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液体论文-李明,宋丽丽,王艳涛,闫冰,马英冲

微量液体论文-李明,宋丽丽,王艳涛,闫冰,马英冲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量液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离子液体,紫丁香醇,溶解,微量热

微量液体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宋丽丽,王艳涛,闫冰,马英冲[1](2019)在《离子液体水溶液中紫丁香醇溶解的微量热》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了298.15~313.15 K 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C_4C_1im]Cl)水溶液中紫丁香醇溶解特性。温度升高,紫丁香醇溶解度增大;随着[C_4C_1im]Cl摩尔分数增大,紫丁香醇溶解度先增大而后减小,[C_4C_1im]Cl摩尔分数为0.134时溶解度最高(3.58 kg/kg,313.15 K)。利用等温微量热仪测量298.15 K [C_4C_1im]Cl水溶液中紫丁香醇溶解热,计算出标准溶解焓和转化焓。结果表明,随着[C_4C_1im]Cl摩尔分数增大,溶解焓减小,转化焓增大。溶解焓和转化焓在[C_4C_1im]Cl摩尔分数为0.134时存在明显转折点,此时溶解热动力学速率常数最大。(本文来源于《大连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杨雪梅[2](2019)在《俯卧位下微量液体冲击试验预测容量反应的有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在短时间内快速输注液体后,若患者每搏输出量(或其替代指标)显着增加(增加≥10%)则表示患者对液体治疗存在容量反应性,可进行容量治疗,使患者得到有效的容量补充。传统容量治疗为快速输注250ml或更多液体来预测容量反应,但短时间内多次进行,可能造成机体的容量超负荷。而微量液体冲击试验因其输液量小,可降低容量负荷试验的风险。目前对俯卧位手术下患者的容量反应性的研究较少,例如胸腰椎后路手术,手术时间长,创口较大,出血较多,在术中进行容量管理需预测患者的容量反应性以准确地判断患者的容量状态。本研究采用微量液体冲击试验,按体重计算容量治疗时的补液量,通过快速输注少量胶体(2ml/kg)引起的每搏量变化的程度来预测给予更多胶体(5ml/kg)的效果。并采用Flotrac/Vigileo系统监测每博量及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将两次容量治疗后采集的每搏量与基线比较,根据每搏量增加是否≥10%进行分组分析,探讨俯卧位微量液体冲击试验预测容量反应的有效性。资料与方法对择期行胸腰椎后路手术的患者,监测并采集参数MAP、HR、SV、SVV、PPV、CI、CO、PI。在麻醉诱导前输液以输注晶体溶液为主。容量治疗采用6%羟乙基淀粉溶液(130/0.4)。采集时点为麻醉诱导前T0(吸氧前);气管插管后5分钟:T1(俯卧位前);俯卧位之后5分钟:T2,为基线(之后立即进行容量治疗);以0.5ml/kg/min的速率输注2ml/kg胶体1min后:T3;以相同速率输注3ml/kg胶体1min后:T4,总计输入5ml/kg胶体。(备注:所有时点采集在手术开始前完成)。试验结束后计算T3、T4时点与T2相比每搏量的变化程度,将患者分为容量反应组和非容量反应组。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患者一般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多个时点的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微量液体冲击试验预测容量反应的能力。P值<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纳入了患者50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其中有6例患者使用了血管活性药物,有3例在两次补液后(T2到T3时点,T2到T4时点)SV的变化程度与10%比较结果不一致,予以剔除。总共有41例顺利进行研究。有容量反应性组有18例。无容量反应性组有2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血流动力学指标在容量反应组,T3和T4时点的每搏量分别与基线相比有显着差异;T2到T3和T2到T4的每搏量变化值有明显差异。且与非容量反应组相比,T3和T4时点的每搏量变化值都较高。而在非容量反应组内,T3和T4时点的每搏量值与T2点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且两时点的每博量变化值无明显差异。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表明小剂量液体预测容量反应性有较高的能力。其他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也在容量治疗前后显示出差异,容量反应组HR、PPV、SV有明显改变。NRs组只有HR有显着变化。俯卧位前后患者的HR、MAP、CO、CI有明显下降。结论俯卧位手术时,采用微量液体冲击试验可以预测患者是否具有容量反应性,部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在两次容量治疗前后的变化也有一定的相关性。俯卧位前后相关血流动力学有一定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刘丰奎,祖文川,周晓萍,刘聪,刘盼西[3](2019)在《大气压液体阴极辉光放电-原子发射光谱法应用于血清中微量锂元素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含锂药剂在用于临床治疗精神疾病时需要对患者血清中锂元素浓度进行监测以在控制正常药效的同时防止锂中毒事故的发生。目前临床医学检验血清中锂元素含量主要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和基于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电化学技术。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技术需要使用乙炔钢瓶和空气压缩机,存在仪器不能便携,对实验室条件要求苛刻等缺点;电化学方法存在电极处理与更换繁琐,分析效率相对偏低等问题。同时,仪器可便携、操作简单且对锂元素分析具有良好分析性能的液体阴极辉光放电-原子发射光谱技术尚未应用于医疗领域血清中锂含量的测定。因此,基于自制便携液体阴极辉光放电-原子发射光谱装置,建立了血清中锂元素的高灵敏度分析方法。系统考察了10~100倍血清样品稀释倍数对血清样品测试的干扰,结果表明,当血清样品稀释20倍以上时,未发现显着的基体干扰,可以较好地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对影响锂元素分析性能的分析谱线、试液酸度等参数进行了系统优化,结果表明671 nm为锂元素最佳测试谱线;试液酸度对锂元素分析的灵敏度和稳定性影响显着,采用1%硝酸(V/V)试液酸度可以保证良好的分析性能。在优化的系统参数和实验条件下,锂元素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为:Ie=7 299ρ_(Li)+400;R~2=0.998 3。当血清样品稀释20倍时,该方法对锂元素的检出限为0.2 mg·L~(-1)。对同一血清样品6次重复测试考察本方法的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将本方法应用于血清标准样品(Trace Elements Serium L-2)中锂含量分析,测定值与证书标称值一致。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好地应用于医疗检验领域实际血清样品中微量锂元素含量的测定。(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9年04期)

