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热环境论文-李寒,郝赛鹏,郭素萍,齐国辉,张雪梅

水热环境论文-李寒,郝赛鹏,郭素萍,齐国辉,张雪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热环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苹果,Malus,pumila,Mill.,地布覆盖,水热环境

水热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李寒,郝赛鹏,郭素萍,齐国辉,张雪梅[1](2019)在《地布覆盖对苹果园土壤水热环境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地布覆盖对苹果园土壤水热环境及果实品质的影响,2016年,在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苹果示范基地,以6年生"烟富3号"苹果(Malus pumila Mill.)树为试材,以清耕为对照,采用了田间调查、室内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地布覆盖后,土壤水热环境的变化及其对苹果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布覆盖处理较不覆盖处理1年减少用工60%;用工成本减少222元/667 m~2,省工效果显着。地布覆盖处理起到了在高温时降温,低温时保温,温差变化不剧烈的作用,稳定了土壤热环境。地布覆盖处理的土壤质量含水量均极显着高于不覆盖处理,显着改善了土壤水环境。地布覆盖和不覆盖处理的平均单果质量分别为287.54 g、256.08 g,果实单株产量分别为43.12 kg、40.95 k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为15.53%、14.36%,地布覆盖处理的平均单果质量、单株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显着高于不覆盖处理。(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10期)

郑海峰,米俊珍,周永利,刘景辉[2](2019)在《不同植被复垦对露天矿土壤水热环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黑岱沟煤矿不同植被复垦地为基础,研究黑岱沟露天煤矿排土场不同植被复垦条件下土壤水热变化情况,旨在为该区域选择合理的复垦植被类型奠定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不同植被均提高了土壤贮水量,以杨树、松树、山杏、苜蓿及柠条混交模式总贮水量最高,较对照增加了1.91倍。不同植被复垦在30 cm深度范围内土壤温度均低于对照(裸地),在10 cm处不同植被间差异最大,且以松树、披肩草和苜蓿混作模式温度最低。说明乔灌牧草混作模式复垦后土壤具有较好的水热环境。(本文来源于《露天采矿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罗井清,邓小华,陈金,裴晓东,刘勇军[3](2019)在《凹形双垄侧覆膜对耕层水热环境和上部烟叶生长及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防止烤烟大田后期早衰和提高上部烟叶质量,在湖南省浏阳市研究了单垄不覆膜、凹形双垄不覆膜、凹形双垄侧覆膜对烤烟大田后期根层水热环境、烤烟根系、上部烟叶生长发育、烟叶经济性状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烤烟大田后期,凹形双垄侧覆膜较单垄栽培的土壤水分高1.31%~6.38%,温度低3.30~4.94℃;根的总长度、平均直径、根总体积、根系活力分别提高37.62%、34.92%、69.18%、10.85%;上部烟叶面积、SPAD值、上等烟比例、产值、物理特性指数和化学成分可用性指数分别提高20.61%、10.04%、8.07%、7.20%、5.90%和25.39%。凹形双垄侧覆膜较不覆膜栽培的土壤水分高1.95%~2.65%,温度低1.41~3.25℃;根的总长度、平均直径、根总体积、根系活力分别提高23.24%、16.44%、28.62%、3.28%;上部烟叶的面积和SPAD值分别提高9.72%、3.21%。因此,凹形双垄侧覆膜栽培具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减缓土温变化和高温危害、促进烤烟后期根系生长、提高烟叶光合能力、提高上部烟叶质量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9年05期)

