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胎恶变论文-宫海叶

葡萄胎恶变论文-宫海叶

导读:本文包含了葡萄胎恶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Ezrin,葡萄胎,免疫组织化学法,高危因素

葡萄胎恶变论文文献综述

宫海叶[1](2019)在《Ezrin在葡萄胎及其恶变中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检测Ezrin在正常早孕绒毛组织、清宫后未发生恶变的葡萄胎组织和发生恶变的葡萄胎组织中的表达,来探讨Ezrin在葡萄胎恶变中的作用以及与葡萄胎恶变高危因素的关系,为葡萄胎恶变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新思路,为早期预测葡萄胎恶变提供新的参考指标。方法:收集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行清宫术且随访时间达1年的2009年01月至2018年12月葡萄胎患者共210例,其中有31例发展为侵蚀性葡萄胎,1例发展为绒毛膜癌,共32例设为恶变组。采用单纯随机数字法选取未恶变的葡萄胎35例设为未恶变组。收集同期正常早孕绒毛组织标本32例设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完整的临床资料、首次清宫或手术后的组织蜡块、正常早孕绒毛组织蜡块。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2例正常早孕绒毛组织(对照组)、35例未恶变葡萄胎组织(未恶变组)和32例恶变为侵蚀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的葡萄胎组织(恶变组)中Ezrin的表达情况,并探讨Ezrin与葡萄胎恶变高危因素的关系。数据资料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Ezrin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滋养细胞和合体滋养细胞的细胞膜和(或)细胞浆,呈淡黄色、棕黄色或黄褐色。(2)Ezrin在恶变组、未恶变组、对照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75%(22/32)、88.57%(31/35)、93.75%(3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75,P=0.016)。而且叁组的Ezrin表达强度亦有统计学差异(H=14.873,P=0.001),其中对照组与恶变组、未恶变组与恶变组在Ezrin表达强度上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7、P=0.003<0.017=,而对照组与未恶变组在Ezrin表达强度上无统计学差异(P=0.429>0.017)。综上所说,Ezrin在恶变组中的表达低于未恶变组和对照组。(3)Ezrin在对照组和未恶变组中染色强度主要为中度阳性,在恶变组中染色强度主要为弱阳性。(4)Ezrin在年龄>40岁和≤40岁的所有葡萄胎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9.09%、84.44%,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2);Ezrin在hCG>10~5U/L和hCG≤10~5U/L的所有葡萄胎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2.50%、88.57%,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Ezrin在子宫体积>相应孕周和子宫体积≤相应孕周的所有葡萄胎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3.64%、88.24%,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Ezrin在卵巢黄素化囊肿直径>6cm和卵巢黄素化囊肿直径≤6cm的所有葡萄胎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5.45%、82.14%,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Ezrin在有和无重复性葡萄胎史的所有葡萄胎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0.00%、76.92%,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423>0.05)。结论:(1)Ezrin阳性表达定位于合体滋养细胞和细胞滋养细胞的细胞膜和(或)细胞浆,呈淡黄色、棕黄色和黄褐色。(2)发生恶变的葡萄胎组织与未恶变葡萄胎组织相比,Ezrin表达减弱。(3)在年龄>40岁、hCG>10~5U/L、子宫体积>相应孕周、卵巢黄素化囊肿直径>6cm等高危因素的葡萄胎患者中Ezrin表达减弱。(4)Ezrin表达减弱可能增加滋养细胞的侵袭性,参与葡萄胎的恶变,或联合葡萄胎恶变高危因素可作为预测葡萄胎转归的潜在指标。(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期刊2019-06-01)

