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芽黄突变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早熟陆地棉,芽黄突变体,组合,筛选
芽黄突变体论文文献综述
周小凤,李生秀,肖光顺,董承光,马晓梅[1](2015)在《北疆早熟陆地棉芽黄突变体杂种F_1优势分析及优良组合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培育适合新疆北疆棉区种植的早熟杂交棉品种,探讨杂种F1代的杂种优势,为北疆棉区提供高产优质早熟杂交棉品种。[方法]2011年以芽黄突变体为母本,配置14个杂交组合,并筛选出强优势组合。[结果]竞争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有11个参试组合子棉产量超过CK;有13个组合皮棉产量超过CK;其中组合KH1148和KH1150的早熟性好、丰产性突出且纤维品质综合性状优良。[结论]组合KH1148和KH1150可作为早熟杂交棉组合适于北疆棉区种植。株高、衣分、比强度存在正向杂种优势;以115-23和71-7为母本的组合,在农艺性状、产量等综合性状上有强的优势。(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8期)
宋明梅[2](2014)在《陆地棉芽黄突变体遗传分析及主要特性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芽黄突变体一般在苗期其幼苗或者新生叶表现黄化,随着植株的生长,叶绿素含量逐渐增加,黄化的叶片开始变绿,达到或接近野生型水平。芽黄突变体在作物育种、光合作用、叶绿素合成途径等生理生化研究方面以及遗传转化、基因表达调控等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自1933年首次报道陆地棉芽黄基因v1后,对于芽黄突变体的研究一直在持续进行。本实验利用航天诱变突变体中棉所58vsp芽黄突变体和TM-1构建的F2群体,通过构建遗传图谱,以期望定位芽黄基因;同时,利用亲本熟性差异,对早熟性状进行QTL定位,并以国家种质资源中期库保存的v1、v2、v3、v4、v5v6、v8、v9、v10、v11、v13、v14、v15、v16v17、v18、v19、vg和彭泽芽黄等17份芽黄突变体材料及野生型中棉所58和其突变体中棉所58vsp为研究对象,测定各材料不同时期不同叶位的SPAD值、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和φPSⅡ,调查测定各芽黄突变体材料的主要农艺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以期获得不同芽黄突变体材料的差异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将TM-1、中棉所45和中棉所60分别与中棉所58vsp芽黄突变体进行正反交,田间调查芽黄性状和绿色性状的分离比例,经卡方检验,绿色和芽黄单株分离符合3:1的分离比,说明该芽黄性状是由一对隐性的核基因控制。以中棉所58vsp芽黄突变体和TM-1为亲本构建含431个家系F2群体,利用16000对引物在亲本TM-1和中58vsp之间及F2群体检测,获得403对多态性引物,多态性比率2.52%,利用软件JoinMap4(LOD设为5)构建了遗传连锁图谱,包含了26个连锁群,最大的连锁群包含15个标记。2.进一步利用403对多态性引物对由TM-1和中棉所58vsp为亲本构建的群体大小为239F2分离群体进行扫描,获得到110对多态性标记,利用软件JoinMap4构建遗传图谱,该图谱包含19个连锁群,最大的连锁群包含17个标记,WinQTLCart软件初步对早熟性状QTL定位,检测到一个与开花期相关的QTL位点qSF-1-1,在第3连锁群,贡献率为4.4991%,一个与吐絮期相关的QTL位点qSBS-1-1,位于第13连锁群,贡献率为3.5074%。亲本和F2群体的果枝始节、开花期和吐絮期进行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果枝始节与开花期、吐絮期呈极显着正相关,开花期与吐絮期呈极显着正相关。3.以17份芽黄材料与本实验室新的短季棉芽黄突变体中棉所58vsp及其野生型中棉所58(CCRI58)为材料,测定不同时期不同叶位芽黄突变体材料SPAD值、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和ΦPSⅡ,以当天展平的主茎真叶叶片记为倒1叶,以此类推标记到倒5叶,其中倒1-倒5叶位,基本包括叶片由黄转绿的整个过程。结果表明:芽黄材料作为一种叶色突变体,在不同时期、不同叶位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很大,均以倒5叶或倒4叶的SPAD值最高,刚展平的倒2叶的SPAD值最小,并在7月5日-15日的倒4-5叶的SPAD值达到最大;Fv/Fm和PSⅡ量子产量各芽黄突变体材料之间差异也很大,以v2最高,v3、v19最低;各芽黄突变体材料的主要农艺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根据不同芽黄突变体材料的特征特性,将考虑如何更好地用于棉花遗传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4-05-01)
