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重组乙型肝炎疫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监督抽验,乙型肝炎疫苗,相对效力,效力
重组乙型肝炎疫苗论文文献综述
邱少辉,方鑫,何鹏,童海青,沈琦[1](2018)在《2016年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国家监督抽验质量分析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其每年可导致70余万人死于肝癌和肝硬化~([1])。我国之前一直是HBV高流行区,20世纪90年代,我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携带率曾高达9.07%~([2])。1992年,我国将乙型肝炎疫苗(简称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纳入免疫规划推动阻断母(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霍高岭,李歆,黄素娴[2](2018)在《恩替卡韦(ETV)与“重组乙型肝炎疫苗联合GM-CSF”序贯治疗CHB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恩替卡韦(ETV)与"重组乙型肝炎疫苗联合GM-CSF"序贯治疗CHB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均为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CHB患者,选取HBeAg阳性患者60例,HBeAg阴性患者60例,HBeAg阳性患者和HBeAg阴性患者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为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ETV单药治疗,治疗组在继续使用ETV单药治疗(服用方法同前)的同时加用重组乙型肝炎疫苗60μg及GM-CSF 150μg叁角肌皮下注射。结果 HBeAg阳性治疗组、HBeAg阴性治疗组的ALT和AST值均治疗12周恢复正常,HBeAg阳性对照组的ALT和AST值均治疗48周恢复正常,HBeAg阴性对照组的ALT和AST值均治疗72周恢复正常;HBeAg阳性治疗组患者治疗12、24、48周的HBeAg转阴率分别为33.3%、70.0%和93.3%,比对照组患者对应时间的HBeAg转阴率更高,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治疗组患者治疗12、24、48周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83.3%、93.3%和100.0%,比对照组患者对应时间的HBV DNA转阴率更高,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都没有出现重症肝炎、肝功能失代偿等不良反应,说明恩替卡韦与"重组乙型肝炎疫苗联合GM-CSF"序贯治疗CHB的安全性高。结论恩替卡韦(ETV)与"重组乙型肝炎疫苗联合GM-CSF"序贯治疗CHB患者的疗效显着,安全性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8年17期)
许婧,蒋艳,卢耀勤,赵宏,马彦海[3](2018)在《国产和进口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在成人中的免疫效果及安全性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成人接种20μg深圳康泰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和20μg葛兰素史克公司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及接种后的不良反应。方法选择乙肝五项检查全阴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按照0-1-6月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于30 d后采集静脉血,定量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比较不同种类乙肝疫苗免疫后的抗体应答率和抗体水平。结果无应答率、低应答率、正常应答率、高应答率康泰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分别为1.65%、1.65%、33.88%、62.82%;葛兰素史克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分别为4.23%、10.17%、18.64%、66.96%。两组间,4项指标无应答组、高应答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64、0.45,P>0.05)。低水平应答率和高水平应答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15,P<0.05)。国产组和进口组几何平均浓度分别为630.74 m IU/ml和470.18 m I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7,P=0.25)。所有接种对象未发现明显的异常接种反应。结论20μg康泰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与20μg葛兰素史克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均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本文来源于《医学动物防制》期刊2018年07期)
李萌,戴晓莉,戴学栋,马玉奎[4](2018)在《食蟹猴肌内注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重复给药毒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重复肌内注射给予重组乙型肝炎疫苗4次对食蟹猴产生的毒性。方法正常食蟹猴30只,分为重组乙型肝炎疫苗20、40μg/只两个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肌内注射接种相应剂量的药物,每2周接种1次,共4次,末次接种后停药恢复15天。通过检测体重、心电、体温、眼科、尿液、血液学、血液生化学、免疫指标以及脏器相对重量和组织病理学,全面评价其对食蟹猴的毒性作用。结果重组乙型肝炎疫苗40μg/只剂量下轻微抑制食蟹猴体重增长和NE%、EO%等血液学指标升高,对注射部位有轻微刺激作用,20和40μg/只接种2次后可诱导食蟹猴产生高水平的抗体,对其他指标无明显影响。结论食蟹猴肌内注射≥20μg/只重组乙型肝炎疫苗4次对食蟹猴有较强的免疫原性,40μg/只对体重增长、血液学和注射部位有轻微影响,无其他毒性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警戒》期刊2018年03期)