韦婵妍,黄琼华[2](2018)在《葡萄胎恶变相关因素及MMP-9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表达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葡萄胎恶变相关因素的探讨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取免疫组化法对比108例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组织和正常早孕绒毛的MMP-9阳性表达,并分析影响葡萄胎恶变的因素。结果:恶变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患者的MMP-9表达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但未发生恶变葡萄胎与对照组的MMP-9表达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变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患者的MMP-9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葡萄胎的恶变与年龄、妊娠次数、子宫大小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持续阳性因素相关(P<0.05),但与滋养细胞增生程度、阴道出血和口服避孕药无关(P>0.05)。结论:年龄、妊娠次数、子宫大小和β-HCG持续阳性是影响葡萄胎恶变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患者进行MMP-9表达的检测,可以有效实现对葡萄胎恶变的预测,对葡萄胎恶变的预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岭南急诊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陈乐林,刘琴[3](2018)在《葡萄胎恶变相关因素的探讨及瘦素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表达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葡萄胎恶变相关因素的探讨及瘦素(LEP)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针对144例葡萄胎、38例侵蚀性葡萄胎、18例绒毛膜癌和50例正常对照绒毛中的LEP表达进行检测,并对出现恶变葡萄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统计。结果:LEP在不同类型的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均得到了表达,滋养细胞的恶性程度与LEP的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P<0.05);且随着病情恶化程度的加深,其在合体滋养层的阳性表达率越高,差异有统计性意义(P<0.05);影响葡萄胎恶变的因素包括患者的发病年龄、子宫大小、卵巢黄素囊肿以及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 CG)。结论:影响葡萄胎恶变的因素包括患者的发病年龄、子宫大小以及卵巢黄素囊肿等,LEP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阳性表达与疾病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对葡萄胎恶变的早期预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岭南急诊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赵鹏[4](2017)在《血清hCG预测和全子宫切除术预防葡萄胎恶变的临床价值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完全性葡萄胎(complete hydatidiformmole,CHM)是最常见的滋养细胞疾病,约占疾病谱的80%,亚洲人群发病率较高,是欧美人群的10倍。人类早在1895年就认识到葡萄胎是妊娠相关性疾病,从此之后,虽然人类对葡萄胎的病理生理的认识不断在深化,但其诊治策略却没有本质的提高:葡萄胎的诊断主要靠超声等影像学检查,治疗上及时清宫,对高龄人群可采取预防性全子宫切除术、高危人群可选择预防性化疗等治疗策略。葡萄胎患者即便及时得到上述诊治,仍有10%-17%的概率会恶变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3%发展为绒癌。葡萄胎清宫后的恶变率是其他妊娠形式如流产、足月产的2000倍,由此可见,葡萄胎的恶变是一个严重危害女性生殖健康的疾病。继发于葡萄胎妊娠的滋养细胞肿瘤(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neoplasia,GTN)的及时诊断和治疗是影响其预后的关键因素。早期诊断的病例几乎完全可以治愈,而延时发现和诊断的病例则有死亡风险。目前GTN的诊断标准是FIGO标准,主要依靠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的动态监测,其诊断标准为:1)hCG测定4次呈平台期,即第1、7、14、21日;2)hCG测定3次升高,即第1、7、14日;3)hCG升高持续6个月;4)组织学诊断绒癌。这种随访方案高度依赖于患者的依从性,要求患者在清宫后必须严格按照每周一次的方案复查hCG,持续2年。这种长达2年的随诊方案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不便和长期的心理负担,也大大增加了医疗资源的负担。而且,一旦患者未按照既定时间复查hCG,则势必会延误GTN的诊断。据统计,葡萄胎患者清宫后的依从性极差:在美国低收入患者中,能完全依从FIGO随诊方案的患者只占7%-36%,而这一比例在发展中国家及欠发达国家中更低,严重影响了 GTN的及时诊断和治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很多应对措施,最为常见的方法是基于hCG下降曲线的预测模型。文献引用较多的预测模型有两种:每周hCG下降均值曲线,每周hCG下降率曲线。这些预测模型具有成本低廉、操作方便的优点,但由于模型仍然要求患者每周复查hCG,因此不能完全克服患者依从性差带来的难题:即患者如未能按照每周一次的方案复查hCG(比如间隔的时间不足一周或者超过一周不足两周),则上述预测模型不能应用。因此,本项研究的第一、第二部分的目标是尝试建立一种适合依从性差的患者的预测模型,即每日hCG下降均值曲线和每日hCG下降率曲线,并与其他学者建立的两种预测模型进行比较,以评价四种预测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本项研究的第叁、第四部分的目标是评估预防性全子宫切除术、预防性化疗对预防GTN的临床价值。考虑到GTN发生率与患者年龄的相关性,许多学者建议,对于高龄的葡萄胎患者,如果已完成生育计划,可以考虑预防性全子宫切除术,该术式可以降低葡萄胎清宫后GTN的发生率,也有学者建议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葡萄胎患者使用预防性化疗,通过全身化疗杀灭隐藏在脉管系统中的滋养细胞,阻止其转移,从而达到预防GTN的目的。但上述治疗策略仍存在较大争议:有学者认为预防性全子宫切除术不仅不能降低GTN的发生率,还可能因手术操作诱发滋养细胞的血行转移;预防性化疗则会导致80%的患者接受不必要的化疗,且会增加GTN患者的化疗耐药率,降低治愈率。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建立一个能适用于所有葡萄胎妊娠患者尤其是依从性差的患者的预测模型(每日hCG下降率标准曲线),并与其他研究者提出的预测模型进行对比,对所有预测模型的临床价值通过前瞻性临床研究进行验证。同时,以研究者所在诊疗机构为中心,通过回顾性分析评估预防性全子宫切除术降低40岁以上葡萄胎患者恶变的作用;并通过筛选全球范围内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评价预防性全子宫切除术预防40岁以上葡萄胎患者恶变的临床应用价值。第一部分基于血清hCG预测完全性葡萄胎清宫后恶变的新模型的建立和临床价值研究目的:建立一个适用于预测依从性差的葡萄胎妊娠患者恶变的预测模型,并与其他预测模型对比,评估新建预测模型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筛选从2000年到2010年于我院确诊并接受治疗和随访的葡萄胎妊娠患者。入选标准:1)回顾性病理切片阅片,确诊为完全性葡萄胎;2)初始治疗为清宫;3)随访2年未失访。排除标准:1)回顾性病理切片阅片,确诊为部分性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绒癌、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和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2)初始治疗为预防性化疗或全子宫切除术;3)患者未能完成2年的随访。收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治疗策略,历次hCG随访的结果等。利用未恶变组患者的hCG数据(hCG数据共计1383人次)构建四种预测模型。用恶变组患者的hCG数据检验四种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具体方法如下:根据其他学者报道的方法,构建清宫后未恶变患者的每周hCG下降均值标准曲线,每周hCG下降率标准曲线;根据本文研究者提出的理论,构建每日hCG下降均值标准曲线,每日hCG下降率标准曲线;对比新建预测模型和已有的预测模型,评估四种预测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共有222例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其中,195例患者的血清hCG在清宫后自然恢复到正常,定义为未恶变组;其余的27例患者进展为GTN,定义为恶变组。每日hCG下降率标准曲线的预测敏感度最高,为100%,与FIGO标准比较,能提前14日预测恶变,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08);每日hCG下降均值标准曲线预测敏感度为92.6%,能提前约10日预测恶变,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30);每周hCG下降率标准曲线预测敏感度为85.2%,能提前14日预测恶变,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06);每周hCG下降均值标准曲线的预测能力与FIGO标准比较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结论:与其他叁种hCG预测模型比较,每日hCG下降率标准曲线的预测效果最佳,可更好的用于监测葡萄胎患者,尤其适用于那些依从性差不能严格按照FIGO标准随诊的患者。第二部分四种血清hCG预测模型预测完全性葡萄胎恶变的临床价值的前瞻性评价目的:前瞻性比较四种血清hCG预测模型预测完全性葡萄胎恶变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筛选从2011年到2015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葡萄胎妊娠患者。入选标准为:(1)病理阅片确诊为完全性葡萄胎;(2)初始治疗方案为清宫。所有入选患者在清宫后开始进行随访,为期两年。具有完整的hCG随访结果(包括清宫前hCG结果或随访期间任何一次hCG结果)的患者予以纳入本研究。以第一部分建立的四种预测模型为基础,用本项研究入选病例的hCG数据计算四种预测模型的临床诊断价值,评价指标是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正确率,约登指数,优势比,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结果:入选的117例完全性葡萄胎患者中,有16例(13.7%)患者发生恶变,101例(86.3%)患者未发生恶变。每周hCG下降均值标准曲线有7例GTN患者预测失败,有9例未恶变患者预测失败,预测完全性葡萄胎恶变的敏感度为56.3%,特异度为91.1%;每周hCG下降率标准曲线有3例GTN患者预测失败,有6例未恶变患者预测失败,敏感度为81.2%,特异度94.1%。每日hCG下降均值标准曲线有2例GTN患者预测失败,有20例未恶变患者预测失败,敏感度为87.5%,特异度80.2%。每日hCG下降率标准曲线全部GTN患者预测成功,有2例未恶变患者预测失败,敏感度为100%,特异度98.1%。每日hCG下降率标准曲线的敏感度、特异度和正确率均最高,并且,四种预测模型中,只有每日hCG下降率标准曲线的阳性似然比大于10且阴性似然比小于0.1。结论:每日hCG下降率标准曲线预测完全性葡萄胎恶变的能力最佳,适用于依从性差的完全性葡萄胎患者的随诊。第叁部分预防性全子宫切除术对预防40岁以上完全性葡萄胎患者恶变的临床价值的研究:回顾性队列研究目的:评估预防性全子宫切除术对预防40岁以上完全性葡萄胎患者恶变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04年至2013年于我院确诊和治疗的完全性葡萄胎患者。入选标准为:(1)病理阅片确诊为完全性葡萄胎;(2)年龄在40岁或40岁以上;(3)初始治疗为清宫术,清宫术后无妊娠物残留;(4)初始治疗前无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的证据;(5)完成2年的随访未失访。收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征,传统高危因素,治疗策略,随访结局,GTN发生率,化疗耐药率,诊断GTN的时间间隔等指标,通过统计对比,评价预防性全子宫切除术降低GTN发病率的临床价值。结果:171名患者符合入选标准。患者年龄40-56岁;平均年龄为46.9岁。患者的平均产次为1.2(范围:0-4),而平均孕周为9.5周。根据治疗策略分为叁组:单纯清宫组(124例)、预防性化疗组(12例)和预防性全子宫切除组(35例),其GTN发生率分别为37.1%,41.7%和11.4%。与单纯清宫相比,预防性全子宫切除术可明显降低GTN的发生率(χ2=8.342,P=0.004)。预防性化疗组的GTN发生率与单纯清宫组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35,统计方法:Bonferroni校正,P<0.017(0.05/3)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预防性全子宫切除术是最有效的预防40岁以上完全性葡萄胎患者恶变的治疗策略。第四部分预防性全子宫切除术对40岁以上葡萄胎患者恶变的预防作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对预防性全子宫切除术预防40岁以上葡萄胎患者恶变的临床价值进行全面评估材料与方法:本项研究检索了 5个数据库,包括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数据库,中国知网,美国临床试验数据库。入选标准:1)人类研究;2)明确的说明干预措施是全子宫切除;3)明确地表示对照措施为清宫术;4)明确的说明入选对象是40岁以上的葡萄胎妊娠患者;5)统计数据含有GTN的发生率。排除标准:1)综述性文章,2)案例报告或案例系列,3)提供的研究数据无法计算风险比。根据GTN的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5篇文献符合入选标准,共纳入了 291名研究对象。2篇文献的目标人群是美国地区,3篇文献的目标人群是亚洲地区(中国2篇,泰国1篇)。研究对象的年龄,3篇文献是40岁以上,1篇是40到49岁,1篇是50岁以上。暴露组为接受预防性全子宫切除的葡萄胎患者,对照组为接受单纯清宫的葡萄胎患者,样本量最小22名,最大159名,1篇文献的随访时间是3-14年,1篇文献的随访时间是3-12年,另外3篇文献未报到随访时间。所有研究的结局指标均至少包含GTN发生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清宫术相比,预防性全子宫切除术的总体效应OR值为0.14(95%可信区间,0.06-0.34,P<0.0004),总体的异质性较低(12=21%,P=0.28)。年龄亚组分析,以及地区亚组分析均与总体效应结果一致。发表偏倚结果(Egger'stest,P=0.149;Begg'stest,P=0.462)说明无显着性发表偏倚。结论:与单纯清宫术相比较,预防性全子宫切除术对于40岁以上葡萄胎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佳,因此推荐用于无生育要求的40岁以上葡萄胎患者以预防恶变。(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9-01)