薛卓阳,赵美蓉,陈曦,李言,乔沁雪[4](2019)在《基于平行四边形柔性铰链的新型微量液体粘度测量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化学、生物工程、流量计量等领域,微量液体的粘度对工程分析和计算具有重要意义,微量液体粘度测量的方法也在逐渐发展完善。查阅资料发现,目前微量液体测量装置可用于测量粘度值低于150 m Pa·s的微量液体。为了解决微量液体测量装置的粘度测量范围较小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平行四边形柔性铰链的剪切运动的新型粘度测量方法,待测微量液体样本的体积仅为15μL。该方法使用固定在平行四边形柔性铰链上的刚性杆,将刚性杆的探针部分插入液体,在瞬态力的作用下,平行四边形柔性铰链做一维的阻尼振动,带动探针在液体中做剪切运动,由于液体粘滞力,系统的阻尼因数发生变化,液体粘度越大,阻尼因数越大。可以通过标定实验建立二者的关系,实现微量液体的粘度测量。结果表明,此微量液体粘度测量装置的测量范围扩大到了10 m Pa·s~750 m Pa·s,并且相对误差平均为5.8%。证明了该测量装置满足设计的需求,并且能够有效测量微量液体粘度。(本文来源于《传感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孟伟,张宏宝,郝桂喜,徐伟[5](2018)在《含微量元素海藻液体肥在芹菜上的肥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与传统化肥相比,海藻液体肥属于天然肥料,具有便于吸收、肥效良好等优点,但是海藻液体肥在不同作物上体现出来的肥效是存在差异的,这主要是因为农作物类型不同,吸收营养方式也是不同的。本文针对含微量元素海藻液体肥在露地上种植芹菜的肥效进行详细研究。(本文来源于《乡村科技》期刊2018年34期)