陈玉章[4](2019)在《覆盖模式对旱地马铃薯田水热环境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是我国西北雨养寒旱区的主要作物,地膜覆盖是该区广泛使用的抗旱保墒栽培技术,但地膜覆盖存在土壤累积性污染和增加成本问题,急需研发地膜替代或减量使用技术。秸秆覆盖是一种生态环保、种养结合、可实现秸秆资源化循环利用的可持续绿色生产技术。西北寒旱区玉米秸秆资源丰富,若采取传统全地面秸秆碎段覆盖方式,存在粉碎玉米秸秆耗能费力、机收玉米残膜难以清除、影响马铃薯机播机收等诸多问题。为此,本研究在西北雨养寒旱条件下,于2016(干旱年)和2017(平水年)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旱作马铃薯主产区,以传统裸地平作种植(CK)为主对照、生产上主推的黑色地膜全地面覆盖(简称全膜覆盖:FM)为副对照,设置了4种玉米整秆带状覆盖模式,分别为:沟覆垄播双行(RT)、沟覆垄播单行(RS)、平覆双行(PT)和平覆单行(PS)。研究了不同覆盖模式对马铃薯的生长发育状况、土壤水分、土壤温度、植株水分及叶片光合生理、块茎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秸秆整秆覆盖马铃薯高产高效绿色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覆盖较裸地种植(CK)能显着提高旱地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全膜覆盖(FM)和沟覆垄播双行(RT)增产最显着,FM和RT两年分别平均较CK增产(干薯)53.8%、52.0%,但两年度RT和FM间产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表明适宜的秸秆覆盖模式可达到全膜覆盖的产量水平。不同秸秆带状覆盖模式间产量比较,总体来讲,覆秆双行>覆秆单行、秸秆沟覆>秸秆平覆。分析覆盖增产机制原因,无论干旱年还是平水年,在密度相同情况下,从产量结构因素角度主要是显着提高了单薯重(r=0.883**~0.980**),覆盖两年平均较CK单薯重提高42%,以RT和FM提高幅度最大(56%~62%),而单株结薯数覆盖反而较CK略有降低,后期形成的单薯重对前期结薯数不足有较强的补偿效应(r=-0.618**~-0.725**);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角度分析,覆盖增产原因主要是显着促进了营养生长,覆盖处理的单株生长量较CK两年平均提高38%,仍以RT和FM提高幅度最大(58%~59%),产量与单株生长量高度正相关(r=0.946**~0.989**),而收获指数处理间相对较稳定;同时覆盖也显着提高了大薯率和商品薯率,其中RT大薯率和商品薯率均最高,RT大薯率分别高出CK和FM 15.7和7.4个百分点,商品薯率分别高出CK和FM 21.2和5.8个百分点。2.覆盖显着影响马铃薯田土壤温度。与CK相比,覆膜具有普遍的增温效应,而秸秆覆盖具有普遍的降温效应。比较全生育期5~25 cm平均温度,FM高出CK 1.03(干旱年)和1.51℃(平水年),而4个秸秆覆盖处理平均较CK降温1.68℃(干旱年)和1.46℃(平水年),秸秆覆盖模式间土壤温度差异不大。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生育时期和土层的不同,秸秆覆盖和覆膜均不同程度的较CK出现增温和降温的“双重效应”,但覆膜增温效应大于降温效应,秸秆覆盖则相反,在干旱年和平水年,覆膜增温点(次)比例分别为82.9%、85.7%,而4种秸秆覆盖模式的降温点(次)比例为95.0%、90.0%。覆膜的降温效应主要在块茎形成期,而秸秆覆盖的增温效应主要在出苗期。地膜覆盖也明显增加了生育期土壤积温,在干旱年和平水年,覆膜较CK分别增加全生育期有效积温122.0、179.9℃,致使生育期缩短约6 d,而秸秆覆盖较CK分别降低积温208.9℃和156.1℃,生育期延长7~12 d。相关分析表明,降低土壤温度可显着改善植株水分状况,块茎形成期土壤温度对结薯数影响不大,但块茎膨大期土壤温度显着影响单薯重,降温效应是秸秆覆盖大薯率和单薯重提高的主要原因。3.覆盖能显着提高土壤供水能力,以秸秆沟覆垄播双行(RT)的0~2 m土壤水分状况最好。比较覆盖较CK在全生育期2 m土体的增墒效果,总体来讲,秸秆覆盖>全膜覆盖,平水年>干旱年,秸秆带状覆盖双行与单行相近,秸秆沟覆与平覆在年际间差异不尽一致。秸秆局部带状覆盖较全膜覆盖显着提高了降水入渗率,秸秆覆盖的降水入渗率平均高出覆膜43.3个百分点,秸秆无论沟覆还是平覆,其降水入渗率与CK无显着差异,均高达90.0%以上。秸秆带状覆盖属于局部覆盖,保墒效果肯定不如覆膜,但由于秸秆覆盖具有提高降水入渗率和降温抑蒸的明显优势,这是其土壤水分状况好于地膜覆盖的主要原因。但同时也发现,随着生育时期和土层不同,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也都程度不等的出现较CK增墒和降墒的双重效应。改善土壤水分状况是覆盖增产的主要原因。土壤水分与植株及各器官水分状况、植株营养生长量、单薯重一般呈明显正相关,土壤水分以块茎形成~膨大期对单薯重和产量影响最显着。同时发现深层供水在旱地马铃薯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马铃薯生长和产量形成对40 cm以下深层供水的依赖度显着大于40 cm以上土层。覆盖也明显改变了耗水结构。与CK相比,覆盖显着降低前期(出苗~块茎形成)耗水比例,增加中后期(块茎形成~成熟)耗水比例,这是覆盖显着提高单薯重、进而提高产量的主要原因;土壤贮水消耗主要集中在0~1.2 m范围,但覆盖和降水会明显降低1.2m以下土壤耗水。4.土壤水温存在明显互作调控效应。0~25 cm耕层温度与0~40、40~120、120~200、0~200 cm土层含水量呈负相关,但负相关程度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加强,这一方面表明,耕层温度会明显影响深层水分的迁移和调用,另一方面与上层土壤受降水、气温影响较大有关。5.覆盖可显着提高马铃薯叶片净光合速率(Pn)。在块茎形成期,覆盖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_L)、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表观电子传递效率(ETR)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显着高于CK,而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差异不明显;但进入块茎膨大期,秸秆覆盖的Pn、WUE_L、ΦPSⅡ、ETR和qP显着高于地膜覆盖和CK。叶片SPAD值、叶片N含量(L_N)、胞间CO_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随生育时期不同差异不尽一致。在块茎膨大与增重的产量形成关键阶段,维持较高的ΦPSⅡ、ETR、qP、SPAD、Ci、L_N、WUE_L、Tr和气孔导度(Gs)、尤其是提高叶绿素荧光反应参数值(ΦPSⅡ、ETR、qP),是叶片保持较高光合速率(Pn)的直接生理原因,而秸秆覆盖降温引起的叶片延迟衰老,是薯重形成期秸秆覆盖保持较高Pn的间接外因。(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张航,李超,黄俊雄,杨胜利,胡浩云[5](2019)在《有色地膜覆盖对土壤水热环境及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覆膜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地膜覆盖作为一项有效提高粮食产量的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土壤含水量与地膜透光率成反比,但不同颜色地膜覆盖土壤含水量无显着差异;土壤温度与地膜透光率的关系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气温较高时,透光率越高的地膜覆盖土壤温度越高;相反,气温较低时,透光率越低的地膜覆盖土壤保温性越好,综合考虑时,有色地膜覆盖土壤墒情优于白色和透明地膜,有利于作物生长。(本文来源于《北京水问题研究与实践(2018年)》期刊2019-06-01)

