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排球选项课教学模式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璐[1](2021)在《异质分组教学法在体育院校排球选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成为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排球作为高校体育主要课程之一,有良好的学生基础。据了解,我国高校排球教学由于教学课时缩减,学生基础水平低,从而使教学质量有所下降,排球教师教学的难度提高。大部分排球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占据主导地位,仍采用常规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点关注学生对于技术动作的学习,以重复练习作为学生技术动作学习和掌握的主要方式,一部分学生因教学方式枯燥、教学内容单一产生厌倦心理,失去了排球学习兴趣,导致课堂形成一种被动学习的不良氛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常规传统教学已经不能完全实现当前高校排球教学的目标。目前许多新型教学模式已经运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之中,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异质分组教学就是其中之一,通过利用学生差异进行异质分组,有意识的扩大组内学生差异,在教学中实行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竞争比赛,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来提高教学效果。本文通过查阅文献、问卷调查、教学实验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了异质分组教学法在体育院校排球教学中的运用效果,选取哈尔滨体育学院两个排球选修班作为实验对象,对照班运用常规传统教学,另一个为实验班运用异质分组教学,经过32学时的教学实验获得实验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得出实验班的结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班。实践证明,异质分组教学法能够达到排球教学改革的要求,同时也为广大从事排球教学工作者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研究结果表明:(1)异质分组教学法对于学生排球技术掌握与提高方面要优于常规传统教学法。异质分组教学法能够使体育院校学生在选修课上更高效的学习排球技术,能够使学生真正掌握排球的技术与技巧。(2)异质分组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学习排球的兴趣、主动参与排球的意识以及自信心得到提高与发展。(3)异质分组教学法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提高。(4)异质分组教学法运用于排球教学中,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且认可度高于常规传统教学法,从大方面看,它也是排球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研究点,遵循教学发展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
褚杨[2](2021)在《领会教学法对高中女生排球选项班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扬州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领会教学法是体育教学中教法指导思想革新的重要举措,它将体育课的着眼点从传统的强调动作技术的发展转移到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兴趣。目前,该教学方法已被公认为球类运动教学的新趋向,但该教学方法是否适用于高中女生排球选项班的教学还有待研究。本文将领会教学法应用到高中女生排球选项班的教学中进行实验研究,探讨该教学方法在高中女生排球选项班教学的可行性,为优化体育教学方法,提高高中女生排球教学质量贡献一份力量。实验对象与方法:以高—年级排球选项班的女生为实验对象,选取5班和6班女生为实验组,11班和12班女生为对照组,无效问卷和身体原因无法参与实验的被试剔除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2人。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验和数理统计等方法。根据以往文献和经验,围绕身体素质、排球基本技术、体育学习兴趣、情绪调控水平、比赛表现及基本技术在简单条件下对抗的运用这六个维度探讨“领会教学法”在高中女生排球选项班教学的应用效果。研究结论:(1)领会教学法和常规教学法均能提高高中女生的立定跳远、实心球前抛掷远及半“米”字移动成绩,但两种教学方法之间并无显着性差异。(2)常规教学法在排球垫球、传球的个数上高于领会教学法,但在正面下手发球方面,领会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优于常规教学法。(3)领会教学法所教高中女生的排球比赛表现水平显着优于常规教学法,主要表现在抉择、支援、和防守方面,领会教学法更有利于提高高中女生的比赛表现水平。(4)领会教学法所教高中女生的排球基本技术在简单条件下对抗的运用效果显着优于常规教学法,主要表现在垫球、传球和发球的成功率方面,领会教学法更有利于提高高中女生排球基本技术在简单条件下对抗的运用效果。(5)领会教学法对于提高高中女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水平更加有效,主要表现在体育学习积极兴趣、自主与探究性学习、运动参与程度及对体育的关注方面。(6)领会教学法对于提高高中女生的情绪调控水平更加有效,主要表现在HAP、ANG和COM方面。
顾一非[3](2021)在《SPOC教学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排球选项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扬州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教学是现阶段信息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信息教育化产物,为充分挖掘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动机和兴趣,提高理论知识指导动作实践的能力,减少教师在线下课堂的重复性劳动,改善学生体育学习效率等问题,网络教学作为辅助线下体育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为体育教学发展提供有效的资源支撑,面授课作为传统体育教学的主体模式不可被替代,如何将信息与体育教学高度融合来优化教学模式是新颖性的课题。SPOC解释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是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载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在线课程,SPOC教学模式是通过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让学生自主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通过视频,课后讨论,直播互动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动作表象,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学生个性化需求。高校体育选项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可以自行选择运动项目,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了体育学习的外部动机。本研究以扬州大学2020级公共排球选项班中的4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及实验法来探究SPOC教学模式作为辅助传统教学应用于扬州大学公共排球选项课起到的教学效果。进而得出以下结论:1.从身体素质方面,经过16次课的教学实验,SPOC教学模式辅助传统教学的实验组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组的身体素质成绩均有显着性提高,组间差异不显着,SPOC教学模式辅助传统教学对身体素质提高的意义不大。2.从垫球动作技术方面,经过16次课的教学实验,SPOC教学模式辅助传统教学的实验组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组的达标与技评成绩均有显着性提高,技评成绩在实验后差异显着,SPOC教学模式辅助传统教学更有助于提高垫球动作技评。3.从传球动作技术方面,经过16次课的教学实验,SPOC教学模式辅助传统教学的实验组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组的达标与技评成绩均有显着性提高,技评成绩在实验后差异显着,SPOC教学模式辅助传统教学更有助于提高传球动作技评。4.从发球动作技术方面,经过16次课的教学实验,SPOC教学模式辅助传统教学的实验组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组的达标与技评成绩均有显着性提高,技评成绩在实验后差异显着,SPOC教学模式辅助传统教学更有助于提高发球动作技评。5.从学习兴趣方面,经过16次课的教学实验,SPOC教学模式辅助传统教学的实验组学生在运动动机、动作技能、课余活动、体育关注度方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SPOC教学模式辅助传统教学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6.从理论成绩方面,经过16次课的教学实验,SPOC教学模式辅助传统教学的实验组学生的理论成绩较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组有显着性提高,SPOC教学模式辅助传统教学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成绩。7.从课程满意度评价方面,经过16次课的教学实验,SPOC教学模式辅助传统教学的实验组学生的满意度显着性提高,SPOC教学模式辅助传统教学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程满意度。8.从学习效果方面,经过16次课的教学实验,SPOC教学模式辅助传统教学实验组学生的学习效果显着性提高,学生在线学习的周时长与学习效果呈正相关,SPOC教学模式辅助传统教学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9.SPOC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助于提高高校排球选项课的课堂实效,改善现阶段教学模式的弊端,SPOC作为辅助传统教学模式的手段可以在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排球选项课中开展。
