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腮腺剂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腮腺,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自动管电流调制,辐射剂量
腮腺剂量论文文献综述
王菲菲,罗娅红[1](2019)在《自动管电流调制低剂量CT技术检查腮腺肿瘤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自动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对腮腺CT图像质量及腮腺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88例临床诊断腮腺肿瘤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4例,A组为常规剂量组(120kV+mAs),FBP重建;B组为低剂量组120kV+ATCM扫描,AIDR重建。对比两组客观图像质量(噪声值和信噪比),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及CT剂量指数CTDI及有效剂量乘积DLP。结果两组扫描时腮腺病灶、正常腮腺实质、皮下脂肪的噪声值、病灶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4分34例,3分10例。B组分别为31例、13例。两组图像均可以满足诊断要求,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T剂量指数为(28.29±0.44)mGy,高于B组的(24.61±0.91)mGy(P<0.005),A组有效辐射剂量为(2.43±0.37)mGy,高于B组的(1.01±0.25)mGy。结论采用ATCM技术结合迭代重建对腮腺肿瘤患者进行扫描,可以有效降低腮腺辐射剂量,图像质量可以满足诊断需要。(本文来源于《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赵彬,青东,朱红蕾,马代远[2](2019)在《腮腺分区勾画方式对鼻咽癌IMRT计划靶区及腮腺剂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叁种腮腺分区勾画方式对鼻咽癌调强放疗计划中靶区及腮腺剂量影响。方法选取4例鼻咽癌患者(T_2N_2M_0,III期),每例分别制作4组调强放疗计划(计划~0,计划~1,计划~2,计划~3),除腮腺以外,靶区处方剂量及其余危及器官限制剂量均相同。评估4组计划中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特别是腮腺剂量。结果4组计划均符合靶区及正常组织剂量限制要求,腮腺分区勾画组(计划~1,计划~2,计划~3)两侧腮腺D_(mean)均低于腮腺整体勾画组(计划~0);计划~2两侧腮腺D_(mean)<30 Gy,D_(50)<26 Gy,均低于计划~0,且能最大程度降低左右侧腮腺D_(mean)和D_(50)。结论在满足靶区及正常组织剂量限制要求前提下,腮腺分区勾画方式2能显着降低腮腺平均剂量及50%体积剂量,此种腮腺分区勾画方式能否减轻放疗对腮腺分泌功能的损伤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设备》期刊2019年03期)
曲兴民,夏登胜,秦力铮,张春梅,王松灵[3](2017)在《口服高剂量无机硝酸盐对小型猪腮腺唾液腺超微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方法(TEM)评估口服高剂量无机硝酸盐对小型猪唾液腺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7-8月龄实验用小型猪为研究对象。将10只动物随机分为高剂量口服硝酸盐组(饮水中含1 mol/L的硝酸钾)和正常饮食组。两年后对小型猪的腮腺组织进行TEM分析,评估高剂量无机硝酸盐饮食对腮腺超微结构的影响。(本文来源于《2017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7-10-13)
陈凯[4](2017)在《鼻咽癌调强放疗中等效均匀剂量优化法对腮腺保护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等效均匀剂量(Equivalent Uniform Dose,EUD)优化方法在鼻咽癌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计划优化中的临床意义。比较鼻咽癌IMRT计划优化中基于EUD的生物优化方法与传统的基于剂量-体积(Dose-Volume,DV)的物理优化方法在腮腺保护方面的差异,同时比较腮腺EUD优化后对靶区体积和危及器官(Organ At Risk,OARs)受量方面的影响。[方法]收集解放军昆明总医院于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病理诊断明确的II-IVa期鼻咽癌患者20例,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按统一的标准进行靶区和OARs勾画,同一患者分别制定两套IMRT放疗计划(即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进行传统的剂量-体积优化,而实验组对腮腺改行EUD优化,而靶区和其他OARs的约束条件与对照组相同,分别比较两种优化方法中腮腺V26、平均剂量(Mean Dose,Dmean)、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ormal Tissue Complication Probability,NTCP)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靶区体积、肿瘤控制率(Tumor Control Probability,TCP)和其它 OARs 最大剂量(Maximum Dose,Dmax)的差异。