税收管理和向公众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在某些方面和在一定程度上,仿效或借鉴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包括管理理念、组织体制、运作机制、人事行政以及管理方法等,使得税收征管组织可以象企业一样具有市场敏感性和变化适应性,提高税收征管组织的服务水平和信誉度。同时,本文认为,企业化改造并不等于企业化。这里的“改造”一词,暗含“仿”与“适度”两个层面的限定,“仿”意指仿效、参照、借鉴等;“适度”则指在某些方面或一定程度上进行仿效、参照、借鉴。(4)解决机构纵向的多层级问题的核心,是税收征管组织扁平化模式与征管板块化格局。本文认为,在税收征管组织企业化改造中,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模式核心是解决机构纵向的多层级问题。作为省以下的税务机关无论是国税系统还是地税系统,都是一个纵横结合的、完整的税收征管组织体系。把转型期税收征管组织定位为“扁平化模式”,其主要内容就是推行“省对县直线管理”和县(区)局“机关基层一体化”的征管组织结构模式。本文同时认为,核心是要突破按照行政管辖权和预算级次设立征管机构的状况。税收征管组织的板块就是要根据经济税源确定征管组织的布局,根据数据集中程度和数据流向确定税收征管组织的层级。“板块化”的征管组织格局应以板块为主,层级为辅,是扁平化的另一展现形式。税收征管组织的板块化格局有叁种实现方式:一是以现行征管组织机构为基础按照六统一的要求,实行板块化管理;二是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按照税收征管板块,按照分税制要求设置税收征管组织,实施税收征管;叁是在税收征管板块内实行国税、地税合并或合署办公。本文认为,推行税收征管组织板块化格局,实施板块化管理关键是对同一征管板块的统一和规范,避免因多头征管、职能交叉、政策理解差异等原因而导致的税收征管漏洞和矛盾。作为一种开拓性研究,论文研究的缺陷与归纳的创新之处同样突出,由于本人学力、精力所限,本书所尝试搭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只是一个雏形,无论是研究视角、研究工具、研究方法、研究内容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其解释力也需要更多实践资料的检验,尤其是在建立数学分析模型上存在空白,实践分析也略显失之于笼统与肤浅。这些都需要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补充、扩展和完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企业化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1].张鑫.浅谈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企业化改造[J].消费导刊.2010
[2].张兵.税收征管组织企业化改造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
[3].陈宁.航天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造问题初探[J].航天器环境工程.2007
[4].于丽丽,吴景刚.浅谈企业化改造农机单位[J].科技咨询导报.2007
[5].温正胞.以企业精神改造高等教育:企业化大学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
[6].张然,纪超英.从新东方看民企成长之烦恼[N].市场报.2002
[7].王春平,张立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与企业化改造[J].农业经济问题.2002
[8].熊京生,任晋秋.在创新中赢得发展──记首都航天机械公司后勤叁产系统企业化改造[J].航天工业管理.2001
[9].陈瑞仙.浅谈农机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J].农业机械.2001
[10].赵进.论农机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J].农业机械学报.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