薛陈佳阳[4](2021)在《多元反馈教学法在高校排球选项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和拓展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实现育人任务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本研究以大连大学2019级排球选项课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排球传球、垫球、发球三项基本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多元反馈教学法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实验前后的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其中包括50米、1000米、立定跳远、握力、坐位体前屈)、学习兴趣(其中包括学习消极情绪、学习积极兴趣、自主学习、运动参与程度、对体育的关注程度)和排球基本技术(垫球、传球、发球)三方面进行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探究多元反馈教学法在高校排球选项课教学中的效果,为提高高校排球选项课的教学效果以及拓展教学方法提供参考。通过实验得出以下结果:1)经过10周的教学实验,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实验前和实验后的身体素质中的只有上肢力量具有显着差异(P<0.05),其他身体素质也有提高,但是提高幅度并不明显,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生之间身体素质测量结果对比也无显着性差异(P>0.05)。2)经过10周的教学实验,实验组的学生在实验前后的学习消极情绪、自主学习、运动参与程度和对于体育的关注程度的分值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学习积极兴趣成绩存在显着差异(P<0.05),而对照组实验前后的各项维度并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后实验组的各项维度均优于对照组,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3)经过10周的教学实验,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后的三项基本技术的达标成绩上并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在技术评定成绩上,实验组的技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结论:1)多元反馈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都有一定积极作用。2)多元反馈教学法对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增加运动参与程度和对体育的关注程度相比传统教学方法有着更好的促进作用。3)多元反馈教学法对比传统教学方法在排球基本技术教学上有着更积极的影响,更有利于学生对于所学技术动作的正确掌握。
宁道新[5](2020)在《情境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排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文中提出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实验对比、访谈法、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选取安阳师范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排球普修班40名男学生为实验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人。实验组采取情境教学模式进行12周教学干预;对照组采取12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以排球参与兴趣、排球锻炼态度、专项身体素质与排球基本技能作为测试指标,统计与分析实验前后,组间指标数据差异性,以此验证情境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排球参与兴趣、排球锻炼态度、排球专项身体素质与排球基本技术动作的提高上,采用情境教学模式的实验组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的情境教学模式更加有效降低排球学习的消极兴趣,增加排球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愿意花更多时间自主探究学习、进行体育锻炼和了解体育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排球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灵敏素质、柔韧素质与弹跳素质等身体素质,并根据比赛实际运用特点,设计出符合比赛的场景,继而强化与提高学生的基本技术。根据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应根据不同水平的教学对象时,需要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法与训练难度,使用符合同一水平的训练负荷。(2)情境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创设贴近课堂内容的情境,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学习排球的热情,提高技术水平。(3)体育课程教学中,情境教学模式的设计要具有趣味性、目的性、竞争性等特点,充分发挥该模式的特点和仔细研究技术动作,使两者之间更好的融合,更加高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荣俊杰[6](2020)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2年上海市在二期课程改革基础上,率先提出在高中阶段实施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以推动新一轮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革新。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作为“先立后破”的改革尝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认知的缺乏系统性与深入性,致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迷茫与偏失,影响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目的的达成。面对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时代诉求,从学理视角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系统予以理性优化,能有效提升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推广与普及,丰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为研究对象,根据泰勒原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从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与实质出发,审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的现状,在学理阐释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性的优化,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了优化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构建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体能、运动经历与运动情意五维目标体系,确立了五维目标间纵、横结构关系,阐明了各级分目标的表达逻辑。