邓霞,单璞,张雅薇,周亚,张钰[5](2017)在《鼻腔喷雾型重组乙型肝炎疫苗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含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鼻腔喷雾型重组乙型肝炎疫苗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含量检测方法,并进行验证。方法通过对壳聚糖酶的处理条件(反应温度、酶浓度和酶解时间)进行优化,建立鼻腔喷雾型重组乙肝疫苗中HBsAg含量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特异性、线性范围、准确度、精密度(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及耐用性验证。结果确定壳聚糖酶处理条件为:2 U/ml的壳聚糖酶于37℃水浴中孵育60 min,然后采用基于化学发光法的试剂盒定量检测HBsAg含量。壳聚糖酶的加入不会对疫苗中HBsAg含量检测产生干扰;HBsAg浓度在1.25~160 ng/ml之间与发光值具有良好的线性(r2≥0.95);高、中、低浓度疫苗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18%、103.54%和113.88%;重复性及中间精密度验证结果的变异系数(CV)均≤20%;壳聚糖酶浓度在1.5~2.5 U/ml之间以及酶解时间为60 min,测定值CV均符合≤20%的验证审定标准。结论建立了鼻腔喷雾型重组乙型肝炎疫苗中HBsAg含量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准确度、精密度及耐用性,可用于该疫苗的质量控制。(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张岷,康国栋,马燕丽,张志兰,翟力军[6](2016)在《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上市后安全性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上市后大规模应用于新生儿的安全性。方法采用观察性队列研究方法,对2015年4月1日~8月30日期间在江苏省南通市辖区内新生儿按国家儿童免疫规划程序,常规接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分别通过《江苏省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信息管理系统》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信息管理系统》收集接种信息及接种后安全性数据,评价该疫苗应用于新生儿的安全性。结果 2015年4月1日~8月30日期间报告发生AEFI共37例,发生率为40.93/10万,无严重不良事件和严重非预期不良事件报告。37例AEFI病例中一般反应32例,异常反应5例,无偶合症与心因性反应报告;一般反应以接种后发热居多,占一般反应的67.57%,第3针接种后发热的发生率达69.84/10万;异常反应中过敏性皮疹2例,荨麻疹及热性惊厥各1例。37例AEFI病例不良反应主要出现在接种后30 min~24 h内,预后均良好。结论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上市后在新生儿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6年11期)
洪庆福,张红霞,王英[7](2016)在《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预灌封注射器制剂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乙肝疫苗使用预灌封注射器包装,可以更好地发挥预灌封注射器的优势,有助于提高预防接种的安全性和工作效率,为乙肝疫苗普种和乙型肝炎预防做出很大贡献,但因为乙肝疫苗产品含有氢氧化铝佐剂,为混悬液体,使用前要充分混匀,需对预灌封注射器进行筛选,以满足制剂工艺要求,保证疫苗注射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本文简述了乙肝疫苗预灌封注射器包装的研究过程。(本文来源于《科技展望》期刊2016年25期)
牟文,周建军,宿飞,吴维寿,汪萱怡[8](2016)在《上海市黄浦区新生儿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16年的免疫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新生儿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的长期免疫效果和加强免疫的必要性。方法对黄浦区1997年出生的并全程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对象隔年随访,采血测得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与本底对照(1984—1985年原上海南市区乙肝病毒横断面调查)相比计算保护率,并补充急性乙肝发病调查。结果 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抗-HBc阳性率逐年下降,分别由基础免疫后1年时的2.62%、93.72%、3.66%降至16年后的1.12%、17.88%、1.12%。免疫组的HBsAg阳性率较本底组均明显下降,平均阳性率1.22%与免疫前本底组的1~20岁HBs Ag阳性率9.52%相比,疫苗保护率为87.18%(χ2=68.083,P<0.01)。结论新生儿使用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有较好的持久性和保护效果,免疫后16年无需加强免疫。(本文来源于《职业与健康》期刊2016年11期)
苏文娟[9](2016)在《两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与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12月间接受乙肝疫苗接种的人群120例,根据接受疫苗不同分为A组及B组各60例。A组接受汉逊酵母乙型肝炎疫苗、B组患者接受酿酒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对比两组患者的疫苗接种后滴度、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A组患者接受乙肝疫苗接种后的阳转、保护水平比例、GMT值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A组患者接受乙肝疫苗后的局部红肿硬结,全身发热、倦怠、厌食等概率均低于B组患者(P<0.05)。结论:汉逊酵母乙型肝炎疫苗用于健康人群接种后可以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是更为理想的乙型肝炎疫苗。(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卫生》期刊2016年04期)
