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计算机油墨配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计算机配色,油墨,色差,光谱
计算机油墨配色论文文献综述
万星,吕新广[1](2019)在《油墨红外光谱相似度与计算机配色精度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得高精度的配色样品,提出了一种配色方法—成分分析配色法。该方法将化学分析法与计算机配色相结合,其核心是选取与目标色成分最接近的油墨进行配色,从而实现高精度的色彩匹配,为计算机配色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目标色成分相近的油墨配色效果验证:使用某种油墨印制目标色,并用相同的油墨进行配色,以实现目标色成分与配色色样成分的一致性。使用叁个不同品牌的油墨对目标色进行配色,比较配色精度及效率。使用泗联牌叁种颜色油墨以任意比例通过印刷适性仪IGT-CI(荷兰)印制目标色,这些目标色包括间色和复色,各3个色样;使用配色软件X-Rite color master(美国)建立泗联、东洋、牡丹叁个品牌油墨的配色基础数据库,并对不同目标色进行配色。结果表明使用与目标色相同的泗联油墨的配色精度远高于东洋、牡丹两个品牌的油墨,配色色差整体都很小,校正1~2次就能得到小于1.0的色差,最小达到0.36,几乎实现了目标色的同色同谱匹配。实验验证了成分分析配色法的核心"选取与目标色成分最接近的油墨进行配色,可以实现高精度色彩匹配"的可行性。判别目标色与配色油墨在成分上区别的化学分析工具探讨:为了判别目标色色料与配色油墨在成分上有区别,尝试使用"红外光谱相似度"作为判别的分析工具。使用红外光谱仪Thermo Nicolet 6700(美国)测出泗联、东洋、牡丹叁个品牌的叁种颜色油墨的红外光谱图,使用OMNIC软件中的相关性算法得到它们与目标色油墨的红外光谱相似度,并计算出平均相似度;将各品牌油墨的红外光谱相似度与其配色实验的精度进行对比分析,评价红外光谱相似度作为化学分析判别工具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泗联牌油墨与目标色的平均红外光谱相似度为100%,东洋的为86.53%,牡丹的为64.63%。当校正次数相同时,泗联油墨配色色差最小,配色精度最高;东洋次之,是泗联油墨配色色差的2倍左右;牡丹最差,是泗联油墨配色色差的3倍以上。配色结果与其红外光谱相似度的规律是一致的,目标色油墨与配色油墨之间的红外光谱相似度越高,越容易得到高精度的配色样品。实验证明了用成分分析配色法获得高精度的色彩匹配是可行的,使用红外光谱相似度作为目标色与配色油墨在成分上的分析工具对判别配色精度是有效的。今后的工作将探讨红外光谱相似度与配色精度间的相关性数值关系,以及进一步寻求更为有效的化学分析方法来判断目标色色料与配色油墨之间的成分关系。(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9年03期)
郭婷,田学军,黎厚斌,彭春雷,陈红艳[2](2014)在《胶印专色油墨计算机配色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X-Rite油墨配色软件Ink Formulation v6.0,选取PANTONE 297C专色作为目标色,通过实验获得配方并进行配方修正,采用胶印IGT印刷适性仪对油墨配方进行打样,最后用X-Rite Color quality 6.0进行色样的质量检测与分析,得出结论:所得配方与目标色色差ΔE在0.50~0.74范围内,计算机配色简单方便、准确可靠。(本文来源于《荆楚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郭雷[3](2014)在《计算机配色系统油墨数据库建立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计算机配色系统中基础油墨数据库的油墨数量相对有限,因而影响到了专色油墨配色的准确性。因此,相应地增加数据库中的油墨数量可以提高广谱反射曲线和色密度曲线的校正效果,从而提高了配色率。(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期刊2014年02期)
于蒙蒙[4](2013)在《专色油墨计算机配色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配色严重依赖配色人员本身的经验,配色过程的控制多凭借个人的感觉、经验,操作过程缺乏科学性、严谨性,配色过程很难控制,原材料、时间浪费严重,因此调配出的专色油墨准确性差,油墨的颜色不稳定,容易发生漂移,配色效率低。为了使油墨在不同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操作人员下都能得到相同的印刷效果,人们引入了计算机配色系统。(本文来源于《印刷质量与标准化》期刊2013年01期)
赵晨飞,韩卿,兀旦晖[5](2012)在《基于BP神经网络的计算机油墨配色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计算机配色可提高油墨配色的速度和精度,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两种颜色空间和BP神经网络的计算机配色系统被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光谱颜色空间配色系统的配色精度更高,可应用于目前的各种印刷方式中.基于BP神经网络的配色系统具有很强的适用性,推进了印刷的数字化流程.(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6期)
许昌,王琪,张琳[6](2011)在《计算机专色油墨配色模型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专色油墨在包装、防伪印刷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计算机配色由于其众多优点越来越受到关注。配色模型作为计算机配色的核心部分,了解和掌握其配色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基于纽介堡方程配色、基于叁刺激值配色、基于光谱配色、基于蒙版方程密度法配色、基于复频谱色度理论配色等5种计算机专色油墨配色模型,对不同模型的特性进行阐述,分析各配色模型存在的局限性,并概述了基于Kubellka-Munk理论的计算机配色流程。最后对计算机专色油墨配色模型的发展思路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期刊2011年06期)