刘星劼[5](2017)在《早期预测葡萄胎恶变的组织学标志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葡萄胎是一种良性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但有恶变倾向;类型不同,其恶变发生率也不同。部分性葡萄胎恶变发生率为4%,完全性葡萄胎恶变发生率为15%。临床上对葡萄胎恶变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主要依据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水平的测定,而盆腔超声、X线胸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和磁共振检查等影像学证据则作为非必需的诊断依据。临床实践中,从葡萄胎首次清宫到随访发现血清hCG水平异常升高并诊断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导致葡萄胎恶变的诊断往往滞后于病情的进展,患者难以获得早期治疗的机会。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进一步筛选葡萄胎恶变的高危因素及早期预警指标,为葡萄胎恶变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依据。目前完全性葡萄胎恶变的高危因素可能包括:hCG≥105U/L,子宫明显大于相应孕周,卵巢黄素化囊肿直径>6cm,年龄>40岁,重复葡萄胎,合并严重的妊娠期高血压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但这些高危因素对预测葡萄胎恶变的价值存在不确定性,不足以指导葡萄胎患者的预防性化疗。因此,如何早期预测及诊断葡萄胎恶变已经成为目前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目的探讨葡萄胎恶变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并量化评价各危险因素对葡萄胎恶变的预测价值,寻找能预测葡萄胎恶变的临床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治疗及随访的葡萄胎病例资料,其中71例随访期间发生恶变,为葡萄胎恶变组;另随机取77例随访2年未发生恶变者,为葡萄胎组。分析指标包括患者的年龄、孕周、子宫大小、首次清宫时葡萄胎病变的体积、首次清宫时超声测量葡萄胎病变3条径线的平均值、首次清宫时血清β-hCG值、滋养细胞增生程度、卵巢黄素化囊肿、首次清宫到诊断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时间(天)、葡萄胎恶变的临床特征。统计分析使用 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SPSS)24.0 软件,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非正态分布或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对葡萄胎恶变的预测价值采用ROC曲线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年龄:年龄>40岁,葡萄胎恶变组(39.44%)明显多于葡萄胎组(20.78%),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x2=6.155,P=0.013<0.05)。年龄≥35岁,葡萄胎恶变组(47.89%)明显多于葡萄胎组(24.68%),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x2=8.658,P=0.003<0.01);但在葡萄胎恶变组,年龄<35岁的有37例,占52.11%。孕周:孕周≥12周,葡萄胎恶变组(29.58%)略多于葡萄胎组(20.78%),但无显着统计学差异(x2=1.525,P=0.217>0.05)。子宫大小:子宫明显大于相应孕周,葡萄胎组(45.45%)略多于葡萄胎恶变组(40.85%),但无显着统计学差异(x2=0.32,P=0.572>0.05)。葡萄胎宫腔病变体积:葡萄胎组病变体积的平均值为307619.75土476989.456mm3,葡萄胎恶变组的病变体积平均值为467764.25±929271.77 mm3。葡萄胎恶变组病变的平均体积大于葡萄胎组,但无显着统计学差异(t=-1.299,P=0.196>0.05)。葡萄胎宫腔病变3条径线的平均值:当葡萄胎宫腔病变径线平均值≥6cm时,葡萄胎恶变组(69.01%)明显多于葡萄胎组(37.66%),有显着统计学差异(x2=14.566,P卢0.000<0.01)。在所有的葡萄胎中,病变径线平均值≥6cm的共有78例,其中恶变的葡萄胎49例,占62.82%,未恶变的29例,占37.18%。首次清宫时血清β-hCG测定值:血清β-hCG测定值>105 mIU/ml,葡萄胎组(76.62%)低于葡萄胎恶变组(85.92%),二者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x2=2.079,P=0.149>0.05)。二次清宫:葡萄胎组有49例实施了二次清宫术,占63.64%;葡萄胎恶变组有40例实施了二次清宫术,占56.34%。葡萄胎组和葡萄胎恶变组的二次清宫率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x2=0.821,P=0.365>0.05)。滋养细胞增生程度:葡萄胎组与恶变组滋养细胞轻度增生情况的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x2=1.189,P=0.272>0.05);根据滋养细胞的增生程度分为轻、中、重3个等级,通过秩和检验了解葡萄胎发生恶变与滋养细胞增生程度的关系,标准化统计检验量为-1.065,也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2875>0.05)。卵巢黄素化囊肿:无黄素化囊肿所占比例的比较,葡萄胎组(89.61%)多于恶变组(74.65%),有显着统计学意义(x2=5.711,P=0.017<0.05),说明有卵巢黄素化囊肿的葡萄胎恶变的可能性更大。卵巢黄素化囊肿直径≥6cm所占的比例比较,葡萄胎组(2.6%)明显低于恶变组(11.27%),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x2=4.407,P=0.036<0.05),说明卵巢黄素化囊肿直径≥6cm为葡萄胎恶变的高危因素。但无论恶变还是未发生恶变的葡萄胎,大部分都没有囊肿(122/148,82.43%),且黄素化囊肿直径≥6cm的例数较少,所以其对预测葡萄胎恶变缺乏敏感性,不能有效地预测葡萄胎恶变。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35岁为葡萄胎恶变的高危因素(OR=3.06,P=0.004<0.01,95%CI:1.427~6.561);超声测量葡萄胎宫腔病变3条径线的平均值≥6cm,为葡萄胎恶变的危险因素(OR=4.514,P=0.001<0.01,95%CI:1.909~10.67);卵巢黄素化囊肿直径>6cm,为葡萄胎恶变的高危因素(OR=2.188,P=0.039<0.05,95%CI:1.038~4.611)。葡萄胎恶变的诊断时间及临床特征:在葡萄胎恶变组,有65例在首次清宫后60天内被诊断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占84.42%。葡萄胎恶变者的血清β-hCG水平一定会异常升高;当葡萄胎患者被诊断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时,大约有1/3以上的葡萄胎恶变者存在明显的超声可见的子宫肌层病变;大约有1/4的葡萄胎恶变者存在CT或X线胸片能发现的肺部转移病灶。相关分析和ROC曲线分析:葡萄胎恶变组宫腔病变3条径线的平均值与首次清宫后发现葡萄胎恶变诊断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天数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33,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和葡萄胎宫腔病变3条径线平均值的ROC曲线下的面积都介于0.5~0.7之间,说明其对预测葡萄胎恶变的准确性较低;而卵巢黄素化囊肿不能预测葡萄胎恶变。结论1.年龄≥35岁、葡萄胎宫腔病变径线的平均值≥6cm、卵巢黄素化囊肿直径>6cm是葡萄胎恶变的高危因素。2.血清β-hCG测定值>105mIU/ml、孕周≥12周、子宫明显大于相应孕周、滋养细胞增生程度、二次清宫操作都与葡萄胎恶变无关。3.大部分(84.42%)葡萄胎恶变会在首次清宫后60天内被诊断,此时约64.79%的病例已经存在局部子宫肌层浸润或肺部转移病灶。