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化作用论文-冯岳,徐尧,褚蔚,隋新霞,黄承彦

春化作用论文-冯岳,徐尧,褚蔚,隋新霞,黄承彦

导读:本文包含了春化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麦,春化基因,时空表达,qRT-PCR

春化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冯岳,徐尧,褚蔚,隋新霞,黄承彦[1](2017)在《小麦春化作用相关基因的时空表达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普通小麦春化基因的时空表达特性,以强冬性品种济麦19、冬性品种钱交麦、半冬性品种泰山1号、偏春性品种济麦20和春性品种中国春为实验材料,利用q RT-PCR技术,分析了VERNALIZATION1(Vrn1)、VERNALIZATION2(Vrn2)和VERNALIZATION3(Vrn3)的时空表达特性。结果表明在普通小麦中,Vrn1基因在四类小麦的表达量由高至低为幼穗、旗叶、普通叶片、茎秆。未春化时,冬性越强的品种,Vrn1、Vrn3基因的起始表达量越低,Vrn2基因的起始表达量越高。随着春化过程的进行,Vrn1和Vrn3基因上调表达,并在春化25 d时出现表达加速上调现象;Vrn2基因下调表达。小麦冬性越强,Vrn基因表达量变化越明显。在脱春化过程中,随着高温时间的增加,Vrn和Vrn3基因下调表达,Vrn2基因表达变化不明显。该结果为进一步分析普通小麦春化发育的分子调控机理提供了重要信息。(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7年10期)

冯岳,褚蔚,樊庆琦,黄承彦,隋新霞[2](2017)在《普通小麦春化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春化是小麦品种的重要性状,直接影响着小麦品种的种植范围和利用效率。本文从小麦冬春性鉴定方法、鉴定指标、春化相关基因及分子机理等方面入手,综述了小麦冬春性的研究进展。分析比较了目前常用小麦冬春性鉴定方法并总结了依靠自然低温春化鉴定的利弊。对目前小麦春化相关基因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小麦冬春性分子机理研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小麦冬春性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8期)

张玮雨[3](2017)在《植物春化作用的条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春化作用的研究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重要,文章从春化作用的发现、进行春化的条件及春化作用的应用叁个方面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山西农经》期刊2017年01期)

郭蔚华,刘青香,彭习武,刘晨茜[4](2016)在《滇池铜绿微囊藻春化作用原理及其基因控制模型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更好地阐述滇池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in Dianchi Lake)需求低温的原因、增长与低温高温之间的关系等,对长期的藻春化作用研究所获得的成果进行了梳理、归纳、凝练、提升,形成了藻春化作用原理。在此基础上,对旧的藻春化作用基因控制模型(假说)进行了改进。滇池铜绿微囊藻春化作用原理是:(1)该藻生长活动对低温有需求;(2)休眠高温具有停止藻增长的作用,生长高温具有抑制藻增长的作用;(3)诱导低温能解除休眠高温对藻的休眠作用,解除生长高温对藻的抑制作用;(4)藻的休眠程度和被抑制程度与休眠高温、生长高温的强度、作用时间呈正相关;(5)诱导低温解除藻的高温休眠作用、抑制作用的时间与藻的休眠程度、被抑制程度呈正相关;(6)连续低温诱导可出现最大藻增长率;(7)最适诱导低温产生藻春化作用和解除藻高温休眠作用的时间最短;(8)在最高到最适诱导温度(14~10℃)之间,藻的高温休眠作用、抑制作用的解除效果随诱导低温的降低而增强、随低温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在最适到最低诱导温度(13~7℃)之间,藻的高温休眠作用、抑制作用的解除效果随诱导低温的降低而减弱、随低温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滇池铜绿微囊藻春化作用原理可为该藻暴发的数量预测与工程控制提供新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旧基因控制模型的改进主要是对激活基因、激活蛋白的结构、功能的细化,对调结蛋白特性的调整,对不同的诱导低温、休眠高温等温度起作用时调节蛋白构象变化的细化。改进后的新模型能够更好地阐释诱导低温与休眠高温等交互作用的藻春化作用原理。(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6年12期)

杨柳依,赵荣秋,刘乐承[5](2016)在《高等植物春化作用的分子基础及调控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春化作用对控制高等植物开花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由多基因相互作用并受环境因素(温度、光周期等)影响的复杂过程。双子叶植物拟南芥与单子叶植物谷物中春化关键基因是不同的。春化状态在有丝分裂中传递,在有性生殖的下一代中重建。综述了春化作用促进途径中春化相关基因的功能以及开花的表观遗传调控。(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期刊2016年27期)