邢洁芳,胡桂春[7](2011)在《计算机配色系统油墨数据库建立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计算机油墨配色系统中建立基础油墨数据库,应用基础油墨数据库进行专色配色,从光谱反射率曲线、色密度曲线和色墨校正3个方面对基础油墨数据库进行检测,并阐述专色配方的选取方法。结果表明:基础油墨数据库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专色油墨配色的准确性;配色系统中专色配色的准确度较高,对于有些颜色经过1~2次的修改即可达到要求;基础油墨数据库中油墨的数量对计算机配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应增加基础油墨数据库中油墨的数量;应用油墨配色系统进行配色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准确度高的特点,且能够实现利用色差和光谱反射曲线预先判断,提高配色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5期)
董娟娟,方遒[8](2011)在《浅谈专色油墨的计算机配色》一文中研究指出专色油墨在包装印刷中使用的越来越多,专色油墨的计算机配色技术也在不断发展,通过一定的配色方法可以使我们在短时间内得到目标色的配方和优化方案。(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1年14期)
郝文静[9](2010)在《柔性版印刷专色油墨计算机配色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包装印刷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专色油墨不仅可以提高印刷速度与印刷质量,同时可以保证色彩再现的一致性,具有防伪的效果。鉴于此,专色油墨越来越受到印刷厂、油墨企业的青睐。而计算机配色方法的出现使得专色油墨的调配更加简单、准确、快速,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由于柔版印刷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水性油墨专色的使用势必有所增加。本文以适用于柔版印刷的水性油墨为研究目标进行计算机配色研究。本课题采用Kubelka-Munk单常数及双常数理论模型,以叁刺激值匹配理论为基础,开发了计算机配色软件CCM2010。该软件界面整洁,使用简单,配色结果准确、稳定。本论文采用东洋AQDW和TWH为基础油墨,对分别用东洋AQDW和TWH油墨调配的专色及从PANTONE CMYK色卡上选择的十个标样进行配色,对CCM2010进行验证,并对单常数和双常数两个配色模型的配色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两个模型都可以满足一般印刷品色差的要求。双常数配色模型考虑了墨层厚度与承印物定量的影响,理论上比单常数模型精确,但是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其结果反而没有单常数模型的配色结果理想。本课题对承印物、基础油墨对软件配色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配色结果对基础油墨的依赖性较小,而承印物的不同则会带来油墨配方较大的变化,证明了承印物对油墨呈色效果的影响。本课题以C、M、Y叁原色对专色标样进行配色实验,开发并验证了计算机配色软件CCM2010的实用性。如果增加配色原色,并对实验条件进行改善、对模型的算法进行改进,则软件将更具有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大学》期刊2010-03-01)
赵晨飞[10](2009)在《四面体插值算法在计算机油墨配色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把四面体插值法应用在油墨的计算机配色中,建立了一种新型的油墨配色系统,可实现油墨从CIELAB色彩空间到CMY(K)空间的转换。该系统可节省油墨配色的时间、成本,提高配色的速度和效率,加快印前工艺的数据化流程。(本文来源于《包装工程》期刊2009年10期)
计算机油墨配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使用X-Rite油墨配色软件Ink Formulation v6.0,选取PANTONE 297C专色作为目标色,通过实验获得配方并进行配方修正,采用胶印IGT印刷适性仪对油墨配方进行打样,最后用X-Rite Color quality 6.0进行色样的质量检测与分析,得出结论:所得配方与目标色色差ΔE在0.50~0.74范围内,计算机配色简单方便、准确可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计算机油墨配色论文参考文献
[1].万星,吕新广.油墨红外光谱相似度与计算机配色精度的关系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9
[2].郭婷,田学军,黎厚斌,彭春雷,陈红艳.胶印专色油墨计算机配色实验研究[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4
[3].郭雷.计算机配色系统油墨数据库建立及应用研究[J].河南科技.2014
[4].于蒙蒙.专色油墨计算机配色技术[J].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13
[5].赵晨飞,韩卿,兀旦晖.基于BP神经网络的计算机油墨配色系统的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6].许昌,王琪,张琳.计算机专色油墨配色模型初探[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1
[7].邢洁芳,胡桂春.计算机配色系统油墨数据库建立及应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8].董娟娟,方遒.浅谈专色油墨的计算机配色[J].科技信息.2011
[9].郝文静.柔性版印刷专色油墨计算机配色系统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0
[10].赵晨飞.四面体插值算法在计算机油墨配色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