马志虎,孙国胜,孙春青,毛忠良,王建华[3](2013)在《蔬菜芽黄突变体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芽黄突变体是在幼苗或生长点前期黄化,随着植物生长而转绿的一种叶色突变,对于研究植物光合作用、叶绿素合成、叶色突变机理以及遗传育种等理论有着重要的作用。蔬菜芽黄突变体在蔬菜育种上简化良种的繁育过程和提高种子纯度上有着重要作用。综述了蔬菜芽黄突变体的来源、产生原因、遗传规律以及芽黄突变体叶绿体超微结构、叶绿素、光合特性等研究进展,介绍了至今在蔬菜上发现的芽黄突变体以及蔬菜芽黄突变体的应用价值,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以后蔬菜芽黄突变体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瓜菜》期刊2013年05期)
李海晶,蒋博,范术丽,庞朝友,宋明梅[4](2013)在《棉花航天诱变芽黄突变体蛋白组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棉所58及其航天诱变芽黄突变体中棉所58vsp倒2叶为材料,利用等电聚焦和第二向SDS-PAGE技术获得棉花叶片总蛋白图,通过ImageMaster-2D Elite 7.0分析软件分析各个差异蛋白在两种叶片中的相对表达量,并进行MALDI-TOF/TOF鉴定。结果表明,从中棉所58及其突变体的双向电泳图谱中共检测到41个差异蛋白点,这些差异蛋白质点的等电点分布集中在4.0~7.0之间,分子量分布集中在15.0~95.0 kD之间,进一步质谱分析鉴定后获得了14个差异蛋白点,包括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黄烷酮3-羟化酶等多种蛋白,涉及到光合作用和光呼吸、乙烯和多胺的合成、类黄酮的合成等生物代谢途径。(本文来源于《棉花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李海晶[5](2013)在《棉花航天诱变芽黄突变体转录组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棉所58vsp是经早熟品种中棉所58航天诱变后获得的芽黄突变体。该突变体从第一片真叶开始到盛花期结束,每新生一片叶子都表现黄化,且黄化持续达10d。将真叶展平当天记为叶龄0d,到叶龄3d时黄化最严重,之后从叶缘开始转绿,叶龄10d时叶色恢复正常绿色。该突变体受光照强度影响,晴天时叶片黄化明显,阴天时黄化程度减轻,持续阴天后有转绿的现象。本实验根据该材料晴天黄化明显、阴天黄化减轻的特点,设置高光照、低光照两种光照条件,低光照下种植野生型中棉所58及其突变体中棉所58vsp,高光照下种植中棉所58vsp,提取第一片未展平时期真叶的RNA,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叁种材料两两比较,对转录组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获得芽黄候选基因或芽黄相关基因及代谢通路,从转录水平上探究芽黄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低光照中棉所58、低光照中棉所58vsp、高光照中棉所58vsp的第一片真叶转录组的测序,分别获得Unigene87,407、88,664、92,655条,同源转录本聚类后得到89,020条All-Unigene。将89020条All-Unigene通过Blastn和Blastx与NR、NT、Swiss-Prot、KEGG、COG、GO等6个数据库进行比对,能够在各个数据库获得同源比对信息的序列分别有63,250、58,617、37,406、33,348、20,961、30,226条。随后对Unigene进行了NR、COG、GO分类。2.通过与KEGG库比对,33,348条Unigene获得了注释,涉及到126条代谢途径。设定FDR≤0.001且表达量差异在2倍以上的基因为差异表达基因,将低光照突变体中棉所58vsp与低光照野生型中棉所58的转录组进行比较,获得差异表达基因1457条,其中在突变体中上调的有1075条,下调的有382条;将高光照突变体中棉所58vsp与低光照野生型中棉所58的转录组进行比较,获得差异表达基因13,317条,其中在突变体中上调的有9360条,下调的有3957条。3.通过低光照中棉所58vsp与低光照中棉所58转录组的比较、高光照中棉所58vsp与低光照中棉所58转录组的比较,并取两者在突变体中下调基因的交集,发现的差异表达基因即芽黄基因或者芽黄相关基因。在下调基因交集中,发现5个基因在突变体中下调倍数较大,分别是1-脱氧木酮糖-5-磷酸合成酶、2-酮戊二酸依赖性双加氧酶、ACC合酶、ACC氧化酶、谷胱甘肽转移酶的基因,此5个基因可能是发生突变导致芽黄的基因;通路分析时发现,双萜类合成途径和苯丙烷类合成途径所占的下调基因较多,又是低光照中棉所58vsp与低光照中棉所58进行比较获得的差异基因显着富集性通路,并且两条途径几乎所有基因都下调,推测该两条通路与芽黄紧密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3-06-01)
