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绒寄甲论文-姜嫄,张翌楠,李志强,许士文

花绒寄甲论文-姜嫄,张翌楠,李志强,许士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花绒寄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光肩星天牛,花绒寄甲卵,天牛排粪孔,旱柳

花绒寄甲论文文献综述

姜嫄,张翌楠,李志强,许士文[1](2019)在《花绒寄甲防治旱柳光肩星天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天敌昆虫花绒寄甲为研究对象,在北京市内房山区和大兴区道路两旁受危害的旱柳释放花绒寄甲卵,40多天后对防治效果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当年释放卵卡对天牛幼虫致死率最高达到79.17%;取回受害枝做树木解析,调查受害木虫口减少量最高为100%。当年释放花绒寄甲卵对光肩星天牛幼虫控制效果明显,且逐年累计释放花绒寄甲能够有效地控制天牛幼虫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霍莹,张旭,宣慧,田冬雪[2](2019)在《花绒寄甲的退化规律及复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花绒寄甲是松褐天牛的天敌,近年来,国内在室内进行花绒寄甲繁育的技术逐渐成熟,在对松褐天牛的生物防治中实现了广泛应用,未来将广泛通过释放花绒寄甲的方式,对松褐天牛进行生物防治。通过对花绒寄甲退化规律进行分析,能够将成虫体重,孵化率,羽化率,成活率作为指标检测,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花绒寄甲的退化规律分析,并对出现显着差异的花绒寄甲作为母代,能够从改变其喂养方式,对其进行回寄自然寄主和模拟条件等多种方式深入分析花绒寄甲复壮技术。(本文来源于《农业开发与装备》期刊2019年08期)

徐蕾,韦善方,杨振德,钱静,李贝娜[3](2019)在《花绒寄甲成虫饲料、诱导木覆盖物及接种比例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使花绒寄甲尽早获得核桃林"环境气味",培育出适合防治核桃林天牛的花绒寄甲生物型,提高其成活率和产卵量,对花绒寄甲成虫饲料、诱导木覆盖物及接种比例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选用(麦麸∶发酵核桃叶粉=1∶1)混合饲料饲养获得的黄粉虫蛹喂饲花绒寄甲成虫,其成虫死亡率最低(0),产卵量最高(668.87粒)。以表面质地粗糙、吸水性和透气性强的滤纸作为产卵诱导木覆盖物时最有利于诱导花绒寄甲产卵。花绒寄甲幼虫对大麦虫蛹寄生的嗜好优于黄粉虫蛹,其中大麦虫蛹和黄粉虫蛹分别作为替代寄主时的最佳接种比例分别为4∶1和1∶1。(本文来源于《中国植保导刊》期刊2019年08期)

姜嫄,张翌楠,李志强,杨忠岐[4](2019)在《我国花绒寄甲不同寄主种群的遗传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寄生不同天牛种的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经鉴定虽为同一种,但却表现出对其自身寄主的嗜好性,而对其他寄主趋性很弱。为明确其是否已分化为不同寄主种群,本文利用线粒体COI与ND5基因片段研究我国花绒寄甲6种寄主种群间的遗传分化。mt DNA-COI基因片段的分子变异分析结果显示,相同寄主种群内变异占总变异的75.64%,明显高于不同寄主种群间变异,Fst值为0.24358,相同寄主种群内个体间存在明显地遗传分化。最大相似法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与6种不同寄主种群不符;mt DNA-ND5基因片段的分子变异分析结果显示,相同寄主种群内部变异占总变异的88.14%,明显高于不同寄主种群间变异,Fst值为0.11861,种群内个体间存在明显地遗传分化。ML树聚类结果与6种不同寄主种群不相符。(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路纪芳,展茂魁,赵斌,蔡静芸,王丽娜[5](2019)在《储存条件对花绒寄甲孵化率和寄生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人工饲养条件下影响花绒寄甲卵发育的因子,本研究测定了不同储存时间、温度和湿度下花绒寄甲孵化率和初孵幼虫寄生率,结果显示,储存时间对花绒寄甲孵化率和寄生率影响最大,对照组处理的孵化率最高为97.88%,而储存1个月处理的寄生率最高为30.80%,储存3个月处理无幼虫孵化,且各处理间差异极显着。各温度处理对孵化率影响无差异,11℃处理孵化率最高为93.83%,8℃处理最低为89.97%,而各温度处理对寄生率的影响差异极显着,11℃处理最高为47.80%,5℃处理最低为25.00%。湿度处理对孵化率和寄生率的影响均无差异,湿度80%处理孵化率最高为94.05%,湿度40%处理的寄生率最高为39.20%。本研究结果可为提高花绒寄甲繁殖率提供理论依据,为推广生物防治害虫提供充足的天敌资源。(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邱晓红,徐云明,褚姝频,朱友理[6](2019)在《花绒寄甲防治桃红颈天牛的效果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于江苏句容研究了释放花绒寄甲卵对桃园桃红颈天牛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释放比例为(20~25)∶1、(25~30)∶1的花绒寄甲释放处理对桃园桃红颈天牛均有明显抑制作用,释放初期湿度是影响其防效的主要气象因子。防治后20 d,释放比例(25~30)∶1的处理防效达87.8%。从防治效果和经济成本综合考虑,建议加强春秋两季虫情监测,通过分阶段多次释放来提升防效,春季发现少量桃红颈天牛排粪孔时按照(20~25)∶1的比例释放花绒寄甲,桃红颈天牛虫量较多时按照(25~30)∶1的比例释放花绒寄甲;秋季排粪孔有少许虫粪可进行人工捕杀,排粪孔虫粪较多时按照(20~25)∶1的比例释放花绒寄甲。(本文来源于《中国南方果树》期刊2019年04期)

