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铁路枢纽旅客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铁路客运枢纽,换乘衔接设计,信息量,标志设置
铁路枢纽旅客站论文文献综述
林俊,徐良杰[1](2019)在《铁路客运枢纽旅客标志信息量度量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铁路客运枢纽在国内大量出现。现有铁路客运枢纽建筑结构往往较为复杂,旅客在枢纽内部需要依靠标志寻找正确路径,而标志数量过多、过乱的问题,往往影响旅客在铁路客运枢纽内部的换乘效率。因此,本文从旅客可接受信息量角度,结合我国人体数据及标志设计物理数据确定了旅客在铁路客运枢纽内部标志设置的最大信息量水平。(本文来源于《品质交通与协同共治——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16)
张小辉,曹国华[2](2018)在《高速铁路客运枢纽旅客集散交通方式选择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家高速铁路网的快速发展,一批大型高铁综合客运枢纽相继建成运营,成为城市最为主要的客流集散地之一,其旅客接驳交通集散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命题。本文针对高铁客流的交通出行特性,揭示旅客交通集散过程中的方式选择行为规律。基于效用分析的非集计模型,针对旅客出行起始端和终点端两个过程中交通集散需求的差异,分别构建旅客集散交通方式的Logit模型。结合沪宁高速铁路南京站的实际调查数据,对构建的N-L模型进行参数标定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旅客出行起始端和终点端具有不同的交通出行方式选择敏感性因子,出行起始端旅客对出行时间更为敏感,出行终点端旅客对出行费用更为敏感;同时不同交通方式对出行时间和出行费用的敏感程度不同。(本文来源于《2018世界交通运输大会论文集》期刊2018-06-18)
施诺[3](2017)在《铁路枢纽旅客精细化换乘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速铁路网的快速拓展,越来越多的城市成为连接多条线路、拥有多个客运站的交通枢纽,需要在城市枢纽中换乘的铁路客流也日益增长。对于一个铁路枢纽而言,当枢纽范围内包含多个衔接不同方向和线路的客运站、机场、公交场站等对外交通港站时,如何引导旅客高效、有序、经济地在枢纽内完成换乘对于提高旅客出行效率和乘车满意度非常重要。目前尚缺乏铁路旅客在城市枢纽内换乘铁路及其他交通方式的综合服务软件,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路径搜索软件也只能查询站外路线,无法进行铁路车站内部设施设备查询及走行路径搜索,在铁路旅客出行应用中有其局限性。因此,急需开发一套满足铁路旅客在城市枢纽中精细化换乘需要的出行服务系统。本文对铁路枢纽旅客精细化换乘服务系统的功能需求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并完成了系统开发,主要工作如下:(1)从铁路企业角度分析了铁路客运枢纽车站对于组织旅客乘降及换乘的总体业务需求,其次从铁路旅客的角度分析了旅客在铁路枢纽中的换乘行为,根据换乘行为分析了旅客在换乘过程中的详细用户需求;(2)给出铁路枢纽旅客精细化换乘服务定义,从铁路企业角度分析在旅客的整个换乘过程中铁路企业可以提供的各项换乘服务内容以及服务模式;(3)进行系统需求分析,包括系统功能需求、系统数据需求、系统接口和性能需求等;(4)进行系统的功能设计,主要包括基础数据导入、枢纽综合交通信息查询及列车到发树查询、车站内部设施查询和走行路径搜索、综合交通换乘路径规划等模块,并完成了系统数据库设计;(5)研究系统的四大技术难点,枢纽综合换乘路网构建及绘制、枢纽列车到发树绘制、枢纽车站内部走行路径搜索和综合交通换乘路径搜索,确定实现流程及算法;(6)进行系统开发,以北京铁路枢纽和北京南站为例,应用实现的系统展示精细化换乘服务功能。(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7-05-01)
张小辉,过秀成,杜小川,何明[4](2015)在《城际铁路客运枢纽旅客出行特征及接驳交通体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城镇密集区城际铁路旅客出行与其他空间尺度距离的旅客出行具有差异,其出行者属性、出行目的、出行频率等呈现出自身的特点。本文以长叁角地区沪宁城际铁路旅客出行为分析对象,研究沿线主要车站的旅客出行特征和集散交通特征,并提出接驳交通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研究》期刊2015年06期)
彭群洁,徐良杰[5](2013)在《铁路客运枢纽旅客离站换乘决策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铁路客运枢纽旅客换乘选择交通方式出行比例和旅客站内换乘可达性,建立铁路客运枢纽离站系统通道与换乘站点之间的联系,从铁路客运枢纽的布局模式、离站旅客特征分析角度出发,确立影响旅客交通方式决策和换乘可达性影响因子,并以武昌火车站为例分析,建立交通方式换乘选择非集计模型和旅客站内换乘时间可达模型.(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期刊2013年01期)