背景葡萄胎是一种来源于胚胎外层胎盘绒毛的良性滋养细胞疾病,主要表现为滋养细胞发生变性、绒毛水肿,从而形成水泡状物,大多可以通过清宫治愈;但有潜在恶变的倾向,部分病例可恶变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其恶变发生率约为10%~20%。葡萄胎发生恶变的原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其分子机制也不清楚,还处于探索阶段。有报道葡萄胎是雄核发育,缺乏母源基因引起基因组不平衡,从而改变了基因的表达活动,最终发生恶变。正常妊娠时,胎盘绒毛的滋养细胞均具有侵蚀母体子宫内膜组织的能力,但母体组织能对抗其侵蚀,使侵蚀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葡萄胎滋养细胞的侵蚀能力明显增强,因而具有恶变倾向。病理学对葡萄胎恶变的诊断往往需要在切除的子宫标本的肌层或血管中见到绒毛浸润,而子宫切除术显然并不是常规的治疗手段。可见,若没有子宫标本,病理学家很难做出葡萄胎恶变的诊断。由于缺乏病理组织学依据,目前临床上对葡萄胎恶变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主要依据清宫后随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水平,致使诊断明显滞后于病情发展。葡萄胎恶变后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很早便可通过血行远处转移,若能早期发现葡萄胎恶变并给予化疗,不仅预后会更好,还可以降低初始单一化疗产生的耐药和降低联合化疗的可能性。于是,研究者们纷纷探索能预测葡萄胎恶变的方法。p57为父源性印记基因的母源性表达,在完全性葡萄胎大部分为阴性表达,在部分性葡萄胎中几乎都为阳性表达,可以很好的鉴别完全性葡萄胎和部分性葡萄胎。完全性葡萄胎比部分性葡萄胎恶变的倾向大,其恶变率大约在20%左右,虽然蛋白p57可以鉴别出完全性葡萄胎,但对葡萄胎恶变的预测方面能力有限。如何及时准确的发现葡萄胎恶变或在恶变之前就能预测,有的放矢的给予预防性化疗,是目前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目的探索与肿瘤发生、发展有关的蛋白p21活化激酶l(p21-activatedproteinkinase 1,PAK1)、上皮型钙粘附素(epithelial cadherin,E-CD)、p53、真核细胞起始因子a亚单位(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3 a,eIF3a)、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对预测葡萄胎恶变的价值。方法石蜡包埋组织标本来源于论文第一部分中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90例葡萄胎患者的首次清宫标本的石蜡块,其中50例为随访期间发生恶变的葡萄胎(除外首次清宫后1周内诊断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病例),为葡萄胎恶变组;40例为随访2年未发生恶变的葡萄胎,为葡萄胎组。所有标本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葡萄胎,复习原切片,选择滋养细胞明显的蜡块;所选病例都有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清宫前都未接受化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AK1、E-CD、p53、eIF3a 和 MMP-9 的表达。采用双盲法,每张切片观察5个以上高倍镜视野(40倍),PAK1、eIF3a和MMP-9以滋养细胞的细胞质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p53以滋养细胞核出现界限清楚的棕黄色颗粒为阳性;E-ED以滋养细胞的细胞膜或细胞质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根据阳性细胞的百分比、染色强度和免疫组化半定量评分标准进行评估。根据每个视野阳性细胞的染色深度分为:阴性细胞0分,浅黄色1分,棕黄色2分,棕褐色3分;再根据染色面积进行评分:0分染色面积为0%~25%,1分为26%~50%,2分为51%~75%,3分为76%~100%。根据两者的乘积,进行阳性等级判断。PAK1、MMP-9和p53阳性等级判断:0分为阴性(一),1~3分为弱阳性(+),4~5分为中等强度阳性反应(+ +),6分及以上为强阳性反应(+ + +)。因PAK1蛋白在正常乳腺小叶组织的表达的乘积分都未超过3分,所以设定染色0~3分为PAK1正常表达,>3分为过度表达。E-ED和eIF3a阳性等级判断:0分为阴性(一),1~3分为弱阳性(+),4~6分为中等强度阳性反应(+ +),6分以上为强阳性反应(+ + +)。E-CD都在细胞膜和细胞间隙中表达,所有细胞都呈阳性反应为正常,即强阳性表达(+ + +)为正常表达,其余为异常表达。所得的数据采用 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1 science,SPSS)24.0 版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各指标之间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各指标的特异性及敏感度采用ROC曲线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PAK1:PAK1过度表达,葡萄胎恶变组(62%)高于葡萄胎组(17.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x2=18.039,P=0.000<0.01)。在90例葡萄胎组织中,PAK1过度表达38例,其中31例为葡萄胎恶变组,占81.58%,说明若PAK1过度表达,对葡萄胎发生恶变的阳性预测值高达81.58%。E-CD:E-CD的阳性表达,葡萄胎恶变组(98%)高于葡萄胎组(8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x2=5.236,P=0.022<0.05)。E-CD在葡萄胎恶变组中等强度及以上阳性表达(90%)高于葡萄胎组(62.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x2=9.723,P=0.002<0.01)。E-CD在葡萄胎恶变组异常表达(82%)和葡萄胎组的异常表达(82.5%)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x2=0.004,P=0.951>0.05)。p53:p53在葡萄胎恶变组中阳性表达率(90%)高于葡萄胎组(67.5%),二者比较,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x2=7.031,P=0.008<0.01)。p53在葡萄胎恶变组中等及以上强度阳性表达(28%)高于葡萄胎组(15%),二者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x2=2.173,P=0.14>0.05)。eIF3a:eIF3a在葡萄胎组中阳性表达(92.5%)与葡萄胎恶变组的阳性表达(92%)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x2=0.008,P=0.93>0.05);两组中eIF3a的中等强度及以上阳性表达率比较,葡萄胎恶变组(64%)高于葡萄胎组(52.5%),也无显着统计学差异(x2=1.214,P=0.271>0.05)。MMP-9:MMP-9在葡萄胎恶变组中阳性表达(58%)高于葡萄胎组(42.5%),无显着统计学差异(x2=2.137,p=0.144>0.05)。相关分析和ROC曲线分析:p53和eIF3a的表达与PAK1、E-CD、MMP-9都呈显着正相关,p53和eIF3a的表达也呈正相关。PAK1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介于0.7~0.9之间,对预测葡萄胎恶变具有一定的准确性;p53和MMP-9的AUC虽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但其值都介于0.5~0.7之间,预测葡萄胎恶变的准确性较低。结论1.PAK1对预测葡萄胎恶变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其阳性预测值为81.58%,阴性预测值为63.46%,敏感度为62%,特异性为82.5%。2.p53、eIF3a、MMP-9和E-CD虽与葡萄胎发生恶变有关,但因缺乏准确性,不能有效的预测葡萄胎恶变。(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5-17)

