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野毒监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猪伪狂犬病野毒,抗体检测,分析
野毒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陈善真,曹仁祺,杨洁,刘博奇,王贵平[1](2019)在《广东某规模化猪场2014—2017年伪狂犬病野毒抗体水平监测结果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2017年4年期间对广东某规模化猪场(存栏基础母猪1 300头)多次采集送检血清样品1 262份,其中PRV gE野毒抗体检测数量为594份,检测结果发现,2014—2017年猪伪狂犬病野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58%、7.25%、51.26%和68.34%,呈连续上升的趋势,检测结果结合猪场几年来多种疫苗毒株交替免疫的情况下PRV野毒抗体持续上升的情况表明该猪场存在PRV新型毒株的感染或毒株毒力增强的情况,需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来源于《养猪》期刊2019年01期)
吕艳秋,黄东风,王美丽,邢国栋,王金霞[2](2016)在《昌平区猪群伪狂犬病野毒抗体监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北京市昌平区3个种猪养猪场的209头健康母猪和5个养殖户的5头健康母猪、29头健康断奶仔猪以及30日龄以内4头弱仔猪进行猪伪狂犬病野毒抗体调查监测,结果发现,此次监测的8个养殖场户,247头猪的伪狂犬病野毒抗体均为阴性,被检猪均未感染伪狂犬病野毒。(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2016)中国猪业发展大会论文集》期刊2016-09-01)
谢海燕,温清萍,王健青[3](2016)在《广东省东莞市2010—2014年猪伪狂犬病野毒抗体监测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ELISA方法对猪伪狂犬病野毒(g E)抗体进行检测,分析2010—2014年连续5年来自东莞32个镇街820个养猪场点12 108份血清的检测结果。分析发现:2010—2012年,东莞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程度整体呈下降趋势,2012年阳性率最低(8.37%),2013年开始反弹,2014年达到46.97%;每年各季度均能检出伪狂犬病毒g E抗体,其中2014年第二季度的检出率最高,但在第四季度有所回落。分析认为,2013年后东莞市猪伪狂犬病野毒抗体阳性率上升的原因可能是出现了新变异毒株;定期监测猪群的伪狂犬病毒g E抗体水平,尤其是种猪,及时淘汰阳性猪,仍是控制猪伪狂犬病的重要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检疫》期刊2016年07期)
王英利[4](2015)在《河北地区猪伪狂犬病野毒抗体监测情况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PR病毒(PRV)引起的一种猪急性传染病。PRV的主要宿主是猪,猪感染后可以存活的唯一物种,因此,也是PRV的贮存宿主。PRV可以感染不同年龄段的猪,但以妊娠母猪和哺乳仔猪感染最为严重:导致妊娠母猪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哺乳仔猪出现神经症状、麻痹、衰竭死亡,死亡率几乎高达100%。随着PRV基因缺失疫苗在规模化猪场的推广和应用,该病在全国范围内(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科技信息》期刊2015年07期)
熊胜利,龙清孟,杨昌芬[5](2014)在《规模猪场O型口蹄疫春秋两防免疫抗体监测及野毒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省某规模猪场2013年春秋季两防后,对基础母猪群、基础公猪群和育成猪群(保育猪群、哺乳仔猪群均按滚动免疫程序执行免疫,不参与春秋两防)3个猪群进行随机抽样采集血清样本,O型口蹄疫春防满4个月时采样345头份、满6个月时采样295头份,秋防满3个月时采样318头份,共计958头份;采用间接血凝试验进行口蹄疫免疫抗体监测,用NS单抗竞争ELISA检测口蹄疫野毒感染抗体。结果表明该场口蹄疫秋防满3个月时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率为75.2%,其中母猪群合格率为83.0%、公猪群合格率为86.7%、育成群合格率为70.4%,只有公猪群与母猪群的抗体合格率达到了农业部要求的标准(大于等于75%)。而春防口蹄疫疫苗免疫后4个月时,抗体水平已下降,抗体合格率低于60%;到6个月时,抗体合格率低于40%,均未达到农业部规定的标准。所有血清样品中均未检测出口蹄疫野毒感染。(本文来源于《养殖与饲料》期刊2014年05期)
