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鲁迅的写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余华,非经验,卡夫卡,鲁迅
鲁迅的写作论文文献综述
原帅[1](2019)在《从卡夫卡到鲁迅——论余华小说的“非经验”写作》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60年代人的成长经历影响了余华观察历史的方式。从川端康成到卡夫卡,余华摆脱了生活经验的不足,形成了自己的先锋文学观念和写作风格。他的写作依赖的是"阅读经验"而非"生活经验",他的小说与历史始终保持着"距离感"。进入90年代,余华不断强调卡夫卡的现实感,不断遗憾阅读鲁迅太迟了,阅读资源的变化和他的写作调整密切相关。《活着》《许叁观卖血记》虽然增强了故事性、具象化了哲学思考,但小说的内核依然是先锋文学,余华与历史依然保持着"距离感"。《兄弟》《第七天》取消了"距离感",反而丧失了成熟风格和文本魅力。(本文来源于《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陈思琪[2](2019)在《谈初中语文写作“以读促写”的写作教学模式——以《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为例谈写人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是萧红所作的一篇记述鲁迅生平的回忆性散文。在这篇文章中,萧红以她独特细腻的女性视角,捕捉了许多鲁迅先生生活中的琐事,包括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把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多个片段组合起来,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全篇采用朴素的语言故事般地叙述(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与研究》期刊2019年15期)
张元珂[3](2019)在《作为“中间物”的鲁迅传记写作(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回归本体、范式转变,以及多元景观"文革"结束后,中国进入"新时期"。80年代的思想解放为"鲁迅传"写作预设了较为自由、宽松的文化环境。在学术界,从回到"十七年"到"回到‘五四"等口号的提出,从"向内转"到"性格组合论"等文学理念的深入人心,(本文来源于《传记文学》期刊2019年07期)
戴长海[4](2019)在《作文教学中的多看和多练——有感于鲁迅先生的写作“五字禅”》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及课外阅读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应注重引领学生自读自悟、以读促写,并通过课外阅读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看、多练,通过读写结合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本文来源于《小学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18期)
张元珂[5](2019)在《作为“中间物”的鲁迅传记写作(上)》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传记写作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如今,鲁迅传总量已接近百部。每一个时期的鲁迅传写作都各有特点。本文以对鲁迅传创作史的梳理为线索,以对历史脉络、作家构成、典型文本的解读为重心,不仅从正、负两方面全面总结鲁迅传创作中的经验得失,并旁及考察内含于其中的文人精神变迁史,也从现代传记学理论与实践角度出发,深入研究各时期鲁迅传作者在文体上的实践状况,以为当代鲁迅传创作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来源于《传记文学》期刊2019年06期)
赵依[6](2019)在《一份提纲:关于鲁迅文学精神在青年写作中的缺失》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鲁迅文学精神在当代的延续呈现多元态势,尽管话语结构从结果的另一端总能找到鲁迅无法绕过的价值,相关话题的探讨却一直未能形成主潮与合力,其精神力量和思想难度在当代文学写作的实践过程中被各种力量不断稀释。正如鲁迅当年的苦难转换为话语里的深层内蕴,"90后"作家初登场便以亚文化方式输出的自发性写作延伸了作为文化体验的多维文学生活新样态,(本文来源于《青年作家》期刊2019年01期)
王行升[7](2018)在《例谈文本教学中的写作技法指导——以鲁迅《阿长与〈山海经〉》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中年时期为回忆儿时保姆长妈妈所写的一篇叙事散文。这篇文章中的写作技法均有可学习借鉴之处,诸如欲扬先抑、雕琢细节、详略安排、视角转换、表现手法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写作技法的讲解,可让学生在理解把握文章主旨、赏析语言的同时,逐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学教学参考》期刊2018年34期)
黄梅[8](2018)在《鲁迅杂文与议论文写作的理性思维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作文教学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这里的"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可理解为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也即思辨能力的培养。"理性"写作观日趋成为共识,高中作文文体格局也随之悄然改变,议论文写作教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高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却饱受诟病,"宿构、套作、(本文来源于《中学语文》期刊2018年33期)
张厚刚[9](2018)在《论鲁迅、赵树理、莫言写作身份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写作者身份的建构不仅是作者写作意愿的主动选择,也受到时代语境对作家的规约以及文学自身嬗变内在规律辖制。鲁迅一代小说家"启蒙者"写作身份的建构、赵树理"工农兵"代言人写作身份的自我认同,以及莫言"作为老百姓"写作身份的自我认领,揭示出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写作身份建构的进路。作家写作身份的不同,为他们创作的主题选择、语言表达、修辞风格等,都带来极大的可辨识性。莫言把自己的写作身份定位于"作为老百姓",从而规避了道德崇高化带来的写作束缚,为文学写作的个人化修辞开辟了新的进路。(本文来源于《齐鲁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刘雪宁[10](2018)在《“神”与“人”碰撞出的人性火花——论《补天》与鲁迅的现代历史写作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补天》中,鲁迅用浪漫的笔调向我们描写了女娲创造人之后发生的一系列荒诞却发人深省的故事,全文充满了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自我批判精神。《补天》中完美的神的形象不仅反衬出了人性的黑暗,而且有助于探究人们劣根性产生的原因,对寻找正确的社会引导方式、鼓励人们直面人性、积极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个性解放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鲁迅的写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是萧红所作的一篇记述鲁迅生平的回忆性散文。在这篇文章中,萧红以她独特细腻的女性视角,捕捉了许多鲁迅先生生活中的琐事,包括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把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多个片段组合起来,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全篇采用朴素的语言故事般地叙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鲁迅的写作论文参考文献
[1].原帅.从卡夫卡到鲁迅——论余华小说的“非经验”写作[J].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9
[2].陈思琪.谈初中语文写作“以读促写”的写作教学模式——以《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为例谈写人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
[3].张元珂.作为“中间物”的鲁迅传记写作(下)[J].传记文学.2019
[4].戴长海.作文教学中的多看和多练——有感于鲁迅先生的写作“五字禅”[J].小学教学参考.2019
[5].张元珂.作为“中间物”的鲁迅传记写作(上)[J].传记文学.2019
[6].赵依.一份提纲:关于鲁迅文学精神在青年写作中的缺失[J].青年作家.2019
[7].王行升.例谈文本教学中的写作技法指导——以鲁迅《阿长与〈山海经〉》教学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8
[8].黄梅.鲁迅杂文与议论文写作的理性思维培养[J].中学语文.2018
[9].张厚刚.论鲁迅、赵树理、莫言写作身份的建构[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8
[10].刘雪宁.“神”与“人”碰撞出的人性火花——论《补天》与鲁迅的现代历史写作观[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