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转换论文-杨颖育

比喻转换论文-杨颖育

导读:本文包含了比喻转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孟子》英译,比喻,意象,转换与失落

比喻转换论文文献综述

杨颖育[1](2015)在《意象的转换与失落:《孟子》比喻英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世界关于《孟子》的理解与阐释历经180多年,译本诸多。通过探究《孟子》七个英译本中比喻意象的转换与变形,从喻体与本体的关系、意象的投射与缩放等角度对《孟子》中比喻意象进行分析。不同译者对同一意象及其喻意进行理解和阐释时,语言意象的转换呈现出一致、相似或是完全不同的特点,翻译具有多样性。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再现喻体对象,凸显了不同语言文化的译者理解、认知以及描述世界的异同。(本文来源于《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刘畅[2](2014)在《比喻延伸与范式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已有学者认识到:比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还是一种思维方式;比喻,含有认知和思想成分、它积极地参与到思维过程中。如果说比喻具有认知的思维功能,这究竟是怎样体现的?如何把"比喻具有认知功能、参与到思想过程当中"落到实处,都是尚未解决的问题。在目前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下,本文欲略人所详,而详人所略,即在目前学者提出了问题、但未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比喻延伸,是一种思想修辞,或者说是思想修辞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又可细分为显性比喻延伸与隐性比喻延伸。作为一种思想修辞格,比喻延伸具有创新价值,它在范式转换的创新思维中也有所体现。(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04期)

张晓红[3](2013)在《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比喻形象的保留与转换——兼评《叁国演义》的英译本》一文中研究指出比喻形象的保留与转换,是成功翻译一部文学作品的关键。基于此,以翻译的"目的论"为基础,以在英语译文中保留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为翻译目的,以《叁国演义》的英译为例,分别采用了直译、隐喻/明喻加喻义、意译保留形象和舍弃形象的方法,详尽讨论了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比喻形象如何穿过文化差异,得以保留和转换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在文化流日趋频繁的潮流下,翻译文学作品时,应多以传播中国特色文化为目的,尽量保留比喻形象的主张。(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11期)

雷勇[4](2010)在《国家比喻的意义转换与现代国家形象——梁启超国家有机体理论的西方背景及思想渊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梁启超的现代国家思想深受伯伦知理的国家有机体理论影响。以伯伦知理为代表的19世纪德国国家有机体论者继承亚里士多德的有机政治哲学传统,认为国家不是理性和意志的发明创造,而是"道德-精神的有机体",并具有道德和法律人格性,因此他们反对霍布斯、卢梭和沃尔夫的社会契约论,反对以自然法-理性法为基础的国家机械论。梁启超在学理上没有真正厘清国家有机体理论的西方背景和思想渊源,尽管他在伯伦知理那里看到了现代国家形象,但在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向伯伦知理的国家有机体论转变的"跨语际实践"中误读了伯伦知理。(本文来源于《政法论坛》期刊2010年06期)

朱碧珊[5](2010)在《英汉翻译中比喻形象转换的可译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比喻"的定义及来源入手,从较新的角度研究英汉两种语言的比喻形象在翻译过程中的可译性限度问题,并找出对应的转换方法。英汉比喻形象转换过程中的不可译性是相对的,译者应当尽量缩小可译性限度,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本文来源于《成才之路》期刊2010年18期)

闾海燕,闾汉原[6](2008)在《比喻修辞的转换与“比德”观念的演进》一文中研究指出比喻是"比德"自然审美的基本观照方式。比喻的叁种不同形式分别构成了叁种不同的"比德"审美观照方式:明喻构成了说明性"比德"审美,暗喻构成了摹态性"比德"审美,(整体性的)借喻构成了象征性"比德"审美。比喻修辞的转换表明,随着"比德"审美观念的演进和深化,自然物象与人物特征在结合方式、结构位置和关联程度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本文来源于《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袁玲丽[7](2006)在《论英译汉中动物比喻的形象保留与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英语中的动物比喻进行翻译时,只有对动物在两种语言中喻义异同有深入的了解,同时以源语与译语之间的灵活对等为基础,灵活采用直译、直译加注、借译、意译等方法,才能使原比喻中的动物形象得以保留或转换,从而将源语中动物比喻所承载的信息最大程度地传递给译语读者。(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3期)