张力鹏[6](2017)在《新疆部分地区维、汉族葡萄胎临床特点分析及恶变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比较新疆局部地区维、汉民族葡萄胎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性;(2)探讨E-cadherin和Laminin对不同类型葡萄胎(葡萄胎和侵蚀性葡萄胎)的诊断价值;(3)对葡萄胎患者恶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高危致病因素。方法:(1)选择自2010年03月至2015年03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住院的维汉族葡萄胎患者167例,对其年龄,民族构成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2)对纳入研究167例维汉族葡萄胎患者进行随访,跟踪其预后,结果发展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N)17例(其中包括侵蚀性葡萄胎13例和绒癌者4例),并对其孕产次,妊娠年龄,血清β-HCG水平,子宫大小,恶变等因素进行回顾性研究;(3)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我院保存较为完整的75例葡萄胎患者石蜡包埋组织中的E-cadherin和Laminin的表达。结果:(1)E-cadherin和Laminin在部分性葡萄胎、完全性葡萄胎和侵蚀性性葡萄胎中具有表达。(2)E-cadherin和Laminin在葡萄胎和侵蚀性性葡萄胎表达强度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167例葡萄胎病例中,其中汉族107例,所占比例为为64.1%;维吾尔族60例,所占比例为35.9%,结合研究统计期间在我院所发生的妊娠总例数,比较维汉族葡萄胎的发病率,结果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14.844,P<0.001)(4)167例患者,无自然流产史的占33人,占19.8%;有过一次流产史的42人,占25.1%;有过两次及以上流产史的92人,占55.1%,经统计学处理≧2次流产史与<2次流产史,存在显着差异(均P<0.001),而1次流产史和无流产史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0)(5)167例葡萄胎患者随访18个月,其中清宫前子宫大小>10周者为42例,8例恶变,恶变率19.0%;清宫前子宫大小≤10周者为125例,9例恶变,恶变率7.2%。两组间孕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826,P<0.05)(6)17例恶变患者中,其中汉族为15人,恶变率为14.0%,维吾尔族为2人,恶变率为3.3%,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801,P<0.05)(7)在167葡萄胎病例者中,清宫前血HCG<105MIu/m L者32例,1例恶变,恶变率3.1%;105-2×105者62例,恶变2例,恶变率3.2%;>2×105MIu/m L者73例,恶变14例,恶变率19.2%;清宫前血HCG值HCG<105MIu/m L者与HCG值HCG105-2×105MIu/m L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79),清宫前HCG值HCG105-2×105MIu/m L者与>2×105MIu/m L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66,P=0.004),清宫前血HCG值<105MIu/m L者与>2×105MIu/m L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2,P=0.030);结论:(1)E-cadherin和Laminin与滋养细胞的恶性潜能相关;(2)免疫组化法分析E-cadherin和Laminin可以作为不同类型葡萄胎传统诊断方法的辅助手段;(3)E-cadherin和Laminin表达强弱与滋养细胞恶性程度呈负相关;(4)维吾尔族葡萄胎发病风险较汉族人为高;(5)有过两次流产史者在葡萄胎中所占比例较高;(6)葡萄胎清宫前子宫大小>10周者较易发生恶变;(7)汉族葡萄胎患者发生恶变的风险要高于维吾尔族患者(8)清宫前血HCG值大于20万者发生恶变机率较高。(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期刊2017-03-01)