[结果]1.对腮腺的影响:生物优化组腮腺V26为51.90±7.86%,较物理优化组(58.10±6.34%)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优化组腮腺Dmean为30.52±3.53Gy,较物理优化组(33.44±3.68Gy)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优化组腮腺NTCP为17.73±6.89%,较物理优化组(27.24±8.35%)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靶区体积和TCP的影响:生物优化组大体肿瘤的靶体积VPGTVnx(70.4)为99.53±0.39%,与物理优化组(99.63±0.5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优化组阳性淋巴结的靶体积VPGTVnd(66)分别为99.38±0.69%,与物理优化组(99.56±0.5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优化组的TCP为96.29±2.22%,与物理优化组(96.28±2.2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脊髓、脑干和视交叉Dmax的影响:脊髓、脑干和视神经的Dmax在生物优化组分别为42.57±1.91Gy、52.97±1.97Gy、47.58±5.19Gy,在物理优化组分别为42.47±2.00Gy、53.01±1.67Gy、47.57±5.06Gy,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咽癌IMRT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对腮腺进行EUD优化后,腮腺的V26、Dmean和NTCP较物理优化组显着降低,腮腺的受照体积和照射剂量下降;经腮腺的EUD优化后,靶区体积(VPGTVnx、VPGTVnd)和肿瘤控制率较物理优化组相比无显着降低;在腮腺受到保护的同时,肿瘤靶区能较好克服OARs的剂量限制,使得鼻咽癌的放疗疗效得以保证。(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李涛[5](2017)在《腮腺癌术后两种放疗计划的剂量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比较腮腺癌术后容积弧形调强放疗(VMAT)和调强放射治疗(IMRT)两种放疗技术各自的的优劣,为腮腺癌术后患者临床放射治疗方案选择上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以期选择最优治疗方案。材料和方法:自2013年7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放疗科接受放疗的腮腺癌术后患者中选取10例分别制定VMAT及IMRT两种放疗计划进行比较。具体放疗范围包括:术后瘤床区(GTVtb)、同侧颈部淋巴引流区Ib、II区和III区;以下情况需包括同侧IV区和V区:局部病灶T3和T4;淋巴结阳性;肿瘤病理类型为低分化。放疗剂量为瘤床区(PGTVtb):5936c Gy/212c Gy/28F;预防区(PTV):5040c Gy/180c Gy/28F。通过对比两种放疗技术靶区剂量分布情况及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比较两种放疗技术的靶区适形度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D95、D5和平均剂量(Dmean);危及器官(包括颞颌关节、脊髓、内耳、对侧腮腺及脑干)最大剂量(Dmax)和平均剂量(Dmean)。结果:(1)放疗靶区剂量分布情况:VMAT计划的Dmean、D95和D5均低于IMRT计划,叁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CI方面:VMAT和IMRT二者的PGTVtb分别为0.71±0.09和0.57±0.04(P=0.01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V分别为0.82±0.04和0.72±0.03(P=0.00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I方面:VMAT和IMRT二者的PGTVtb分别为1.06±0.02和1.14±0.05(P=0.01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V分别为1.15±0.04和1.23±0.04(P=0.02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危及器官保护方面:VMAT和IMRT相比,对侧腮腺Dmax、脊髓Dmax、脑干Dmax