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林监测论文-于微

防护林监测论文-于微

导读:本文包含了防护林监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田防护林,风灾,防风效能,作物倒伏

防护林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于微[1](2018)在《基于作物倒伏遥感监测的农田防护林防风效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各种农业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每年因农业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对我国农业生产、粮食安全、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都有着严重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便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着国家长期、稳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的进步与提升,以及人民的生产生活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食基地,为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区输送粮食产品。但黑龙江省也是发生农业灾害十分频繁的地区,随着该省的农业灾害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造成多处地区的粮食减产甚至导致绝产,对农业的生产与收获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选择科学、合理、有效的风灾监测方式,正确的分析由风灾而引起的农作物倒伏,科学验证作物倒伏与农田防护林的相互关系。不仅有利于灾害预警、救灾和灾害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防护林防风效能的研究主要通过疏透度、林带间距、树高与林带宽度的比值,以及缺少防风效能量化因变量等数据来进行定量分析。而显有利用遥感手段,通过分析防护林带的林网密度、林带宽度、林带面积等指标来评价其防风效能。并且,虽然作物倒伏与防护林带遥感提取的相关研究已做了大量工作,但综合作物倒伏与林带的时空格局,进行防风效能定量研究的较少。利用高分辨遥感影像提取作物倒伏与林带信息,可作为参照媒介与评价指标,实现农田防护林防风效能的定量评价。本研究通过野外样点调查,以及对样本点的整理与分析,选取研究所需要的样本点,基于RapidEye与GF-1 PMS两种不同的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从防护效能结果的角度出发,分别对区域尺度的作物倒伏与农田防护林带进行遥感提取,其中包括采用目视解译和最大似然法获取风灾作物倒伏面积,利用NDVI阈值法提取防护林带,通过防护林带的各种指标分析,以及与作物倒伏面积二者之间的分析,对防护林防风效能进行定量评价。本文中具体将风灾引起的作物倒伏结果与防护林带提取结果分别构建指标。其中包括:以作物倒伏面积、林带间距为主要因变量;以林网密度、林带面积、林带宽度、林带有效防护距离等指标为自变量,将两类指标相结合,构建防风效能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林网密度、林带面积(东侧加北侧)、林带宽度(东侧)与倒伏面积、防护林带间距与有效防护距离之间均为非线性函数关系。其中,林网密度对防风效能的影响最重要,其次是林带面积(东侧加北侧)和林带宽度(东侧)。对于农田防护林适宜种植的林带指标为,林网密度:0.04~0.07,林带面积(东侧加北侧):2000~3500 m~2,林带宽度(东侧):35~55 m,有效防护距离的主林带间距:150~225 m。本文通过野外实地观测、调研与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获取到农田防护林与作物倒伏的相互关系,明确了影响农田防护林带防风效能的主要评价指标,其中包括:林网密度、林带宽度、林带面积、林带间距。通过防护林带各个指标与倒伏面积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到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适宜的防护林布局指标,证明了相关研究对防护林防风效能的假设。从而实现定量评价农田防护林的防风效能,为农田防护林防风效能评价提供科学、准确且客观的定量方法,为今后农田防护林进行合理的布设提供科学的技术指导与合理的研究思路,并且为农田防护林的建造设计与布局优化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张新乐,于微,邱政超,刘焕军,王楠[2](2018)在《基于作物倒伏遥感监测的农田防护林防风效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防护林防风效能的研究主要通过疏透度、林带间距、树高与林带宽度的比值等数据来间接分析。基于高精度遥感影像,采用目视解译和最大似然法获取风灾作物倒伏面积,利用NDVI提取防护林带,通过防护林与作物倒伏面积之间的分析,对防护林防风效能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林网密度、林带面积(东侧加北侧)、林带宽度(东侧)等指标均与倒伏面积呈对数函数关系,并提出适宜的防护林布局指标。(本文来源于《灾害学》期刊2018年02期)

陈志根[3](2018)在《林业病虫害的动态监测与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森林产业也会随之发展起来。林业的发展可以净化空气,维持生态平衡,推动经济的发展。但随着林业数量的增多,林业病虫害问题也愈加严重。基于此,从林业病虫害种类划分及产生特征,林业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方法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期刊2018年08期)