朱烨,苏亦平,周璘,周娟[7](2016)在《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葡萄胎恶变的早期预测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葡萄胎恶变的影响因素及动态监测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葡萄胎恶变的早期预测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4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102例葡萄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恶变为侵蚀性葡萄胎。通过单变量分析方法分析年龄、生育史、妊娠时间、治疗前血hCG水平、清宫后1d血hCG水平和清宫后1周血hCG水平与葡萄胎恶变的相关性;用ROC曲线分析清宫后1d与清宫后1周的血hCG水平对葡萄胎恶变的预测价值。结果:恶变组与治愈组的年龄、清宫后1d血hCG水平和清宫后1周血hC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宫后1d血hCG水平预测葡萄胎恶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0±0.04、敏感度40.4%、特异度77%、预测葡萄胎恶变的阈值为9 300mIU/mL;清宫后1周血hCG水平预测葡萄胎恶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0.03、敏感度71.6%、特异度80.8%、预测葡萄胎恶变的阈值为6 567mIU/mL。结论:年龄、清宫后1dhCG水平和清宫后1周血hCG水平是葡萄胎恶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清宫后1周血hCG水平对葡萄胎恶变的预测最有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学》期刊2016年04期)

陈雨薇,张虹[8](2016)在《清宫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葡萄胎恶变的预测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清宫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葡萄胎预后的关系,评价NLR预测葡萄胎恶变发生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N)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诊治的葡萄胎患者274例,随访1年后发生GTN 46例(恶变组),228例预后较好(未恶变组),对两组患者影响预后的临床高危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并对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分析计算AUC,兼顾敏感性和特异性确定预测葡萄胎恶变因素的临界值,根据界值分组并比较两组的恶变率。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恶变组患者的孕周、宫腔团块、术前Logβ-HCG及NLR均大于未恶变组(P<0.05)。2多因素分析显示,Logβ-HCG、NLR是葡萄胎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3ROC曲线分析:NLR的AUC为0.721,NLR的临界值为3.22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1%和75.4%;Logβ-HCG的AUC为0.610,Logβ-HCG的临界值为5.00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1.4%、64.7%。4以NLR=3.22为界值分组,高NLR组(NLR>3.22)的恶变率明显高于低NLR组(NLR≤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11%vs 5.65%,P<0.05)。结论:清宫前NLR与葡萄胎患者的预后有关,NLR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作为葡萄胎恶变风险的预测指标。(本文来源于《实用妇产科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秦佳乐[9](2015)在《超声预测葡萄胎恶变及恶变后化疗疗效价值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亚洲是葡萄胎的高发区域,1000名孕妇中约3.8~13例为葡萄胎妊娠,是欧美国家的7-10倍(0.5~1.84/1000)。在中国,葡萄胎的发生率约为5.0/1000。葡萄胎虽然是一类良性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但具有一定的恶变率,尤其是完全性葡萄胎(Complete hydatidiform mole, CHM),约15%CHM在清宫后发展成为滋养细胞肿瘤(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neoplasia, GTN),其恶变率是流产、足月产和终止妊娠的2000倍。但是至今,葡萄胎恶变的病因学尚不清楚,就现在的医疗水平,我们无法在葡萄胎阶段预知患者今后是否会发生恶变。因而临床上只能采用对所有患者在清宫后进行为期2年血hCG和影像学随访,以期早期发现恶变,给予及时的治疗,这也是2000年FIGO推荐的随访方案。但是对于大多数的患者来说,2年的密集随访给患者带来不便和心理压力,也增加了社会医疗资源的负担。而对于依从性差的患者,由于缺少集中的医疗力量对其进行监管,易导致疾病未被及时发现,延误治疗。因而,寻求预测葡萄胎恶变的方法是目前渴望解决的问题,其重要意义在于根据不同的恶变风险,对患者进行分层管理,对高危倾向患者进行宣教和密集的随访,及时进行必要干预,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而对于低危倾向患者缩短随访期。当葡萄胎进展为GTN后,以及少数非葡萄胎后GTN,又会遇到化疗方案选择的难题。GTN是对化疗药物高度敏感的恶性肿瘤,也是迄今少数可通过化疗而达到治愈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低危型GTN治愈率将近100%,因而对其治疗方案的选择更需要考虑患者的生活质量,一般首先选择低毒的甲氨蝶呤(MTX)单一化疗药物作为初次化疗。但是约有30%的低危型GTN患者对MTX不敏感,在数个疗程化疗后发现耐药而更换成其它药物。无效的MTX治疗增加了化疗疗程数,使机体积累了更多的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如何在MTX治疗前预测MTX治疗的有效性、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避免无效化疗造成的不良后果也是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滋养细胞对血管壁的侵蚀是GTN疾病的发生基础,形成病灶内的血管血流改变,肿瘤内血管改变的程度是肿瘤评估的重要方面,但因GTN缺乏离体组织的病理学检查,在体血管检测成为评估GTN疾病血管生成的主要方法。在现代医学中,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超声是在体实时血流检测的重要手段。随着医疗仪器技术的革新,目前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技术已可显示在体毫米级水平的血管内血流信号,而频谱多普勒(Spectral Doppler)技术进一步量化了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Hemodynamic parameters)同时二维灰阶超声提供了器官组织大小、解剖定位和回声性质的准确信息。在临床诊疗实践中,超声在滋养细胞疾病诊断、病灶大小测量和GTN化疗疗效评估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实现葡萄胎和GTN疾病的早期诊断,为治疗赢得了主动性,提高了治愈率,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因而超声的价值得到了一致的公认,成为疾病首选的影像学方法之一。本研究应用超声技术,对葡萄胎清宫期前后和GTN化疗前子宫和卵巢形态、大小和血流的测量,试图探讨超声参数预测葡萄胎清官术后恶变和恶变后化疗疗效的价值,以期达到对患者的分层管理、个体化施治的目的,同时也是超声在滋养细胞疾病诊治应用的进一步拓宽。研究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对CHM清宫前后的超声图像进行分析,探讨在葡萄胎期间是否存在预测葡萄胎恶变的超声参数;第二部分对于发生恶变的低危型GTN患者在MTX化疗前进行超声检查,着重于血管血流的检测,与最终化疗疗效相对比,寻求可用来预测化疗疗效的超声学指标。第一部分完全性葡萄胎清官前后超声参数预测其恶变价值的研究目的:通过较大的样本,建立预测完全性葡萄胎恶变的数学回归模型,探讨多个因素、特别是超声相关指标是否能够在葡萄胎清宫阶段正确预测CHM的恶变。方法:选择在2005年1月至2012年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诊治的资料完整的CHM346例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年龄、妊娠时间、清宫前血hCG值、细胞增生、清官前超声表现(子宫和宫腔内容物的长径、横径、前后径和体积,卵巢囊肿、子宫肌层彩色多普勒显影)和清宫后超声表现(卵巢囊肿、子宫肌层彩色多普勒显影),以及随访的预后结果。将各个参数纳入模型建设。所得模型进一步用2012年9月之后的前瞻性葡萄胎患者进行验证。全部资料经SPSS19.0和R3.1.1软件包处理。结果:1妊娠时间与葡萄胎超声图像和临床病理特征有相关性,本研究各组(训练组vs验证组,恶变组vs未恶变组)之间超声检查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因而本研究各组的超声检查建立在相似的妊娠时间上,研究结果的组间差异并非来源于妊娠时间的影响。2葡萄胎恶变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显示:总体上,清宫前血hCG值、子宫和宫腔内容物大小(长径、横径、前后径和体积)、清官前和清官后子宫肌层血流丰富灶在恶变组和未恶变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在妊娠时间分布图上,参数在部分时间点的95%可信区间有交集。3葡萄胎恶变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显示:清宫前血hCG值和清宫后子宫肌层血流丰富灶在恶变组和未恶变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其危险性分别为9.62和73.78。4建立预测CHM恶变的数学模型,其最大ROC曲线下面积为0.846(p<0.05)当模型取值0.146,其敏感性71.6%、特异性87.5%,可作为预测阈值,当大于0.146时预判为恶变。Log(p恶变/p未恶变)=-2.23+4.39e-7×清宫前血hCG值+4.11e-5×清宫前子宫体积+2.30×清宫后子宫肌层血流丰富灶5验证组对预测模型的检验结果为:阳性预测值80.0%、阴性预测值92.0%、敏感性85.7%、特异性88.5%、阳性似然比7.45、阴性似然比0.16、准确性87.9%。结论:基于完全性葡萄胎清宫前后的超声检查和清宫前血hCG值而建立的预测葡萄胎恶变的数学模型,作为一项简单、便宜、无创伤的方法在葡萄胎清宫期间预测疾病预后,具有较好的准确性第二部分低危型GTN患者MTX化疗前子官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检测预测化疗疗效价值的初步研究目的:探讨GTN子宫动脉特征及形成原因。同时结合临床特征,与最终化疗疗效的相比对,探讨治疗前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预测MTX化疗有效性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2年9月至2015年3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符合条件的58例低危型GT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初次治疗均使用MTX单药化疗。在治疗前进行盆腔超声检查,观察子宫有无病灶及病灶大小、测量双侧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PS、ED、TAmax、TAmean、S/D、PI和RI),对存在子宫病灶的患者加测病灶内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分析各参数与MTX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1GTN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原因是子宫病灶的存在和病灶内血管血流的改变,且其各参数(ED、TAmax、TAmean、S/D、PI和RI)与官壁病灶内血管对应血流动力学参数呈显着性正相关(p<0.05),PS值趋于正相关(p=0.057)。2子宫病灶内血管血流动力学测量值具有不均质性,同一患者不同取样点各参数最大测量值与最小测量值差值达1.10~27.52倍。而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测量值较子宫病灶内血管测量值稳定,且能反映病灶内血管血流特征。3对于无子宫病灶的低危型GTN患者,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特征、化疗前子官动脉血流动力学等超声参数与MTX化疗有效性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4对于存在子宫病灶的低危型GTN患者,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化疗前血hCG值、FIGO预后评分、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PS、 ED、TAmax、TAmean的最大值和MTX化疗敏感性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子宫动脉血流动力TAmean和PS、TAmax最大值是影响MTX化疗疗效的独立相关因素。叁者之中TAmean预测效能最大,ROC曲线下面积0.720,当TAmean取值19.16cm/s时,其敏感性75.0%、特异性63.2%。结论1化疗前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PS、TAmax、TAmean值可作为预测有子宫病灶的低危GTN患者MTX疗效的指标。2GTN患者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是由于子宫病灶内血管血流的改变,并和病灶内血管血流动力学各参数呈对应关系,可用于间接评估子宫病灶内血管血流状态,并克服病灶内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测量的不均质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4-01)