周小凤,李保成,李生秀,肖光顺,马晓梅[6](2012)在《新陆早33号芽黄突变体在杂交制种研究中的初步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利用芽黄和鸡脚叶作为指示性状应用于杂种优势上,利用免去雄制种方法,不仅可简化制种程序,而且还能降低成本,提高制种工效。(本文来源于《中国棉花》期刊2012年10期)
蒋博[7](2012)在《棉花航天诱变芽黄突变体蛋白质组和转录组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芽黄突变体具有非常大的实际利用价值,一方面可以作为天然的标记用于育种,简化杂交制种和鉴定程序;另一方面是开展叶绿素合成、核质互作或者叶绿体与线粒体互作等研究的一系列生理代谢过程理想材料。因此研究棉花芽黄突变体的突变机理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本研究利用航天诱变所获得的中棉所58芽黄突变体(中58vsp)和野生型作为实验材料。中58vsp其芽黄现象从第一片真叶长出开始,直到盛花期结束。真叶刚长出为黄色,叶龄3天时(倒二叶)黄化最严重,5天时(倒叁叶)黄化现象有所缓解,7天时(倒四叶)黄化恢复部分绿色,直到9天时(倒五叶)叶片恢复绿色。本研究以正常中58和中58vsp的1-5片真叶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对其倒二叶组织中总蛋白进行研究,获取和鉴定出差异蛋白,寻找出可能影响其黄化现象的相关蛋白,同时利用消减文库和cDNA芯片结合技术分离中58vsp和中58高表达或特异表达基因,通过上述方法以期从分子水平上了解芽黄突变体产生机理。本研究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中58vsp和中58倒二叶(芽黄表现最严重时期)的总蛋白进行双向电泳,通过比较分析获得45个差异表达基因,最后质谱鉴定出18个差异蛋白,其涉及光合作用,信号转导、翻译和代谢等过程。这些差异蛋白点说明芽黄突变体细胞内代谢紊乱、叶绿体发育歧化、叶绿素合成途径受到阻碍,其芽黄分子机制相当复杂,芽黄过程可能是多种蛋白参与其调控的复杂体系。2.运用实验室已构建的4个消减文库测序获得2459条Unigenes定制成芯片,分别使用中58vsp倒二叶(V2)和中58倒二叶(CK2)、中58vsp倒二叶(V2)和中58vsp倒五叶(V5)进行芯片杂交,最终芯片V2vs V5中发现上调基因115,下调基因119;芯片V2vs CK2中发现上调基因95,下调基因102。MIPS功能分类这些基因主要功能位于亚细胞定位(核糖体和叶绿体最多)、蛋白功能、信号转导和代谢功能等。Pathway分析发现这些差异基因涉及最多的是核糖体、光合作用、氧化磷酸化、嘌呤嘧啶代谢和叶绿素合成途径中。两个不同芯片中还发现大量相同基因,这些基因在芽黄机制中可能起关键作用(如核糖体构成的大小亚基,类囊体膜蛋白等)。另外一些未比对上的或者未知蛋白也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田明爽,宋美珍,范术丽,庞朝友,喻树迅[8](2011)在《棉花早熟芽黄突变体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棉所58及其航天诱变芽黄突变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测定和JIP-test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晴天条件下野生型(Wild type,WT)和突变体5个叶位叶片(倒1叶至倒5叶)的原初光化学反应的变化。结果表明,突变体倒2叶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最低,至倒5叶时恢复正常。突变体叶片较高的K点的相对可变荧光值(Wk)表明放氧复合体受到损害。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新生叶片的O-J-I-P荧光诱导曲线的初始斜率(Mo)升高,标准化后的O-J-I-P荧光诱导曲线、最大荧光强度及y轴之间的面积(Sm)、用于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φEo)、反应中心捕获的激子中用来推动电子传递到电子传递链中超过QA-的其它电子受体的激子占用来推动QA-还原激子的比率(ψo)值降低,表明叶片发育早期PSⅡ受体侧的QA-大量积累,电子传递链受阻。通过分析突变体光合机构的比活性参数发现,在叶片发育的早期,突变体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较多的能量以热和荧光的形式被耗散掉。突变体新叶发育前期黄化、后期变绿,推测早期叶绿素合成受阻,造成光系统损伤、光合性能下降。(本文来源于《棉花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田明爽[9](2011)在《棉花航天诱变芽黄突变体SSH文库的构建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芽黄突变体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从1925年第一次发现至今,已经鉴定出了22个芽黄突变体,涉及26个芽黄突变基因。