许士文,姜嫄,张翌楠[7](2019)在《花绒寄甲防治甘肃省二白杨光肩星天牛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肃省嘉峪关地区受光肩星天牛危害严重,以花绒寄甲成虫和卵卡为研究对象,设置释放卵卡、成虫、卵卡和成虫3种不同的防治方案,对二白杨光肩星天牛进行生物防治,2个月后对防治效果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混合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和卵卡对光肩星天牛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治效果可以达到53. 24%,远远高于对照组和释放成虫组、卵卡组。树木解析结果证明了混合释放花绒寄甲卵卡和成虫的防治效果最好,天牛幼虫的减少率平均可达40%以上。(本文来源于《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曹亮明,魏可,崔建新,陈然,杨忠岐[8](2019)在《温度对花绒寄甲飞行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花绒寄甲的飞行行为以及评估其飞行能力,本研究采用飞行磨吊飞技术,测定了不同性别的花绒寄甲成虫在15℃、20℃、25℃、30℃和35℃条件下的飞行距离、飞行持续时间以及平均飞行速度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花绒寄甲是一种飞行能力很强的昆虫,24 h内最远能飞行22 km,飞行持续时间可达11 h,飞行平均速度在0.43~0.55 m/s之间。总体上雌性花绒寄甲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温度对飞行速度的影响不显着。生物防治生产实践中,花绒寄甲适宜的释放温度在25℃到35℃之间。(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东振[9](2019)在《花绒寄甲DhelOBP21嗅觉功能及其寄主松褐天牛MaltOBP19转录调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触角内的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OBPs)可以特异性地结合和运输气味分子,是昆虫嗅觉感受的第一个环节,以OBPs为靶标筛选昆虫行为活性物质是反向化学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目前的研究表明,仅依靠传统的荧光竞争结合实验检测OBPs与气味分子的结合能力,缺乏对结合过程中更多特性,尤其是蛋白构象转变的检测,影响了OBPs作用机制的研究。同时,昆虫体内众多OBPs基因在不同生理状态下有序表达协同作用,是昆虫嗅觉特异性识别的重要基础。转录调控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第一步,然而目前尚没有报道某些转录因子可以控制OBPs基因的转录,导致OBPs在嗅觉识别上的协同作用、OBPs表达与昆虫发育及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仍缺少分子生物学解释。以上问题也进一步限制了以OBPs为靶标的反向化学生态学的发展。为此,本项目以林业上重要害虫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及其天敌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Fairmaire)为研究对象,对花绒寄甲触角内高表达的DhelOBP21与气味物质的结合机制进行分析,对松褐天牛触角内已经明确嗅觉功能的MaltOBP19的转录调控机制进行了探索。以期为探明昆虫OBPs与气味物质的结合机制及OBPs转录调控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为探索利用OBPs筛选高效诱剂的研制及基于嗅觉调控的害虫治理技术提供新的靶标。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花绒寄甲气味结合蛋白DhelOBP21与气味分子的结合机制克隆获得花绒寄甲DhelOBP21基因cDNA序列(GenBank登陆号为KF984184)。经qPCR进行时空表达谱分析,DhelOBP21基因主要表达在未交配期的花绒寄甲成虫触角内,随着交配和产卵行为的发生,触角内基因表达量呈显着下降趋势。利用计算机手段对DhelOBP21进行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结果显示,DhelOBP21蛋白结构内部中心位置,存在一个开放的疏水性结合腔。结合腔的大部分区域为疏水非极性区域,仅在第67位(除去信号肽后)的丝氨酸残基处,由丝氨酸的羟基作用形成一个极性区域。设计突变蛋白,将丝氨酸(Ser67)突变为非极性氨基酸丙氨酸(Ala),以增强疏水作用,分别将84位异亮氨酸(Ile84)和119位苏氨酸(Thr119)突变为天冬酰胺(Asn),以减弱疏水作用。