杨晓迪[4](2016)在《基于物联网的新疆干旱区城市防护林温湿度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的荒漠化日渐加剧,将对全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都带来非常大的威胁。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干旱无雨或少雨的荒漠地区,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新疆是典型的内陆荒漠区,到处都有遭受荒漠化的可能。在新疆建设以林为主的防护林体系,能够有效地维护和巩固绿洲生态的平衡。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物联网已经走进了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物联网技术在林业的多个方面也得到了初步应用,并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建设基于物联网的林业监控系统是保护林地资源以及林地环境的有效手段,实现林业的现代化将为林业生态的保护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物联网的新疆干旱区城市防护林温湿度监测系统。根据新疆干旱区城市库尔勒市防护林现状,分析得出新疆干旱区城市防护林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水资源短缺和监测难度大,可见实现针对新疆干旱区城市防护林的温湿度监测系统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通过对系统的测量参数、数据传输方式、主控芯片等进行需求分析,确定了系统的整体结构,并确定使用32位的STM32微控制器作为主控芯片,使用SIM900A的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短信方式进行无线信息传输,采用SHT20型号的空气温度湿度传感器和HL-TR05型号的土壤温度湿度传感器对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进行测量,采用手机和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电脑)两种方式显示温度和湿度的测量结果。本文详细的介绍了每个模块及其工作原理,阐述了系统数据采集和发送模块以及数据读取和存储、数据展示软件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最后对整个系统进行了性能、准确度、极端环境和精度测试,并进行了误差分析,通过算术平均法和中位值法相结合的复合数字滤波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本文在硬件选型、电路布局以及软件设计实现过程中,充分地贯彻了低功耗的设计原则,并且采用了锂电池分别对各个电路供电的方式。本文实现了通过手机和PC对空气的温度、湿度和土壤的温度、湿度进行监测的目的。经过对系统进行测试,该系统在实用性和可靠性方面表现出色。(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彭贤利[5](2015)在《海坛岛沿海防护林防风固沙效益遥感动态监测及IDL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防护林在防护区域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防风固沙和改善小气候是沿海防护林建设的重要目标。沿海地区常见的强台风等破坏性天气现象,经过防护林的阻挡,可使风速大为减弱,从而降低风力对土壤的侵蚀以及对沙体颗粒的搬运,起到积极的减灾、避灾作用。开展沿海防护林防风固沙效益研究,对提高沿海防护林的防护作用,促进沿海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的沿海防护林防风固沙效益研究主要依赖野外调查,成果以定性描述为主,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遥感技术的引入为开展大范围防护林体系的防风固沙效益定量研究带来了新契机。开展沿海防护林防风固沙效益遥感监测研究,可为防护林体系构建、林业管理和政策制定等提供可靠的科学决策依据,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以福建省海坛岛为研究区,以1992年8月3日(Landsat 5 TM)、2002年8月23日(Landsat 7 ETM+)和2013年7月12日(Landsat 8 OLI)叁期季相相近的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研究区12个自动气象站点1980至2010年近30年观测获取的年平均和月平均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和降水量等气象数据,以及研究区5 m分辨率DEM数据,建立了研究区防护林防风固沙效益遥感监测模型;并利用IDL技术和ENVI二次开发技术,对该模型进行封装,成功构建了一个交互界面简洁、操作简便的系统,用户只需选定所需的输入数据,即可借助软件轻松实现系统各项功能。与传统手工运算方法相比,本研究所构建的系统方便快捷,可为未来后续研究提供便利和有益借鉴,具有较大应用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王婉[6](2014)在《泥质海岸水杉防护林网生态效应监测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上海浦东新区沿海水杉防护林网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监测了水杉防护林网的生态效应(防护效应、土壤改良效应、植物资源保育效应和大气环境改良效应),并采用价值评估法对水杉防护林体系的生态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估,以期为沿海防护林体系营建与科学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水杉防护林网的防护效应水杉防护林林网后5H(H为平均树高)处防风效能最大,与对照点相比,林网内风速平均降低幅度为79.29%~90.66%。林网内农作物产量较旷野农作物增产24.3%,可见防护林网能降低风速,且增产稳产的效果显着。(2)水杉防护林网的土壤改良效应防护林网内0-20cm土层平均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全氮含量、平均全钾含量、平均水解氮含量、平均有效磷含量、平均速效钾含量和土壤含盐量分别是对照点(光滩)的54倍、6.9倍、1.5倍、14.7倍、18.5倍、1.2倍和0.22倍。防护林网内土壤物理特性如土壤质地、土壤总孔隙度、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均优于对照点。防护林网的构建能改善土壤质地,保育土壤。(3)水杉防护林网的植物资源保育效应林网内各林分中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按照人民塘林带(26种)、胜利塘林带(16种)和军垦塘林带(9种)的顺序逐渐减小。水杉防护林网内各林带林下植物丰富,防护林网的构建对植物资源保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4)水杉防护林网的大气环境改良效应防护林网内空气日平均温度比旷野对照点低6.75%,空气日相对湿度比旷野对照点高10.03%,防护林网内提供的空气负氧离子个数(个·cm-3)显着高于对照点,是对照点的3.3倍,这对改善大气环境和提高空气质量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5)沿海水杉防护林网生态效益综合评价本研究对沿海水杉防护林网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评估。共选取了防风、减灾、固碳、保育土壤、供氧、改善空气质量、提高生物多样性等7项功能和10个指标。经测算本研究中防护林网发挥生态效益1233.97万元/a。其中:固碳258.42万元,释氧397.34万元,改善空气质量66.20万元,保育土壤6.97万元,防护效益410.09万元,提高生物多样性94.94万元。其中,大气环境改良效益和防护效益价值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37.57%和33.23%。(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4-05-01)

