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六朝词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墓志,词语,六朝,《大词典》
六朝词汇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生[1](2013)在《六朝墓志词汇研究与《汉语大词典》的书证迟后》一文中研究指出六朝是我国古代墓志发展史上的成熟期。六朝墓志材料大多年代可考,材料可靠;墓志作品使用了大量口语词和成语、俗语,在语言风格上一定程度地口语化,从而成为汉语词汇研究的宝贵材料,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出现了许多新词新义。这些新词新义,可对《汉语大词典》的书证进行订补。论文择要举例说明。(本文来源于《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江傲霜[2](2007)在《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研究的价值与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六朝时期的词汇在汉语词汇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研究价值的剖析,回顾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反思。(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期刊2007年11期)
江傲霜[3](2007)在《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六朝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它连接着上古和中古。社会的动荡、社会生活和风俗文化的改变、异域文化的渗入无一例外地反映在词汇中,因此这个时期的词汇呈现出与上古迥然不同的特点。六朝笔记小说以其丰富的内容及浓郁的口语色彩被作为这个时代语言面貌的典型代表,在语料上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在前人辑录整理的研究成果上,选取了十一部笔记小说,近35万字语料,对这个时期志人志怪小说的词汇进行全面考察。为了提高研究的准确度及结论的可靠性,我们借助电脑,建立了一个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的封闭语料库,采用科学的计量方法对语料进行分析和解释。本文共分为六章,其中“佛教词”、“单音词新生引申义的运动轨迹”、“单音常用词的发展演变”、“新词词缀的全面考察”、“双音组合的词汇化”、“词汇的类聚”等问题为各章研究的重点。我们的研究在描写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语法化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传统训诂学,力求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能有一些突破,对断代词汇研究有一点贡献。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源起、意义和价值。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六朝乃至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的研究状况,提出研究的不足与需要加大力度的方向,明确选题研究的理论、方法及语料的选取范围。第二章,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系统概貌。就其词汇构成来说,有上古词和中古词。中古词中又包括新生普通词、道教词汇、玄学清谈词汇、佛教词汇。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要对一个时期的词汇进行研究,就要对这个时期的词汇概貌进行剖析,只有这样才能将看起来散乱的词汇作为一个体系进行分类和描写,这一点对于汉语词汇史的研究非常必要。六朝笔记小说的词汇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继承大量上古词汇的基础上产生了许多新词新义,一些口语词、常用词成为后代乃至现代汉语词汇的源头。受宗教及社会风俗的影响,佛教词、道教词、玄学清谈词等在笔记小说中大量出现。佛教词汇的出现,不仅充实了汉语的词汇系统,而且丰富了构词方式,从客观上促进汉语双音化的发展。中土化的佛词和佛化的中土词甚至水乳交融、不分彼此。汉语词汇与佛教词汇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第叁章,六朝笔记小说单音词研究。主要包括新词、新生引申义、常用词的发展演变、词义演变方式等。单音词是双音词产生的基础,对单音词的全面考察,有助于掌握词汇系统的变化。六朝笔记小说中既有全新的单音形体,也有借用旧形产生的意义上毫无联系的单音新词,这样的词通常被看作同音词。对于借用旧形产生的相关新义位,我们采用语义场理论,对其进行义素分析,在语义场中观察限定义素和中心义素的改变而导致的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易位。常用词的变化对于语言系统来说是种本质上的改变,这种改变包括形式和意义上的更替。两个常用词变化的结果是形式上的更替;一个常用词中只有义位的替换,即一个义位替换另一个义位上升为常用词,这种替换导致词汇系统深层次的改变。就词义演变来说,主要是在词汇系统内部进行已有资源的重新分配,运用旧形体通过引申、虚化、感染、转化和相因生义等方式在不增加交际负荷的情况下使词义发生改变,达到丰富词汇系统的目的。第四章,六朝笔记小说双音词研究。包括双音词的判定标准、双音旧词、双音新词、、双音组合的词汇化等。双音词在六朝时期得到迅猛发展,对这些双音词进行深入地分析和考察,有助于我们把握词汇系统的发展演变。首先,我们在前哲时贤的研究基础上,针对六朝笔记小说的实际,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和语法化理论,提出四条判定双音词的标准;其次,将全部双音词做了历时归类,运用科学的计量方法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对双音旧词的考察,重点放在转义旧词的词义发展演变上;新词语隶属于特定时代,是共时研究的基础,因此我们加大对新词语的研究力度。