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腹腔实质性脏器恶性肿瘤,~(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论文文献综述
祁洪军,鲁爱,于淑萍[1](2019)在《~(125)Ⅰ放射性粒子永久组织间植入治疗腹腔实质性脏器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125)Ⅰ放射性粒子永久植入治疗腹腔实质性脏器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6例腹腔实质性脏器恶性肿瘤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均采取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125)Ⅰ放射性粒子永久植入治疗。比较两组肿瘤总显效率、总有效率、疼痛缓解率。结果观察组总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达83.33%与93.75%,显着高于对照组56.25%与84.44%(P<0.05)。观察组疼痛缓解率为88.57%,显着高于对照组68.75%(P<0.05)。两组的毒副反应总发生率与植入相关反应总发生率之间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永久植入治疗腹腔内实质性脏器恶性肿瘤可提高肿瘤控制率,缓解患者疼痛,具有较高安全性。(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86期)
刘莹[2](2019)在《超声引导下放射性粒子~(125)I组织间永久植入治疗复发卵巢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放射性粒子~(125)I组织间永久植入治疗复发卵巢癌的近期疗效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复发性卵巢癌患者35例,按照患者意愿分为粒子植入组19例患者和支持治疗组16例患者。粒子植入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1251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其中5例患者行2次粒子植入术。所有患者均采用膀胱截石位,超声引导下行放射性粒子~(125)I植入,植入粒子数量8 (55粒,术后24 (48小时进行盆腔CT进行质量验证和盆腔平片观察有无粒子移位。粒子植入术后根据患者情况给与化疗。支持治疗组主要根据患者情况给与化疗、止痛、抗感染及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止痛遵循WHO叁阶梯阵痛疗法原则。随访患者每3个月复查肿瘤标志物(CEA)、腹部超声、盆腔CT。结果随访4(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粒子植入组:14例患者疗效评价为PR,73.7%,2例患者疗效评价为SD,10.5%,3例患者疗效评价为PD,15.8%,有效率(responserate,RR)为73.7%,局部控制率为(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84.2%。粒子植入组8例患者术后阴道少量流血3天(1周左右,无严重并发症。复发卵巢癌直径小于3cm术后6个月评价均达到PR,大于3cm术后评价有50%达到PR,其中3例评价为PD。支持治疗组:2例患者疗效评价为PR,12.5%,5例患者疗效评价为SD,31.3%,9例患者疗效评价为PD,56.3%,有效率为12.5%,局部控制率为43.7%。两组的有效率比较X~2=17.53,P<0.05,两组的局部控制率比较X~2=11.42,P <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发卵巢癌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近期疗效好,粒子植入的临床疗效与复发肿物直径、边界有密切关系,小于3cm肿物疗效更好。超声引导下放射粒子植入可以有效控制局部病灶,具有安全、微创、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粒子治疗配合化疗,有望进一步提高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五届全国介入超声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8-23)
张杰,吴志远,吕晓鸣,石研,伍文杰[3](2019)在《手术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腮腺原发黏液表皮样癌》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总结手术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腮腺黏液表皮样癌的疗效和副反应,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材料与方法研究选取2004年2月至2016年7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颌面外科的腮腺原发黏液表皮样癌患者108例。所有患者实行肿物手术切除,并在手术后4周内接受~(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使用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进行靶区剂量设计,粒子放射性活度18.5–33.3 MBq,处方剂量100-120Gy。收集患者随访数据,分析总体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局部控制率、远处转移率,以及不同手术方式、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同时评估术后放射性副反应。结果 108例患者中,男女性别比0.8:1(48:60),平均发病年龄41.7岁。随访时间5-157月(中位随访时间:50.0月)。5年、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8.8%、95.8%,5年、10年无病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均为91.4%。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危害比[HR]=6.86)与T4(HR=7.15)是局部控制率的重要影响因素。急性放射性毒副反应较轻,各有1例患者术后1年外耳道鳞癌和肺转移。结论~(125)I粒子植入治疗作为腮腺黏液表皮样癌术后辅助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生存率及局部控制率,术后不良反应小,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高龄、T4是手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腮腺黏液表皮样癌的高危因素。(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叁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9-07-19)
刘宁,徐锋[4](2019)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化疗治疗NSCLC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中晚期NSCLC患者73例,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联合组(n=36)和化疗组(n=37),联合组给予~(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化疗,化疗组给予单纯化疗治疗,观察两组治疗疗效及预后,采用EORTC QLQ-C30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联合组近期疗效优于化疗组(P <0. 05),其总有效率为58. 33%;联合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和情绪功能评分分别为(73. 29±5. 39)分、(66. 21±3. 82)分和(65. 50±3. 82)分,明显高于化疗组(P <0. 05),而疲倦、疼痛和食欲评分分别为(35. 50±4. 91)分、(28. 10±8. 02)分和(20. 01±8. 29)分,明显低于化疗组(P <0. 05);联合组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为14. 00个月(95%CI:13. 10~14. 90个月),明显高于化疗组(P <0. 05)。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NSCLC有较好的效果,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本文来源于《临床肺科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徐学勋,肖琳[5](2019)在《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卵巢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和复发率占妇科恶性肿瘤第一位,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卵巢癌的治疗方法也趋向多元化,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射是一种治疗恶性肿瘤的微创技术,因其在控制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有独特的优越性,在前列腺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中得到广泛应用,对卵巢癌的治疗中也可见其优势。本文将主要对~(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应用进展进行详细的论述,为复发性卵巢癌的治疗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30期)