董孔军,刘天鹏,何继红,任瑞玉,张磊[6](2018)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水热环境及糜子耗水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明黄土高原旱作区不同覆膜方式中的土壤水温效应及糜子增产机制。【方法】2015—2016年,以陇糜10号为试验材料,设置全膜双垄沟留膜免耕穴播(A1)、全膜双垄沟穴播(A2)、全膜平铺膜上覆土穴播(A3)、全膜平铺穴播(A4)、露地等行距条播(CK)5个处理,研究土壤水热效应及其对糜子耗水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与露地条播(CK)相比,两年间在糜子生育期内,A1、A2、A3、A4处理5—25 cm土层平均温度变化及土壤平均温度日变化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温效果。糜子生育期内,丰水年份(2015年)A1、A2、A3、A4处理较CK贮水量分别提高94.7、67.9、58.0、21.0 mm,而耗水量表现为CK>A1>A4>A2>A3,且各处理在不同土层、不同生育阶段耗水均衡;严重干旱年份(2016年)A1、A2处理较CK贮水量提高83.9、57.4 mm,而A3、A4较CK降低27.1、25.3 mm,耗水量表现为A3>A4>A1>A2>CK,其中,A3、A4、A1、A2较CK依次加强了对80—100 cm土层水分的利用,且播种至苗期4种覆膜方式较CK耗水量降低,均衡调控了拔节至成熟期的耗水强度;基于4种覆膜方式间土壤水热环境的不同和对糜子生育期内耗水特性的差异,A1、A2、A3、A4处理较CK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3—3.9、5.2—5.5、3.4—3.5、4.1—4.2 kg·hm-2·mm-1,增产9.0%—43.3%、34.8%—58.2%、20.8%—49.4%、29.0%—52.9%,且干旱年份的增产幅度更高。【结论】4种覆膜栽培均改善了糜子生育期内的土壤水热环境,调节了其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强度,显着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增产潜力依次为A2>A4>A3>A1。(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崔丽萍,史晟,侯文生,阎智锋,戴晋明[7](2018)在《水热环境下棉纤维水解炭化机理(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促进废旧棉纤维的综合利用,利用亚临界水处理废旧棉纤维获得了具有优良结构和性能的炭微球。结果表明,亚临界水可以破坏棉纤维的大分子结构,使其脱水炭化。棉纤维可在不同pH值的水热环境中脱水炭化,在pH=3.5时,形成粒径为0.8~3μm的球形炭,碳含量达74.99%。可能机理是高温高压的水热环境破坏了棉纤维的晶体结构,同时纤维素分子中的β-1,4糖苷键被H3O+攻击,使棉纤维水解。棉纤维在水热反应过程中,pH值越小,葡萄糖的产量越高,所得炭化产物的形貌结构越规整,产物的碳含量和热值也越高;当pH值较高时,葡萄糖的产量降低,产物呈无规则块状结构。(本文来源于《新型炭材料》期刊2018年03期)