荧光竞争结合实验表明,配基体积大小是选择性结合的首要条件,蛋白与配基的结合主要依赖于疏水相互作用和范德华力,氢键在结合过程中没有起到增强结合能力的作用。DhelOBP21对配基的结合,并不是由某一个氨基酸决定的,而是受到构成结合腔的所有氨基酸共同影响,单个氨基酸的突变,导致了蛋白结合腔的大小和形状均发生改变,进而影响了与配基的结合能力。在酸性条件下,未突变蛋白DhelOBP21-WT对配基的结合能力普遍降低,增强结合腔疏水性的突变蛋白DhelOBP21-S67A对配基的结合能力普遍增强,被突变的极性区域可能在配基释放过程中发挥作用。2以花绒寄甲气味结合蛋白DhelOBP21为靶标筛选行为活性物质利用荧光猝灭、圆二色谱实验对蛋白与配基的结合特性进行进一步检测。在荧光竞争结合实验中与OBPs具有结合能力的12个配基中,5个配基与DhelOBP21蛋白之间的作用属于静态猝灭,即能够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其余配基与DhelOBP21蛋白之间的作用属于动态猝灭,没有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圆二色谱检测显示DhelOBP21蛋白溶液中的主要蛋白结构是α螺旋。中性环境下,部分配基的加入可以诱导蛋白溶液中的α螺旋含量升高,验证了DhelOBP21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结果。在某些配基的结合过程中,原本游离的N端逐渐形成α螺旋并向结合腔靠拢,像“盖子”一样将配基固定在结合腔内,且进一步稳定了以α螺旋为主要二级结构的蛋白构象。综合分析不同配基是否能够与蛋白形成稳定复合物及是否能够诱导α螺旋的含量升高两个因素,筛选到(+)-β-pinene进行Y型嗅觉仪行为选择实验。结果表明(+)-β-pinene对未交配期的花绒寄甲具有显着的引诱活性。沉默DhelOBP21基因后,花绒寄甲对(+)-β-pinene的趋性行为消失,说明DhelOBP21在花绒寄甲对(+)-β-pinene的识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松褐天牛MaltOBP19转录调控机制克隆获得松褐天牛MaltOBP19基因上游启动子调控序列(948bp),提交至JASPAR数据库预测MaltOBP19基因启动子区的顺式作用元件,共预测10个转录因子100%相似的作用元件,共计38个作用位点。利用双荧光素酶实验和序列截短实验在果蝇S2细胞中鉴定不同序列长度启动子的活性,其中MaltOBP19启动子-515~-312区域存在增强转录活性的顺式作用元件。对该区域进一步分析发现,-474~-433之间存在抑制转录活性的顺式作用元件,-349~-312之间存在增强转录活性的顺式作用元件。该结果预示了MaltOBP19复杂的调控机制。根据JASPAR数据库预测结果和相关转录因子功能的研究报道,选择可能作用在-405~-349区域内的转录因子BarH1,进一步验证其对MaltOBP19启动子的调控作用。克隆获得了松褐天牛MaltBarH1基因,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系统和真核表达载体,在果蝇S2细胞中超表达MaltBarH1。超表达之后的细胞相对于对照组,启动子-405区域的转录活性受到显着抑制,说明MaltBarH1对其有负调控作用。同时获得体外MaltBarH1可溶性重组蛋白进行EMSA实验,结果显示MaltBarH1可溶性重组蛋白可以与探针结合,形成滞后带,且其滞后现象可以被冷竞争探针完全抑制,说明探针迁移滞后是由于MaltBarH1重组蛋白与探针的互作导致的。该结果通过体外实验初步证明了转录因子MaltBarH1对MaltOBP19基因启动子序列的转录调控作用。综上所述,对OBPs嗅觉功能的研究及以其为靶标进行行为活性物的筛选,需要依靠更多的结合特性数据,及基于结合机制的蛋白构象转变的分析,有助于更为准确地研究OBPs与气味分子的作用特点,提高活性物质的筛选效率。初步鉴定到转录因子MaltBarH1对MaltOBP19的转录具有调控作用,该研究是OBPs基因表达调控研究的基础工作,将为深入了解昆虫OBPs基因时空表达与嗅觉功能的相关性奠定分子生物学基础,且随着RNAi技术在农业害虫防治中的发展,以OBPs转录因子为靶标,将是干扰昆虫嗅觉反应的新选择。(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曾万祺,王顺利,张克海,郝宏杰,明财秀[10](2019)在《花绒寄甲防治天牛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花绒寄甲对黄斑性天牛的控制作用以及在林间大规模防治的技术和方法,分别在室内和林间进行了试验。在室内试验中,花绒寄甲成虫和卵分别按比例被释放在含有黄斑性天牛的木段上;林间试验则将花绒寄甲成虫和卵释放在危害较严重的有虫木上。结果表明:在室内试验中,释放花绒寄甲成虫数量与侵入孔数量比例为1∶1时,防治效果为96.4%。在林间试验中,释放花绒寄甲成虫数量与侵入孔数量比例为1∶3时,防治效果为70.7%。花绒寄甲是黄斑性天牛的高效天敌,林间释放花绒寄甲卵和成虫都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9年10期)