刘新庆[6](2016)在《拟南芥春化作用相关基因MAF对营养生长时相转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等植物的胚后发育包括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幼龄和成熟营养阶段和开花结果生殖阶段。幼龄和成熟期构成营养生长时期,幼龄期(即果树的童期)植物不能诱导开花,进入成熟期后植物经诱导开花,植物由幼龄期向成熟期的转变称为营养生长时相转变。幼龄期和成熟期表型在一些木本植物中变化较明显,如一种相思树(Acacia),幼龄期植株为羽状复叶,成熟期为单叶。然而,植物营养生长的表型变异大多是渐变的,在草本植物拟南芥中幼龄期叶片近圆形,全缘,叶柄较长;成熟期叶片呈披针形,叶片边缘有锯齿,并向下卷曲,叶柄较短。童期长短是植物的一种遗传属性,童期长是导致果树定向育种周期过长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木本植物成花机理的研究主要借鉴拟南芥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并且已取得很大进展。拟南芥中表型变化明显的性状是幼龄期仅在莲座叶近轴面分化出表皮毛,而成熟期叶片远轴面分化出表皮毛,这一表型可以作为判定营养生长时相转变的形态标志。研究表明,幼龄期mi R156高表达,成熟期表达量降低,其靶基因SPL3则相反表达。植物通过春化作用调控开花,春化作用相关基因MAF1、MAF2、MAF3、MAF4表达对开花产生抑制作用,它们的功能缺失突变体促使拟南芥提前开花。然而这些基因与营养生长时相转变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为了进一步明确这些基因在调控植物营养生长时相转变中的作用,为提高果树早期产量,缩短果树童期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以正常生长条件下的拟南芥T-DNA插入MAF突变体为材料,探索营养生长时相转变过程中这些基因的作用及其特点。研究结果如下。1.maf3和maf4第一片叶片长宽比值大于1,说明其叶片起始生长就趋向于成熟叶片的形态特点;maf1、maf2、maf3和maf4叶片长宽比在第5片叶以前均比与野生型的数值大,趋向成熟叶片的形态特点。13-14天前生长速率突变体低于野生型,以后增长趋势高于野生型。2.Col-0的远轴面表皮毛最早出现在第6片真叶,即生长第16天,maf1、maf2、maf3、maf4最早出现在第5片真叶,即生长第15天,突变体的营养生长时相转变的时间比野生型提前1天,说明突变体营养生时相转变比野生型提前。3.突变体茎端分生组织石蜡切片在第15天的时候,凸起较高,能很清晰的看到最外缘有多层细胞(原套),原套里面包裹着一些不规则分布的细胞(原体),明显具成熟期茎端分生组织的特点;而Col-0较为平坦,还处于幼龄期。在第19天突变体均已产生花芽分化,进入生殖生长阶段,而野生型则处于成熟期。野生型在第20天有花芽分化。Col-0的营养生长时间要比突变体长,为23天,突变体maf1、maf2为19天,maf3和maf4为20天。maf1、maf2、maf3和maf4的花芽分化的时间相对于野生型都提前。因此MAF基因对花芽分化有抑制作用,其功能缺失突变体提前开花。4.相对于第11天,第15天MAF突变体内的mi R156相对表达量减半。而Col-0则是第19天比第15天mi R156相对表达量减半。相对于第11天,第15天MAF突变体内的SPL3相对表达量倍增。而Col-0则是第19天比第15天SPL3相对表达量倍增。说明maf1、maf2、maf3和maf4营养生长时相转变提前,MAF对营养生长时相转变有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天津农学院》期刊2016-06-01)

郭蔚华,彭习武,周美修,范建元[7](2014)在《星肋小环藻、铜绿微囊藻春化作用基因控制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证实了星肋小环藻、铜绿微囊藻的春化作用后,其暴发控制机理成为研究重点。该文通过分析单细胞生物基因操作原理、遗传物质转录复制控制、温度对蛋白质的作用和酶原激活过程等,研究微藻春化作用基因控制机理,提出基因控制模型:激活基因-操纵基因连锁的基因操纵模型,由基因操纵子、调节基因和激活基因组成。该模型阐释2种藻类春末夏初大规模暴发机理:春季,调节基因产生的调节蛋白原被调节蛋白激活酶激活产生的调节蛋白与操纵基因结合,启动结构基因转录合成DNA合成酶系,DNA复制完成,藻体裂殖(繁殖)群体增长;夏季,高温下温度敏感的调节蛋白激活酶变性,使调节蛋白原激活产生变构的调节蛋白,同时与操纵基因和激活基因结合,激活基因不能产生调节蛋白激活酶激活调节蛋白原产生激活蛋白,这时铜绿微囊藻进入生长被抑制状态,星肋小环藻进入高温休眠状态;进入秋季,因之前无低温出现使热变性的激活酶复性,激活产生正常的调节蛋白与操纵基因结合,启动结构基因复制繁殖所需DNA酶系,尽管秋季温光适宜,星肋小环藻不会生长活动,铜绿微囊藻可生长但生长速度低于春末夏初时的生长速度;进入冬季,低温使热变性的激活酶复性,等待来年春暖激活调节蛋白原,启动新一年的藻生长。(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4年11期)