韩凡香[8](2018)在《旱地覆盖种植对夏秋作物土壤水热环境及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玉米和马铃薯我国西北旱作区最主要作物,覆盖种植是西北旱地高产稳产、高效用水的主要栽培方式。覆盖种植包括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秸秆覆盖是较地膜覆盖更加节本环保、有利于秸秆资源化利用、保墒培肥相结合的可持续生产技术。传统的秸秆覆盖采取粉碎后全地面覆盖方式,该方式在西北广大热量不足区,会因过度降低土壤温度而影响出苗和延缓生长,有时会造成小麦和玉米严重减产。为了解决秸秆覆盖保墒和降温的矛盾,我们研发提出了利用玉米整秆局部带状覆盖的技术,在旱地冬小麦上保墒增产显着,但在马铃薯和玉米上应用效果如何,尚未开展试验研究。冬小麦和两种秋作物生长季节的水热条件差异较大,对水热的需求特性和反应也不同,但在西北相同环境和覆盖栽培条件下,目前尚未开展叁种作物对覆盖的土壤水热响应差异、产量的差异机制等方面的系统比较研究,研究将为揭示覆盖增产机制、改进覆盖栽培技术提供依据。研究分平水年和丰水年2个年度重复进行。大田试验设秸秆带状覆盖、地膜全地面覆盖、地膜局部覆盖、不同地膜材料(黑膜和白膜)、无覆盖露地种植等栽培处理。冬小麦和马铃薯以无覆盖露地种植为对照(CK),玉米以目前主推的全膜双垄沟(白膜)为对照。冬小麦秸秆带状覆盖在覆盖度相同前提下,进一步根据两带带幅、播种行数不同,分设了3种带状覆盖模式(SM1、SM2、SM3)。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覆盖栽培方式对叁种作物的产量、产量结构因素、生长发育等重要农艺指标具有显着影响(P<0.05)。冬小麦和马铃薯覆膜和覆秆较露地种植(CK)增产显着(P<0.05)。秸秆带状覆盖在冬小麦和马铃薯上可以达到全膜覆盖产量水平,马铃薯和玉米全膜覆盖和局部覆膜(PMP)之间产量差异不显着,后者更加节本高效。玉米的秸秆带状覆盖较两种覆膜都显着减产,减产主要与玉米对温度比较敏感、覆秆导致地温下降、粒重降低有关。2.从产量结构因素剖析产量差异机制,覆盖增产冬小麦主要是提高了穗数,马铃薯覆主要是提高了单薯重,玉米粒重对产量高低的影响大于穗粒数,小麦粒重和马铃薯结薯数在栽培方式间较稳定。马铃薯单薯重对前期结薯数不足具有强烈补偿效应,这是西北旱作水分不稳定区马铃薯实现稳产增产的重要机制。叁种作物的高产都建立在良好营养生长基础上,同作物不同栽培方式间收获指数比较稳定。进一步剖析营养生长对产量高低的影响机制表明,良好的营养生长可显着提高小麦穗数、小麦和玉米穗粒数、玉米粒重、马铃薯单薯重,而对小麦粒重、马铃薯结薯数影响较小。3.覆盖在不同降水年型都能显着改善叁种作物土壤墒情。覆盖对全生育期2m土体的增墒效果秸秆带状覆盖大于覆膜、冬小麦和马铃薯大于玉米。秸秆带状覆盖较覆膜土壤供水较充足,除覆秆具有明显保墒效果外,还与它增加降水入渗率、降温抑蒸、将生育期推移到降水集中季节有密切关系。虽然总体来讲,覆膜和覆秆都较不覆盖具有明显增墒效果,但随着生育进程和土层不同,也同时存在增墒和降墒的双重效应。叁种作物覆盖的增墒效应大于降墒效应,增墒效应覆秆大于覆膜、冬小麦依次大于马铃薯和玉米,丰水年大于平水年、前期和中期大于后期。覆膜会明显加剧土壤水分在时期间的波动。改善土壤供水状况可促进生长和产量结构因素形成,是覆盖增产的主要原因。叁种作物产量与全生育期2m土体平均含水量、大多生育时期和土层的含水量都呈正相关,各产量结构因素与对应形成时期的含水量也大多正相关,产量和营养生长指标对水分的相关应答趋势基本一致。同时发现,深层供水对提高小麦粒重和马铃薯单薯重具有显着作用。玉米的产量和粒重与0~20cm表层土壤水分高度正相关,但玉米穗粒数、粒重和产量对2m土体水分的整体反映没有马铃薯和小麦敏感。冬小麦和马铃薯的高产和良好营养生长建立在高耗水基础上,而玉米耗水量与产量和营养生长量相关较弱。同作物不同栽培方式间阶段性耗水比例差异较大。覆秆由于降低了地温,可显着降低叁种作物前期耗水比例,同时也降低冬小麦中期和增加后期耗水比例,相反会增加马铃薯和玉米中期耗水比例,这有利于当地雨热季节变化与夏秋作物生长需求相匹配,是秸秆覆盖增产的重要机制。相关分析发现,阶段性耗水的差异通过显着影响营养生长和,最终影响产量的高低。阶段性耗水的差异与同期产量结构因素的形成、营养生长量及产量高低的关联趋势一致,干旱会提高叁种作物收获指数。叁种作物对2m土体水分都有明显消耗,但耗水主要集中在0~120cm范围,覆盖和干旱会提高对120cm以下深层贮水调用比例。小麦覆盖栽培对深层耗水的影响大于两种秋作物。4.覆盖明显影响叁种作物土壤温度。与CK相比,覆秆具有普遍降温效应,覆膜具有普遍增温效应。但随着时期和土层不同,叁种作物覆秆和覆膜也都同时存在增温和降温的双重效应。