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荷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荷兰,重庆,总领事馆,外交官
中荷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李静[1](2014)在《上个世纪叁四十年代,荷兰外交官曾在战时的重庆为发展中荷关系付出了不懈努力 荷兰驻渝总领事馆今开馆 实现了在重庆的完美回旋》一文中研究指出"75年前,我曾经在这座城市生活过,今天我来到这里,像一只活恐龙。此刻我身在重庆,觉得恍然如梦。1939年,我父亲从上海被派遣到重庆,此前他是荷兰驻上海总领馆的领事……"11月21日,在荷兰驻重庆总领事馆正式开馆仪式上,荷兰前任驻华大使杨乐兰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庆典活动,并在活动上回忆了二战期间随担任荷兰公使馆外交官员的父亲在重庆的生活,分享了其少年时的记忆,情之动容,展示了重庆与荷兰之间交往的历史。(本文来源于《重庆与世界》期刊2014年12期)
陈旭[2](2014)在《推动中荷关系全面深入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3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主席应邀对荷兰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荷兰举行的全球核安全峰会。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荷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将成为中荷关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两国关系发展揭开新的篇章。双方应抓住机遇,以习近平主席此次访问为契机,推动双(本文来源于《国际商报》期刊2014-03-25)
杜尚泽,刘仲华[3](2014)在《中荷两国元首共同出席中荷经贸合作论坛开幕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荷兰诺德韦克3月23日电(杜尚泽、刘仲华)国家主席习近平23日在荷兰同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共同出席中荷经贸合作论坛开幕式。 习近平在致辞中指出,中荷务实合作成果丰硕。荷兰已经连续11年保持中国在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目前在荷中资企业(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期刊2014-03-24)
陈旭[4](2013)在《扩大共识 深化合作 促进中荷关系深入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荷兰是中国在欧盟的重要合作伙伴,中方一贯重视发展中荷友好互利合作关系。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1年来,双边关系虽然经历过曲折,但总体发展呈上升势头,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入,并取得了许多实实在在的成果。近年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荷关系进入良好的发(本文来源于《国际商报》期刊2013-11-15)
张杰[5](2012)在《为两国关系发展注入更大活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荷兰海牙5月14日电 (张杰)中国驻荷兰大使张军日前在接受本报书面采访时表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即将对荷兰的正式友好访问“是两国关系中的大事,体现了中方对发展中荷关系的重视,必将进一步增进双方政治互信,深化各领域合作,为两国关系长远(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期刊2012-05-15)
曹秀丽[6](2008)在《朝贡制度与清前期的中荷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朝贡制度,是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传统体制,其理论核心是儒家思想在外交上的延伸,奉行互惠互利、睦邻友好的和平外交策略。历朝统治者无一例外地将同其交往的国家一律纳入朝贡体系范围之内,这样在东亚范围内,就逐渐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以朝贡制度为纽带的“东亚秩序圈”。因此,在历史上,朝贡制度在维护地区间的和平和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15世纪末,伴随地理大发现,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方殖民者先后来到中国开拓他们的殖民市场,但一开始他们就突破不了“朝贡体系”这一制度所设立的层层壁垒。独立后的荷兰为了获得巨大的商业利润,也追随西班牙、葡萄牙的脚步来到了中国。此时,中国正处于明朝末年,其传统的对外政策是将“朝贡”与“贸易”相结合,厉行海禁,阻塞了正常的对外贸易渠道。为了求通贸易,荷兰人先是“求贡”,但遭遇失败。经过一系列的挫折,荷兰人便诉诸武力,先后占领了澎湖、台湾,作为对华贸易的基地。但是占据台湾后的荷兰人很快发现,由于受中国内战和郑成功海上势力的影响,他们仍然不能垄断中国的海上贸易。为了同中国建立直接贸易关系,荷兰人再次求贡。此时,对于清廷来说,也非常欢迎“荷兰”的朝贡,来体现他们“慕化四方”的文治武功。双方一拍即合,荷兰顺利成为朝贡国之一。然而由于居澳葡萄牙人和在北京清廷供职的耶稣会士的极力阻扰,加之台湾又被郑成功收回,其贸易所得甚微。于是荷兰人借助清朝统一台湾之际,同清廷展开了谈判和军事合作。在这一期间,尽管双方有谈判和协作,但是荷兰仍然摆脱不了“朝贡国”的身份。康熙开海政策实施之后,荷兰人的贸易要求暂时得到了满足,一百多年的时间内,荷兰不再有朝贡之举。