郭蔚华,周美修,范建元,彭习武[8](2014)在《星肋小环藻、滇池铜绿微囊藻的春化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认知星肋小环藻(硅藻)春季活动、滇池铜绿微囊藻(蓝藻)春夏大规模暴发的活动规律,通过确定生长温区后进行变温实验,分析低温对2种实验藻的生长影响,其结果为:小环藻的生长温度为9.5~15.0℃,微囊藻生长温度为15.0~31.0℃,生长高温将抑制2种藻的生长;15.5℃以上、9.0℃以下时小环藻停止生长,31.0℃以上、15.0℃以下时微囊藻停止生长;在15.5~17.5℃停止生长后用7.0~9.0℃处理一天后放回生长温度培养,小环藻恢复生长,在31.0~33.0℃停止生长后用7.0~14.0℃处理一天后放回生长温度培养,微囊藻恢复生长,表明特定低温可使处于高温休眠的藻恢复生长,即低温具有解除高温休眠的作用;诱导低温7.5~9.5℃、10.0~14.0℃时,星肋小环藻、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与低温诱导强度反相关,与诱导时间正相关;低温可解除高温休眠作用诱导藻生长,同样,高温也可解除藻的低温诱导作用。分析认为:星肋小环藻、铜绿微囊藻的低温诱导作用与植物春化作用一致,因此实验藻具有春化作用,其年活动规律为:经冬季低温诱导,处于休眠的实验藻春季恢复生长,夏季生长高温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秋季无诱导低温过程,铜绿微囊藻华可发生但不如春夏。(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周美修[9](2014)在《滇池铜绿微囊藻春化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十多年,滇池长期遭受蓝藻爆发问题困扰。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水华之后,到目前水华困扰未有根本改变,蓝藻水华春夏之交发生成为常态。长期以来,关于滇池铜绿微囊藻的研究很多,且主要集中在生长的温度、光照、营养盐等方面,经过多年的铜绿微囊藻春夏暴发机理探寻和实验分析环境因素毫无结果后,将铜绿微囊藻春季活动与植物春化作用相联系。如果能够实验证实铜绿微囊藻生长的低温诱导作用,不仅将解释实验藻春季活动原因,而且将揭示微观世界中微型藻类中也存在着类似高等植物的春化作用。为此,2011年至2013年进行了相关实验,分析实验藻的低温诱导作用与植物春化作用的关系。本文主要通过实验室培养进行相关实验,同时测试各处理温度下实验藻生长情况,分析低温诱导作用、诱导强度和诱导时间。结果与结论如下:研究结果:(1)铜绿微囊藻生长温区15.0~31.0℃,最适为19.0℃;温度低于15.0℃铜绿微囊藻停止生长,而低于7.0℃开始死亡;高于31.0℃铜绿微囊藻停止生长,高于33.0℃开始死亡。(2)变温实验:①无高温处理:生长温区内实验藻由生长低温→生长适温→生长高温→生长适温→生长低温培养均可生长,但高温对实验藻生长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②高温处理:实验藻经生长温区→休眠高温→生长温区处理后,只有第一个生长温区范围内出现生长,其余温区范围内未见生长,说明休眠高温具有停止实验藻生长的作用。③高低温处理:实验藻经生长温区→休眠高温→诱导低温→生长温区处理后,前后两个生长温区均见生长。对比高温处理实验分析认为,实验藻需要经过诱导低温处理之后才能解除休眠高温带来的生长拟制作用,恢复生长。④致死高温处理:实验藻经生长温区→休眠高温→致死高温→诱导低温→生长温区处理后,仅第一个生长温区出现生长,说明即使经过低温处理后实验藻也不能生长,致死高温带来的作用是不可逆的。(3)藻生长与低温处理时间、强度关系:7.0~10.0℃诱导低温范围内,诱导强度与藻生长率呈正相关,10.0~14.0℃诱导低温范围内,诱导强度与藻生长率呈反相关,最适诱导低温为10.0℃;诱导低温作用时间与藻生长率呈正相关。研究结论:(1)铜绿微囊藻具有春化作用,高温可以解除春化作用。其年活动规律为:经冬季低温诱导,春季铜绿微囊藻生长,夏季到来高温拟制其生长,进入秋季因无低温诱导,藻华虽可发生但不会大规模暴发。(2)铜绿微囊藻春化作用的低温诱导方式:增长率与诱导时间正相关,与温度强度正相关(7.0~10.0℃)或反相关(10.0~14.0℃)。(3)滇池铜绿微囊藻大规模暴发与冬季最适诱导低温的出现的天数有关。(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4-05-01)