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体系强调了运动技能目标的核心性、体能目标的重要性,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的现实诉求;凸显运动知识、运动经历和运动情意目标的长效价值,符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保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二、整合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阐释了教学内容选择的纵向、横向及动态均衡结构关系,提出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整合,明确了知识、技能与体能选择的独立与共济关系,系统地对各级教学内容进行了规整,实现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安排的全面性、系统性与深入性,有利于满足学生专项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需求,突显了教学内容为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持续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三、选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路径,提出提高运动项目选择的精准度、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提升体育师资素养、挖掘场地设施等优化策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凸显了教学实施“行动”的本质诉求,通过完善项目选择志愿表、制定技能+体能的分层标准,确保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高效运行;采用多途并举的优化路径,弥补师资缺口,提升体育教师的专项化素养;探寻合作共赢模式,缓解场地设施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困束。四、完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统一了学习评价内容,厘清了评价比重的动态化分配准则,健全了多元化评价主体机制。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的完善,明确了运动技能评价的主体性、体能次之但比重逐年递增的五维评价内容;强调教师评价的主导地位、学生自评与互评比重的逐年递增趋势,突显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地位;评价办法与学习成绩呈现方式的完善,提高了学生学习评价效果的精准性与其价值的延伸性,促进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短期目的性与长效前瞻性的有机融合。五、通过构建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路径和完善学习评价方面的研究,夯实了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实践操作性强。研究成果在CS中学的教学实践显示,师生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认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正向提升,佐证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良性运行及全面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计娟媚[7](2020)在《运动教育模式对上大附属南翔高级中学羽毛球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运动教育模式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着名体育学者西登托普提出来的一种来源于游戏理论的课程与教学模式。运动教育模式所倡导的体育教学思想符合当今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该模式的实践性及可操作性较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羽毛球作为上海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中的运动项目之一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为落实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大力推进上海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进程,本文借鉴国外的运动教育模式在高中羽毛球教学中加以实施应用,旨在加强学生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这三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培养;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提高羽毛球项目的运动水平,体验体育学习的成功感,树立积极的自我价值观和社会群体价值感受,为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针对高中羽毛球教学特点,通过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获悉了运动教育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时综合了专家老师的建议,从实验内容的设计及实施、过程控制等几方面来着手研究和构思。本实验采用了两种不同的体育教学模式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进行教学,即运动教育模式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结合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将运动教育模式运用到高中羽毛球专项课教学后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专项基本技术水平和体育学习兴趣、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五方面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实验得出如下结论:(1)运动教育模式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改善效果基本相同并不存在显着性的差异。(2)运动教育模式对于学生专项基本技术的提升和强化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略占优势但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在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层面上各维度的状况发生良性变化上占据显着优势。能更有效且全面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形成。(4)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在促使学生体育学习的意识和学习方式发生良性转变上占据显着优势。更有利于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与自主性得以充分体现与实施。(5)运动教育模式顺应当今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先进理念,应用于高中羽毛球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娄云[8](2020)在《程序式教学法在中学排球垫、传球技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合适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改革,多年来备受关注,人们一直在探索最佳的教学方法,以确保更好的教学效果。程序式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所要学习的内容分成一个个内容较为完整的小的教学步骤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完教师所布置的教学内容之后,自己进行练习,练习后教师随堂对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测试,教师根据测试的情况决定哪些学生可以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若学生不能完全掌握所学习的内容则再继续学习上一内容,直到学生能够熟练的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也经常被采用,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该教学方法在排球教学中教学效果如何,为此,在本研究以中学体育排球课应用程序式教学法为研究对象,利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教学试验,探究程序式教学法对学生排球垫球与传球技术、身体素质、学习排球运动兴趣以及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说明:1、在身体素质方面,采用程序式教学法的实验组与采用传统式教学法的对照组在速度与力量素质指标测试成绩上虽有所提升,但不具有显着性差异,但在实验后测灵敏素质指标测试成绩上存在差异性,程序式教学法比传统式教学法更有利于学生灵敏素质的提高。2、在排球垫、传球技术技评方面,采用程序式教学法的实验组与采用传统式教学法的对照组均能使学生在技评成绩上得到显着提高,实验后所测得的技评成绩与实验前测得的成绩具有显着性差异,程序式教学法更有利于学生规范的掌握排球传、垫球技术。3、在排球垫球与传球技术达标方面,采用程序式教学法的实验组与采用传统式教学法的对照组均能使学生在达标成绩上得到显着提高,实验后测达标成绩差异具有显着性,程序式教学法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排球垫球与传球技术。4、在控球能力方面,根据实验后测的情况看,程序式教学法更有利于学生在传、垫球过程中对球的控制5、在课堂气氛活跃程度方面,根据实验后测的学生认知情况显示,采用程序式教学法的课堂比采用传统式教学法的课堂更加活跃,程序式教学法更有利于创建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