吴迪[10](2015)在《葡萄胎恶变的高危因素及CT、MR的鉴别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近年来滋养细胞肿瘤的死亡率及发病率明显升高,对女性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葡萄胎属于良性滋养细胞疾病,具有一定的恶变倾向,由于治疗不当或者其他因素可导致葡萄胎转变成绒毛膜癌或侵蚀性葡萄胎。本文主要为探讨诱发葡萄胎恶变的相关因素及评价CT、MR在诊断葡萄胎早期恶变时的临床应用。实验设计与方法:(一)受检者选择:对本院妇产科在2010年1月到2014年1月治疗的100名葡萄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所选患者均经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葡萄胎,在进一步治疗前行CT、MRI检查,随访时间在1到2年之间。参照分组标准,进行分组:高危组70例,非高危组30例,年龄在19到4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4岁。(二)受检者准备:(1)CT检查前准备:对于已婚患者,在进行检查前应用纱布条填塞入阴道中,在扫描前的1小时,口服含碘水溶液600ml左右,嘱患者憋尿,使膀胱充盈良好,充分显示肠道。(2)MR检查前准备:检查前饮水使膀胱充盈良好,增强膀胱与邻近结构的自然对比,同时训练患者屏气。(叁)CT、MR的检查方法:(1)CT检查:所采用的设备有:Philips Brilliance16排CT,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增强扫描和CT平扫,增强扫描时,对患者静脉注射碘海醇,浓度为2ml/kg,注射速度为3ml/s,注射后的85秒开始扫描,必要时可做3mm左右的薄层重建,层距、层厚为5mm;此外还需要toshibaasteiondaul双排ct。(2)mr检查:采用siemensmagnetomtrio,,erlangen,germany3.0t磁共振仪,采用体部表面线圈,包括冠状位、轴位stir序列扫描(it80ms、te42ms、tr4000ms)轴位、冠状位、矢状位t2wi(te85ms、tr4000ms),轴位t1wi(te25ms,tr550ms),扫描矩阵为192×256,fov32cm,层厚6mm,层距7mm,重建矩阵512×512。(四)数据处理:(1)主要高危因素:葡萄胎是否重复发生、卵巢黄素化囊肿的大小、孕期、年龄等,比较有高危因素和无高危因素的患者葡萄胎的恶变率。(2)ct、mr对葡萄胎恶变患者的不同影像学形态表现进行鉴别分析,比较不同情况的恶变中两种检查的先进性和弊端。(五)图像分析:对选取临床证实为恶变的葡萄胎、认为有高危恶变因素的葡萄胎及不具备高危因素的葡萄胎患者的ct、mr检查资料及基本病史进行分析。(六)统计学处理各高危因素的恶变率对比,统计分析采用秩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被研究的100例葡萄胎患者中,有70例患者有高危因素,有30例患者没有高危因素,高危因素患者的葡萄胎恶变率明显高于无高危因素的葡萄胎患者。(1)卵巢黄素囊肿在6cm以上的患者恶变率明显高于囊肿小于6cm的患者。(2)子宫等于或大于孕周的患者恶变率明显高于子宫小于孕周的患者。(3)停经时间在2周以上的患者恶变率明显高于在2周以下的患者。(4)年龄在40岁以上的患者恶变率明显高于年龄在40岁以下的患者。2、所有恶变患者的影像学表现:(1)侵袭性葡萄胎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主要表现为子宫增大,肌层增厚,增强后肌层内低密度灶,局部血管增多增粗,薄层重建显示肌层内小囊状影。熟悉其ct特征对于评估葡萄胎恶变为侵袭性葡萄胎的早期预测评估具有帮助。(2)mri可以清晰地显示宫腔、子宫肌层是否受侵以及盆腔内的情况,葡萄胎和侵袭性葡萄胎mri各具有特征性表现,葡萄胎组织是否侵入子宫肌层是鉴别诊断的关键,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5-02-01)