覆秆的降温效应大于增温效应,覆膜则相反。覆秆的降温效应和覆膜的增温效应在马铃薯上较冬小麦更明显。冬小麦覆秆的增温效应主要在越冬期,覆秆在马铃薯和玉米上的降温效应前期大于后期。地温日变化监测表明,地温随气温的变化存在“滞后效应”,覆盖可降低冬小麦和马铃薯地温日较差,但加大了玉米日较差。土壤温度明显影响产量形成和生长。覆盖增加冬小麦越冬期地温,有利于安全越冬,可极显着提高产量。提高小麦拔节期地温有利于提高成穗数,但降低灌浆期地温可显着增加小麦粒重;覆秆降低马铃薯苗期~淀粉积累期地温,可明显提高单薯重和产量,但块茎形成期地温高低对结薯数影响不明显;覆秆降低玉米地温、尤其是降低灌浆期地温是导致粒重下降、造成玉米减产的主要原因。5.土壤温度和水分存在明显互作。耕层温度通过传导会显着影响25cm以下深层水分的运移和消耗。覆秆降低冬小麦0~25cm土壤温度,有利于减少土壤蒸发和植株蒸腾,提高2m土体的贮水量,马铃薯则相反;玉米0~25cm土壤温度和水分也呈正相关,但与2m土体水分显着负相关,表明维持上层较高水分以深层补水为代价,这与玉米根量和株体庞大、蒸腾拉力和水分调用能力较强有关。水温互作的方向和大小因时期不同有一定的差异。冬小麦生育期降水较少,覆秆的降温抑蒸对土壤水分多寡影响明显,而秋作物马铃薯和玉米耕层温度与土壤水分出现正相关,这与秋作物生育期雨热同季,覆秆的保墒和增加入渗效应远大于降温抑蒸效应有关。6.覆膜和覆秆较CK可显着提高小麦和马铃薯生长速率,但玉米生长速率覆膜大于覆秆;覆秆显着提高小麦花前贮备对籽粒的贡献率,促进氮、磷的吸收利用,减少花前茎叶钾素累积在花后的流失。秸秆带状覆盖节本环保,在小麦和马铃薯上可以实现全膜覆盖产量水平。应用于青贮饲用玉米种植,可维持收获期秆青叶绿,饲草品质高,同时可缓解收贮加工季节过于紧张,因此具有较高推广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姜珂[9](2018)在《水热环境电沉积铁/镍铁合金工艺及镀层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沉积铁和镍铁合金工艺由于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已经成熟地应用于表面装饰、涂层修复中。近年来随着IC产业的蓬勃发展,电沉积铁和镍铁工艺在IC产业中也有着越来越多的应用。通过常规电沉积工艺获得的金属镀层由于表面易磨损、镀层易腐蚀等缺点,造成了资源大量的浪费。在制备纳米材料的众多方法中,水热技术制备工艺简单高效,产物结晶度高且晶粒尺寸易于控制。因此在本研究工作中,首次将水热技术与电沉积工艺结合,通过在水热体系中优化电沉积过程中晶粒的生长,来获得耐腐蚀性能优良的铁和镍铁合金。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水热条件下分别采用直流电沉积和双脉冲电沉积技术电沉积铁以及镍铁合金,对电解液及镀层进行形貌、成分以及电化学性能等测试(SEM,XRD,EDS,EIS,LSV),并与传统条件下得到的镀层性能进行比较,获得水热条件与镀层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得到最佳水热电沉积工艺参数。通过实验发现,水热条件下获得的镀层在各方面的性能有显着提高,尤其是抗腐蚀性能,其中水热双脉冲技术对于镀层性能提高尤为明显。在水热温度为120℃,直流电流密度为150mA·cm~(-2)的条件下电沉积20min后得到的铁镀层形貌均匀致密,镀层晶粒尺寸达到44.441nm,阻抗达到64.08Ω·cm~2,空气中放置一个月后的含氧量为14.69%,抗腐蚀性能明显优于传统条件下铁镀层性能;在水热条件下,双脉冲电沉积得到铁镀层的抗腐蚀性能显着提高,晶粒尺寸达到33.483nm,阻抗为192.1Ω·cm~2,空气中放置一个月后含氧量为8.14%。水热双脉冲电沉积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有效电流密度为150mA·cm~(-2),反向电流为37.5 mA·cm~(-2)、水热温度120℃、电沉积时间30min。在水热电沉积镍铁合金的研究中,水热直流条件下,最佳沉积工艺参数为:温度130℃、电流密度45mA·cm~(-2)、沉积时间2h。在此条件下得到的镀层晶粒尺寸达到36.085nm,阻抗达到3514Ω·cm~2,空气中置放一个月后的含氧量仅为1.47%。在水热双脉冲沉积条件下,获得的最佳工艺参数为130℃的沉积温度、有效电流密度为45mA·cm~(-2)、电沉积2h。在此条件下得到的镀层晶粒尺寸达到15.488nm,阻抗达到10375Ω·cm2,空气中置放一个月后的含氧量仅为1.03%。(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9)