林伟艺[9](2020)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上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教育手段被引入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堂,对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课程教学先进性的促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一种崭新的教学形式,它于2007年被美国林地公园高中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以及亚伦·萨姆斯联合开发,并应用到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成效,并逐渐在全球各地得到推广。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基于信息化和网络化平台下的教学流程翻转过程,它颠覆了传统一成不变的“备课--上课--作业--复习”的教学流程,以“在线引导预习解决疑惑--课内高效组织教学--布置作业--课后在线提交作业—教师在线批阅作业—反馈帮扶教学”为主要教学流程,为学生提供了O2O式的学习体验。我国教育部颁布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要走现代化的道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教育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而借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教学进行改革,符合现代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并具有可行性。本文对翻转课堂在高校排球普修课程中的教学应用及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具体的论述中,以腾讯微博平台作为排球普修课程翻转课堂教学的网络平台,选取琼台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016级体育教育专业(1)班和(2)班分别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教学对比研究,以检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排球普修课教学中的实效性。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发现,应用翻转课堂模式开展教学的实验班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班相比较,在学习兴趣、排球技战术水平、排球考核成绩等方面均有显着优势(P<0.05),论文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高校排球普修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效果十分显着。2.通过教学实验和后期调查发现影响本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翻转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因素仍然存在,主要包含师资力量、学生主观学习意愿、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因素。基于研究所得结论,本文进一步提出如下建议:1.重视对大学生参与排球普修课翻转课堂教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2.加大对翻转课堂教学硬件支撑体系的建设投入。3.加大对翻转课堂教学软件支撑体系的建设投入。
赖旺[10](2020)在《西北民族大学体育选项必修课学生参与积极性与影响因素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所以大学生在学好文化课理论知识外还得拥有好的身体素质。从目前学生的体质现状来看,在学校体育层面,体育课堂中学生参与积极性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以西北民族大学2017级公体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数理统计法,调查影响学生在体育选项必修课中参与的积极性与影响因素,以及课内外体育锻炼的情况,通过调查结果全面衡量目前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状态,重点寻找公共体育必修课教学改进、改革的设计依据和着力点,达到学生体质增强教学目标的实效性。研究结果显示:1.纵向追踪调查样本两年来的三项(50米、立定跳远、800米(女)/1000米(男))体测成绩,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男生2018总样本比2017年总样本的三项体测成绩均值均有所提高,各项体测成绩的提高均具有显着差异性(P<0.01*);女生800米耐力成绩2018年总样本均值比2017年总样本均值有下降趋势,其它两项素质成绩均有所提高,各项成绩变化均具有显着差异性(P<0.01*)。这种显着统计学意义的变化可能与课外体育锻炼和课堂运动强度密切相关,而运动强度的高低,客观上是由课堂的强度要求和课堂参与的意愿决定的,课堂参与意愿心理强度的高低外在表现为主体积极性的高低状态。因此,需要做相应的课内外锻炼情况和课堂积极性情况调查确定原因,以改进和提高学生体质测试结果现状。2.对调查样本课外锻炼频次、强度与课堂运动强度选项百分比统计结果表明:(1)一周几乎不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和一周只进行1次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占总抽样调查的71.20%,一周进行2次和3次以上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占总抽样调查的28.80%。课外体育锻炼强度不高和非常低选项学生占总抽样调查的76.50%,课外体育锻炼强度非常高和锻炼强度高选项学生占总抽样调查的23.50%,客观说明大部分学生的体质健康是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实现的。(2)体育课堂运动强度非常高和高选项学生占总抽样调查的27.10%,体育课堂运动强度不高和非常低选项学生占总抽样调查的72.90%,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体育课堂运动强度较低,对体质测试成绩有一定的影响效果。3.课堂运动强度低可能与学生的参与活动愿望低有关系,客观表现为课堂参与积极性的不高或较低状态有关系。对调查样本课堂参与积极性分三个维度来考察:自觉性、主动性、坚持性。调查样本中男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为7.68、女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为6.97。根据积极性总均值评价标准表明男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女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间接说明,男生课堂运动强度因参与积极性处于评价标准的中等偏上水平,运动强度可能得到中等偏上水平的保证;女生课堂运动强度因参与积极性处于评价标准的中等偏下水平,运动强度可能得到中等偏下水平的保证。4.通过对不同选项课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和体质测试情况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1)篮球选项课男生参与积极性积极是8.09,女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是7.63。排球选项课男生参与积极性积极性是7.79。羽毛球选项课男女生参与积极性积极性都是7.77。根据积极性总均值评价标准表明以上不同选项课男女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间接推出男女生课堂运动强度因参与积极性处于评价标准的中等偏上水平。导致除课外锻炼情形外,成为体质测试成绩变化的主要原因。(2)排球选项课女生参与积极性积极性是7.40。足球选项课男生参与积极性积极性是7.23,女生参与积极性是7.03。乒乓球选项课男生参与积极性积极性是7.36,女生参与积极性是7.14。健美操选项课男生参与积极性积极性是6.93,女生参与积极性积极性是7.21。武术选项课男生参与积极性积极性是7.14,女生参与积极性积极性是6.86。根据积极性总均值评价标准表明以上不同选项课男女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处于中等偏下水平,间接推出男女生课堂运动强度因参与积极性处于评价标准的中等偏下水平。在排除课外锻炼情况不容乐观的调查结果情形以外,成为体质测试成绩变化的主要原因。5.对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程度原因的选项百分比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1)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内部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自身兴趣(81.30%)>自身体育动机(80.60%)>自身惰性(77.90%)>自身运动需求(77.20%)>自身技术水平(76.60%)。(2)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外部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教学方法的多样性(85.00%)>教学内容的趣味性(84.90%)>环境要素(82.60%)>教师个人言行(82.20%)>教师的亲和力(82.00%)。表明内外部因素课堂参与积极性的影响作用在总体样本中存在个体间的差异。从调查结果来看,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的内部因素包括自身的兴趣、运动需求、体育动机、自身技术水平和自身惰性;而教师的个人言行、教师的亲和力、教师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以及环境要素成为主要的外部影响因素,单个或共同对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产生影响,因项目不同而存在差异。提示我们:大学生体育课堂参与积极性和课外体育锻炼共同影响着身体素质的健康发展,如何根据调查结果,注重影响课堂参与积极性各因素的有效改进,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的有效提高,对大学期间学生体质健康改善和提高,是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应该注意的问题和改进路径,乃至学生今后是否成为体育人群,培养终身体育意识都显得至关重要。