在双音新词的探讨上,从新词的类别、内部构造方式及词义演变等几大方面进行。在内部构造上,我们将构成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的八种主要构词方式与上古相对比,坚持静态描写与动态解释相结合,来突出这个时期的构词特点。由于构词法的改变也是促进双音化的一个条件,我们对六朝笔记小说中七个大类,二十二个不同词性的词缀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和分析,尽力展现六朝笔记小说词缀在共时层面的发展特点。同时,我们还专门讨论了双音新词的异序词,对其进行历时分析,指出同素异序产生的原因及内部结构类型;第叁,我们重点考察了六朝时期的词义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演变情况。六朝笔记小说中双音词的继承性非常强,有近一半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对这些词义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词汇系统的动态演变轨迹。再次,我们从语言内部和社会外部来分析双音词大量涌现的原因,指出双音词形成的途径是同义聚合、虚化和同义替代等方式。最后,我们辟专节来讨论六朝笔记小说双音组合的词汇化问题。词组词汇化是双音化中最经济的体现,这种从句法到词法的转变是语言中处于线性序列的两个单音词临时组合固化的结果,它往往要经历一个范畴上的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常常有隐喻、转喻的参与,它们改变词组的语源义,使结构发生词汇化。六朝笔记小说中双音组合的词汇化分为六朝时期已经成词、六朝时期正在过渡和六朝时期未成词叁种情况。由于词组固化而成的双音词带有深深的历史痕迹,要经过漫长的历时阶段才能完成,考察这些词组的词汇化,对词汇演变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第五章,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类聚。包括同义类聚和反义类聚。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不是孤立的、原子主义的,而是通过事物间的种种关系,将它们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联想的网络。这种认知方式投射在词汇中就是将词按照各种不同的语义关系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个词义类聚。通过观察每个词与这个类聚及类聚内其他词的关系来发现整个词汇系统的变化。我们首先从语法、音节和构成类聚成员的数量分别对同义类聚和反义类聚词汇进行全面梳理。分析了同义类聚类型有两种,即多义词群的同一类聚和多义词的不同类聚群。同义类聚成员的语义层次分为并列和上下位关系,它们在不同的语义关系下构成同义类聚。在同义类聚中具有小说特点的词汇比较丰富,能清晰地反映这个时期的社会和语言特点。反义类聚有互补、极性、反向叁种类型,它们也通过不同语义关系构成反义聚合。反义聚合的语义在发展中呈现出同步和异步发展的情况。同步发展反映了词汇在变化过程中的对称性,异步反映了词汇变化过程中的不平衡性。在反义词的对应关系中,有词汇多义性形成的一词多类聚,也有词汇同义性形成的一词多类聚。词的多义性将反义词、同义词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同一个平面内共现,呈现了词汇的系统性特征。第六章,六朝笔记小说多音节词语研究。包括叁音节和四音节词语。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维水平的提高,交际中人们不再满足于双音节的构词方式,而是需要有更多形式新颖、表义精确的结构来表达事物,进行思想交流。多音节词语的出现,恰好顺应了发展的要求。六朝笔记小说中的叁音词在所指内容上较先秦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专名外,叁音词的范围扩展到普通名词中,表示最多的是日常用品。在构词法上,我们更关注多层叁音词,词汇内部构造的变化说明了六朝时期的词汇构成较上古更为复杂和多变。同时,六朝笔记小说是四字熟语产生的摇篮,不仅有成语还有惯用语。有些脍炙人口的熟语一直影响至现代汉语。我们对四字熟语的历史来源、构造方式、典形典源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其在六朝时期的发展特点。最后是结语。通过对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的梳理和考察,我们得出如下特点:第一,词汇聚合丰富。从宏观上看,六朝笔记小说中有承古词,也有新生词;有本土宗教词汇,还有大量外来词。这些词语充实了六朝笔记小说的词汇系统,使其更为复杂、交错多变;从微观上看,事物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导致大量同义聚合、反义聚合的出现。这些词不仅在语义区分上更为细密,而且在表达上更为准确。第二,词汇组合能力增强。从宏观上讲,六朝笔记小说词汇通过不同途径扩展其搭配功能,更多的是运用旧有资源来重新组合;从微观上看,词义的引申导致义位多义化,增强了词汇间的组合功能。第叁,词汇运动变化加剧。从宏观上讲,词汇的新旧质要素变化突出,常用词更替明显;从微观上看,义位的变化是词汇运动的直接体现。词义通过隐喻、转喻等修辞方式从组合的表层进入融合的深层,从而发生转变。第四,词汇双音化趋势增强。主要通过同义连用、音节扩充、同义替代、语义脱落、双音组合的语法化等方式实现来双音化,使结构成分从句法层面的独立单位转变为词汇层面的粘附单位。第五,词汇的小说特点明显、口语色彩浓郁。它们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使语义表达更为鲜活,突出了所描绘事物的特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7-05-16)