彭习武[10](2014)在《星肋小环藻—铜绿微囊藻春化作用的内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2013年,实验先后证实了星肋小环藻、铜绿微囊藻的春化作用后,将其春化作用控制机理提出来进行研究,目的是在基因水平上分析春化作用控制模型。本文通过分析微藻生物学特性、受温度影响的大分子物质、温度对酶的影响、酶原激活过程、单细胞生物基因操作原理等,研究微藻春化作用的基因控制机理,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调节蛋白激活酶的作用:从酶原激活的原理上来说,调节蛋白原本身不具备活性作用,它需要在调节蛋白激活酶的激活作用下,产生具有活性作用的调节蛋白,而调节蛋白则与操纵基因结合,开启整个操纵子。2)调节蛋白激活酶功能受温度的影响:调节蛋白激活酶本身是个温敏性蛋白,在不同温度的影响下,会对其功能表达产生影响。温敏性调节蛋白激活酶在生长高温、休眠高温下变性,变性的酶蛋白经低温作用后又复性。3)激活基因的位置所在:激活基因与操纵基因连锁就是激活基因在DNA上的位置所在,激活基因位于操纵基因的前一段,与操纵基因、结构基因构成的操纵子连锁在一起,起主要作用就是联合操纵基因一起对整个基因操纵系统进行控制。4)激活基因和操纵基因如何控制:常形态的调节蛋白与操纵基因结合为饱和面结合,此时结构基因所能发挥的工作效率正达到最大值;激活基因开放时转录编译调节蛋白激活酶;正常的调节蛋白与连锁的操纵基因结合时不结合激活基因,并不影响激活基因的正常转录翻译,因此也不会影响调节蛋白激活酶的正常生成。5)激活基因和操纵基因连锁的基因操纵模型工作原理:春季,调节基因产生的调节蛋白原被调节蛋白激活酶激活产生的调节蛋白与操纵基因结合,启动结构基因转录合成DNA合成酶系,DNA复制完成,藻体裂殖(繁殖)群体增长;夏季,高温下温度敏感的调节蛋白激活酶变性,使调节蛋白原激活产生变构的调节蛋白,同时与操纵基因和激活基因结合,激活基因不能产生调节蛋白激活酶激活调节蛋白原产生激活蛋白,这时铜绿微囊藻进入生长被抑制状态,星肋小环藻进入高温休眠状态;进入秋季,因之前无低温出现使热变性的激活酶复性,激活产生正常的调节蛋白与操纵基因结合,启动结构基因复制繁殖所需DNA酶系,尽管秋季温光适宜,星肋小环藻不会生长活动,铜绿微囊藻可生长但生长速度低于春末夏初时的生长速度;进入冬季,这时低温使热变性的激活酶复性,等待来年春暖激活调节蛋白原,启动新一年的藻生长。结合微藻繁殖的原理、受温度影响的生物大分子、酶原激活原理、基因控制模型,并且结合试验数据,最终得出激活基因与操纵基因连锁的基因操纵模型。在这个基础上,对微藻春化作用机理做了解释,更阐述了两种藻类春末夏初爆发的原因。(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4-05-01)

春化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春化是小麦品种的重要性状,直接影响着小麦品种的种植范围和利用效率。本文从小麦冬春性鉴定方法、鉴定指标、春化相关基因及分子机理等方面入手,综述了小麦冬春性的研究进展。分析比较了目前常用小麦冬春性鉴定方法并总结了依靠自然低温春化鉴定的利弊。对目前小麦春化相关基因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小麦冬春性分子机理研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小麦冬春性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春化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冯岳,徐尧,褚蔚,隋新霞,黄承彦.小麦春化作用相关基因的时空表达特性研究[J].分子植物育种.2017

[2].冯岳,褚蔚,樊庆琦,黄承彦,隋新霞.普通小麦春化作用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17

[3].张玮雨.植物春化作用的条件及应用[J].山西农经.2017

[4].郭蔚华,刘青香,彭习武,刘晨茜.滇池铜绿微囊藻春化作用原理及其基因控制模型改进[J].生态环境学报.2016

[5].杨柳依,赵荣秋,刘乐承.高等植物春化作用的分子基础及调控机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6

[6].刘新庆.拟南芥春化作用相关基因MAF对营养生长时相转变的影响[D].天津农学院.2016

[7].郭蔚华,彭习武,周美修,范建元.星肋小环藻、铜绿微囊藻春化作用基因控制机理[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

[8].郭蔚华,周美修,范建元,彭习武.星肋小环藻、滇池铜绿微囊藻的春化作用[J].生态环境学报.2014

[9].周美修.滇池铜绿微囊藻春化作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4

[10].彭习武.星肋小环藻—铜绿微囊藻春化作用的内在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4

标签:;  ;  ;  ;  

春化作用论文-冯岳,徐尧,褚蔚,隋新霞,黄承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