方娟[6](2012)在《基于学习型理念的铁路客运枢纽旅客出站导向信息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铁路客运枢纽是城市内外交通衔接的纽带,是客流集散、换乘的主要场所,其衔接功能的好坏已成为运营情况的重要评价指标,而枢纽中的导向信息系统又是铁路客运枢纽衔接合理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导向信息系统对旅客在枢纽中的安全快速流动和转移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我国枢纽中的导向信息存在位置设置不恰当、内容不合理以及表现方式没有统一依据和规范等诸多问题,使得旅客在出站的过程中无法得到有效引导,甚至会出现迷路现象。因此,针对枢纽中的旅客出站导向信息系统进行合理设计,不仅能消除旅客出站的盲目感,提高旅客出站效率,同时会提高枢纽的运营效益,对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更有深远意义,是一个具有重要实际意义的课题。论文利用因果分析图对旅客出站效率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详细地探讨了枢纽内出站旅客的心理特性和行为特性;引入“学习型”理念,通过对学习的定义、学习过程及其特点的分析,界定了学习型导向信息的内涵,并指出学习型导向信息的叁大设计要素内容即位置、内容和表现形式。在旅客认知心理的基础上,给出了学习型导向信息叁大设计要素的设计原则,重点探讨了基于“学习型”理念的导向信息具体设计方法。利用导向信息认知学习实验,对各类导向信息的学习时间进行了统计分析。最后,以上海南站为案例,对旅客出站导向信息进行设计与评价研究,提出了基于学习型理念的旅客出站导向信息系统设计方案,并运用Arena离散模拟仿真软件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研究成果为实际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依据。(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2-04-01)
李兆康[7](2012)在《基于Arena的城市铁路客运枢纽旅客出站衔接合理性判别》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铁路客运枢纽是城市的重要对外交通枢纽,是各种方式交通网络的交汇点,是铁路运输客流集散、换乘的主要场所。旅客流在铁路客运枢纽内部的流量与流向与列车的到发站时刻呈现很强相关性,往往能在短时内聚集高密度的人流。合理有效的城市铁路客运枢纽的旅客出站换乘衔接设计,对提高旅客的换乘效率,平衡不同换乘方式之间的需求分布有重要作用,其直接关系到城市铁路客运枢纽系统中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配合及功能的充分发挥,对提高铁路客运枢纽的交通功能以及城市交通形象具有重要意义。为对城市铁路客运枢纽离站路径与换乘点之间建立系统性联系,本次研究从铁路客运旅客特性的角度入手,从旅客出行“交通行为特性”和“决策心理”角度出发,通过对旅客行为特性以及枢纽布局对站内换乘决策行为的影响分析,确立了旅客换乘行为的影响因子,探讨了铁路客运枢纽的内部交通结构设计、客流组织方式、衔接路径、衔接方法和衔接过程、出站旅客的流量和流向、行人的步速步幅以及频率等特性,采用拓扑结构理论,建立了铁路客运枢纽旅客出站换乘交通网络,基于此建立了旅客换乘可达性分析模型及枢纽衔接合理性评价模型。利用离散仿真软件Arena,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结合城市铁路客运枢纽内部出站旅客的行为特性、交通衔接设施以及信息服务系统,模拟出实际枢纽旅客出站时的交通方式衔接情景,动态输出旅客出站情景可视化仿真及其评价计算结果。一方面通过可视化仿真定性的分析影响旅客换乘的瓶颈所在,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以及提高旅客的换乘效率,另一方面可通过仿真评价计算结果参数对铁路客运枢纽的换乘衔接合理性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同时,利用Arena软件提供许多参数的控制输入和修改,为系统营造了不同的仿真环境,快速实现了不同方案的动态仿真模拟,并能够完成方案比选与优化。最后以武昌火车站旅客出站换乘系统为算例,对基合理性进行了综合仿真与评价,验证了研究方法与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2-04-01)
何丹[8](2008)在《铁路客运枢纽旅客换乘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铁路客运枢纽是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的关键环节,汇集了各种城市交通。现与铁路交通相接驳的交通方式主要有公共汽车、出租车、社会车辆、自行车等。在铁路列车到达高峰期,根本无法满足客流集结和疏散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大城市都在大力发展快速交通、轨道交通与铁路交通相接驳。加入轨道交通后,旅客会选择哪种交通方式作为其换乘方式,都是需要研究的;新引进的轨道交通和原有交通方式运能该如何配置才算合理,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论文对铁路客运枢纽旅客交通方式选择模式进行了研究。论文从铁路枢纽旅客选择换乘交通方式角度出发,确定了研究范围。首先对旅客交通方式选择行为特性进行了研究,包括铁路客运枢纽分析、旅客到离站的时间特性和换乘心理特征。