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骨间支架作用辅助固定不稳定掌骨骨折

掌骨间支架作用辅助固定不稳定掌骨骨折

武警浙江省总队杭州医院付勇强陈长松张杰骨三科310051

【摘要】:目的:介绍掌骨间支架作用辅助固定不稳定掌骨骨折在治疗掌骨骨折中的方法及经验体会。方法:在骨折块克氏针不稳定固定时,于骨折线近端或远端横行将其与邻近一根掌骨一同固定,达到稳定固定,无需其它外固定,可早期功能锻炼。结果:34例掌骨骨折,其中第5掌骨19例,第4掌骨8例,第2掌骨7例,随访6个月32例,骨折愈合良好,无后期移位。结论:掌骨间支架作用辅助固定不稳定掌骨骨折以操作简单的方式应用于第2-5掌骨不稳定性骨折固定,价格低廉,固定稳定,肢体功能恢复满意。

【关键词】:掌骨骨折、邻近掌骨、横行固定、固定稳定。

掌骨分头、颈、干和基底部,掌骨头是掌指关节的近端关节面,掌指关节可营掌屈-背伸、内收-外展和回旋运动,掌骨骨折常有旋转、短缩及成角移位,无论是从运动功能还是外观角度考虑,均有矫正的必要。手指屈曲时,掌骨10°旋转移位即可致伤指偏向或背离邻指,呈现指端叠落或分离;掌骨每短缩2mm,掌指关节就有7°的伸展迟滞;背向成角移位,可致掌骨头塌陷,折端背凸。掌骨作为长方体,为了形成掌横弓,只有少数面(第2、5掌骨有3面,第3、4掌骨有2面)与皮肤相对,周围组织较多,骨折后不易暴露,且掌骨复位不能短缩,粉碎骨折不能轻易放弃碎骨片,全部小骨块解剖复位固定显得很困难。治疗不当常引起骨折错位、骨折不愈合及关节僵硬,功能障碍明显。我科自2008—2013年应用掌骨间支架作用辅助固定不稳定掌骨骨折34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4例,男28例,女6例;年龄17—53岁,平均29岁;左手15例,右手19例;撞击伤20例,挤压伤14例;开放性10例,闭合性24例,基底骨折22例,掌骨颈骨折12例。

1.2手术方法

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气压止血带下手术,暴露骨折断端,将骨折块复位,先予克氏针斜行或纵行固定骨折端,若为掌骨颈骨折,则于骨折近端行掌骨间横行固定;若为掌骨近端或基底骨折,则于骨折远端行掌骨间固定;若为斜行骨折,其特点为短缩移位,可予牵引复位,先予1-2枚克氏针固定骨折端,再分别于骨折远、近端行掌骨间固定;若骨折断端处无法行直接固定,可分别于骨折远、近端行掌骨间固定,如若仍不够稳定,可于掌骨干与前次克氏针相平行,再行掌骨间固定,以加强稳定性。术中一般以直径0.8mm、1.0mm克氏针固定骨折端,以直径1.2mm克氏针行掌骨间固定,个别骨骼粗壮或稳定性差者,可选用直径1.5mm克氏针,行掌骨间固定时,应根据掌横弓的弧度斜行进针,不可水平进针,术后无需石膏托固定,术后拆线即可早期行日常活动,术后6—8周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拔除克氏针(详见图1、图2、图3)。

2结果

本组患者随访32例,失访2例,术后随访6个月,随访内容包括骨折愈合情况、功能状态、手指活动度、握力等,随访病例以标准Cooney评分,病例评分在90分以上,疗效优良,有4例粉碎性骨折,近5个月才愈合,但不影响工作生活。

图1

图2

图3

3讨论

3.1本术式优点

手掌部由第2-5掌骨组成一整体,形成掌横弓,其不如手指活动性大,一但受到高速撞击即易骨折。掌骨骨折分头、颈、干和基底骨折四类,其中,掌骨颈、掌骨干骨折最多见,而掌骨干骨折首选掌骨钢板固定,该方法对骨干骨折效果确切,固定稳定,可早期功能锻炼。但对于掌骨颈及掌骨基底部骨折,就不能使用钢板,如骨折块较大,少部分可使用克氏针斜行固定,但因掌骨周围软组织较多,克氏针难以达到满意的角度,也就达不到稳定固定,当为粉碎性骨折时,克氏针单纯固定骨折端难以固定,更别说稳定性了。近几年也有很多同行在使用掌骨外固定支架,确实可以起到很不错的效果,但其相对价格较高,且固定时易影响肌腱活动方向,早期活动笨重,所占空间大。掌骨间支架作用辅助固定不稳定掌骨骨折的优点如下:(1)费用低,操作简单,无需专门学习,切口小,不损伤主要神经血管,不固定肌腱、关节活动方向。因骨折为直视下操作,可不必使用‘C’臂机,一些基层医院即可开展。(2)固定可靠,稳定性高,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使骨折愈合后关节功能良好。(3)牵张固定对粉碎性骨折、不稳定性骨折尤其适合,不加重骨折块损伤。

3.2掌骨间支架作用辅助固定不稳定掌骨骨折的特点

(1)操作设计简单,使用电钻、克氏针即可完成。(2)从肢体安全间隙穿针避免损伤肌腱、血管、神经,可早期功能锻炼。(3)矫正短缩畸形,骨折可获得良好复位及固定。

该方法费用低,损伤小,操作简单,住院时间短,疗效肯定,是治疗不稳定掌骨骨折的较理想方法。

标签:;  ;  ;  

掌骨间支架作用辅助固定不稳定掌骨骨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