李小平[4](2004)在《试论汉语词汇在魏晋六朝时的复音化发展——以《论语》、《孟子》、《世说新语》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上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为主 ,到魏晋六朝时期 ,复音词数量大增。由单音词变为复音词 ,基本的方法有叁 :一是以原有的单音词作为一个语素 ,构成新的复音词 ;二是由原来两个经常一起出现的单音词或词组不断凝结稳定而成 ;叁是将原来用单音词表达的意义 ,换成一个新的复音词。构词方式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一是附加式出现了新的形式 ;二是联合式中的反义联合明显增多 ;叁是偏正式中出现了新的类型 ;四是动补式的发展 ;五是动宾式的增加 ;六是名 +量式的产生。影响词汇复音化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其中主要有词义的引申发展、复音词表义的具体准确、汉语节奏的习惯与特点、辞赋骈文的兴起、佛典的译介等五个方面。(本文来源于《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2期)
王小莘[5](2003)在《从魏晋六朝笔记小说看中古汉语词汇新旧质素的共融和更替》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魏晋六朝笔记小说的语料为依据,从词义、同义词方面探讨中古汉语新旧质素的共融和更替,揭示一些新质素萌发的迹象,展示汉语词汇发展演变之一斑。(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期刊2003年01期)
毛远明[6](2002)在《读汉魏六朝石刻词语札记——兼及石刻词汇研究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考释了汉魏六朝碑刻中的词语七则,纠正了语文辞书释义方面的错误,补充了语文辞书词目的缺漏,对汉语词汇史研究、辞书编纂以及石刻文献的正确识读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2年06期)
毛远明[7](2002)在《读汉魏六朝石刻札记——兼及石刻词汇研究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对“居盈”、“则百”等最早见于汉魏六朝石刻的词语的解读和分析。充分说明汉魏六朝石刻在汉语词汇研究、尤其是在汉语词汇史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强调了石刻词汇研究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成都师专学报》期刊2002年03期)
梁晓虹[8](1991)在《汉魏六朝译经对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认为由上古到中古转折时期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发展,在翻译佛经里得到了较多的体现,它们为中古以后汉语双音化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文探讨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1)与佛经通俗化的文体有关,(2)与适应翻译佛经时创造新词语表示佛教新概念的需要有关。指出汉译佛经中大量的双音词语,在汉语词汇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不可忽略的重要语言现象。(本文来源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91年02期)
骆晓平[9](1990)在《魏晋六朝汉语词汇双音倾向叁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双音化是汉语词汇发展史上一个突出的现象。《左传》近20万字,《论衡》21万余字,两书篇幅大致相当;但前者仅出现复音词284个,后者则多达2300个。可见汉语词汇的复音化从上古后期就开始了。如果对每一时期词汇双音化的具体内容进行各别的研究,说明这一重要现象的来龙去脉,可以深化和丰富我们对汉语发展史尤其是词汇发展史的认识。本文拟就魏晋六朝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汉语词汇的双音化问题试作叁方面的探讨。(本文来源于《古汉语研究》期刊1990年04期)
六朝词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六朝时期的词汇在汉语词汇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研究价值的剖析,回顾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反思。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六朝词汇论文参考文献
[1].刘志生.六朝墓志词汇研究与《汉语大词典》的书证迟后[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2].江傲霜.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研究的价值与反思[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
[3].江傲霜.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7
[4].李小平.试论汉语词汇在魏晋六朝时的复音化发展——以《论语》、《孟子》、《世说新语》为例[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5].王小莘.从魏晋六朝笔记小说看中古汉语词汇新旧质素的共融和更替[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
[6].毛远明.读汉魏六朝石刻词语札记——兼及石刻词汇研究的意义[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
[7].毛远明.读汉魏六朝石刻札记——兼及石刻词汇研究的意义[J].成都师专学报.2002
[8].梁晓虹.汉魏六朝译经对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影响[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
[9].骆晓平.魏晋六朝汉语词汇双音倾向叁题[J].古汉语研究.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