葡萄胎恶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葡萄胎恶变相关因素的探讨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取免疫组化法对比108例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组织和正常早孕绒毛的MMP-9阳性表达,并分析影响葡萄胎恶变的因素。结果:恶变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患者的MMP-9表达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但未发生恶变葡萄胎与对照组的MMP-9表达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变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患者的MMP-9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葡萄胎的恶变与年龄、妊娠次数、子宫大小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持续阳性因素相关(P<0.05),但与滋养细胞增生程度、阴道出血和口服避孕药无关(P>0.05)。结论:年龄、妊娠次数、子宫大小和β-HCG持续阳性是影响葡萄胎恶变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患者进行MMP-9表达的检测,可以有效实现对葡萄胎恶变的预测,对葡萄胎恶变的预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葡萄胎恶变论文参考文献

[1].宫海叶.Ezrin在葡萄胎及其恶变中的表达及意义[D].延安大学.2019

[2].韦婵妍,黄琼华.葡萄胎恶变相关因素及MMP-9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表达的临床意义[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8

[3].陈乐林,刘琴.葡萄胎恶变相关因素的探讨及瘦素在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中表达的临床意义[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8

[4].赵鹏.血清hCG预测和全子宫切除术预防葡萄胎恶变的临床价值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7

[5].刘星劼.早期预测葡萄胎恶变的组织学标志物研究[D].山东大学.2017

[6].张力鹏.新疆部分地区维、汉族葡萄胎临床特点分析及恶变因素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7

[7].朱烨,苏亦平,周璘,周娟.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葡萄胎恶变的早期预测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2016

[8].陈雨薇,张虹.清宫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葡萄胎恶变的预测价值[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6

[9].秦佳乐.超声预测葡萄胎恶变及恶变后化疗疗效价值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

[10].吴迪.葡萄胎恶变的高危因素及CT、MR的鉴别诊断[D].大连医科大学.2015

标签:;  ;  ;  ;  

葡萄胎恶变论文-宫海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