张晓方,张同平,段咏欣[6](2018)在《微量纤维素促进石墨在离子液体中剥离的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液相法剥离石墨可制备结构完善性能优异的石墨烯片,为了有效改善直接剥离石墨烯的实际应用价值,人们更加倾向于简单绿色环保溶剂的使用。1-甲基-3-烯丙基咪唑氯盐离子液体(AmimCl)~([1]),一种新型高效的绿色溶剂,其表面能与石墨烯相近,且其自身的共轭结构可稳定剥离的石墨烯片。除此之外,该离子液体可直接高效的溶解难溶难熔的纤维素~([2]),这为具有优异性能纤维素/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打下夯实的理论基础。本文在未经任何处理的离子液体AmimCl中加入极少量(0.02Wt.%)的聚合度为650的纤维素可以促进石墨的剥离及其稳定分散,并运用Raman和WAXD光谱技术考察了在此过程中石墨的剥离分散程度。结果表明,微量纤维素的加入能够有效促进石墨在离子液体中的剥离分散,这显着扩展了石墨烯的实际应用范畴且为其与难溶难熔纤维素的复合提供极大可能。(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8年S1期)

艾丽,曹红梅,朱亚伟,丁志平[7](2018)在《基于液体分散染料的微量印花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涤纶直接印花污染问题,围绕微量印花工艺要求,制备了4种液体分散染料和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黏合剂SA,考察了4种液体分散染料的性能以及液体分散黄MR对合成增稠剂PTF-3流变性及黏度的影响,探索了黏合剂对市售分散蓝79和液体分散蓝MR染料固着率的影响,并测试了4种液体分散染料色牢度,对比了市售分散染料黄6G对印花浆流变性以及经还原清洗的市售分散蓝79残液吸光度的变化。结果表明:自制的液体分散染料具有较好的扩散性且不含禁用成分;黏合剂利于染料固着;采用含液体分散染料MR、黏合剂SA和增稠剂的印花色浆和热水洗后处理的微量印花工艺,具有良好的印花性能和优异的色牢度,可免除还原清洗,降低水资源消耗。(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魏立纲,李贝,李明,高兴,马英冲[8](2018)在《离子液体水溶液中木质素溶解特性的微量热》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TAM Air等温微量热仪测量木质素在咪唑基离子液体及其水溶液中的溶解热,研究离子液体浓度、木质素浓度、温度及阴阳离子对木质素溶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质素在1-丁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C_4C_1im]OAc)及其水溶液中溶解是放热过程。随着[C_4C_1im]OAc浓度增大,木质素溶解热和溶解焓增大。随着木质素浓度增大,在60%和80%[C_4C_1im]OAc水溶液中,溶解焓先增大后减小,分别在6.3%和4.8%达到最大值;[C_4C_1im]OAc中,溶解焓逐渐减小。温度由25℃升至35℃,60%[C_4C_1im]OAc中木质素溶解焓逐渐增大;在[C_4C_1im]OAc中,30℃时溶解焓最大。阴阳离子种类也影响木质素溶解,[OAc]~-的溶解焓大于[Cl]~-,[C_4C_1im]~+的溶解焓大于[C_2C_1im]~+。(本文来源于《大连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孙宜峰[9](2018)在《分枝杆菌微量快速液体药敏的比较研究及其应用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全国结核病诊疗与防控暨第叁届中西医结合治疗基础与临床新进展研讨会、中国医促会结核病分会基础和临床学组第叁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期刊2018-08-03)