二、高校排球选项课教学模式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排球选项课教学模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异质分组教学法在体育院校排球选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关于体育教学改革政策的引导性 |
1.1.2 体育院校排球课程自身发展的必要性 |
1.1.3 体育院校排球课运用异质分组教学的优越性 |
1.1.4 体育院校学生排球水平的差异性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分组教学 |
2.1.2 异质分组教学 |
2.1.3 常规传统教学 |
2.2 国外相关研究 |
2.3 国内相关研究 |
2.3.1 关于体育教学实践中异质分组教学的研究 |
2.3.2 关于个体差异与体育教学实践的研究 |
2.3.3 关于排球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 |
2.3.4 关于在排球教学实践中异质分组教学的研究 |
2.3.5 关于其他体育项目教学实践中异质分组教学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异质分组教学实验研究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假设 |
4.3 实验设计 |
4.3.1 实验时间和地点 |
4.3.2 实验对象 |
4.3.3 实验内容 |
4.3.4 实验方法与流程 |
4.4 实验前测 |
4.4.1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身体素质测试的差异性检验 |
4.4.2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排球技术测试结果的差异性检验 |
4.4.3 实验前对照班和实验班问卷内容的差异性检验 |
4.5 实验过程 |
4.5.1 异质分组的策略 |
4.5.2 异质分组的注意事项 |
4.5.3 异质分组教学实验具体步骤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1.1 实验前后两个班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1.2 实验后两个班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2 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排球技术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2.1 实验前后两个班排球技术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2.2 实验后两个班排球技术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3 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问卷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
5.3.1 实验后两个班学习兴趣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
5.3.2 实验后两个班主动学习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
5.3.3 实验后两个班合作意识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
5.3.4 实验后两个班自信心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
5.3.5 实验后两个班对教学方式认可度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存在的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问卷效度检验 |
附录二 实验前排球选修课学生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实验后排球选修课学生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四 测试数据统计表 |
附录五 术科教案(对照班) |
个人简介 |
(2)领会教学法对高中女生排球选项班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扬州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 |
2.1.2 领会教学法概念的界定 |
2.2 领会教学法的核心思想 |
2.3 常规教学法与领会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对比 |
2.4 国内相关研究 |
2.4.1 高中体育教学相关研究 |
2.4.2 高中排球课教学相关研究 |
2.4.3 领会教学法相关研究 |
2.5 国外相关研究 |
2.6 简要述评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实验研究法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身体素质 |
4.1.1 实验前组间身体素质的差异 |
4.1.2 实验后组内身体素质的差异 |
4.1.3 实验后组间身体素质的差异 |
4.2 排球基本技术 |
4.2.1 实验前组间基本技术水平差异 |
4.2.2 实验后组内基本技术水平差异 |
4.2.3 实验后组间基本技术水平差异 |
4.3 比赛表现 |
4.4 基本技术在简单条件下对抗的运用 |
4.5 体育学习兴趣水平 |
4.5.1 实验前组间体育学习兴趣水平 |
4.5.2 实验后组内体育学习兴趣水平 |
4.5.3 实验后组间体育学习兴趣水平 |
4.6 情绪调控水平 |
4.6.1 实验前组间情绪调控水平 |
4.6.2 实验后组内情绪调控水平 |
4.6.3 实验后组间情绪调控水平 |
第5章 讨论 |
5.1 身体素质 |
5.2 排球基本技术 |
5.3 比赛表现 |
5.4 基本技术在简单条件下对抗的运用 |
5.5 体育学习兴趣水平 |
5.6 情绪调控水平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补充说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部分实验数据 |
附录二: 专家访谈纲要 |
附录三: 身体素质指标选取依据和测试方法 |
附录四: 排球基本技术测试方法和技评标准 |
附录五: 实验测试指标登记表 |
附录六: 排球比赛表现评核 |
附录七: 高中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评价量表 |
附录八: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 |
附录九: 实验组和对照组节选教案 |
附录十: 实验组与对照组部分实验材料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SPOC教学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排球选项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扬州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SPOC概念的界定 |
2.2 关于SPOC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 |
2.3 国内研究现状 |
2.3.1 关于SPOC教学模式优点的研究 |
2.3.2 关于SPOC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研究 |
2.3.3 关于SPOC教学模式在其他教学上的研究 |
2.3.4 我国高校排球教学现状研究 |
2.3.5 关于SPOC教学模式在排球教学上的研究 |
2.4 国内研究现状小结 |
2.5 国外研究现状 |
2.5.1 国外关于SPOC教学的研究 |
2.5.2 国外关于排球线上教学的研究 |
2.6 国外研究现状小结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教学实验法 |
3.3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SPOC教学模式在排球选项课中教学流程 |
4.1 SPOC教学模式设计 |
4.1.1 平台的选取 |
4.1.2 课程的创建 |
4.1.3 班级群的创建 |
4.1.4 线上教学进度的设计 |
4.2 线下教学实施 |
4.2.1 课前 |
4.2.2 课中 |
4.2.3 课后 |
第5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前测 |
5.1.1 身体素质 |
5.1.2 动作技能 |
5.1.3 学习兴趣 |
5.2 实验后测 |
5.2.1 身体素质 |
5.2.2 动作达标 |
5.2.3 动作技评 |
5.2.4 理论成绩 |
5.2.5 学习效果综合评价 |
5.2.6 学习兴趣 |
5.2.7 实验组对SPOC教学模式的反馈与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大学生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 |
附录三 《大学生在线学习满意度量表》 |
附录四 UMU快速入门指南 |
附录五 排球理论知识试题 |
致谢 |
(4)多元反馈教学法在高校排球选项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教学方法 |
2.1.2 反馈教学法与反馈教学的多元化 |
2.1.3 高校排球选项课 |