张艳,郭彦茹,张晓勉,高智慧,岳彩荣[7](2013)在《基于SPOT5的岱山岛沿海防护林动态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03年、2011年两期SPOT5遥感数据,对岱山岛沿海沿海防护林的现状和近8年来的动态进行遥感监测。结果表明:面向对象分类方法的沿海防护林分类精度达85.2%,kappa系数为0.81;2011年,岱山岛沿海防护林主要以混交林为主,其次是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分别占75%、10%和4%;2003-2011年,岱山岛的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面积分别减少50%和22%,而混交林面积增加20%,部分防护林开发为建筑用地,沙质海岸新增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防护林带。(本文来源于《浙江林业科技》期刊2013年05期)

李冰,刘闯,孙秀恒,祝奎,邵兵[8](2013)在《内蒙古中西部防护林时空动态监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为研究区域,选取了1980年MSS、1990年TM、2000年ETM以及2007年ETM 4期Landsat遥感数据作为数据源,在Erdas和ArcGIS系统的支持下,结合土默特左旗土地利用图(1∶10万)及林地解译标志,通过目视解译提取该区林地信息并对土默特左旗近30年的有林地进行遥感动态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域土默特左旗林地面积呈逐年减少趋势,其中1980~1990年相对变化最为剧烈,减少了2.2个百分点。②研究区域土默特左旗的林地类型主要为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林地面积整体呈现减少趋势,灌木林的林地面积整体呈现增加趋势。最后总结了土默特左旗林地面积的变化既有自然因素的作用,又有人为活动的影响,其中该区气候干旱、多风沙及人们对林地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是其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21期)