吕艳秋[6](2014)在《昌平区猪群伪狂犬病野毒抗体监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伪狂犬病自然发生于猪、牛、绵羊和鼠等动物,猪是伪狂犬病毒的贮存宿主,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本病重要传染源。猪发生伪狂犬病后,其临诊症状因日龄而异,成年猪一般呈隐性感染,怀孕母猪可导致流产、产死胎及木乃伊胎和种猪不育等综合症候群。15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死亡率可达100%,断奶仔猪发病率可达40%,病死率20%左右;对成年肥猪可引起生长停滞、增重缓慢等。(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4年04期)
张坤,刘新军[7](2013)在《临床蓝耳(野毒)抗体水平的监测及其规律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猪蓝耳病(PRRS)主要引起早产、流产、死胎、木乃伊胎、严重的肺炎、水肿和结膜炎,给全球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会引起更高的死亡率。目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PRRS的分子生物学和致病机理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分析研究,但没有对猪场蓝耳病野毒感染的抗体消长规律给予足够关注。笔者根据在猪场生产实践和实验室诊断工作中发现的蓝耳病野毒感染的抗体消长规律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对读者有所帮助。一、材料1.血样由上海市南汇区某猪场和江苏省太仓市某猪场前3个季度(2012年2月、5月和8月)各提供1次血样;商品猪群每间隔2周龄随机采5份血样。(本文来源于《今日养猪业》期刊2013年02期)
邱美珍,傅胜才,杜丽飞,谭良溪,杨俊[8](2012)在《湖南省部分规模猪场伪狂犬病野毒血清流行病学系统监测与净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11年1—11月,先后从湖南省19个规模猪场采集1 096份种猪血清、551份仔猪和肥育猪血清样本,利用gE-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对湖南省19个使用伪狂犬病gE基因缺失疫苗的规模化猪场进行野毒血清抗体的监测与全面分析,结果共检出12份阳性样本,总样品阳性率为0.73%,4个猪场检测到伪狂犬病野毒抗体,猪场阳性率21.05%;显示伪狂犬病仍然在湖南省呈地方性流行,感染压力仍然偏高。种猪野毒总阳性率为0.64%,其中阳性场种猪的阳性率为6.19%,种猪带毒现象仍然普遍。在伪狂犬病阳性场的种猪群中,阳性样本主要集中在后备母猪及胎次较高的母猪群,表明近几年伪狂犬病控制在朝有利的方向发展,但种猪阳性率偏高仍是伪狂犬病控制与净化的关键。在所监测的19个猪场中,仔猪群的样品阳性率和伪狂犬病阳性场仔猪的野毒阳性率都低于对应的种猪群,但有个猪场仔猪伪狂犬病野毒阳性,种猪却没有,表明仔猪野毒感染不容忽视;在仔猪伪狂犬病阳性场中,野毒抗体集中在1~4周龄、17~24周龄。由于仔猪伪狂犬病野毒抗体既可能来自感染,也可能来自母源抗体,因此在进行伪狂犬病野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时应分群、分阶段检测,了解检测样品的来源信息和免疫信息,以准确分析和把握流行动态。结果还表明,生长育成阶段后期有野毒感染,此阶段感染是伪狂犬病流行的重要特点,这与有些规模猪场只重视母猪免疫、忽视仔猪的免疫接种工作有关。目前,疾病呈多重、复杂的趋势,使用优质的gE基因缺失疫苗强化免疫是控制和净化伪狂犬病的重要手段,同时要加强环境消毒,细化生产管理,安全引种混群、注重后备猪的选择、加强定期监测工作,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遏制湖南省伪狂犬病的流行。(本文来源于《养猪》期刊2012年03期)
周绪斌,雷健良,周克钢,铁军,Daniel,Torrents[9](2009)在《2008年中国11省市规模化猪场伪狂犬病野毒血清流行病学系统监测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十几年来,中国的规模化养猪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随着集约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活动物的频繁跨区域运输,管理水平和养殖观念的相对滞后,生物安全措施未得到严格执行,疾病始终制约着规模化猪场的健康发展。这其中,伪狂犬病始终呈流行性发生,在之前的报告中,我们应(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期刊2009-09-01)