VMAT明显低于IMRT,其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耳Dmean高于IMRT,其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脊髓Dmean、颞颌关节Dmean VMAT均小于IMRT,其中P>0.05,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侧腮腺Dmean、脑干Dmean、内耳Dmax、颞颌关节Dmax均略高于IMRT,其中P>0.05,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时间和机器跳数方面:容积弧形调强治疗技术与调强放疗技术相比,治疗时间和机器跳数都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VMAT和IMRT均能满足临床剂量学需求,VMAT有更优良的靶区CI和HI;二者均能很好保护危及器官,并且VMAT优于IMRT;在治疗时间及机器跳数方面VMAT明显优于IMRT,缩短治疗时间,使治疗更加精确。(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5-01)
王洪智[6](2017)在《鼻咽癌腮腺淋巴结转移风险分析与放射性脑坏死发生的剂量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鼻咽癌腮腺区淋巴结转移风险分析研究目的:在鼻咽癌放疗中,IMRT技术虽然降低了腮腺剂量、保护了腮腺功能,但是也会导致腮腺区域失败。对有腮腺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该行腮腺区域预防照射。本研究拟探讨鼻咽癌腮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为1:2病例对照研究,入组患者为我院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鼻咽癌患者。20例患者发现腮腺淋巴结转移,排除1例N1患者。其中3例患者发生双侧腮腺淋巴结转移。研究组为22例含有腮腺淋巴结转移的一侧;从N2-3患者中随机选择44例无腮腺淋巴结转移的鼻咽癌患者,选择肿瘤中心同侧或者颈部淋巴结转移明显的一侧作为对照组。评价不同区域淋巴结转移、长径之和(SLD)、胞膜外侵、坏死的情况。结果:本研究中,初诊鼻咽癌发生腮腺淋巴结转移的概率为1.82%。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Ⅱ区淋巴结长径之和较大(6.0 cm vs.3.6 cm,p = 0.0 03)。研究组中Ⅱ区淋巴结坏死、Va/b区淋巴结受累、少发区淋巴结受累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常见(p=0.016,p=0.034,p<0.001)。咽后淋巴结、Ⅲ区、Ⅳ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在两组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Ⅱ区淋巴结SLD≥5.0cm(OR=4.11,p=0.030)和少发淋巴结区受累(OR =3.95,p =0.045)与鼻咽癌腮腺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鼻咽癌发生腮腺淋巴结转移比较少见。Ⅱ区淋巴结长径之和(SLD)≥5.0cm和少发淋巴结区受累可能是腮腺淋巴结转移的高位因素。对存在腮腺淋巴结转移高危的患者,不再推荐应用保护腮腺的放射治疗。第二部分、鼻咽癌IMRT后腮腺淋巴结复发模式及原因分析研究目的:在鼻咽癌的放疗中,保护腮腺的IMRT已经普遍应用,在提高肿瘤剂量的同时尽量保护了腮腺功能,但是,近年来出现了腮腺区淋巴结失败的报道。因此,我们在第一部分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鼻咽癌IMRT后,腮腺区淋巴结复发的原因。材料与方法:回顾我院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鼻咽癌IMRT患者1096例,腮腺复发13例,可分析的腮腺复发12例。以腮腺复发侧为病例组,以腮腺未复发侧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分析腮腺区淋巴结失败与肿瘤侵犯范围、IMRT剂量分布、局部复发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11/12例患者的原发鼻咽癌为III-IV期;根治性IMRT后,9/12例有局部区域残留。腮腺复发的中位时间是16(8-43)个月。腮腺复发中,8例位于腮腺浅叶、1例位于深叶,另外3例累及腮腺深、浅叶。腮腺复发见于原发肿瘤中心同侧(p<0.001)。腮腺复发侧颈部穿刺/手术史较对侧多见(p=0.025)。从腮腺受照情况看,复发侧腮腺的平均V30、V50、V60分别为60.5%、29.8%、17.5%,无复发侧腮腺受照剂量分别为58.4%、28.2%、15.2%。两组腮腺V30平均值均高于50%,而V50、V60平均值均明显低于95%。腮腺复发多合并同侧颈淋巴结复发(66.7%vs.8.3%,p=0.003);并有合并同侧原发灶复发(41.7%vs.8.3%,p=0.059)的趋势。单纯腮腺区淋巴结复发的患者,挽救性治疗效果较好。结论:鼻咽癌IMRT后腮腺复发率很低(1.2%)。腮腺复发可能与鼻咽癌局部晚期、治疗后残留、颈部穿刺/手术史,以及局部区域复发有关。IMRT导致腮腺区放疗低剂量可能是腮腺复发的重要原因。