王宇[6](2019)在《中晚期肺癌放射性I125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联合静脉化疗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放射性I125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联合静脉化疗在中晚期肺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放射性I125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联合静脉化疗在临床中治疗中晚期肺癌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干部呼吸与危重症学科、西一病区及西二病区)在2016年3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中晚期肺癌患者共40例,根据接受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研究组20例患者给予放射性I125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联合静脉化疗,粒子植入术前由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粒子植入计划,设定处方剂量(Prescription Dose,PD)为90~110Gy,匹配周缘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MPD)为80~120Gy。术后1周予以含铂两药联合静脉化疗6个周期。对照组单纯接受含铂两药联合静脉化疗6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接受首次治疗后1月、3月及6月抗肿瘤疗效及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脱发、气胸及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治疗后的随访检查,研究组患者男性17例,女性3里,病理类型为鳞癌16例,腺癌4例,平均年龄63.9±7.67岁,对照组患者男16例,女4例,病理类型为鳞癌15例,腺癌5例,平均年龄63.5±10.64岁。两组患者的基础临床因素具有可比性。研究组接受放射性I125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联合静脉化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有效率分别为45.00%、45.00%、55.00%,对照组接受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有效率分别为0、10.00%、20.00%,研究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发生骨髓抑制患者3例,胃肠道反应7例,脱发1例,气胸3例,出血1例,其中有1例患者同时发生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1例患者同时发生气胸及出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65%。对照组患者中4例骨髓抑制,8例出现胃肠道反应,2例脱发,其中1例患者同时发生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1例同时发生骨髓抑制及脱发,不良反应发生率6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射性I125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联合静脉化疗后1月、3月及6月有效率高于单纯接受联合静脉化疗,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差无几,认为联合放射性粒子的综合治疗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有利于中晚期肺癌患者疾病控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陈鹏,张建国[7](2018)在《I-125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在儿童颅底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初步探索I-125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治疗儿童颅底肿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7年5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33名儿童颅底肿瘤的病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活检明确诊断,采取近距离放疗、手术、化疗等方式综合治疗,参考RECIST 1.1版本,评价肿瘤局部控制情况及患者生存情况,根据RTOG放疗毒副反应评价标准,进行放疗安全性评价。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局部控制率(local control rate,LC)、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rate,OS)及无事件生存率(event-free survival rate,EFS)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研究结果:本组病例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2月-86月),3例患者分别于随访的2个月、14个月、16个月失访,失访前复查显示肿瘤局部控制。1年、3年及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6.7%、69.0%、69.0%。有无颅内侵犯对局部控制率有显着差异(p=0.002)。1年、3年及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3%、62.2%、46.6%,无症状生存率分别为93.3%、57.8%、43.3%。粒子植入后近期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RTOG1-2级),包括皮肤及黏膜轻度水肿、萎缩,喉轻度水肿,轻度吞咽困难等,大多数4-6周可以自行痊愈。无严重近远期放疗不良反应发生(RTOG3-4级)。研究结论:I-125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联合化疗或手术治疗儿童颅底肿瘤疗效确切,毒副反应低,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儿童颅底肿瘤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张建国,陈鹏[8](2018)在《I-125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在儿童脑膜旁横纹肌肉瘤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分析评价I-125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治疗儿童脑膜旁横纹肌肉瘤的安全性与初步疗效。研究方法:本回顾性研究共纳入16例从2012年12月至2016年4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儿童脑膜旁横纹肌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采取了I-125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法。采用3D打印个体化模板、远红外线导航等方式引导放射性粒子精确植入。随访评估患者的疗效情况,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研究结果:患者的年龄为1-11岁(中位年龄5岁),性别比:12:4。其中8例为胚胎型横纹肌肉瘤,2例为腺泡型横纹肌肉瘤,其余6例未分型。处方剂量为90-120Gy,I-125放射性粒子活度为18.5MBq-25.9MBq/颗。随访20-4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2年生存率及局部控制率分别为57.5%,53.7%。无3-4级近远期放疗毒副反应发生。治愈的患者保存了组织器官,同时保留了面部外形。研究结论:在儿童脑膜旁横纹肌肉瘤的治疗中,I-125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是一种微创、有效、可以选择的治疗方式。