论文结合武汉的两大火车站到发车时刻得出了铁路客运枢纽旅客出行和列车到离站时间关系密切。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很多大城市都在建设大运量的轨道交通与铁路相接驳现实情况,研究了加入虚拟交通方式后,旅客会如何选择交通方式。根据RP调查和SP调查的原理,设计了RP和SP调查方法。论文采用两种方法分析,第一种结合RP数据和sP数据的优点,建立了基于RP/SP铁路客运枢纽旅客交通方式LOGIT选择模型,用汉口火车站的RP/SP调查数据验证了模型,结果显示RP/SP数据融合模型较RP数据模型、SP数据模型更合理;第二种因子分析法,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因子变量,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因子正交旋转,得到因子变量的得分,然后用Logistic回归法对提取的因子变量进行显着性水平为0.05的回归。由此建立铁路客运枢纽旅客的轨道交通影响因素模型,得到不同因子对于选择轨道交通方式的影响权重和作用机理,用汉口火车站的RP/SP调查数据验证了模型。最后从铁路客运枢纽内部的换乘设施协调、铁路和城市交通的运能匹配、铁路与城市交通的运营时间协调等几个方面研究了铁路客运枢纽站换乘协调,并用基于换乘衔接系统运营成本最小的运能协调模型预测了汉口火车站加入轨道交通后的具体运能配置,结果与前两种建模结果一致。(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08-10-01)
李传成[9](2004)在《交通枢纽与城市一体化趋势——特大型铁路旅客站设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城市角度,分析了作为城市重要对外交通枢纽——特大型铁路旅客站与城市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归纳了大型交通枢纽设计中的交通中心地段一体化整合,城市内外交通网络一体化,功能、空间与城市一体化,多专业、多部门合作的设计特点。(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04年01期)
金士宣[10](1980)在《论北京铁路枢纽旅客站布局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交通运输的中心。就铁路来说则是京沈、京沪、京广、京包、京原、京承、通(县)坨(子头)、沙(城)通(辽)八条干线的汇合地。这个枢纽旅客站的布局及其相互联接,不仅关系到首都的城市建设规划,而且首都与全国各省市的交通往来是否通畅,也与此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在进行北京铁路枢纽设计时,必须把旅客站的配置放在头等重要位置上(本文来源于《铁道科技动态》期刊1980年12期)
铁路枢纽旅客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国家高速铁路网的快速发展,一批大型高铁综合客运枢纽相继建成运营,成为城市最为主要的客流集散地之一,其旅客接驳交通集散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命题。本文针对高铁客流的交通出行特性,揭示旅客交通集散过程中的方式选择行为规律。基于效用分析的非集计模型,针对旅客出行起始端和终点端两个过程中交通集散需求的差异,分别构建旅客集散交通方式的Logit模型。结合沪宁高速铁路南京站的实际调查数据,对构建的N-L模型进行参数标定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旅客出行起始端和终点端具有不同的交通出行方式选择敏感性因子,出行起始端旅客对出行时间更为敏感,出行终点端旅客对出行费用更为敏感;同时不同交通方式对出行时间和出行费用的敏感程度不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铁路枢纽旅客站论文参考文献
[1].林俊,徐良杰.铁路客运枢纽旅客标志信息量度量方法[C].品质交通与协同共治——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2019
[2].张小辉,曹国华.高速铁路客运枢纽旅客集散交通方式选择模型研究[C].2018世界交通运输大会论文集.2018
[3].施诺.铁路枢纽旅客精细化换乘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2017
[4].张小辉,过秀成,杜小川,何明.城际铁路客运枢纽旅客出行特征及接驳交通体系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5
[5].彭群洁,徐良杰.铁路客运枢纽旅客离站换乘决策方法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3
[6].方娟.基于学习型理念的铁路客运枢纽旅客出站导向信息系统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12
[7].李兆康.基于Arena的城市铁路客运枢纽旅客出站衔接合理性判别[D].武汉理工大学.2012
[8].何丹.铁路客运枢纽旅客换乘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
[9].李传成.交通枢纽与城市一体化趋势——特大型铁路旅客站设计分析[J].华中建筑.2004
[10].金士宣.论北京铁路枢纽旅客站布局问题[J].铁道科技动态.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