本实验室从棉花早熟品种中棉所58的航天诱变后代中发现了一新的芽黄突变体,其黄化现象从第一片真叶长出后开始,至盛花期结束。具体性状表现为:子叶绿色,真叶刚长出时为黄色,3天时(倒2位叶片)黄化最严重,10天后(倒5位叶片)变绿,如此循环,直至盛花期结束,且果枝上的幼嫩叶片也是黄色的。以往对芽黄突变体的研究大多停留在遗传规律上,对于其产生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本实验通过构建突变体倒2叶/突变体倒5叶正反消减文库、突变体倒2叶/野生型倒2叶正反消减文库,筛选芽黄突变体中的差异表达基因,以期从分子水平上了解芽黄突变体产生的原因。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测定和JIP-test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晴天条件下野生型和突变体不同叶位叶片(倒1叶、倒2叶、倒3叶、倒4叶、倒5叶)的原初光化学反应的变化。野生型植株的叶片从倒1叶至倒5叶其F_v/F_m和PIABS值呈递增的变化趋势,而突变体植株的倒2位叶片的F_v/F_m和PI_(ABS)值最低,之后逐渐增加,至倒5叶时与野生型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野生型植株不同叶位叶片的W_k值呈递减的变化趋势,突变体植株的幼嫩叶片(倒1叶和倒2叶)W_k值较高,之后下降,表明突变体幼嫩叶片放氧复合体受到损害。通过对参数M_O、S_m、φ_(Eo)、ψ_O的分析发现,突变体叶片发育早期PSⅡ受体侧的Q_(A~-)大量积累,电子传递链受阻。而参数ABS/RC、TRo/RC、ETo/RC、DIo/RC等的变化则表明突变体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较多的能量以热和荧光的形式被耗散掉。2.成功构建了4个消减文库,共挑选了4032个单克隆,去冗余拼接后得到2459条Unigenes。通过Blastn和Blastx后,部分序列涉及叶绿素合成、叶绿体发育、光合机构建成等代谢途径。从中挑选了14个相关基因进行qRT-PCR验证,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黄化叶片中PEP转录的质体编码的光合相关基因(PetB、PsbH、psbC和psbD等)表达量降低,NEP转录的编码转录/翻译的器官的基因(rpoA和rpoB)表达量升高,表明突变体黄化叶片中质体转录物的翻译效率低或者质体蛋白易降解。(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1-06-01)
李娟娟,王蕾,贾俊忠,陈福龙,陈芳[10](2011)在《黄瓜正常品种及一个芽黄突变体的核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黄瓜(Cucumis sativus L.)6个正常品种和1个芽黄突变体的根尖细胞染色体进行计数,并对其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正常黄瓜与芽黄突变体黄瓜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14,属于二倍体植物,染色体基数为7。芽黄突变体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与正常黄瓜品种长春密刺(C.sativus cv.Changchunmici)、津研4号(C.sativus cv.Jinyan No.4)、津优2号(C.sativus cv.Jinyou No.2)、津优3号(C.sativus cv.Jinyou No.3)、农城3号(C.sativus cv.Nongcheng No.3)、新泰密刺(C.sativus cv.Xintaimici)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一致,均为2n=14=12m+2sm;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5.49%~57.45%,核型类型均为1A型,属对称核型。在系统演化上,黄瓜可能属于较原始的种类。通过对不同黄瓜材料间的染色体长度进行方差分析,结果P>0.05,说明在染色体水平上芽黄突变体与正常的黄瓜几乎没有区别。(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02期)