周绪斌,雷健良,周克钢,铁军,Daniel,Torrents[10](2009)在《2008年中国11省市规模化猪场伪狂犬病野毒血清流行病学系统监测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伪狂犬病仍是当前中国猪场的重要威胁性传染病,引起的损失包括种猪繁殖障碍、仔猪的神经症状和高死亡率以及生长肥育猪的呼吸道病综合征。本研究利用gE-ELISA方法对2008年11个省市119个使用伪狂犬病gE基因缺失疫苗的规模化猪场进行了野毒血清流行病学系统监测与全面分析,结果猪场阳性率为57.1%,总样品阳性率为11.7%(797/6785),显示伪狂犬病仍然在我国呈地方流行性,感染压力仍然偏高。种猪野毒阳性率为14.0%(542/3860),其中阳性场种猪的阳性率为22.9%,种猪带毒现象仍然非常普遍。与2006年和2007年的系统监测结果相比,阳性猪场的比例没有变化,但总样品阳性率、种猪阳性率和阳性场种猪阳性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在伪狂犬病阳性场的种猪群中,母猪的胎次越低,野毒抗体阳性率越低,表明近几年,伪狂犬病控制在朝有利的方向发展。但公猪和后备母猪的阳性率偏高(25.9%、14.8%),仍是伪狂犬病控制与净化的主要障碍。在所有11个省市中,仔猪群的样品阳性率和伪狂犬病阳性场仔猪的野毒阳性率都低于对应的种猪群,伪狂犬病阳性场中,1~4周龄、5~8周龄、9~12周龄、13~16周龄这4个阶段阳性仔猪的比例逐渐降低,依次为29.3%、23.1%、12.9%、7.8%,17~24周龄为6.2%,野毒抗体通常持续到9~12周龄。由于仔猪伪狂犬病野毒抗体既可能来自感染,也可能来自母源抗体,因此在进行伪狂犬病野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时应分群、分阶段检测,了解检测样品的来源信息和免疫信息,以减少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的偏差。生长育成阶段后期感染是伪狂犬病流行的重要特点,这与现阶段规模猪场忽视仔猪的免疫接种工作有关。在当前的疾病感染压力下,使用优质的gE基因缺失疫苗强化免疫是控制和净化伪狂犬病的重要手段,同时要加强生物安全措施、注重后备猪的选择、加强定期监测工作,采取综合防控才能使我国伪狂犬病的流行态势得到根本好转。(本文来源于《养猪》期刊2009年04期)
野毒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北京市昌平区3个种猪养猪场的209头健康母猪和5个养殖户的5头健康母猪、29头健康断奶仔猪以及30日龄以内4头弱仔猪进行猪伪狂犬病野毒抗体调查监测,结果发现,此次监测的8个养殖场户,247头猪的伪狂犬病野毒抗体均为阴性,被检猪均未感染伪狂犬病野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野毒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1].陈善真,曹仁祺,杨洁,刘博奇,王贵平.广东某规模化猪场2014—2017年伪狂犬病野毒抗体水平监测结果与分析[J].养猪.2019
[2].吕艳秋,黄东风,王美丽,邢国栋,王金霞.昌平区猪群伪狂犬病野毒抗体监测报告[C].第十四届(2016)中国猪业发展大会论文集.2016
[3].谢海燕,温清萍,王健青.广东省东莞市2010—2014年猪伪狂犬病野毒抗体监测与分析[J].中国动物检疫.2016
[4].王英利.河北地区猪伪狂犬病野毒抗体监测情况及分析[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5
[5].熊胜利,龙清孟,杨昌芬.规模猪场O型口蹄疫春秋两防免疫抗体监测及野毒检测[J].养殖与饲料.2014
[6].吕艳秋.昌平区猪群伪狂犬病野毒抗体监测报告[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
[7].张坤,刘新军.临床蓝耳(野毒)抗体水平的监测及其规律的应用[J].今日养猪业.2013
[8].邱美珍,傅胜才,杜丽飞,谭良溪,杨俊.湖南省部分规模猪场伪狂犬病野毒血清流行病学系统监测与净化分析[J].养猪.2012
[9].周绪斌,雷健良,周克钢,铁军,Daniel,Torrents.2008年中国11省市规模化猪场伪狂犬病野毒血清流行病学系统监测与分析[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09
[10].周绪斌,雷健良,周克钢,铁军,Daniel,Torrents.2008年中国11省市规模化猪场伪狂犬病野毒血清流行病学系统监测与分析[J].养猪.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