第叁部分、鼻咽癌IMRT后放射性脑损伤发生的剂量学分析研究目的:在叁维技术放疗中,对脑组织剂量限制的认识仍有很多不足。本研究拟探讨鼻咽癌IMRT治疗引起放射性脑损伤的剂量-体积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我院的鼻咽癌患者,共计1300例,发现放射性脑损伤患者58例。排除不符合和研究条件的10例患者。9例患者发生了双侧脑组织坏死。将含有坏死灶的一侧脑组织作为研究组,共计57例;将无坏死灶的一侧脑组织作为对照组,共计39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定义“颞叶”、“部分脑组织(PB)”、“脑损伤区域”叁个评价脑组织受照剂量的危及器官(OAR)。收集的剂量参数包括 Dmax,D0.5cc,D1.0cc,D2.0cc,D3.0cc,D5.0cc。结果:鼻咽癌IMRT后发生放射性脑损伤的潜伏期平均为33.7(95%CI,30.0-37.5)个月。发生放射性脑损伤的潜伏期与“部分脑”受照剂量呈负相关。“颞叶”作为OAR不足以覆盖受到照射的脑组织。“部分脑组织”作为OAR,其高剂量区比“脑损伤区域”高0.7-2.5Gy。PB与脑损伤区的高剂量区受照剂量密切相关,相关系数在0.896-0.986之间,p值均小于0.001。以“部分脑组织”作为的OAR,研究组的Dmax、D0.5cc、D1.0cc、D2.0cc、D3.0cc、和 D5.0cc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小于0.001。将“部分脑组织”的剂量学参数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85,p值均小于 0.001。其中 Dmax ≥75Gy,D0.5cc ≥71Gy,D1.0cc ≥68Gy,D2.0cc≥65Gy,D3.0cc≥63Gy,D5.0cc≥59Gy分别作为判断发生放射性脑损伤的剂量-体积拐点,敏感性、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在80%以上。结论:在叁维技术放疗年代,小体积脑组织受到照射时,耐受剂量明显提高。在鼻咽癌的IMRT治疗中,采用“部分脑(PB)”对脑组织剂量覆盖进行评价可能更合理。当受照剂量超过 Dmax75Gy,D0.5cc71Gy,D1.0cc68Gy,D2.0cc65Gy,D3.0cc 63Gy,D5.0cc59Gy时,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生风险明显提高。第四部分、放射性脑损伤的转归及疗效分析研究目的:放射性脑损伤是脑组织受到照射后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本研究拟探讨放射性脑损伤的发展过程以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我院的1300例鼻咽癌患者,有58例患者治疗后发生放射性脑损伤。排除12例没有影像随访信息的患者,共有46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应用神经节苷脂治疗的患者20例,无神经节苷脂治疗的患者26例。收集发生放射性脑损伤以后3-24个月的MRI随访资料,分别记录MR T2WI,T1WI+C的信息。参考RECIST标准对放射性脑损伤的疗效进行评价。将达到完全缓解(CR)和部分缓解(PR)的患者称为有效或缓解的患者。结果:将随访信息分为3-6个月、10-12个月、18-24个月3个阶段进行整理。在3-6个月评价时,以进展和稳定期为主,其中好转的患者21.9%,进展期患者占43.8%;到10-12个月评价时,以好转和稳定的患者占了绝大多数,其中好转的患者占36.1%,进展期患者19.4%;到18-24个月评价时,好转的患者占45.2%,进展期患者占12.9%,进一步减小。将患者分为缓解组(CR+PR)、未达缓解组,分别分析10-12个月、18-24个月时对患者缓解率有影响的因素。性别、年龄、病理分型、吸烟史、T分期、高治疗强度、受照剂量等因素对两个时间段的客观缓解率没有明显影响。但是,应用神经节苷脂治疗的患者,客观缓解率明显增高。10-12个月评价时,缓解率达68.8%(p<0.001),18-24个月评价时缓解率达81.8%(p=0.008)。多因素分析显示:以10-12个月、18-24个月两个时间段MRT1WI+C影像作为评价终点,应用神经节苷脂均为放射性脑病缓解的有利因素(p=0.001、p=0.005)。结论:鼻咽癌IMRT引起的脑损伤通常经历活动期和稳定期两个过程,很少出现持续进展的、致死性损伤。早期应用神经节苷脂可能是治疗放射性脑损伤的有效措施。(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7-04-01)
吴海燕,徐子海,周燕华[7](2016)在《CTVision图像引导系统分析调强放疗过程中鼻咽癌患者腮腺的体积及剂量学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CTVision图像引导系统观察鼻咽癌患者行调强放疗时腮腺体积及剂量学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45例行调强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分别于放疗的第1、2、3、4周末应用CTVision系统行CT图像引导扫描,将CT图像上传至放疗计划系统,勾画腮腺,观察其体积的变化规律;将放疗前治疗规划复制到每个CT图像上,计算腮腺的剂量分布,总结其剂量学变化规律。结果双侧腮腺体积均随放疗进程的延长而缩小(P<0.05),放疗结束时,左、右侧腮腺体积较放疗前分别缩小35.16%和32.37%;双侧腮腺照射剂量均随放疗过程的延长而增加(P<0.05),左、右侧腮腺照射剂量较放疗前所设计的照射剂量分别增加7.81%~35.24%、10.26%~46.61%;双侧腮腺所受的剂量增加幅度与腮腺体积缩小幅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鼻咽癌行调强放疗时,腮腺体积随着放疗进程延长向内侧呈进行性缩小,导致腮腺所受的放疗剂量较原放疗计划剂量明显增加。(本文来源于《广西医学》期刊2016年07期)