芽黄突变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芽黄突变体一般在苗期其幼苗或者新生叶表现黄化,随着植株的生长,叶绿素含量逐渐增加,黄化的叶片开始变绿,达到或接近野生型水平。芽黄突变体在作物育种、光合作用、叶绿素合成途径等生理生化研究方面以及遗传转化、基因表达调控等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自1933年首次报道陆地棉芽黄基因v1后,对于芽黄突变体的研究一直在持续进行。本实验利用航天诱变突变体中棉所58vsp芽黄突变体和TM-1构建的F2群体,通过构建遗传图谱,以期望定位芽黄基因;同时,利用亲本熟性差异,对早熟性状进行QTL定位,并以国家种质资源中期库保存的v1、v2、v3、v4、v5v6、v8、v9、v10、v11、v13、v14、v15、v16v17、v18、v19、vg和彭泽芽黄等17份芽黄突变体材料及野生型中棉所58和其突变体中棉所58vsp为研究对象,测定各材料不同时期不同叶位的SPAD值、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和φPSⅡ,调查测定各芽黄突变体材料的主要农艺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以期获得不同芽黄突变体材料的差异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将TM-1、中棉所45和中棉所60分别与中棉所58vsp芽黄突变体进行正反交,田间调查芽黄性状和绿色性状的分离比例,经卡方检验,绿色和芽黄单株分离符合3:1的分离比,说明该芽黄性状是由一对隐性的核基因控制。以中棉所58vsp芽黄突变体和TM-1为亲本构建含431个家系F2群体,利用16000对引物在亲本TM-1和中58vsp之间及F2群体检测,获得403对多态性引物,多态性比率2.52%,利用软件JoinMap4(LOD设为5)构建了遗传连锁图谱,包含了26个连锁群,最大的连锁群包含15个标记。2.进一步利用403对多态性引物对由TM-1和中棉所58vsp为亲本构建的群体大小为239F2分离群体进行扫描,获得到110对多态性标记,利用软件JoinMap4构建遗传图谱,该图谱包含19个连锁群,最大的连锁群包含17个标记,WinQTLCart软件初步对早熟性状QTL定位,检测到一个与开花期相关的QTL位点qSF-1-1,在第3连锁群,贡献率为4.4991%,一个与吐絮期相关的QTL位点qSBS-1-1,位于第13连锁群,贡献率为3.5074%。亲本和F2群体的果枝始节、开花期和吐絮期进行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果枝始节与开花期、吐絮期呈极显着正相关,开花期与吐絮期呈极显着正相关。3.以17份芽黄材料与本实验室新的短季棉芽黄突变体中棉所58vsp及其野生型中棉所58(CCRI58)为材料,测定不同时期不同叶位芽黄突变体材料SPAD值、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和ΦPSⅡ,以当天展平的主茎真叶叶片记为倒1叶,以此类推标记到倒5叶,其中倒1-倒5叶位,基本包括叶片由黄转绿的整个过程。结果表明:芽黄材料作为一种叶色突变体,在不同时期、不同叶位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很大,均以倒5叶或倒4叶的SPAD值最高,刚展平的倒2叶的SPAD值最小,并在7月5日-15日的倒4-5叶的SPAD值达到最大;Fv/Fm和PSⅡ量子产量各芽黄突变体材料之间差异也很大,以v2最高,v3、v19最低;各芽黄突变体材料的主要农艺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根据不同芽黄突变体材料的特征特性,将考虑如何更好地用于棉花遗传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芽黄突变体论文参考文献
[1].周小凤,李生秀,肖光顺,董承光,马晓梅.北疆早熟陆地棉芽黄突变体杂种F_1优势分析及优良组合的筛选[J].安徽农业科学.2015
[2].宋明梅.陆地棉芽黄突变体遗传分析及主要特性的比较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3].马志虎,孙国胜,孙春青,毛忠良,王建华.蔬菜芽黄突变体研究进展[J].中国瓜菜.2013
[4].李海晶,蒋博,范术丽,庞朝友,宋明梅.棉花航天诱变芽黄突变体蛋白组学分析[J].棉花学报.2013
[5].李海晶.棉花航天诱变芽黄突变体转录组学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6].周小凤,李保成,李生秀,肖光顺,马晓梅.新陆早33号芽黄突变体在杂交制种研究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棉花.2012
[7].蒋博.棉花航天诱变芽黄突变体蛋白质组和转录组学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2
[8].田明爽,宋美珍,范术丽,庞朝友,喻树迅.棉花早熟芽黄突变体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特性研究[J].棉花学报.2011
[9].田明爽.棉花航天诱变芽黄突变体SSH文库的构建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
[10].李娟娟,王蕾,贾俊忠,陈福龙,陈芳.黄瓜正常品种及一个芽黄突变体的核型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