刘燕芬,黄绍标,韦贞伟,董文毅,黄金萍[10](2015)在《抗病毒治疗后HIV/AIDS病人对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应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后,与健康者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免疫应答的差异。方法健康对照者和ART后CD_4~+T淋巴细胞(简称CD_4细胞)计数均≥200个/μL的HIV/AIDS病人,分别在0、1、6个月肌内注射重组乙肝疫苗20μg,并在第3次疫苗注射后1个月检测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抗-HBs)的水平,高于10 mIU/mL即为阳性。两组血清抗-HBs阳性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抗-HBs效价的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Mann-Whitney检验。结果健康对照组19例,在第3次乙肝疫苗注射后1个月,抗-HBs阳性率94.7%(18例);HIV/AIDS病人组30例,在第3次乙肝疫苗注射后1个月,抗-HBs阳性率93.3%(28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CD_4细胞≥350个/μL组HIV/AIDS病人23例,第3次乙肝疫苗注射后1个月,抗-HBs阳性率95.7%(22/23);CD4细胞<350个/μL、>200个/μL组7例,第3次乙肝疫苗注射后1个月,抗-HBs阳性率85.7%(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8)。CD_4细胞≥350个/μL组在第3次乙肝疫苗注射后1个月,血清抗-HBs效价中位数为251.24mlU/mL,CD_4细胞<350个/μL、>200个/μL组在第3次乙肝疫苗注射后1个月,抗-HBs效价中位数为237.6mlU/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68,P=0.737)。所有接种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ART后,CD_4细胞计数≥200/μL的HIV/AIDS病人,对乙肝疫苗接种能获得相对较好的免疫应答,因此针对严重免疫抑制的HIV/AIDS病人,为提高接种乙肝疫苗的应答效果,较好的接种时机可选择在ART后且CD4细胞计数≥200个/μL时。(本文来源于《中国艾滋病性病》期刊2015年12期)
重组乙型肝炎疫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恩替卡韦(ETV)与"重组乙型肝炎疫苗联合GM-CSF"序贯治疗CHB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均为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CHB患者,选取HBeAg阳性患者60例,HBeAg阴性患者60例,HBeAg阳性患者和HBeAg阴性患者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为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ETV单药治疗,治疗组在继续使用ETV单药治疗(服用方法同前)的同时加用重组乙型肝炎疫苗60μg及GM-CSF 150μg叁角肌皮下注射。结果 HBeAg阳性治疗组、HBeAg阴性治疗组的ALT和AST值均治疗12周恢复正常,HBeAg阳性对照组的ALT和AST值均治疗48周恢复正常,HBeAg阴性对照组的ALT和AST值均治疗72周恢复正常;HBeAg阳性治疗组患者治疗12、24、48周的HBeAg转阴率分别为33.3%、70.0%和93.3%,比对照组患者对应时间的HBeAg转阴率更高,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治疗组患者治疗12、24、48周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83.3%、93.3%和100.0%,比对照组患者对应时间的HBV DNA转阴率更高,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都没有出现重症肝炎、肝功能失代偿等不良反应,说明恩替卡韦与"重组乙型肝炎疫苗联合GM-CSF"序贯治疗CHB的安全性高。结论恩替卡韦(ETV)与"重组乙型肝炎疫苗联合GM-CSF"序贯治疗CHB患者的疗效显着,安全性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重组乙型肝炎疫苗论文参考文献
[1].邱少辉,方鑫,何鹏,童海青,沈琦.2016年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国家监督抽验质量分析与评价[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8
[2].霍高岭,李歆,黄素娴.恩替卡韦(ETV)与“重组乙型肝炎疫苗联合GM-CSF”序贯治疗CHB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
[3].许婧,蒋艳,卢耀勤,赵宏,马彦海.国产和进口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在成人中的免疫效果及安全性的比较研究[J].医学动物防制.2018
[4].李萌,戴晓莉,戴学栋,马玉奎.食蟹猴肌内注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重复给药毒性实验研究[J].中国药物警戒.2018
[5].邓霞,单璞,张雅薇,周亚,张钰.鼻腔喷雾型重组乙型肝炎疫苗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含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验证[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7
[6].张岷,康国栋,马燕丽,张志兰,翟力军.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上市后安全性的临床观察[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6
[7].洪庆福,张红霞,王英.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预灌封注射器制剂工艺研究[J].科技展望.2016
[8].牟文,周建军,宿飞,吴维寿,汪萱怡.上海市黄浦区新生儿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16年的免疫效果研究[J].职业与健康.2016
[9].苏文娟.两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比较[J].中国农村卫生.2016
[10].刘燕芬,黄绍标,韦贞伟,董文毅,黄金萍.抗病毒治疗后HIV/AIDS病人对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应答[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