刘华,周驰,纪均[8](2016)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腮腺手术患者全麻苏醒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腮腺手术患者全麻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80例行腮腺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低、中、高剂量右美托咪定组(D1、D2、D3组)及对照组(C组),每组20例。各组麻醉诱导及维持相同,手术结束前30 min,D1、D2、D3组分别将右美托咪定0.4、0.8、1.2μg/kg用生理盐水稀释到20 m L,10 min内缓慢泵入,C组泵入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拔管即刻(T1)、拔管后5 min(T2)、拔管后10 min(T3)记录收缩压、舒张压、心率;PACU期间呛咳、躁动的发生率及程度;拔管即刻的Ramsay镇静评分及数字等级疼痛评分(NRS);拔管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使用SPSS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拔管即刻C、D1组血压、心率较拔管前显着升高(P<0.05),D2、D3组升高不显着(P>0.05)。拔管即刻及拔管后5、10 min,D1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在PACU的躁动发生情况与C组相近(P>0.05),呛咳的发生率及程度有降低趋势,但无显着差异(P>0.05);拔管即刻的Ramsay镇静评分及NRS与C组亦无显着差异(P>0.05)。D2、D3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较同时点C、D1组显着降低,躁动、呛咳发生率及程度显着低于C、D1组(P<0.05),Ramsay镇静评分显着增高(P<0.05),NRS显着降低(P<0.05)。D3组的Ramsay镇静评分较D2组显着增高(P<0.05),NRS显着降低(P<0.05)。D3组患者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较D1、D2、C组显着延长(P<0.05)。结论:腮腺手术结束前泵注右美托咪定可以减少苏醒期间血流动力学波动,提高苏醒质量,中等剂量的右美托咪定(0.8μg/kg)更安全,不延长拔管和定向力恢复时间。(本文来源于《上海口腔医学》期刊2016年03期)
王志伟,段继梅,谷丹,岳麒,杨秀美[9](2016)在《腮腺尺寸变化对初治鼻咽癌调强放疗病例脑干、脊髓剂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腮腺尺寸变化对初治鼻咽癌调强放疗病例脑干、脊髓剂量的影响。方法:选择10例初治鼻咽癌病例,采用自适应软件获取病人在第5、10、15、20、25、30次治疗时腮腺尺寸和脑干、脊髓剂量的变化情况。结果:第25次治疗时,10例病例的腮腺尺寸出现明显退缩,腮腺最大横径和前后径最大退缩率均超过30%。治疗期间有4例病例脑干、脊髓剂量变化与腮腺尺寸改变相关,最小、最大变化率出现在第30次治疗时,第2例病人的脊髓-D_(max)、第3例病人的脑干PRVD_(max)分别增加1.6%、5.38%。结论:初治鼻咽癌病例调强放疗期间,腮腺尺寸变化对脑干、脊髓剂量的影响值得重视。(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刘靖[10](2016)在《鼻咽癌放疗前后腮腺体积及位移参数与所受剂量变化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探索在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前后腮腺空间位移及体积变化及对其剂量分布的影响。研究方法:2011年9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确诊鼻咽癌初治病例39例,所有病例均有放射治疗前后两次CT图像。其中男30例,女9例;年龄21—71岁,中位年龄40岁;依据2008广州分期标准分期:II期4例,III期19例,IV期16例。在Pinnacle计划系统中配准融合放射治疗前后两次CT图像,并将放疗后的腮腺轮廓和体表轮廓映射到治疗前CT图像中,再将其导入一程计划中并重新计算相关参数,包括左右腮腺剂量Dmean、D50、V26、腮腺体积、腮腺质心叁维空间坐标和肿瘤靶区GTVnx体积,利用自编Pinnacle脚本自动获取DICE相似度方法(DSC)及体积差异法(△V(%)数据。