贺小说[9](2012)在《沿海防护林固沙效应遥感监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建省自1988年开始实施沿海防护林一期工程,2000年开始实施沿海防护林二期工程以来,对沿海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防护效应。为了对沿海防护林的建设提供一定的依据,本研究针对沿海防护林的固沙效应以漳浦县为例,利用1988年和2003两期遥感影像,结合土壤调查数据和2003年二类小班数据库,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沿海防护林的固沙效应进行动态监测。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收集了漳浦县1988年的TM遥感影像和2003年的ETM遥感影像,参照国土资源部一级土地分类系统,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水域、居民区、林地、沙地及未利用地,其中,林地进一步分为木麻黄、湿地松、相思树、经济林和其他林种。采用监督分类与分层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的专题信息进行提取。一级分类结果1988年和2003年的总分类精度分别为90.90%和90.63%,森林类型分类结果1988年和2003年的总分类精度分别为85.42%和87.94%(2)研究选取了土壤盐碱度、土壤湿度、裸沙占地面积比和归一化植被指数四个指标,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方差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分别为0.243、0.245、0.428和0.084。运用综合指数法构建了沿海防护林固沙效应时间变化分析模型,通过模型得出1988年和2003年研究区的固沙效应图。采用模糊聚类法对固沙效应结果分析,将漳浦县固沙效应分为低级、中级和高级叁个级别。(3)结合各乡镇的行政区划图对漳浦县1988年和2003年的固沙效应时间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漳浦县1988年低级固沙效应的面积为16057.44hm~2,中级固沙效应的面积为16749.72hm~2,高级防护效应区域面积为163515.6hm~2。2003年漳浦县低级固沙效应的面积为5234.04hm~2,中级固沙效应的面积为5598.36hm~2,高级固沙效应的面积为185343.48hm~2。只有前亭镇和马坪镇2003年的低级固沙效应面积大于1988年的这两个镇低级固沙效应,其他乡镇低级固沙效应2003年较1988均有所减少。中级固沙效应面积统计中只有前亭镇2003年的面积大于1988年,其余各乡镇中级固沙效应2003年较1988年均有所减少。(4)在研究区的中部和北部设立两条样带,按照距沿海基干林带等距离取点的方法在样带上确定研究样点。选用土壤质地、土壤母质、土壤厚度及土壤所在面的坡度、植被盖度、植被抗侵蚀和植被抗干旱等因子,基于信息熵的突变理论,选用尖点突变模型对研究样带信息熵进行突变分析,以此反映沿海防护林固沙效应的空间变化。(5)两条样点信息熵的尖点突变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漳浦县北部样带2003年的生态系统信息熵发生了突变,而居民点较多的中部样带2003年的生态系统信息熵没有发生突变。对发生突变的北部样带进行显现点确定分析可知,发生突变的点出现在距沿海基干林带27.5km处,结合小班矢量数据库进一步分析可知,该样点所在的小班为马尾松人工纯林。(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2-04-01)

庞国锦,董晓峰,宋翔,李波,马如兰[10](2012)在《“叁北”防护林建设以来河西走廊林地变化的遥感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中国"叁北"防护林工程重点建设区河西走廊的防风固沙林工程建设成效进行客观评估,选取4期Landsat MSS、TM/ETM数据,在GIS技术支持下对1978—2007年期间面状林地的动态进行遥感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整个研究区林地面积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表现为1978—1990年林地面积明显减少,1990—2000年林地面积大幅度上升,2000—2007年林地呈缓慢上升状态;在不同空间范围内,山区各县林地变化较为缓和,平原区各县林地变化较为明显。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林地变化特征,得出人为因素是本地区林地变化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2年02期)

防护林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防护林防风效能的研究主要通过疏透度、林带间距、树高与林带宽度的比值等数据来间接分析。基于高精度遥感影像,采用目视解译和最大似然法获取风灾作物倒伏面积,利用NDVI提取防护林带,通过防护林与作物倒伏面积之间的分析,对防护林防风效能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林网密度、林带面积(东侧加北侧)、林带宽度(东侧)等指标均与倒伏面积呈对数函数关系,并提出适宜的防护林布局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防护林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1].于微.基于作物倒伏遥感监测的农田防护林防风效能评价[D].东北农业大学.2018

[2].张新乐,于微,邱政超,刘焕军,王楠.基于作物倒伏遥感监测的农田防护林防风效能评价[J].灾害学.2018

[3].陈志根.林业病虫害的动态监测与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刍议[J].南方农业.2018

[4].杨晓迪.基于物联网的新疆干旱区城市防护林温湿度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新疆农业大学.2016

[5].彭贤利.海坛岛沿海防护林防风固沙效益遥感动态监测及IDL实现[D].福建师范大学.2015

[6].王婉.泥质海岸水杉防护林网生态效应监测与评价[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

[7].张艳,郭彦茹,张晓勉,高智慧,岳彩荣.基于SPOT5的岱山岛沿海防护林动态监测[J].浙江林业科技.2013

[8].李冰,刘闯,孙秀恒,祝奎,邵兵.内蒙古中西部防护林时空动态监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

[9].贺小说.沿海防护林固沙效应遥感监测技术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

[10].庞国锦,董晓峰,宋翔,李波,马如兰.“叁北”防护林建设以来河西走廊林地变化的遥感监测[J].中国沙漠.2012

标签:;  ;  ;  ;  

防护林监测论文-于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