直到面对英国人强有力的竞争时,加之英使马嘎尔尼使华的失败,使荷兰人认为这也许是一个不错的时机,使他们在广州的贸易能得到一些特权。由此,荷使再次出现在清廷之上。笔者围绕历次荷使访华,结合朝贡制度的运行及理念,将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朝贡制度的起源、理念、功能作了简单介绍,并分析了清朝朝贡制度的具体运行方式及特点。第二部分从明末荷兰叩关失败谈起,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引出清初荷兰求贡成功的原因,并通过对其入贡过程的详细考察,折射出朝贡制度运行的特点和理念,并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双方关系的互动和变化。第叁部分围绕康熙统一台湾时期,中荷双方关系的互动与发展展开了论述。这一时期是中荷交往的活跃时期,显然,荷兰并不满足“朝贡国”这一角色带给他们的商业利润,他们以提供军事援助为条件,通过平等谈判,试图建立起直接的、自由的贸易关系,但不管荷兰人总样努力,都未能成功。第四部分围绕乾隆五九十年荷使的最后一次访华,结合当时马嘎尔尼使华,通过对荷使访华动机、过程及结局的分析,反映出清朝在面临殖民主义势力的冲击和挑战时,其自身仍浑然不觉,固守着其天朝上国的礼制。第五部分从文化、观念、心理等主观方面,以及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等方面分析总结了影响中荷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最后,笔者认为:在西方殖民势力的咄咄逼人的扩张面前,清朝的朝贡国纷纷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朝贡制度无可避免地走向虚幻和灭亡。(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8-04-20)
郑学檬[7](1990)在《回顾历史 展望未来——评荷兰学者包乐史博士的两本中荷关系史着作》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一月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荷兰莱顿大学包乐史博士和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庄国土同志合着的《〈荷使初访中国记〉研究》,此书由厦大韩振华教授作序,是莱顿大学和厦门大学两校合作研究成果之一;四月间,包乐史博士的另一本着作《中荷交往史》也出版了,该书中文版由莱顿大学汉学院高柏先生校订,庄国土同志翻译,香港“路口店”出版社出版。前一本书的出版,我曾预闻其事;后一本书出版时,适我在莱大,应作者之请读过其中一部分校样;后又应荷方出版社之邀出席了为两书出版举行的招待会。因此,我也算是这两本书出版的见证人。半年内有这样两本书出自一位热心中荷友好的学者之手,是很难得的。因此,我冒昧写出这篇评论,向国人推荐,并对热心中荷友好的包乐史博士的努力和成就表示敬意。(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90年01期)
谷陵[8](1984)在《中荷关系的发展与波折——兼谈承认、建交和使节等级》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和荷兰两国政府代表通过磋商达成协议,自2月1日起双方互派外交代表机构由代办处恢复为大使馆,也就是说中荷外交关系从代办级升格为大使级。中荷关系的发展过程,可谓一波叁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荷兰政府早在1950年就宣布承认,1954年中荷双方同意互派代办,1972年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81年降格为代办级,直到最近才再次升格。30多年来中荷之间在承认、建交和使节等级方(本文来源于《国际问题资料》期刊1984年05期)
中荷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3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主席应邀对荷兰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荷兰举行的全球核安全峰会。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荷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将成为中荷关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两国关系发展揭开新的篇章。双方应抓住机遇,以习近平主席此次访问为契机,推动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荷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李静.上个世纪叁四十年代,荷兰外交官曾在战时的重庆为发展中荷关系付出了不懈努力荷兰驻渝总领事馆今开馆实现了在重庆的完美回旋[J].重庆与世界.2014
[2].陈旭.推动中荷关系全面深入发展[N].国际商报.2014
[3].杜尚泽,刘仲华.中荷两国元首共同出席中荷经贸合作论坛开幕式[N].人民日报.2014
[4].陈旭.扩大共识深化合作促进中荷关系深入发展[N].国际商报.2013
[5].张杰.为两国关系发展注入更大活力[N].人民日报.2012
[6].曹秀丽.朝贡制度与清前期的中荷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
[7].郑学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评荷兰学者包乐史博士的两本中荷关系史着作[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
[8].谷陵.中荷关系的发展与波折——兼谈承认、建交和使节等级[J].国际问题资料.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