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崖文化论文-曹大志

李家崖文化论文-曹大志

导读:本文包含了李家崖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李家崖,西坬渠,考古调查,生计方式

李家崖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曹大志[1](2019)在《李家崖文化遗址的调查及相关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见诸报道的黄土丘陵晚商时期遗址很少,遗址的数量、密度、分布情况不清,学界由此产生了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实际上,山西、陕西两省过去的普查已经发现了大量晚商时期遗址,只是尚未辨识确认。作者报告了山西省石楼县20处李家崖文化遗址的调查情况和采集植物遗存的浮选结果,发现聚落最显着的特点是规模小而分散,生计方式为粗放农业、定居程度较高。作者在以往调查材料中确认了300余处李家崖文化遗址、100余处西坬渠类型遗址,在文中报道了这些遗址的基本信息。基于这些工作,作者讨论了晚商时期黄土丘陵的文化分布、来源、年代、生计方式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期刊2019年07期)

张沛心[2](2016)在《馆藏李家崖文化金耳坠》一文中研究指出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有两件金耳坠(图一)。其一编号为A九二290,宽6.7厘米,残长7.4厘米;其二编号为A九二291,宽5.7厘米,长12.8厘米,重8-10克。金耳坠均为黄金片状,形如卷云,盘绕似蛇。1983年淳化夕阳黑豆嘴出土,1991年从淳化文化馆调拨本馆收藏。淳化黑豆嘴发现的四座墓葬,都未经过科学发掘,墓葬均被群众挖毁,埋葬情况不明,器物组合不清,其中有叁座出土了形制相同的金耳坠,编号CHXM3的墓葬出土金耳坠4(本文来源于《文物天地》期刊2016年06期)

孙文浩[3](2016)在《试析李家崖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世纪叁十年代以来,南流黄河两岸发现了大批商代晚期青铜器,广泛分布于晋西山地和陕北地区。围绕着这批青铜器的文化内涵及归属问题,学术界展开了长期的讨论。1983年李家崖遗址的发掘,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经过考古学者多年的努力,除李家崖遗址外,已知同类型的遗存还发现了陕北清涧县薛家沟乡李家塔、辛庄、寨沟,绥德县枣林坪乡吴家渠、河底乡沟口村田庄、满堂川乡、义合镇薛家渠和晋西北的离石县后赵、马茂庄,柳林县高红等。目前,将这类型遗存命名为“李家崖文化”已为学术界共识。2013年,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编着的《李家崖》考古报告出版,对1982—1991年在李家崖遗址发掘所得的资料进行了全面的公布,极大的方便了学者对这批资料进行科学深入地研究。虽然前辈学者的研究讨论涉及到了李家崖文化的各个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但在某些方面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1、缺乏得到多数人认可的对李家崖文化典型器物的演变规律以及文化分期的认识;2、对李家崖文化发展中的阶段性变化缺乏讨论;3、对李家崖文化与周边其它考古学文化关系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讨论。基于此,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利用近年来发表的关于李家崖文化各遗址的材料,着重进行以下叁方面的讨论:1、李家崖文化典型器物的形制分析及分期。运用考古类型学和考古地层学的方法将李家崖文化出土的陶器进行分类,判断其早晚关系,并通过对已分型式陶器组合的研究,确定陶器的分组,总结并采用前人对李家崖文化青铜器的研究结果,进而将整个文化分为早、中、晚叁期,从整体和各期段两个角度分析该文化的发展状况;参考其他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判定李家崖文化早期约相当于殷墟一期至殷墟二期早段,中期约相当于殷墟二期早段至殷墟四期中段,晚期约相当于殷墟四期中段至西周早期。2、李家崖文化文化因素分析。在典型器物类型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及周邻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发现与研究成果,将李家崖文化的典型器物分为八组,并对所分八组文化因素进行量化分析。3、李家崖文化与周邻古文化的关系分析。在对典型器物分组的量化分析基础上,剖析各组文化因素的来源,探讨李家崖文化与周邻古文化间的交流与联系。(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6-03-01)

孟琦,杨建华[4](2016)在《李家崖文化分期及相关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分析《李家崖》考古发掘报告的资料,将李家崖遗址分为早、中、晚叁期,在讨论城墙、居址和墓葬相对年代的基础上对李家崖遗址的形成过程进行了重构。以李家崖遗址的分期为基础,结合绥德薛家渠遗址和柳林高红遗址的资料,将李家崖文化也分为早、中、晚叁期。根据相关资料的比较,本文认为李家崖遗址的青铜器属于石楼类型青铜器。通过分析李家崖遗址早期和晚期的文化因素可以发现李家崖文化的来源与朱开沟文化有关,其衰落与西周文化的强大有关。(本文来源于《考古与文物》期刊2016年01期)

蔡亚红[5](2008)在《李家崖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陕晋黄河两岸经常出土商代晚期青铜器,但皆因非正式的考古发掘,其文化归属一直没有定性,1983年李家崖古城址的发掘,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途径。本文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充分结合近年来本地区考古发现的新资料,同时参照前人的研究,运用考古地层学、类型学和比较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对该青铜文化进行了分期及年代的确定,同时进行文化因素分析,经初步研究,判定该青铜文化是与商文化并行发展、互为影响且长期与商王朝处于敌对状态的方国的遗存——李家崖文化。在此基础上,对其文化内涵及特征、分布地域、与相邻文化间的关系、社会经济形态、精神文化、族属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对李家崖文化面貌的清楚认识,可以间接地对关中地区商文化、先周文化的研究起到一定作用,同时对商周时期北方边远地区的文化及其族属也有近一步的认识。(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8-06-30)

吕智荣[6](1989)在《试论李家崖文化的农业》一文中研究指出李家崖文化,是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地区发现的一个进入青铜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其时代大约相当于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我们认为,该文化是与商周之际雄据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劲族——鬼方相关。那么,这个与鬼方有关的古文化的社会经济中,农业在其中占有的地位、发展水平如何?本文拟就此问题试作一讨论。(一)定居,是人们从事农业经济生产必具有的条件。我们在薛家渠李家崖文化遗址中,发掘出(本文来源于《农业考古》期刊1989年02期)

李家崖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有两件金耳坠(图一)。其一编号为A九二290,宽6.7厘米,残长7.4厘米;其二编号为A九二291,宽5.7厘米,长12.8厘米,重8-10克。金耳坠均为黄金片状,形如卷云,盘绕似蛇。1983年淳化夕阳黑豆嘴出土,1991年从淳化文化馆调拨本馆收藏。淳化黑豆嘴发现的四座墓葬,都未经过科学发掘,墓葬均被群众挖毁,埋葬情况不明,器物组合不清,其中有叁座出土了形制相同的金耳坠,编号CHXM3的墓葬出土金耳坠4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李家崖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曹大志.李家崖文化遗址的调查及相关问题[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9

[2].张沛心.馆藏李家崖文化金耳坠[J].文物天地.2016

[3].孙文浩.试析李家崖文化[D].重庆师范大学.2016

[4].孟琦,杨建华.李家崖文化分期及相关问题研究[J].考古与文物.2016

[5].蔡亚红.李家崖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8

[6].吕智荣.试论李家崖文化的农业[J].农业考古.1989

标签:;  ;  ;  ;  

李家崖文化论文-曹大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