向玲[8](2002)在《比喻翻译中的形象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比喻是文学写作中最常见的一种修辞。根据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和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比喻是以一事物描绘另一事物,因为两事物之间存在某种相似之处。总体而言,比喻可分为明喻和暗喻。使用比喻能够使作品更为生动,更好地为读者所理解。中国着名诗人艾青曾说过:“比喻使一切难以捕捉的东西,一切飘忽的东西固定下来,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像印子打在纸上一样地清楚”。(quoted in李定坤,1994:20)正是形象在比喻中的运用才赋予了比喻这样的魅力。所谓形象,本文中所指的乃是阅读在读者脑海中所产生的影象或意象。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看,语言是一套独特的符号系统。在这套系统中符号有六大功能——信息功能、表情功能、祈使功能、元语言功能、美感功能和酬应功能;从语意角度看,符号又有其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比喻中的形象也是符号,也有其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从功能上看,形象最鲜明的功能是其美感功能和表情功能。在翻译比喻时,是否能将形象恰当地进行转换是决定比喻翻译好坏的关键。本文用Eugene A. 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来指导比喻翻译中的形象转换,并认为此理论是衡量形象转换的最佳标准。简单地讲,功能对等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等。而语言功能的对等,是读者心理反应的对等。即译语读者在阅读译本时能产生如原语读者阅读原作时所获得相等或相似的感受。因此,在进行比喻的翻译时,当比喻中的形象在转换过程中能够保留其原有的美感功能和表情功能时,此转换为最佳转换。八 硕士学位论文 \N7&M AI:\S”I工厂”S’JllKIs 具体转换方式视情况而定。形象的处理可分为以下叁种方式:当同一形象在 中英两种文化中能够传达同样的美感功能和表情功能时,译者可以再现原语 形象,或者某一形象在译语中不存在,此时也可用再现原语形象加上释意的 处理手法:同一形象在中英两种文化中传达不一样的美感功能和表情功能时, 译者应用译语形象更换原语形象;当同一形象再现后使得译文语言累赘,晦 涩难懂,或者某一形象在原语的习惯表达法中有特定的文化涵义,而此文化 涵义是完全不能被译语文化所能接受的,并且也无对应形象传达同样的文化 涵义时,译者可以删除原语形象。此形象转换法不能传达原文形象的美感功 能,译者应该设法采取补偿手段在译文中创造美感。 另外,形象转换也与语境相关,不同的语境决定了某一形象的选择。在 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尽力去研究处于某一上下文中的形象该如何理解,正 确进行转换后传递给译语读者。笔者在大量练习中发现,在中英两种语言中 存在许多对应表达方式。从字面上看,这些对应表达方式中的形象似乎传达 了同样的信息,也传达了同样的美感功能。但实际上这些形象传达的语用意 义不同。因此,在进行这些形象的处理时一定要当心陷阶,找出真正传递有 同样的美感功能和语用意义的对应形象。 总之,比喻翻译中的形象转换是很难处理的。我们应该以奈达的功能对 等理论来指导比喻中的形象转换,使译本能够带给译语读者如原文带给原语 读者同样的感受和信息。(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2-11-01)

周绚隆[9](2001)在《比喻生动 过渡自然——《明月皎夜光》中的情感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明月皎夜光》(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01年02期)

傅冰[10](2000)在《日语比喻的宏观转换和微观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日语比喻的方法很多 ,从语义角度看 ,其实质是从一种属类 (カテゴリ )向另一种属类的转换。与日语比喻有关的属类 ,根据比喻本体的词性、意义不同可分为宏观属类和微观属类。研究日语比喻方法的属类转换 ,可以从属类的宏观转换和微观转换两大方面进行阐述(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00年06期)

比喻转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已有学者认识到:比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还是一种思维方式;比喻,含有认知和思想成分、它积极地参与到思维过程中。如果说比喻具有认知的思维功能,这究竟是怎样体现的?如何把"比喻具有认知功能、参与到思想过程当中"落到实处,都是尚未解决的问题。在目前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下,本文欲略人所详,而详人所略,即在目前学者提出了问题、但未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比喻延伸,是一种思想修辞,或者说是思想修辞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又可细分为显性比喻延伸与隐性比喻延伸。作为一种思想修辞格,比喻延伸具有创新价值,它在范式转换的创新思维中也有所体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比喻转换论文参考文献

[1].杨颖育.意象的转换与失落:《孟子》比喻英译研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2].刘畅.比喻延伸与范式转换[J].贵州社会科学.2014

[3].张晓红.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比喻形象的保留与转换——兼评《叁国演义》的英译本[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

[4].雷勇.国家比喻的意义转换与现代国家形象——梁启超国家有机体理论的西方背景及思想渊源[J].政法论坛.2010

[5].朱碧珊.英汉翻译中比喻形象转换的可译性[J].成才之路.2010

[6].闾海燕,闾汉原.比喻修辞的转换与“比德”观念的演进[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7].袁玲丽.论英译汉中动物比喻的形象保留与转换[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8].向玲.比喻翻译中的形象转换[D].华中师范大学.2002

[9].周绚隆.比喻生动过渡自然——《明月皎夜光》中的情感转换[J].名作欣赏.2001

[10].傅冰.日语比喻的宏观转换和微观转换[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

标签:;  ;  ;  ;  

比喻转换论文-杨颖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