杨海艳,吴凯,石纯,杨静,史正军[10](2018)在《碱性水热环境对巨龙竹细胞壁组分降解产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预处理过程中降解产物的分析研究能够追踪处理过程中组分降解途径,提高生物质有效组分利用率。高效液相分析结果表明,巨龙竹碱性水热条件下碳水化合物降解产生的小分子化合物主要为糖类和有机酸,其浓度随处理条件的加剧而增加。大分子溶出物中半纤维素支链结构随着处理条件的加剧而断裂脱落。木质素样品中,紫丁香醛和香草醛为主要的非缩合木质素单体,S型结构单元与G型结构单元比例随碱浓度增加而增加。(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8年01期)

水热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黑岱沟煤矿不同植被复垦地为基础,研究黑岱沟露天煤矿排土场不同植被复垦条件下土壤水热变化情况,旨在为该区域选择合理的复垦植被类型奠定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不同植被均提高了土壤贮水量,以杨树、松树、山杏、苜蓿及柠条混交模式总贮水量最高,较对照增加了1.91倍。不同植被复垦在30 cm深度范围内土壤温度均低于对照(裸地),在10 cm处不同植被间差异最大,且以松树、披肩草和苜蓿混作模式温度最低。说明乔灌牧草混作模式复垦后土壤具有较好的水热环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热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1].李寒,郝赛鹏,郭素萍,齐国辉,张雪梅.地布覆盖对苹果园土壤水热环境及果实品质的影响[J].林业科技通讯.2019