利用配对t检验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研究在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前后腮腺位移及体积变化及其对腮腺剂量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左腮腺治疗前后平均体积分别为(23.85±9.46)cm3,(17.13±7.26)cm3,△V(%)值为(27.88±14.56),t=8.65(P=0.00);右腮腺治疗前后平均体积分别为(23.90±9.11)cm3,(16.76±6.34)cm3,△V(%)值为(29.75±13.02)t=8.67(P=0.00)。放疗过程中左右两侧腮腺体积均明显减小(P<0.01)。左腮腺的Dmean、D50、V26分别增加7.48±15.98%、13.88±24.36%、7.66±21.78%;右腮腺的Dmean、D50、V26分别增加11.31±15.24%、17.82±24.92%、12.67±20.56%。调强放射治疗前后腮腺的受照剂量明显增加(P<0.01)。左右两侧腮腺Dmean、D50、V26的增加无显着差别(P>0.05)。治疗前GTVnx体积为(55.54±39.29)cm3,治疗后GTVnx体积为(18.71±26.25)cm3。GTVnx体积变化为(71.69±18.51)%。左右腮腺的DSC值分别为(0.62±0.13)和(0.59±0.15)。治疗前后左腮腺质心的移动距离(d左)为(0.51±0.19)cm,在x轴方向上有30例向内侧移动,8例向外侧移动,1例无移动;治疗前后右腮腺质心的移动距离(d右)为(0.56±0.22)cm,在x轴方向上有31例向内侧移动,7例向外侧移动,1例无移动。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上述数据,发现腮腺的Dmean、D50、V26的变化与腮腺的DSC值存在明显相关性(左侧r分别为:-0.57、-0.58和-0.58,(P<0.01)。右侧rs分别为-0.63、-0.67、-0.60,(P<0.01));腮腺的Dmean、D50、V26的变化与腮腺质心位移及其在x方向移动位移存在明显相关性(P=0.000)。腮腺的Dmean、D50、V26的变化与腮腺体积变化及GTVnx体积变化无明显相关性(P>0.05)。研究结论:在鼻咽癌调强放疗前后,两侧腮腺体积、空间位置及受照剂量发生均发生明显变化,其中腮腺空间位置变化是腮腺受照剂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16-05-01)
腮腺剂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索叁种腮腺分区勾画方式对鼻咽癌调强放疗计划中靶区及腮腺剂量影响。方法选取4例鼻咽癌患者(T_2N_2M_0,III期),每例分别制作4组调强放疗计划(计划~0,计划~1,计划~2,计划~3),除腮腺以外,靶区处方剂量及其余危及器官限制剂量均相同。评估4组计划中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特别是腮腺剂量。结果4组计划均符合靶区及正常组织剂量限制要求,腮腺分区勾画组(计划~1,计划~2,计划~3)两侧腮腺D_(mean)均低于腮腺整体勾画组(计划~0);计划~2两侧腮腺D_(mean)<30 Gy,D_(50)<26 Gy,均低于计划~0,且能最大程度降低左右侧腮腺D_(mean)和D_(50)。结论在满足靶区及正常组织剂量限制要求前提下,腮腺分区勾画方式2能显着降低腮腺平均剂量及50%体积剂量,此种腮腺分区勾画方式能否减轻放疗对腮腺分泌功能的损伤值得进一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腮腺剂量论文参考文献
[1].王菲菲,罗娅红.自动管电流调制低剂量CT技术检查腮腺肿瘤的临床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
[2].赵彬,青东,朱红蕾,马代远.腮腺分区勾画方式对鼻咽癌IMRT计划靶区及腮腺剂量的影响[J].中国医疗设备.2019
[3].曲兴民,夏登胜,秦力铮,张春梅,王松灵.口服高剂量无机硝酸盐对小型猪腮腺唾液腺超微结构的影响[C].2017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7
[4].陈凯.鼻咽癌调强放疗中等效均匀剂量优化法对腮腺保护作用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7
[5].李涛.腮腺癌术后两种放疗计划的剂量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7
[6].王洪智.鼻咽癌腮腺淋巴结转移风险分析与放射性脑坏死发生的剂量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
[7].吴海燕,徐子海,周燕华.CTVision图像引导系统分析调强放疗过程中鼻咽癌患者腮腺的体积及剂量学变化规律[J].广西医学.2016
[8].刘华,周驰,纪均.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腮腺手术患者全麻苏醒质量的影响[J].上海口腔医学.2016
[9].王志伟,段继梅,谷丹,岳麒,杨秀美.腮腺尺寸变化对初治鼻咽癌调强放疗病例脑干、脊髓剂量的影响[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6
[10].刘靖.鼻咽癌放疗前后腮腺体积及位移参数与所受剂量变化的相关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