2.2 多元反馈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2.2.1 信息论 |
2.2.2 控制论 |
2.2.3 系统论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身体素质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4.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
4.1.2 实验组实验后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1.3 对照组实验后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1.4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实验后身体素质方面的对比分析 |
4.2 学习兴趣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
4.2.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习兴趣测试水平的对比分析 |
4.2.2 实验组实验后学习兴趣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
4.2.3 对照组实验后学习兴趣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
4.2.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习兴趣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
4.3 基本技术水平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3.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技术达标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3.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技术的技评测试结果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研究不足 |
6.1 实验中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校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
附录B 专家调查问卷 |
附录C 专家访谈纲要 |
附录D 实验的教学模块计划 |
附录E 实验组教案节选 |
附件F 2019 级排球选项课考试标准 |
附录G 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成绩单 |
附录H 教学视频部分解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情境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排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解析 |
2.1.1 情境 |
2.1.2 情境教学法 |
2.2 国外相关研究的述评 |
2.2.1 国外情境教学模式的发展 |
2.2.2 国外情境教学模式在体育中的应用研究 |
2.3 国内相关研究的述评 |
2.3.1 国内情境教学模式的发展研究 |
2.3.2 情境教学模式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
2.3.3 情境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
2.3.4 高校排球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
2.3.5 高校排球教学的评价内容的相关研究 |
2.3.6 情境教学模式在排球选项课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
2.4 已有研究的不足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实验法 |
4 实验设计与过程控制 |
4.1 实验对象 |
4.2 实验时间、地点与测试 |
4.3 实验设计与控制 |
4.4 排球情境教学模式设计 |
4.5 实验教学过程设计 |
4.6 测试内容选定 |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前测试结果与分析 |
5.1.1 实验前排球参与兴趣对比 |
5.1.2 实验前排球锻炼态度对比 |
5.1.3 实验前专项身体素质指标对比 |
5.2 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测试结果与分析 |
5.2.1 实验后排球学习兴趣对比 |
5.2.2 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锻炼态度对比 |
5.2.3 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专项身体素质对比 |
5.2.4 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排球基本技术对比 |
5.3 实验前后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时代诉求: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不断的变革 |
二、现实诉求:高中阶段需要体育专项化教学 |
三、自身诉求:体育专项化教学需要持续发展 |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
一、研究综述 |
(一)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前的研究 |
(二)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后的研究 |
二、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概念界定 |
(一)概念辨析 |
(二)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调查法 |
(三)实验法 |
(四)比较研究法 |
(五)数理统计法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创新 |
(一)视角创新 |
(二)理论创新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 |
(一)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
(二)泰勒原理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
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基本内容 |
(二)布卢姆理论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
(二)有意义学习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
第二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的构建 |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问题审视 |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仍需提升 |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调查 |
(二)教学目标达成的影响因素 |
二、教学目标的认知度尚需深化 |
(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
(二)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构建理论 |
一、教学目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
二、教学目标构建的基本依据 |
(一)聚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
(二)关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
(三)凸显运动项目核心价值 |
三、教学目标体系的理论阐释 |
(一)教学目标维度的理性分析 |
(二)教学目标维度合理性考量 |
(三)教学目标维度的具体表征 |
第三节 各级教学目标的表达 |
一、教学总目标的陈述 |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呈现 |
(一)学年教学目标的要义 |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陈述 |
三、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
(一)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 |
(二)单元教学目标的陈述 |
四、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 |
(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要求 |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要素 |
(三)课时教学目标的陈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的整合 |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问题审视 |
一、教学内容选择仍需全面性统筹 |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满意度 |
(二)教学内容教授的倾向性 |
二、教学内容设置仍需系统性规整 |
(一)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 |
(二)教学内容设置的难易度 |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整合理论 |