(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张杰,吴志远[9](2018)在《手术联合I-125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腮腺原发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总结手术联合I-125放射性粒子治疗腮腺原发黏液表皮样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不同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为今后的治疗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研究选取2004年2月至2016年7月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颌面外科的腮腺原发黏液表皮样癌患者108例。所有患者在手术切除4周内接受I-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定期随访所有患者,分析总体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局部控制率、远处转移,以及不同手术方式、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同时评估术后放射性副反应,包括放射性皮炎、听力丧失及第二原发癌。研究结果:所有患者的5年、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8.8%、95.8%,5年、10年局部控制率均为92.4%,无远处转移率100%。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年龄与T4肿瘤是局部控制率的影响因素。多数患者有1-2级放射性皮炎,无听力丧失,1例术后1年外耳道鳞癌。研究结论:手术联合I-125粒子植入治疗腮腺原发黏液表皮样癌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术后不良反应小,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案。年龄、T4肿瘤是影响局部控制效果的因素。(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吴志远,张杰[10](2018)在《手术联合I-125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口腔颌面部腺样囊性癌》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手术联合I-125粒子治疗口腔颌面部腺样囊性癌的治疗效果及其预后因素。研究方法:研究纳入75例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接受手术联合I-125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植入治疗口腔颌面部原发腺样囊性癌患者。所有患者都接受局部扩大切除以保证切缘阴性。使用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BTPS)进行术前计划设计,处方剂量60-120Gy。于术中或术后进行I-125粒子植入治疗。所有患者都得到密切随访。使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的生存情况及肿瘤局部控制效果。研究结果:3年、5年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0%和78.8%。3年、5年的无远处转移率分别为84.4%和76.7%。3年、5年的总生存率为86%和79.6%;无病生存率为74.9%和54.3%。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以及小唾液腺肿瘤的患者局部控制较差。原发于上消化道及呼吸道的肿瘤(不包括唾液腺来源)无远处转移率较低。T3-T4肿瘤总生存率低于T1-T2肿瘤。阳性淋巴结是无病生存率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结论:手术联合I-125近距离治疗口腔颌面部腺样囊性癌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放射性粒子~(125)I组织间永久植入治疗复发卵巢癌的近期疗效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复发性卵巢癌患者35例,按照患者意愿分为粒子植入组19例患者和支持治疗组16例患者。粒子植入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1251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其中5例患者行2次粒子植入术。所有患者均采用膀胱截石位,超声引导下行放射性粒子~(125)I植入,植入粒子数量8 (55粒,术后24 (48小时进行盆腔CT进行质量验证和盆腔平片观察有无粒子移位。粒子植入术后根据患者情况给与化疗。支持治疗组主要根据患者情况给与化疗、止痛、抗感染及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止痛遵循WHO叁阶梯阵痛疗法原则。随访患者每3个月复查肿瘤标志物(CEA)、腹部超声、盆腔CT。结果随访4(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粒子植入组:14例患者疗效评价为PR,73.7%,2例患者疗效评价为SD,10.5%,3例患者疗效评价为PD,15.8%,有效率(responserate,RR)为73.7%,局部控制率为(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84.2%。粒子植入组8例患者术后阴道少量流血3天(1周左右,无严重并发症。复发卵巢癌直径小于3cm术后6个月评价均达到PR,大于3cm术后评价有50%达到PR,其中3例评价为PD。支持治疗组:2例患者疗效评价为PR,12.5%,5例患者疗效评价为SD,31.3%,9例患者疗效评价为PD,56.3%,有效率为12.5%,局部控制率为43.7%。两组的有效率比较X~2=17.53,P<0.05,两组的局部控制率比较X~2=11.42,P <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发卵巢癌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近期疗效好,粒子植入的临床疗效与复发肿物直径、边界有密切关系,小于3cm肿物疗效更好。超声引导下放射粒子植入可以有效控制局部病灶,具有安全、微创、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粒子治疗配合化疗,有望进一步提高疗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论文参考文献
[1].祁洪军,鲁爱,于淑萍.~(125)Ⅰ放射性粒子永久组织间植入治疗腹腔实质性脏器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2].刘莹.超声引导下放射性粒子~(125)I组织间永久植入治疗复发卵巢癌[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五届全国介入超声医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2019
[3].张杰,吴志远,吕晓鸣,石研,伍文杰.手术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腮腺原发黏液表皮样癌[C].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叁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9
[4].刘宁,徐锋.~(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化疗治疗NSCLC的效果[J].临床肺科杂志.2019
[5].徐学勋,肖琳.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6].王宇.中晚期肺癌放射性I125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联合静脉化疗的临床观察[D].安徽医科大学.2019
[7].陈鹏,张建国.I-125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在儿童颅底肿瘤治疗中的应用[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8].张建国,陈鹏.I-125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疗在儿童脑膜旁横纹肌肉瘤治疗中的应用[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9].张杰,吴志远.手术联合I-125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腮腺原发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研究[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10].吴志远,张杰.手术联合I-125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口腔颌面部腺样囊性癌[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标签:腹腔实质性脏器恶性肿瘤; ~(125)Ⅰ放射性粒子; 植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