张竟月,孙斌,谢玄达,赵玉晓,佟林[10](2018)在《基于激光和机器视觉的微量液体容量计量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玻璃量器的液体容量计量,提出一种基于激光和机器视觉技术的液位测量方法。建立了标准玻璃量器液位高度和容量对应关系的容积表,通过测量得到液位高度就能得到对应的液体体积值;采用数字图像处理等技术,使用高精度摄像头和图像处理软件,提取特征元素,实现玻璃量器中液体体积的高精度测量。设计了和静力衡量法的比对试验进行方法验证,对于100 m L的玻璃量器,测量装置引用误差优于0.2%,拟合算法的扩展不确定度为0.137%(k=2),测量重复性为0.08%。(本文来源于《计量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微量液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在短时间内快速输注液体后,若患者每搏输出量(或其替代指标)显着增加(增加≥10%)则表示患者对液体治疗存在容量反应性,可进行容量治疗,使患者得到有效的容量补充。传统容量治疗为快速输注250ml或更多液体来预测容量反应,但短时间内多次进行,可能造成机体的容量超负荷。而微量液体冲击试验因其输液量小,可降低容量负荷试验的风险。目前对俯卧位手术下患者的容量反应性的研究较少,例如胸腰椎后路手术,手术时间长,创口较大,出血较多,在术中进行容量管理需预测患者的容量反应性以准确地判断患者的容量状态。本研究采用微量液体冲击试验,按体重计算容量治疗时的补液量,通过快速输注少量胶体(2ml/kg)引起的每搏量变化的程度来预测给予更多胶体(5ml/kg)的效果。并采用Flotrac/Vigileo系统监测每博量及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将两次容量治疗后采集的每搏量与基线比较,根据每搏量增加是否≥10%进行分组分析,探讨俯卧位微量液体冲击试验预测容量反应的有效性。资料与方法对择期行胸腰椎后路手术的患者,监测并采集参数MAP、HR、SV、SVV、PPV、CI、CO、PI。在麻醉诱导前输液以输注晶体溶液为主。容量治疗采用6%羟乙基淀粉溶液(130/0.4)。采集时点为麻醉诱导前T0(吸氧前);气管插管后5分钟:T1(俯卧位前);俯卧位之后5分钟:T2,为基线(之后立即进行容量治疗);以0.5ml/kg/min的速率输注2ml/kg胶体1min后:T3;以相同速率输注3ml/kg胶体1min后:T4,总计输入5ml/kg胶体。(备注:所有时点采集在手术开始前完成)。试验结束后计算T3、T4时点与T2相比每搏量的变化程度,将患者分为容量反应组和非容量反应组。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患者一般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多个时点的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微量液体冲击试验预测容量反应的能力。P值<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纳入了患者50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其中有6例患者使用了血管活性药物,有3例在两次补液后(T2到T3时点,T2到T4时点)SV的变化程度与10%比较结果不一致,予以剔除。总共有41例顺利进行研究。有容量反应性组有18例。无容量反应性组有2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血流动力学指标在容量反应组,T3和T4时点的每搏量分别与基线相比有显着差异;T2到T3和T2到T4的每搏量变化值有明显差异。且与非容量反应组相比,T3和T4时点的每搏量变化值都较高。而在非容量反应组内,T3和T4时点的每搏量值与T2点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且两时点的每博量变化值无明显差异。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表明小剂量液体预测容量反应性有较高的能力。其他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也在容量治疗前后显示出差异,容量反应组HR、PPV、SV有明显改变。NRs组只有HR有显着变化。俯卧位前后患者的HR、MAP、CO、CI有明显下降。结论俯卧位手术时,采用微量液体冲击试验可以预测患者是否具有容量反应性,部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在两次容量治疗前后的变化也有一定的相关性。俯卧位前后相关血流动力学有一定的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量液体论文参考文献

[1].李明,宋丽丽,王艳涛,闫冰,马英冲.离子液体水溶液中紫丁香醇溶解的微量热[J].大连工业大学学报.2019

[2].杨雪梅.俯卧位下微量液体冲击试验预测容量反应的有效性[D].南方医科大学.2019

[3].刘丰奎,祖文川,周晓萍,刘聪,刘盼西.大气压液体阴极辉光放电-原子发射光谱法应用于血清中微量锂元素的测定[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9

[4].薛卓阳,赵美蓉,陈曦,李言,乔沁雪.基于平行四边形柔性铰链的新型微量液体粘度测量方法[J].传感技术学报.2019

[5].孟伟,张宏宝,郝桂喜,徐伟.含微量元素海藻液体肥在芹菜上的肥效研究[J].乡村科技.2018

[6].张晓方,张同平,段咏欣.微量纤维素促进石墨在离子液体中剥离的光谱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8

[7].艾丽,曹红梅,朱亚伟,丁志平.基于液体分散染料的微量印花技术[J].纺织学报.2018

[8].魏立纲,李贝,李明,高兴,马英冲.离子液体水溶液中木质素溶解特性的微量热[J].大连工业大学学报.2018

[9].孙宜峰.分枝杆菌微量快速液体药敏的比较研究及其应用价值分析[C].全国结核病诊疗与防控暨第叁届中西医结合治疗基础与临床新进展研讨会、中国医促会结核病分会基础和临床学组第叁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2018

[10].张竟月,孙斌,谢玄达,赵玉晓,佟林.基于激光和机器视觉的微量液体容量计量方法[J].计量学报.2018

标签:;  ;  ;  ;  

微量液体论文-李明,宋丽丽,王艳涛,闫冰,马英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