一、教学内容整合的理论基础 |
二、教学内容整合的核心理念 |
(一)彰显学科的重要观念 |
(二)聚焦专项的核心知识 |
(三)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 |
三、教学内容选择依据与取向 |
(一)三位一体的选择依据 |
(二)多维交融的价值取向 |
四、教学内容组织结构与形式 |
(一)纵向、横向、动态均衡的三维结构 |
(二)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 |
第三节 各级教学内容的呈现 |
一、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 |
二、学年教学内容的规划 |
三、学期教学内容的安排 |
四、单元教学内容的细化 |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要求 |
(二)单元教学内容的划分 |
五、课时教学内容的组织 |
(一)课时教学内容的要求 |
(二)课时教学内容的示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 |
第一节 教学实施的问题审视 |
一、教学运行层面 |
(一)运动项目选择存在边缘化 |
(二)分层教学仍需科学化规整 |
二、体育师资层面 |
(一)师资数量相对不足 |
(二)专项素养仍需提升 |
(三)专项培训仍需深化 |
三、场地设施层面 |
(一)场地设施的共用现象 |
(二)场地设施的供需失衡 |
第二节 教学实施的选择理论 |
一、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 |
二、教学实施的本质探析 |
三、教学实施的价值诉求 |
第三节 教学实施选择的策略 |
一、健全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 |
(一)提高项目选择的精准性 |
(二)实施动态化的分层教学 |
二、优化师资队伍与专业素养 |
(一)多途并举壮大体育师资队伍 |
(二)强化职培提升教师专项素养 |
三、挖掘场地设施的利用潜能 |
(一)多方融入探索共赢共享模式 |
(二)空间延伸利用周边场地设施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的完善 |
第一节 学习评价的问题审视 |
一、学习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 |
(一)学习评价标准的各自为政 |
(二)学习评价内容缺乏一致性 |
二、学习评价主体存在单一性 |
三、学习结果评定存在经验性 |
第二节 学习评价的完善理论 |
一、学习评价的理论基础 |
二、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 |
三、学习评价的核心理念 |
四、学习评价的基本准则 |
(一)学习评价的发展性 |
(二)评价标准的分层性 |
(三)评价比重的变化性 |
第三节 学习评价完善的途径 |
一、统一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内容 |
(一)明晰学习评价的根本宗旨 |
(二)确定学习评价的内容指标 |
(三)细化评价内容指标的维度 |
二、健全多元评价主体的互融机制 |
(一)实施多元化评价主体制度 |
(二)明确评价主体的评价内容 |
(三)确定评价主体的评价比重 |
三、完善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办法 |
(一)明确评价内容的评定方法 |
(二)采用等级+评语的呈现方式 |
(三)编制学生学习成绩评定表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实践 |
第一节 教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
一、教学实验目的 |
二、教学实验对象 |
三、教学实验时间 |
四、教学实验程序 |
(一)教学实验前的准备 |
(二)教学实验中的跟进 |
(三)教学实验后的统计 |
第二节 教学实验结果与讨论 |
一、结果与分析 |
(一)教师对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内容的认知 |
(二)教学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效认知的比较 |
(三)教学实验前后学生专项运动成绩的比较 |
二、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Ⅰ |
附录二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Ⅱ |
附录三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Ⅰ |
附录四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Ⅱ |
附录五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专家评议表 |
附录六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试点学校名单 |
作者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7)运动教育模式对上大附属南翔高级中学羽毛球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结合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 |
1.1.2 运动教育模式符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 |
1.1.3 高中羽毛球教学模式需要创新与探索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
2.1.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 |
2.1.3 运动教育模式概述 |
2.2 相关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3.3 运动教育模式实验教学设计 |
3.3.1 羽毛球运动季的设置 |
3.3.2 运动教育模式下羽毛球专项学习目标的设计 |
3.3.3 课堂常规设计 |
3.3.4 教学评价的设计 |
3.3.5 团队联盟小组角色分配的实施方案 |
3.3.6 比赛的实施方案 |
3.4 传统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结构安排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后各项测试结果与分析 |
4.1.1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测试结果与分析 |
4.1.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专项基本技术达标和技评情况分析 |
4.1.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专项学习自评情况分析 |
4.2 实验前后实验班各项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1 实验前后实验班身体素质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2 实验前后实验班专项基本技术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3 实验前后实验班专项学习自评情况分析 |
4.3 实验前后对照班各项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1 实验前后对照班身体素质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2 实验前后对照班专项基本技术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3 实验前后对照班专项学习自评情况分析 |
4.4 教学实验后的反思与小结 |
4.4.1 运动教育模式的实施对教师的个人要求较高 |
4.4.2 运动教育模式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很重要,尤其体现在分组上 |
4.4.3 师生配合是运动教育模式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 |
4.4.4 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运动教育模式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定不足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程序式教学法在中学排球垫、传球技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有关程序式教学法概念研究现状 |
2.1.1 国内有关程序式教学法研究 |
2.1.2 国外有关程序式教学法研究 |
2.2 有关中学排球教学方法的研究 |
2.3 程序式教学法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
2.4 程序式教学法在排球教学中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2.6 教学实验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测结果对比分析 |
4.1.1 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身体形态及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
4.1.2 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原有排球技术测试 |
4.2 程序式教学法对学生垫球与传球技术的影响分析 |
4.2.1 实验后两组学生垫球与传球技术技评测试 |
4.2.2 实验后两组学生排球垫与传球技术达标测试 |
4.2.3 实验后两组学生排球控球能力情况5 |
4.3 程序式教学法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
4.4 程序式教学法对学生学习效果产生的影响调查分析 |
4.4.1 学生学习排球运动兴趣的影响 |