花绒寄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花绒寄甲是松褐天牛的天敌,近年来,国内在室内进行花绒寄甲繁育的技术逐渐成熟,在对松褐天牛的生物防治中实现了广泛应用,未来将广泛通过释放花绒寄甲的方式,对松褐天牛进行生物防治。通过对花绒寄甲退化规律进行分析,能够将成虫体重,孵化率,羽化率,成活率作为指标检测,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花绒寄甲的退化规律分析,并对出现显着差异的花绒寄甲作为母代,能够从改变其喂养方式,对其进行回寄自然寄主和模拟条件等多种方式深入分析花绒寄甲复壮技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花绒寄甲论文参考文献

[1].姜嫄,张翌楠,李志强,许士文.花绒寄甲防治旱柳光肩星天牛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9

[2].霍莹,张旭,宣慧,田冬雪.花绒寄甲的退化规律及复壮技术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

[3].徐蕾,韦善方,杨振德,钱静,李贝娜.花绒寄甲成虫饲料、诱导木覆盖物及接种比例的优化[J].中国植保导刊.2019

[4].姜嫄,张翌楠,李志强,杨忠岐.我国花绒寄甲不同寄主种群的遗传分化[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9

[5].路纪芳,展茂魁,赵斌,蔡静芸,王丽娜.储存条件对花绒寄甲孵化率和寄生率的影响[J].环境昆虫学报.2019

[6].邱晓红,徐云明,褚姝频,朱友理.花绒寄甲防治桃红颈天牛的效果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中国南方果树.2019

[7].许士文,姜嫄,张翌楠.花绒寄甲防治甘肃省二白杨光肩星天牛试验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9

[8].曹亮明,魏可,崔建新,陈然,杨忠岐.温度对花绒寄甲飞行能力的影响[J].环境昆虫学报.2019

[9].李东振.花绒寄甲DhelOBP21嗅觉功能及其寄主松褐天牛MaltOBP19转录调控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9

[10].曾万祺,王顺利,张克海,郝宏杰,明财秀.花绒寄甲防治天牛效果研究[J].现代园艺.2019

标签:;  ;  ;  ;  

花绒寄甲论文-姜嫄,张翌楠,李志强,许士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