[2].郑海峰,米俊珍,周永利,刘景辉.不同植被复垦对露天矿土壤水热环境的影响[J].露天采矿技术.2019

[3].罗井清,邓小华,陈金,裴晓东,刘勇军.凹形双垄侧覆膜对耕层水热环境和上部烟叶生长及质量的影响[J].土壤.2019

[4].陈玉章.覆盖模式对旱地马铃薯田水热环境及产量形成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9

[5].张航,李超,黄俊雄,杨胜利,胡浩云.有色地膜覆盖对土壤水热环境及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C].北京水问题研究与实践(2018年).2019

[6].董孔军,刘天鹏,何继红,任瑞玉,张磊.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水热环境及糜子耗水特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8

[7].崔丽萍,史晟,侯文生,阎智锋,戴晋明.水热环境下棉纤维水解炭化机理(英文)[J].新型炭材料.2018

[8].韩凡香.旱地覆盖种植对夏秋作物土壤水热环境及生长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8

[9].姜珂.水热环境电沉积铁/镍铁合金工艺及镀层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

[10].杨海艳,吴凯,石纯,杨静,史正军.碱性水热环境对巨龙竹细胞壁组分降解产物的影响[J].广州化工.2018

标签:;  ;  ;  ;  ;  ;  

水热环境论文-李寒,郝赛鹏,郭素萍,齐国辉,张雪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