4.4.2 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
4.4.3 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排球技术 |
4.4.4 对活跃课堂气氛的影响 |
4.4.5 学生对教学规律的了解程度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不足与展望 |
6.1 实验中的不足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上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3 研究评述 |
2.4 翻转课堂理论 |
2.4.1 翻转课堂的概念 |
2.4.2 翻转课堂的特征 |
2.4.3 翻转课堂的实施条件 |
2.4.4 翻转课堂的操作程序 |
2.5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理论基础 |
2.5.1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2.5.2 协同学习理论 |
2.5.3 建构主义理论 |
2.5.4 群体动力学理论 |
2.6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的优势分析 |
2.6.1 传统排球普修课教学模式的弊端 |
2.6.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排球普修课教学的优势 |
3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查阅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教学实验法 |
4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的教学实验 |
4.1 教学实验设计 |
4.1.1 教学实验目的 |
4.1.2 教学实验对象 |
4.1.3 教学实验课时安排 |
4.1.4 实验控制 |
4.1.5 实验教学平台 |
4.1.6 实验基本程序 |
4.2 教学实验实施 |
4.2.1 构建翻转课堂腾讯微博教学资源库 |
4.2.2 前期教学铺垫与设计 |
4.2.3 中期教学组织与实践 |
4.2.4 后期在线交流与反馈 |
5 结果与分析 |
5.1 教学实验结果统计 |
5.1.1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学习满意度的对比与分析 |
5.1.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学习兴趣的对比与分析 |
5.1.3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排球基本技术的对比与分析 |
5.1.4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排球普修课程成绩的对比与分析 |
5.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排球普修课教学的价值分析 |
5.2.1 提升了排球普修课教学的信息化水平 |
5.2.2 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
5.2.3 能够提升排球普修课整体教学的效率 |
5.3 影响排球普修课翻转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因素分析 |
5.3.1 主观因素 |
5.3.2 客观因素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致谢 |
8 参考文献 |
附录A 问卷调查专家效度检验 |
附录B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C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D 排球课程教案 |
附录E 课程授课进度表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西北民族大学体育选项必修课学生参与积极性与影响因素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1 有关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现状的研究 |
1.2.2 不同项目选项课对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的影响 |
1.2.3 有关体育选项课具体项目教学模式的研究 |
1.2.4 有关体育选项课积极性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体育选项必修课的概念 |
1.3.2 参与积极性的定义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追踪研究法 |
2.2.3 测量法 |
2.2.4 访谈法 |
2.2.5 问卷调查法 |
2.2.6 数理统计法 |
3.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追踪样本体质改善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3.1.1 男生两年身体素质追踪调查统计结果与分析 |
3.1.2 女生两年身体素质追踪调查统计结果与分析 |
3.1.3 小结 |
3.2 追踪样本课外锻炼与课堂运动强度情况的调查分析 |
3.2.1 追踪样本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2 追踪样本体育课堂运动强度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 课堂参与积极性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性别学生课堂课参与积极性调查结果分析 |
3.4 不同选项课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与体质测试调查结果关联性逻辑分析 |
3.4.1 篮球选课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与体质测试调查结果关联性逻辑分析 |
3.4.2 足球选课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与体质测试调查结果关联性逻辑分析 |
3.4.3 排球选课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与体质测试调查结果关联性逻辑分析 |
3.4.4 乒乓球选课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与体质测试调查结果关联性逻辑分析 |
3.4.5 羽毛球选课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与体质测试调查结果关联性逻辑分析 |
3.4.6 健美操选课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与体质测试调查结果关联性逻辑分析 |
3.4.7 武术选课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与体质测试调查结果关联性逻辑分析 |
3.4.8 小结 |
3.5 影响课堂参与积极性致因调查结果与分析 |
3.5.1 影响追踪样本课堂参与积极性内部因素分析 |
3.5.2 影响追踪样本课堂参与积极性外部因素分析 |
3.6 总体内外部因素对课堂参与积极性的影响程度 |
3.6.1 总体内部因素对课堂参与积极性的影响程度 |
3.6.2 总体外部因素对课堂参与积极性的影响程度 |
4.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四、高校排球选项课教学模式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异质分组教学法在体育院校排球选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D]. 王璐.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2]领会教学法对高中女生排球选项班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扬州中学为例[D]. 褚杨. 扬州大学, 2021(09)
- [3]SPOC教学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排球选项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扬州大学为例[D]. 顾一非. 扬州大学, 2021(09)
- [4]多元反馈教学法在高校排球选项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薛陈佳阳.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5]情境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排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D]. 宁道新. 吉林体育学院, 2020(10)
- [6]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D]. 荣俊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7]运动教育模式对上大附属南翔高级中学羽毛球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D]. 计娟媚.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8]程序式教学法在中学排球垫、传球技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娄云. 扬州大学, 2020(04)
- [9]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上的实验研究[D]. 林伟艺.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10]西北民族大学体育选项必修课学生参与积极性与影响因素调查研究[D]. 赖旺.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